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0%B4%E7%AE%B1%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E6%B0%B4%E7%AE%B1%E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守謙,陳承聖寫的 圖解化學系統消防安全設備(2版) 和盧守謙,陳承聖的 圖解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5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郭中豐所指導 劉東凱的 田口法與灰關聯分析法對奈米流體-相變化-太陽能光電熱系統的最佳化參數設計研究 (2021),提出%E6%B0%B4%E7%AE%B1%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陽能光電熱複合模組、相變化材料、奈米流體、最佳化、田口方法、灰關聯分析法、TRNSYS。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機械工程學研究所 吳文方、賴君亮所指導 蔡玄緯的 無旋轉水漂運動之實驗與理論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水漂彈跳、彈跳次數、無旋轉、丟擲角度、水面行走的重點而找出了 %E6%B0%B4%E7%AE%B1%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6%B0%B4%E7%AE%B1%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化學系統消防安全設備(2版)

為了解決%E6%B0%B4%E7%AE%B1%E的問題,作者盧守謙,陳承聖 這樣論述:

  1. EasyPass,完整不漏   依考選部命題大綱編排,考題不漏網。     2. 圖文解說,易以吸收   條文圖表式闡述,使讀者易掌握。     3 歷屆考題,完整豐富   近9年設備師及設備士歷屆試題,進行完整精解。     4. 本職博士,實務理論   累積30年火場經驗,實務理論佳。

田口法與灰關聯分析法對奈米流體-相變化-太陽能光電熱系統的最佳化參數設計研究

為了解決%E6%B0%B4%E7%AE%B1%E的問題,作者劉東凱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對奈米流體-相變化-太陽能光電熱複合模組進行製程參數最佳化。本研究在傳統太陽能光電熱(Photovoltaic/thermal system,PV/T)模組的基礎上,加入相變化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以及奈米流體以提高PV/T模組的發電效率與儲熱效率。同時利用田口方法與灰關聯分析法,探究模組的十個參數:PCM材料、工作流體種類、工作流體質量流率、模組傾斜角度、集熱管數量、集熱管徑、方位角、水箱容積/集熱板面積(Volume to area,V/A)比、集熱板厚度、集熱板材料對系統的發電效率與儲熱效率的影響,並找到一組最佳的參數配置。本研究主要使用

TRNSYS模擬軟體對PV/T複合模組進行建模分析。選擇實驗需要的相變化材料(有機石蠟)與奈米流體(CuO、Al2O3奈米流體)後,首先建立TRNSYS模型,並利用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進行實驗規劃,配置L36(21×39)直交表進行實驗,配合主效果分析與變異數分析,探究每個控制因子對兩個品質特性(發電效率與儲熱效率)的影響,進而得到兩個單品質最佳化參數配置。再利用多品質最佳化理論之灰關聯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得到多品質最佳化的參數配置,最後按照此最佳化配置進行實際驗證確認結果的可靠程度。結果顯示,傳統PV/T模組的發電效率為12.74%

,儲熱效率為34.06%,而經本研究最佳化後,奈米流體-相變化-太陽能光電熱複合模組的發電效率為14.958%, 儲熱效率為64.764%。相較於傳統PV/T系統,發電效率提高了2.218%,儲熱效率提高了30.704%。單品質與多品質的最佳化參數組合的確認實驗結果均落在95%信賴區間之內,證明最佳化結果可靠並具有可再現性,同時實際驗證與模擬實驗的結果誤差皆小於5%,證明模擬測試具有可信度。

圖解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5版)

為了解決%E6%B0%B4%E7%AE%B1%E的問題,作者盧守謙,陳承聖 這樣論述:

  1. 分類引導 輕鬆入門   本書分6章,以條文序列編排,並依法規名稱分總則、消防設計、消防安全設備、公共危險物品等場所消防設計及消防安全設備、附則之條文作圖解,最後將上揭之消防設備師(士)國家考題作解析。      2. 條文併解釋函 圖文解說   各章節內文與相關消防署解釋函予以整合,進行圖文解說,使讀者輕鬆上手,並於最後一章收錄消防設備師(士)國家考題;以供上課教材及考試用書,使準備應考讀者了解重點所在,於未來考場上能無往不利。     3. 納入日本 最新知識   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法規源自日本,本書編輯上也將其原文資料大量納入,並詳細闡釋,使讀者併以得知國內與日本法規上之異

