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先生假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機油先生假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芬]李思拓[美]凱薩琳•弗雷德曼寫的 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 和洪荒的 你的傷只有自己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94先生機油- 代換機油服務 #連假過後您的小老婆里程到了嗎也說明:代換機油服務 #連假過後您的小老婆里程到了嗎~ #現場提供各式大廠油品任您挑選~ #趕緊牽著它來94換機油~ #專業技師施工94先生機油官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油先生】機油百貨☎️0980*768*486 | 露天市集則補充:【門市取貨】台中市北區德化街669號。近SOGO-科博館☎️【客服】0980-768-486 +【賴】請參看【關...。494個商品販售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油先生假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偏執樂觀:諾基亞轉型的創業式領導力

為了解決機油先生假油的問題,作者[芬]李思拓[美]凱薩琳•弗雷德曼 這樣論述:

諾基亞曾經統治了智慧手機行業,在iPhone和Android突然出現後,諾基亞被推下了懸崖。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這家公司損失了超過90%的價值,收入呈自由落體狀態,裁員成為普遍現象。專家預測,諾基亞破產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在極短的時間裡,諾基亞反彈了。從2012年到2016年的四年裡,企業價值增長了20倍以上,諾基亞得以重生。 在諾基亞的轉型過程中,策劃和領導諾基亞東山再起的人就是本書作者,諾基亞董事會主席李思拓。他深刻揭示了諾基亞崩潰的根源,並和盤托出了諾基亞在內部管理、業務重組和商業談判等所有細節。 閱讀本書,你將學習到如何利用李思拓所說的“偏執樂觀主義”的精

神,借鑒他在企業轉型時刻的商業生存策略和領導力模式,從容應對商業和管理中的各種挑戰,推動企業走向可持續的成功。 李思拓(RistoSiilasmaa) 現任諾基亞公司董事會主席。他於2008年加入諾基亞董事會,2012年5月出任董事會主席。作為董事會主席,他帶領諾基亞從一家每況愈下的手機公司,轉型成為一家成功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公司。在轉型過程中,他將諾基亞的終端設備及服務業務剝離給微軟,並收購了諾西通信和阿爾卡特-朗訊。 李思拓也是芬蘭網路安全公司F-Secure Corporation(芬氏安全)的創始人,自1988年至2006年,擔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在此之後,

他一直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李思拓同時兼任Futurice公司董事會成員、芬蘭工業聯合會董事會副主席。他還是芬蘭科技業協會主席、歐洲工業領袖圓桌論壇成員。 此外,李思拓還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市長國際企業家顧問委員會委員、世界互聯網大會高級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而且,他還是最近成立的中芬創新企業合作委員會的芬蘭主席。 李思拓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9年度北歐董事會主席獎、2007年度最具影響力的IT領袖獎、2003年度十年最佳領袖獎,以及歐盟開放創新戰略和政策小組授予的2015年創新傑出人物獎。 李思拓擁有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理學碩士學位,並於2018年被阿爾托大學理工學

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凱薩琳·弗雷德曼(Catherine Fredman) 曾與多位商界領袖合作,參與創作了多本最暢銷商業類圖書,包括與安迪·格魯夫(Andrew Grove)合著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游向彼岸》(Swimming Across),以及與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合著的《戴爾直銷》(Direct from Dell)。 推薦語 譯者序 致謝 導讀 自由落體般墜落:危崖之邊  // 001 我們手機業務的營收幾乎像自由落體般在墜落,投資者開始把諾基亞的股票歸為“垃圾股”,甚至連媒體

也在猜測諾基亞何時會破產。 一家之言,引以為戒  // 007 第一部分 成功之毒  // 011 第一章 微弱的聲音擾亂心弦:魚躍龍門  // 012 1988—2008年:諾基亞是一艘引領著世界走向未來的行業巨輪。我既需要以他們為榜樣去學習,也希望能探究他們成功的秘訣。 創建我理想中的公司  // 013 系統性故障  // 015 初創公司排名倒數第二的合作夥伴  // 018 來自董事會的邀請函  // 019 董事會到底做什麼  // 020 第二章 讓人眼花繚亂的光芒:瞬息京華  // 027 2008年:這與我曾經參加過的會議議程截然不同。但是,我卻對其中的一項感到詫異,或

者更確切地說,是對幾乎沒有觸及這一話題而感到意外。因為我們只花了幾分鐘去討論蘋果手機。 短暫的時尚還是潛在的威脅  // 031 塞班陷阱  // 034 從硬體轉向軟體  // 037 在北京大開眼界  // 038 “如何”及“為何”  // 040 情況大不相同  // 042 學會用偏執樂觀主義去領導  // 043 第三章 “你來自一家小軟體公司”:烽鼓不息  // 049 2009年1—7月:在危機之中,企業可能無法辨別不同的事件,會誤以為這些事件都是由單一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常常無法做到正本清源。 追逐地平線  // 051 走錯派對的客人  // 053 進入塞班隧道  //

