%E5%AE%89%E5%B9%B3%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E5%AE%89%E5%B9%B3%E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irgitTremml-Werner寫的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和的 微光成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成大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顏上晴所指導 吳詩婷的 客家博物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探討:以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為例 (2021),提出%E5%AE%89%E5%B9%B3%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資料結構標準、詮釋資料、數位典藏、編目、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丁原郁所指導 蔡惟寧的 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雙元自主發展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雙元自主、人際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E5%AE%89%E5%B9%B3%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5%AE%89%E5%B9%B3%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為了解決%E5%AE%89%E5%B9%B3%E的問題,作者BirgitTremml-Werner 這樣論述:

鄭成功的遺願竟是拿下馬尼拉?為什麼? 認識近代亞洲史上的馬尼拉 一座聯動了西班牙帝國、日本與明代中國的貿易港市     十六世紀的馬尼拉,是世界最早的全球貿易基地。   這座港市的誕生與全球貿易的興起,深深塑造了近代亞洲,   也改變了西班牙、日本與中國這三個前現代國家-------     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之後,約1580年代起,在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打造出跨太平洋的蓋倫帆船貿易,最早的全球貿易就此誕生。這個全新的格局,同時牽動了三個前現代國家:西班牙帝國、安土桃山至德川時代的日本,以及明代中國,在三地之間形成「聯動歷史」。     其中,馬尼拉是個交叉點。長崎、福建、臺灣、亞洲與墨西哥

的城鎮,經由馬尼拉相連成網絡。西班牙人曾在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試圖吸引中國和日本商人前往,再將貨物運往馬尼拉。許多漢人與日本人曾視馬尼拉為海外新天地,特別是被幕府驅逐的日本天主教徒。透過馬尼拉,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中央與地方的角力、新型態的外交協商、海外移民聚落的發展,原住民的反抗與合作等等,與活躍在其間許許多多跨文化的行動者們。     奧地利新銳歷史學家碧兒姬.特倫─威納精通多國語言,運用西、葡、日、中、英文史料,「聯動歷史」的研究方法,呈現出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拓寬我們對近代亞洲歷史的認識,是僅看單一國家史所無法獲得的視野。     《海上傭兵》作者鄭維中推薦語:「本書是敘述近

代早期馬尼拉市的發展史。作者特倫─威納教授應用了全球史寫作的「聯動歷史(connected history)」範式,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馬尼拉市的誕生與興起,是如何在全球、區域、在地的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以一種風雲際會的方式發展起來。她不但應用了英語、漢語、日語、西語、葡語世界的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與各國史家對話,還深入採用第一手史料來支持並申論其發現,並以生花妙筆細緻地描寫了馬尼拉市作為近代早期全球化城市的特殊風貌。」     臺大外文系教授鮑曉鷗推薦語:「如果今天東亞的國際關係複雜到難以解釋,那麼十七世紀的國際關係也是同樣複雜難以理喻。本地的行動者很近似,都是中國,日本和東南亞

國家,在它們各自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和外來的西方國家與利益相交涉,特別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碧兒姬.特倫─威納教授從樞紐城市馬尼拉的視角切入這個議題,馬尼拉由於和美洲的關係,在當時是東亞最重要的文化和經濟轉口港之一。這本書的翻譯對臺灣讀者而言是大好消息,不只因為書中綜合了過去幾十年來在這個主題上產生的無數學術研究,更是因為這本書策略性地將臺灣放回了這個脈絡當中。」     編輯小語     過往受到史料語言限制,諸多著作難以呈現近代亞洲發展全貌。鄭維中《海上傭兵》運用荷、日、中文史料,讓我們鳥瞰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商貿情形;本書作者特倫─威納,則進一步使用西、日、中、葡、英等史料,呈現日本、

中國、菲律邊之間海域的歷史,並往回推溯至十六世紀。因此這本書能擴大我們對早期臺灣史的認識,讓我們接觸到十六、七世紀臺灣剛開始與各方勢力相遇時,亞洲海洋上的動態。     本書也突破過往對大航海時代「西方衝擊,亞洲回應」的舊史觀,凸顯日本、福建商人這些舞臺上的主角。本書將日本、福建商人、西班牙放在「馬尼拉體系」、亞洲互動的脈絡中看,讓我們對各方歷史得到嶄新而有趣的認識!例如,原來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伊達正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戰國大名,也和西班牙人有互動。海上貿易影響他們的世界觀與行動選擇。     這本書對臺灣的讀者,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在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的南洋史講座,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