同所在。     4. 30年火場經驗 消防本職博士   累積30年火場經驗,以消防本職博士,來進行實務與法規理論之解析,消除學習盲點,並精心彙編相關圖表,以力求一本優質之消防書籍。

無旋轉水漂運動之實驗與理論研究

為了解決%E6%B0%B4%E7%AE%B1%E的問題,作者蔡玄緯 這樣論述:

對一般人而言,水漂是一項有趣且古老的遊戲,該遊戲所根基的原理早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期間就被廣泛應用在軍武科技的發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軍即研發出水面「跳彈」,成功炸毀長期都無法破壞的德軍重要軍事發電水壩主體結構。近代,該原理也被應用作為太空艙自外太空進入大氣層時的減速依據。 為增加水漂的彈跳次數,人們投擲石塊或其他物件時,都會在投擲物件上加上旋轉運動,以保持其穩定度。然而在應用上,旋轉運動會增加設計上的困難,也侷限水漂的應用範圍。因此,無旋轉的水漂彈跳研究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也正是本文研究動機之所在。 本文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實驗工作,包括設計、投擲實驗、觀察、量測

與記錄。實驗裝置主要包括一投擲器、四個大型水箱、以及一具高速攝影機。投擲的物件為一直徑3 cm、厚度0.5 cm的鋁製圓片。該圓片經由投擲器以設定的仰角與飛行方向撞擊水面,產生水漂彈跳現象。同時間,以高速攝影機完整拍攝圓片於四個水箱內外整個彈跳過程。最後,再有系統的整理與分析拍攝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當投擲圓片以初始速度5 m/s、仰角5°、飛行角度10°進入水面時,圓片在水面上的最大彈跳次數為4,其再度進入水面的仰角與飛行角度會逐次增加,且仰角增加量要比飛行角度增加量顯著。實驗中,尚觀察到一些先前文獻未曾觀察或忽略的特殊現象,例如說,當圓片彈離水面時,圓片前端會產生水濂(幕),其高度與

強度隨仰角的增加而增加。在高仰角情況下,圓片可能產生「水面行走(water walking)」的特殊彈跳模式。當條件適當時,即使圓片以負仰角飛撞水面,也可成功產生彈跳。本文針對這些特殊水漂現象及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一一詳加解釋。 本文第二部分為理論發展,不同於他人過去所提的分析模式,本文特別將水漂彈跳過程分成兩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為圓片碰撞及推擠水面的過程,第二階段則為圓片沿水面滑行直到飛離水面的過程。在此兩階段裡,圓片所受之力及其背後之物理機制皆不盡相同,因此必須發展不同的數學分析模型。此外,本文也特別探討彈跳過程所產生波動阻力(wave resistance)對彈跳結果的影響,期能以所發

展的理論分析模型真實描繪實驗所觀察到的水漂彈跳結果。 經將第二部分理論分析結果與第一部分實驗量測結果比對驗證,本文發現,不論是彈跳最大次數或是圓片彈跳前後的速度、仰角與飛行角度的變化,在定性及定量上,兩者都相當吻合,驗證本文所提理論分析模式的合理及適用性。 而後,本文依據所發展之理論模式,分析並探討前述投擲初始速度、初始仰角及初始飛行角度對水漂彈跳結果的影響,發現初始速度對彈跳次數的影響最為顯著,當初始速度為5 m/s時,彈跳次數為4;當初始速度為10 m/s時,彈跳次數為5;當初始速度為15 m/s時,彈跳次數為6;而當初始速度為20 m/s時,彈跳次數則為7。相較於初始速度,初

始仰角與初始飛行角度對彈跳次數的影響較不明顯,其影響趨勢也不盡相同;初始仰角增大,會使得彈跳次數減少;而當初始飛行角度小於30°情況下,飛行角度增大有利於彈跳次數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