054 “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  // 056 情況有多糟糕  // 058 重組帶來的負面影響  // 061 與奧利拉共進午餐  // 063 三個問題,闡明事實  // 065 第四章 我們的Maemo賭注:孤注一擲  // 071 2009年9—12月:Maemo系統展現了諾基亞仍然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而我們現在需要把這種力量轉化成產品銷量。諾基亞迫切地需要贏得一場勝利。 遭到諾西通信的重拳一擊  // 074 再次調整戰略  // 076 成功的毒藥  // 078 第五章 現實帶來的傷痛:感時撫事  // 086 2010年1—8月:在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在過去兩年裡讓我憂心忡忡

,同時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帶有火藥味的備忘錄  // 088 “安卓無處不在”  // 092 “你們不是我的競爭對手”  // 093 董事長的沉默訊息  // 094 赫爾辛基,麻煩來了  // 095 戰略會議上的意外  // 098 更換首席執行官  // 102 不要被你的角色所束縛  // 106 第六章 新任首席執行官掌舵:下車伊始  // 110 2010年9月—2011年1月:塞班已經敗下陣來,MeeGo還處於起步階段。鑒於蘋果和安卓的優勢,諾基亞到底能否迎頭趕上呢? 塞班系統的“技術債務”  // 113 MeeGo登場  // 115 流淌著諾基亞的“藍色血液” 

// 116 象徵與訊號  // 118 帶來新氣象  // 119 創建第三個生態系統  // 120 關於MeeGo的其他意見  // 123 MeeGo,皇帝的新裝  // 124 第七章 艱難的抉擇:一擲乾坤  // 128 2011年1—2月:選擇Windows Phone是一場豪賭,我們既有可能滿載而歸,也極有可能輸到傾家蕩產。儘管安卓帶來的收益不可與之相提並論,但完全失敗的可能性也相對要小得多。 “為什麼選擇安卓”  // 129 為什麼不選擇安卓  // 130 另一種選擇  // 131 與微軟共同前進  // 133 總是凝視黑暗的一面  // 136 第八章 逃離熊熊

燃燒的鑽井平臺:風蕭蕭兮  // 140 2011年2—12月:諾基亞總是能在危急關頭創造奇跡,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創造奇跡的可能性也絕非異想天開。 充分地溝通,但小心你說出的話  // 144 三足鼎立  // 146 假如我們需要奇跡  // 147 大規模裁員與“員工轉職計畫”  // 149 一個令人悲傷的春天  // 150 讓“婚姻”美滿  // 151 高層變動  // 153 董事會為何沒能做得更好  // 155 第二部分 轉型再戰  // 163 第九章 在危機中肩負責任:天降大任  // 164 2012年1—4月:“創業式領導力”的理念是任何人和組織為了成功適應當今這

個風雲變幻的世界而不可或缺的。 棺材板上敲釘子  // 165 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 168 打破常規的勇氣  // 169 加強與管理團隊的往來  // 171 絕望之聲傳來  // 173 警鐘響起  // 174 創業式領導力的前進之路  // 176 偏執樂觀主義的力量  // 182 第十章 黃金準則:規矩繩墨  // 188 2012年5—6月:這八大準則為董事會的運作方式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也闡明了當我們試圖控制自身所面臨的混亂時,應該採納哪些原則。 年度股東大會上的殘酷考驗  // 189 董事會的行為規範  // 191 黃金準則  // 192 通向公開透明的征途  /

/ 197 打造可成功的計畫  // 198 戰略性象徵  // 199 重整旗鼓,始于信任  // 200 第十一章 B計畫,C計畫還有D計畫:計出萬全  // 204 2012年6—12月:情景規劃,既能讓你們把忽略重要內容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又能讓你們為最終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都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考慮備選方案  // 205 你是司機還是乘客  // 207 記起我們的棄嬰  // 210 來自微軟的雙重打擊  // 211 智能手機的備選情景  // 213 聚光燈下的Lumia  // 216 在企業文化中,融入情景思維  // 218 第十二章 挽救與微軟的聯姻:情何以堪  //

222 2013年1—4月:成敗輸贏,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舉棋落子。 試圖維護我們的合作關係  // 223 規劃我們絕處逢生的情景  // 224 以正確的方式對弈  // 227 鮑爾默開始言歸正傳  // 228 為談判爭取時間  // 230 我們似乎是在兩個不同的星球上  // 233 “事在人為,成事在人”  // 235 第十三章 不斷地重啟談判進程:循環往復  // 238 2013年4—6月:我們設計了更好的談判方式:4×4會議方法。 約束投行顧問  // 239 4×4會議方法  // 240 時間耗盡  // 242 企業價值的三角劃分法  // 244 “該死