等學者曾經有不少研究成果。特倫─威納這位瑞典學者,承接了臺北帝大南洋史講座的關懷領域,書中也引用不少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的研究。因此這本書可說是延續了這個史學傳統,並在當代學界中繼續開展。這是當代全球史的最新發展,也是跨國、跨語言交流和研究中產生的新成果。   共同推薦     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專文導讀   鮑曉鷗∣臺大外文系教授  特別推薦     林韋地∣作家、季風帶書店創辦人   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作者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客家博物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探討:以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為例

為了解決%E5%AE%89%E5%B9%B3%E的問題,作者吳詩婷 這樣論述:

博物館肩負著保存、傳承人類歷史文明、文化知識的重責大任,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文物數位化成了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方法。以保存客家文化為主要宗旨的客家博物館也逐步開展數位典藏,並有顯著的成果。不過客家博物館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的發展與學術討論皆較少,亟需投入更多的研究,俾借助資通科技與數位環境,促進客家文化之發揚與傳播。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內容包含全國多間客家博物館之蒐藏以及許多存於民間的珍貴文化資產,內容相當豐富,但在各類型文化資產資料結構(欄位)的呈現上繁紛不一致,許多欄位的意義也難辨別,難以將豐碩的數位典藏內容完整展現於大眾眼前。為讓社會大眾得以深入鑽研客家文化深厚底蘊,本研究選擇以蒐藏多元的客

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為案例,透過資料結構標準與客家數位典藏欄位之回顧,作為本研究分析的學理基礎資訊,接著以比較分析法進行欄位調整,再訪談客家學者、客發中心典藏人員與普查人員,檢視調整後欄位的合理性與適用性,最終整理出一套50個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的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詮釋資料結構。研究結果顯示前述以「整合」為原則的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詮釋資料結構欄位,應能涵蓋表達客家文化資源重要資訊之需求。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客家博物館詮釋資料規劃的建議:(1)針對館內多種詮釋資料欄位可進行整合分析、(2)應為館內詮釋資料欄位編擬相關著錄規則、(3)確實區分欄位詮釋主體,避免著錄時的混淆、(4)適度開放民眾所需

的詮釋資料。依據上述建議,本研究另提出3點未來研究方向:(1)研究範圍拓展至客發中心所有的典藏作業、(2)納入資料內容標準與資料值標準進行探討(3)建置一套適用於全國客家博物館的詮釋資料標準。期望本研究成果可供客家博物館建置數位典藏時作參考之用。

微光成炬

為了解決%E5%AE%89%E5%B9%B3%E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12年來整合各研究領域的耕耘成果,內容包含五大主題:臺灣海洋史、公民與公共論述、性別與跨域倫理、老年與健康福祉,以及社會與社區生態,如守望社會各角落的光點,以共好之心探照在地,以人文精神落實良善於社會。本書聚集點點微光成炬,將理念與實踐化作篇章,願知識與關懷的熠熠火光,能以文字溫暖人心,照亮更多地方。

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雙元自主發展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E5%AE%89%E5%B9%B3%E的問題,作者蔡惟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雙元自主發展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工具有「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量表」、「兒童自主性量表」、「兒童人際關係量表」,使用問卷調查法收集1033份有效問卷。統計透過SPSS18.0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和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以支持行為最多。  二、國小兒童的雙元自主發展為中高度,且關係化自主高於個體化自主。  三、國小兒童的人際關係為中高度,其中同儕關係和師生關係較差。  四、國小男生比女生在人際關係各層面和整體關係較差。  五、國小六年級的兒童與四、五年級兒童相比

,的整體人際關係較差,且在        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中特別明顯。  六、單親家庭的國小兒童知覺父母支持性共親職行為低於其他家庭型態。  七、國小兒童的個體化自主發展,核心家庭型態高於單親家庭型態。  八、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共親職行為與人際關係有顯著相關。  九、國小兒童的雙元自主發展與人際關係呈顯著正相關。  十、知覺支持性共親職行為可預測國小兒童的雙元自主發展。  十一、性別、年級、知覺支持性共親職行為、雙元自主發展對人際關係具     有預測力。  依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國小兒童父母親及學校輔導相關人員提出建議,並討論未來研究可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