”的會議  // 245 絕望是創新之母  // 248 微軟的意外  // 249 事不過三?  // 250 我們必須前進  // 252 動之以情,助畫方略  // 253 第十四章 果敢篤定地去行動:大勇若怯  // 257 2013年4—7月:微軟擁有大量海外資金。他們需要進行投資,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呢? 尋找出路  // 258 轉變我們的思路  // 261 多筆交易正在進行中  // 263 錢就在那裡  // 264 出售王冠上的寶石  // 267 機不可失的會議  // 268 偏執樂觀主義者的成功談判策略  // 271 第十五章 交易進行中:天下大事  // 27

6 2013年7—11月:這筆交易從理性而言完全合理,但在情感上變得錯綜複雜。 倒計時開始  // 277 千絲萬縷的細節  // 279 兩周任務清單  // 281 發佈聲明的前一周  // 282 “手機諾基亞”的最後一天  // 283 家庭會議  // 285 發表公開聲明  // 286 反對的聲音  // 289 特別股東大會  // 293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295 第十六章 諾基亞轉型的秘訣:重塑之道  // 301 2013年9—12月:我們意識到對於轉型後的諾基亞來說,重要的是要去從事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一家優秀的企業,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全新的棋局

  // 302 首席執行官的五大目標  // 306 尋找折中的辦法  // 309 可程式設計世界  // 311 勇於擁抱遠大夢想  // 313 誰來執掌新諾基亞  // 315 “言不信者,行不果”  // 316 第十七章 腳踏兩個世界:行勝於言  // 320 2014年1—4月:如同壯士斷臂,當壯士走向微軟的時候,手臂卻被留下來,去解決問題。 與監管審批的搏擊  // 321 建立我們全新的資本結構  // 323 領導轉型過渡期  // 324 一個誘人的機會  // 327 新的諾基亞,終於誕生了  // 328 新任首席執行官  // 329 彌合企業文化之鴻溝  //

331 以身作則,相習成風  // 333 第十八章 建立我們未來的基礎:基業長青  // 338 2013年10月—2016年1月:阿爾卡特-朗訊和諾基亞可以各自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我們雙方的業務恰似“華容道”上的各塊,拼在一起嚴絲合縫,在整合之後穩操勝券。 謹慎地前行  // 340 確立“緬因州”專案  // 342 從A計畫轉向B計畫  // 344 “是時候出手了”  // 346 拼圖中的所有碎片  // 347 像上了機油般運轉  // 350 獲取信任  // 351 最佳及最終報價  // 353 持股比例達到95%  // 355 聯合公司的第一天  // 359 “我

們是一家重生的公司”  // 360 結語 創造你自己的幸運:勞謙君子,有終吉  // 369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我們都有機會盡可能地促使積極正面的情景發生。   譯者序   本書的譯者汪宏強及本人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的同班同學。本書的作者諾基亞集團董事長李思拓先生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委員。譯者與李思拓先生結緣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在本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了自我剖析。本書的第一部分全面解析了諾基亞這家昔日手機行業的霸主,因何在短短幾年內兵敗如山倒,是因為企業文化的缺陷、戰略定位的錯誤,還是因為執行力不足?作者全面闡述了諾基亞衰敗的種種跡象及原因。在本書

的第二部分,作者通過審時度勢的分析,以及對各種情景的考量,最終做出出售手機業務的艱難抉擇。但這一決定,對一家曾經給芬蘭帶來50%出口收入的企業,對芬蘭、芬蘭人、諾基亞人究竟意味著何等的切膚之痛呢? 在芬蘭“西蘇”精神的指引下,在以李思拓先生為首的諾基亞董事會及管理團隊的領導下,諾基亞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買斷諾西通信的股份並以其為核心;以極高的價格出售HERE地圖業務;以諾基亞科技的專利技術為依託,在完全沒有付出任何溢價給全球知名激進維權基金的情況下,通過不走尋常路的運作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與阿爾卡特-朗訊的全面整合。這是近代商業史上罕見的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 諾基亞董事長李思拓先生

,秉承他偏執樂觀的創業式領導力,帶領身處危崖之邊的諾基亞人,對當年的終端移動設備市場進行了充分的情景規劃。李思拓先生當機立斷,親手斬了“虞機”,與此同時,憑藉縝密的規劃、過人的膽識、高超的談判技巧和真誠的溝通藝術,通過西門子的貸款,買斷了合資公司諾基亞西門子通信的全部股份。諾基亞以全球通信廠商營收排名第四名的身份,低價全面收購當時正在盈虧線上掙扎的第三名阿爾卡特-朗訊。這一系列舉措,不但改寫了全球通信業的競爭格局,而且再次讓諾基亞這家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芬蘭企業成功地完成了轉型,成就了諾基亞近代商業史上的又一次涅槃重生。 在我們求學及本書翻譯期間,全球通信市場圍繞著5G的競爭愈演愈烈。手機行

業再一次發生巨大的變革。華為和三星先後推出折疊手機,十年後消費者開始不斷質疑蘋果公司的創新能力。 翻譯本書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對EMBA所學內容融會貫通的再學習過程。當我們這種非“合併收購”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高管控制權變更”“餘股強制擠出機制”這類專業問題時,歐洲的教授很驚訝。在對一個模擬公司進行估值的遊戲裡,我們以15美元之差,近乎完美地給出了公司的估值。通過本書的翻譯,我們不但對合併、收購、對等收購等專業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還從作者對創業式領導力理念、情景規劃、企業文化、公司整合、戰略轉型等方面大量翔實的案例分析和總結中,受益匪淺。這是一本商學院學生不可或缺的好書。 正如

西門子董事長思納博先生在推薦語中所言:“無論你的企業有多麼成功,都要不斷質疑假設,面向未來尋找機遇,秉承開放心態並懷抱著一種創業式的心智模式去引領未來。”希望本書所揭示的諾基亞的種種衰敗原因,可以讓企業家、公司的管理者們引以為戒,書中所分享的寶貴經驗彌足珍貴。 感謝李思拓先生的信任與支持。 感謝各位教授及項目的老師對我們的關愛與呵護。感謝諾基亞校對小組的大力支持,他們是(排名不分先後,女士優先):馬濤、樊俐、陳宇紅、辜軍、陸茵、徐靜、王媛媛、苗琦、權桐、林濤、解朝暉。在與各位的合作中,我們切身地體會到了書中所描述的諾基亞“備選方案”的企業文化。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歐俊編輯的協助。

宏強,能與你合作是我的榮幸。我們盡了人力之所能,希望這本書出版以後,能去南京看看小周、Kiwi和剛出生的Kimi。本書的中文版是我們同窗之誼的留念。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本書的翻譯工作,部分完成于北京至南京的高鐵,上海到新加坡的飛機,法蘭克福至阿布達比的航班,丹麥哥本哈根的候機廳,法國戴高樂機場的登機口,法國楓丹白露的圖書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自習室。我們是在工作、學習之余翻譯諾基亞董事長的書,重壓之下,本書必定會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多多體諒,並提出回饋意見。 對那些當年不得不離開諾基亞的中國員工,希望本書能給你們帶來慰藉。今天的你們,也許正奮戰在手機設備、通信或其他領域。我相信,你

們仍然在傳遞著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的精神。 感謝,感恩。 無問西東!   2019年7月27日 高大眾   致謝 出版本書的靈感源自我多次向芬蘭國內外的人分享有關“諾基亞轉型”的故事。諾基亞轉型的故事引起了幾乎所有聽眾的共鳴。聽眾中既有致力研究商業案例的學術組織,又有熱衷於對趣聞逸事進行報導的媒體記者,還有那些曾經為諾基亞奮鬥過的和當下正在努力的諾基亞人,也有對我們的經驗教訓興趣盎然的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以及許多其他團體。在幾乎所有的場合中都會有聽眾向我提議,“你應該寫本書。” 讓我下定決心著手準備本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諾基亞的故事本身就值得稱頌。每當有人問我“哦!諾基亞還在嗎?我以為

你們已經被微軟收購了呢”時,我就感到很痛心。 在諾基亞轉型的這段歲月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希望能將其中的一些經驗分享出來。 想要學有所獲總是需要理智上的坦誠,而坦誠有時難免會令人感到痛苦。從企業文化的角度而言,與學習型企業文化相對立的是一種“非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在這種企業文化中,人們報喜不報憂,領導者的破壞行為被縱容,探索嘗試也被扼殺,因為在“非學習型”的企業文化中,失敗讓人反感,且會遭到懲罰。 承認諾基亞曾出現過許多上述情況,對我來說並非易事。對諾基亞轉型過程中曾經發生的某些細節避而不談,對我來說肯定會容易得多。然而,這層窗戶紙必須被捅破。如果我們不能誠心實意地談及往事,就無法從挫

敗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的經歷直言不諱,就無法幫助別人避免重蹈覆轍。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自我批判,也就永遠無法建立一種具有競爭力,且生生不息、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在記載一家企業的歷史時,刻意地去掩蓋某些關鍵事件和事實的真相。 我希望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既保持坦誠,同時也儘量避免提及某些人。那些人對我們企業文化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在決策上的失誤難辭其咎。儘管我已經意識到我所描述的一些事件或許對當事人來說相當敏感,但我的初衷絕不是中傷他人。如果我傷害了任何人的感情,我對此深表歉意。 然而,哪怕只有一家企業能因為本書中所分享的經歷而被挽救,那麼我們為這本書所做的一切

努力就都值得。如果一些董事會和管理團隊能夠因此更加緊密地配合,更有成效地合作,那就沒有辜負我們通過本書來分享經驗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一些大型企業能夠因此變得更富有創業精神,那也就達到了我夢寐以求的結果。如果一些小型初創公司可以學會以一種更為系統化的方式去規劃未來,那麼本書就給商業世界帶來了改變。 書中所涉及的觀點都出自本人,我對書中的內容完全負責。我所記述的一切全部基於本人的親身經歷,此外有數十人為書中的內容進行了詳盡的核查。在此我對參與其中的各位,表示由衷的感謝,但我相信書中仍不免有紕漏之處(但願只是一些小的瑕疵)。 在我稱讚那些為諾基亞轉型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以及為本書做出貢獻的人之前,

我必須對一個語法問題進行澄清。這個有趣的語法問題源自我個人的商業理念。在本書的初稿中,有時我會用“它”或者“他們”兩種不同的稱呼來指代某家公司。這很顯然是前後不一致的,甚至會令讀者感到困惑。在我們的編輯指出這一點後,我意識到,我和我的同事一直使用“它”來指代我們不太瞭解的那些公司,而如果那些企業的管理團隊與我相識,我則會使用“他們”來稱呼這類公司。 我鍾情於商業是因為這其中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公司之間無“商”可言,真正言“商”的是參與其中的人(“人工智慧”或許正開始成為一個例外,在後面的章節裡,我會更多地提及“人工智慧”)。 既然我認識微軟的決策者,那麼把微軟寫成“它”似乎顯得不太尊重

。而當我知道是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和他的團隊在做思考與決策後,那就更不能寫成“‘它’接受了我們的條款”,而應該用“‘他們’接受了我們的條款”來描寫。 我們曾經嘗試全部使用“它”,或者全部使用“他們”來保持文中語法上的前後一致,但結果顯得不太自然,最後又恢復到原來的寫法。現在,你已經理解了這兩個代詞背後的指代邏輯,我希望你能夠接受“它”和“他們”在本書中不一致的用法。 當我們自己動手第一次做某件事時,總是會有所收穫,這也包括準備這篇致謝。以前讀到其他作者在“致謝”裡感謝每個人時,我總是會忍俊不禁,好像這些被提及的人剛剛獲得了奧斯卡獎一樣。現在,我能理解這一點了,因為在

諾基亞轉型的故事中,有太多人值得提及和感謝,但是加上這麼多名字會降低書的可讀性。諾基亞的故事裡有數不勝數的無名英雄,他們在最艱難的條件下,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始終保持著幽默風趣,並且依然能夠不畏風險、勇於創新。我無法列出你們所有人的名字,對於書中未曾提及的人,能與你們共事是我莫大的榮幸。 諾基亞轉型的過程中凝聚了許多人的努力與心血。在讀完這個故事後,你或許會覺得我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但事實並非如此。讓人遺憾的是,人們總是傾向於把是非成敗都歸結於個人。下列諸位的各種積極貢獻都應該給予稱讚。 感謝(排序半隨機)路易絲·彭特蘭(Louise Pentland)、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

op)、揚內·拉克索(JanneLaakso)、斯科特·辛普森(Scott Simpson)、蒂莫·托伊卡寧(TimoToikkanen)、喬·哈洛(Jo Harlow)、康培凱(Olli-PekkaKallasvuo)、凱·奧伊斯塔莫(Kai Oistaemoe)、蒂莫·伊哈莫蒂拉(TimoIhamuotila)、邁亞·泰米(MaijaTaimi)、亨利·蒂裡(Henry Tirri)、裡卡·蒂耶阿霍(RiikkaTieaho)、尤哈·埃克雷斯(JuhaAkras)、泰羅·奧揚佩雷(TeroOjanperae)、尤哈·普特基蘭塔(JuhaPutkiranta),瑪律科·阿赫蒂薩里(Marko

Ahtisaari)、克利斯蒂安·普羅拉(KristianPullola)、揚內·韋斯托拉(JanneVestola)、亞爾莫·庫裡(Jarmo Kurri)、馬庫斯·博斯(Marcus Boser)、加里·韋斯(Gary Weiss)、拉傑夫·蘇立(Rajeev Suri)、漢斯-於爾根·比爾(Hans-Juergen Bill)、瑪麗亞·瓦塞羅納(Maria Varsellona)、馬克·盧昂內(Marc Rouanne)、巴西爾·阿爾萬(Basil Alwan)、巴斯卡爾·高蒂(BhaskarGorti)、費德里科·吉倫(Federico Guillen)、馬庫斯·韋爾登(Marcus

Weldon)、卡爾林·布瓦克(Kathrin Buvac)、巴里·弗倫奇(Barry French)、周德翰(AshishChowdhary)、亨利·泰爾沃寧(Henri Tervonen)、明娜·艾拉(MinnaAila)、邁克爾·戴利(Michael Daly)、尤西·科斯基寧(JussiKoskinen)、埃爾西·希拉蕊(ElsiHilari)、圖卡·塞佩(TuukkaSeppae)、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菲力浦·加繆(Philippe Camus)、蒂莫·拉皮(TimoLappi)、陶德·舒斯特(Todd Schust

er)、唐亞·迪克森(Donya Dickerson),以及其他我曾有幸共事過的許多優秀的人。 感謝我的董事會同仁(大體上按資歷排序):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Holmstroem)、瑪喬麗·斯卡迪諾(Marjorie Scardino)、凱約·蘇伊拉(KeijoSuila)、格奧爾格·埃恩羅特(Georg Ehrnrooth)、孔翰寧(Henning Kagermann)、黑爾格·倫德(Helge Lund)、卡裡·斯塔迪格(Kari Stadigh)、康佑坤(JoukoKarvinen)、布魯斯·布朗(Bruce Brown)、貝琪·內爾森(Betsey Nelson)、瓊·蒙蒂(

Jean Monty)、奧利維爾·皮烏(Olivier Piou)、路易士·休斯(Louis Hughes)、愛德華·科澤爾(Edward Kozel)、珍妮特·霍蘭(Jeanette Horan)、薩里·巴爾德奧夫(Sari Baldauf)等。 我也要感謝“芬氏安全”(F-Secure)的所有“夥伴”,是你們讓我懂得了什麼是企業家精神。 特別感謝這些年裡我的助理伊爾瑪·霍蒂寧(Irma Huotinen)。沒有她的幫助,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本書。 我和凱薩琳·弗雷德曼(Catherine Fredman)攜手撰寫了本書。她認為,就算沒有她的參與,我也可以完成這本書。但那將會是一本面目全

非,在各方面都會相形見絀的書。謝謝凱薩琳,感謝你的合作以及與你在這一路上的歡聲笑語。 最重要的是,謝謝你們,凱蘇(Kaisu)、內拉(Nella)、米科(Mikko)和傑西(Jesse)。  

機油先生假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自從港鐵開到老區西環,這店消失了,那店漲價了、味道不再了……
1967年開業的祥香茶餐廳,一杯奶茶依舊獨步城西。
「沖奶茶邊有秘密!最緊要工多藝熟,同靚茶葉。」老闆周錫豐73歲,40個寒暑就埋首這茶、這店。
颯爽健步日漸蹣跚,店亦老了,相伴相隨仍是如友的街坊、像家人的夥計。
「做人都係要有情有義。」周老闆說。轉瞬,他笑:「但到阿仔呢一輩唔work啦!」
隆隆打樁聲此起彼落,對面型格豪宅正賣得火紅。兩子跟在身邊近20年,實務接了,「情義」也種了,都說:「夥計就是財產。」

不論早晏、人多人少,祥香都是熱熱鬧鬧的。茶餐廳總共不過千五呎,樓上雅座靜一點;樓下客至,夥計光哥或阿卿即刻迎來,在水吧的成哥、守火位的全哥已經揚手打招呼,未幾大家已談高鐵、講波經。
熟客冰姐說兒子今年46歲,「佢未上小學我已拖住佢嚟。以前湊仔煮飯,當然滾水淥腳;退咗休,我起碼坐一個鐘。」這裏生客熟客,都不會催你埋單,隨便hea。
有些客早餐見,下午茶又見。林先生一周來4次,「最靚咪係奶茶囉!蛋撻、咖啡、雞尾包嗰啲唔錯。」祥香廚房小,食物貴精不貴多。麵包沒特定出爐時間,這樣快賣光就焗那樣,新鮮熱賣,一律4元,只是連鎖店的一半價錢。最搶手是蛋撻和蓮蓉雞尾包,前者最高峰日賣30多盤,牛油酥皮夠鬆化,蛋漿用密篩隔走蛋黃的薄膜,又下了鮮奶,滑不溜口;後者全港罕有,口味獨特。都是承上手製作,周老闆改良過,減糖減了牛油。


又香又濃的奶茶,更是熟客們的「例牌」。周老闆選取錫蘭一級茶,自家混合粗茶、幼茶、香茶,「外面好多茶葉係現成嘅,撈好晒,不過我信唔過。」茶葉一星期撈一次,每次200磅;想當年用人手撈,大汗疊細汗,好辛苦。眼前的老爺茶葉機,油漆剝落,但已順暢地運作了超過20年,原是他和夥計研發出來的,「慳咗人力,同埋分量、茶味可以自己控制。」

一杯奶茶,周老闆表示要茶色靚、有茶味、有香味,茶夠滑。人家表演沖奶茶,忽高忽低十足做雜技。周老闆笑言不用「花巧嘢」,茶拉兩三下就已足夠;拉茶動作在於看茶的顏色:「一壺茶裏面有14杯茶,滾好出嚟嘅我哋俗稱『新茶』,『食奶』比較少,『中茶』又多啲,去到最尾兩三杯我哋俗稱『老茶』,比較嚡口,搭多啲奶落去。」
所以,一杯奶茶要講究平衡,「奶同茶嘅比例係要靈活變通,對客、對夥計都一樣。」


今夕何年 1967……
祥香在1967年開業,上一手做了11年,周錫豐和父親周任泉接着頂手。當年父親的商業登記店叫「祥香園」,但上手「祥香茶餐廳」的銅字招牌,一字沒改,至今掛了40年。
父親之前在同區的東邊街與人合營茶居,自己是個職業司機,「爸爸勸我,你今年已經33(歲)。你唔學做生意呢,將來就只係個司機。」其時周錫豐已是三子之父,家擔漸重,給父親說到心坎裏,同意轉行求生機。
當時他住在九龍城,每朝四點半天都未光,就坐通宵小巴過來西環,率先回店開水電掣,準備就緒就到附近的員工宿舍叫人開工,「有啲夥計仲未起身呀!」事實上,早更由凌晨五點開始,為了留人,從頂手那年起,他們已供給宿舍。
父親不懂煮,擔當管理角色;周錫豐由零學起,櫃面、樓面、水吧、製造部、洗碗一腳踢。雖然辛苦,但相比揸的士,「心情輕鬆咗」,因為收入從此穩定下來。

夥計 就是財產
做生意,周錫豐認為最緊要有好夥計。「夥計心情靚,對客人係好啲,有好多笑容。」
在最困難的沙士一疫,夥計願意減人工,共渡難關,「所以,我覺得我呢班夥計好有人情味。」事過15年,他仍然記在心。「楊梅到處一樣花,夥計好嘅難搵,佢想搵好老細亦都難。」後生時,他有時不回家,同夥計「一齊喺宿舍瞓,一齊去消夜,大家好close。」當中不少至今相處了二三十年,夥計都叫他「豐哥」。有人鬥氣,他就居間排解,「大家一齊做嘢,見同事多過見自己的親人。「就似同坐一條船,都想開開心心啫。」

對夥計,他有求必應,借錢好少托手踭,數目由二三萬到十幾萬都有,「大家咁耐朋友,好似兄弟無分彼此。你對人好,希望人哋對番你好。」人善,難免被人欺。不時有人走數,通常一萬幾千;曾有個夥計借了五六萬,「講屋企難處博你同情,又話欠大耳窿錢,我希望佢還咗債,喺呢度專心做。點知幫咗佢,佢唔返工,石沉大海。」
雖然,他失望很多次,但仍堅持「做人都係要有情有義。」不過他補充:「到阿仔呢一輩唔work啦,社會改變咗,走我數嘅都係啲後生。」哪下一代如何管人,他不置喙,「要靠佢哋自己去摸索啦!」

近幾年他半退休,茶餐廳交兩個兒子打理:一個負責人事入貨,一個管賬。他天天仍舊返店和夥計食飯,過時過節福食固然豐富,每月初二、十六做禡必備一煲靚湯給夥計。
「我老闆風雨不改返來食飯,一定同我哋食。由佢哋第三代幾歲大佢就帶住我哋做,有份感情存在嘛,即係屋企人咁樣。」做了20年、管理水吧的成哥說。他打趣說,假如自己去第二處肯定無法生存,因為不習慣,「我哋都試過出去做替工,同事老細之間唔係咁樣。」他指老闆從沒罵過大家一句,接手的太子也一樣。

做樓面的光哥在祥香三十多年了,一樣盛讚豐哥對人人都好,也實話實說:「唔係年年加人工,邊做得咁長呀!」他娶妻生仔抱孫都在廣東老家,幾十年在西環樓下返工、樓上瞓覺,祥香就是他的家。雖然不時跟熟客搭訕,他手腳並沒因此停下來,抹完枱,又一支箭去招呼客人。

「夥計就係財產。爸爸教我同夥計融洽啲。」周老闆的孻仔啟文說。他自言讀書不成,二十年前回祥香幫手。賣麵包、入水吧、做樓面……甚麼都要懂都要做,無人開工時有壓力,無生意時又有壓力,「樣樣都經人手,我自己有幾多對手呢!所以要對夥計好啲。」

但願 情長久
大哥啟東一樣要賣麵包、做櫃面,朝朝清晨五點返早更,到弟弟啟文回來,他就計數理賬,落場四五個小時後又回來做到六七點收鋪。他是半途出家,之前做過股票,開過軟件公司,當年不太好景,剛巧父親做了手術需要休息,便開始替父親返早更。
「做飲食業都係困身嘅。」架着眼鏡、斯斯文文的他笑說。
「以前做股票(我)就係做盤房嘅,最緊要係快、準;好緊張,因為唔可以錯。呢度有啲叫做人情味,街坊真係好熟好熟好熟,嘻嘻哈哈又一日,做得又幾開心。不知不覺咁又差唔多16年喇。」重要的,說了三次。
祥香客多是本區人。周老闆形容2014年底港鐵通到西環,是店鋪繼沙士之後的第二個艱難。「一開始時,周末真係好旺,但過咗一段時間就靜晒。」啟文說。
交通便捷了,居民外出多,很少留在本區消費。人流減少,鋪租卻在升。祥香鋪位由78年租到現在,周老闆解釋為何不買:「有錢難買心頭願,業主不賣,你永遠買不到。」地產狂潮席捲過來,小店最易沒頂。幸好,業主相當講理由,沒因西環通車即瘋狂加租。但鋪,始終沒話事權,令他患得患失,「周圍的租金都升得很貴。誰不要錢呢?所以我也有一個憂慮。」
「有得做就做,做得幾耐就幾耐。」孻仔啟文說。

今天,三個兒子已經成家立室,周老闆最感欣慰。「我嘅責任就完喇,祥香等佢哋搞啦!」自己每日返鋪跟夥計食飯傾偈,見見熟客,就好開心。幾年前,他已懂抽身得自在:「我自己真的要交給後生做。佢哋喜歡就繼續做下去,有飯開就算,唔好理咁多啦。」


撰文:韓潔瑤
拍攝:關永浩

祥香茶餐廳
地址:西環堅尼地城卑路乍街107號
電話:2855 7911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你的傷只有自己懂

為了解決機油先生假油的問題,作者洪荒 這樣論述:

  悲傷襲來時,誰都不高明。   頭白了、婚離了、一個人了。   雖仍有淚,但理直氣壯,   從今而後,不必再跟誰抱歉。   愛,是一生的修練。離婚之後,她才懂得。   十七歲相識,三十三年婚姻,四十年的恩愛感情,   敵不過一場悄聲襲來的新鮮愛戀。   丈夫出走了,   退休、空巢、婚變,同時鋪天蓋地而來。   愛,不在了;人,不在了,   幾天之內,她已孑然一身。   世間之愛無常,   經歷了震驚、懷疑、心痛、悲傷……   她終能諒解、感恩,並且領悟。   愛,在嗎?   愛,無所不在。   在另一個沒有他的世界,再生   洪荒在退休前三天,她的先生用WeChat告訴她他有

外遇。那時她正與小女兒在國外旅行。她三天後回台,十天內辦完離婚手續,緊接著女兒出國念書。退休、離婚、空巢同時發生,她只剩一個人。   人生有太多猝不及防。她雖一夕之間失去了四十年的摯愛,卻也慢慢察覺,若不是離婚,若不是一個人,她沒辦法好好跟自己對話,也看不到世間的好花及好美。   她將婚變以來的心情化做文字,沒有破口大罵,不揭露瘡疤,卻使人更能感到她的痛。她還沒有復原,但她沒有失去愛的能力。   ‧經過一場婚變,加加減減,女主人翁獲得的比失去的多很多。被迫獨居固然不情願,帶來的是覺察自身、覺察身邊每朵花每株樹木的契機。想想看,如果不是這樣的變故,怎麼會讓洪荒腦內啡全速分泌大力運轉,她健身

、旅行、寫作,因之誕生了一位貼近讀者心曲的作家?──平路   ‧洪荒的大作每篇我都拜讀過,並且深受觸動。有時在洪荒之中迷途的人不一定可以走得出來。是她以自己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勇敢面對,方能在脫身之際竟然也喚醒了衆人。──席慕蓉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平路│作家   溫暖推薦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席慕蓉│詩人/畫家   張作錦│《聯合報》顧問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廖玉蕙│作家   簡媜│散文作家   (依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