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鑰匙孔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機車鑰匙孔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阿布寫的 萬物皆有裂縫 和橘玲的 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車鑰匙孔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萬物皆有裂縫

為了解決機車鑰匙孔鬆的問題,作者阿布 這樣論述:

  吳明益推薦:   「一個能思考死亡,而不只是對抗死亡的醫師,也有可能接近哲學家與詩人的。」   我們永遠無法親身經歷另一個人的苦痛,只能試著接近。   [這世界像極了一艘巨大的「瘋人船」,在正常與瘋狂之間,飄蕩。]   有時我會錯亂,   究竟病房裡面是精神疾患的世界,   還是現實社會反而是妄想與幻覺的樂園?   精神科病房永遠大門深鎖。似乎在這裡時間有不同的流向。或許鐵門的存在不是防止他們外出擾亂這個世界,而是讓這個粗暴的世界不至於輕易地傷害到他們。   /   你有一指幅的自由,但當你抵抗,拘束只會愈來愈緊。面對約束帶最好的方式是全身放鬆。   /   用肉

體的傷驅除心裡的痛,好像生活到了最低最底,只剩下自己的痛自己的血,是整個失控的生命裡,唯一能掌握的東西。   精神科醫師似路又似橋,承接著眾多「卡住」的微渺心靈,無法代其受苦,但願盡己所有地貼近。   傾力收小自己,將他人的地獄融成了自己,清晰聽見病徵在泣訴,這是身為醫者對患者的虔誠敬意,也是一名寫作者之於苦痛經驗的溫柔自省。   還是住院醫師時,曾聽學姊說:「精神科的訓練能給你一次機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成為主治大夫的自己,如今有變得更好嗎?   光探入了裂隙,答案就在那裡。 本書特色   ◎吳明益推薦:「萬物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這是加拿大歌手柯恩(Leonard Cohen)的歌詞,當然,對我來說也是詩。阿布以此為標題,寫了從受苦者、醫學知識、醫師不同角度所觀看的精神問題。阿布的文字不再像過去一樣單純地熱情,而多了節制以及博雜的援引。那些援引讓身為讀者的我,有時迷惘,有時若有啟發,有時則純然地沉浸在他的敘事和那些病徵發生的可能原因裡。」(──節錄自推薦序〈作為凡人,聆聽凡人〉)   ◎「有時候覺得好像有兩個我,鏡像似的。一個是醫學中心裡的醫師,一個是穴居的寫作者。」──寫詩、也寫散文的作家阿布;在精神科診療病人,並返看自我的醫者

阿布……萬物皆有裂縫,他細細探入,那光照進的地方。   ◎我們永遠無法親身經歷另一個人的苦痛,只能試著接近。   學習將自己的腳縮小、變形,塞進那雙自己不曾穿過、但另一個人必須天天面對的破鞋,學習同理他鞋子裡的小石頭與腳臭。     這裡不是最後一站,多數人只是在此換車,休息,備妥份量足夠的糧食與水,準備轉運往下一個(希望是)更好的地方。而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遇到因為種種原因卡住而走不下去的人們,或許是能夠提醒自己慢一點,在困頓的時光裡,陪他們走一小段。   或許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一直都在某些極端之間游移著:貧與富之間,保守與開放之間,光與暗之間,出生與死亡之間。   在這之間的某處,一定有

我們安放自己生命的位置。 共鳴推薦   吳明益專文推薦:「這是一本新的阿布,也是為下一個新的阿布出現做準備的一本書。我相信讀者一定能在這本書裡,讀到台灣別有面目的醫療寫作。」(──節錄自推薦序〈作為凡人,聆聽凡人〉)   吳妮民(醫師‧作家)   蔡伯鑫(醫師‧作家)  

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

為了解決機車鑰匙孔鬆的問題,作者橘玲 這樣論述:

  ★2017年日本新書大賞第1名!   ★2016年No.1的話題書,銷售已突破47萬冊!   ★日本3大暢銷書指標:Oricon、東販、日販 排行榜第1名   ★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讀者評論毀譽參半:   「不知道內容對你比較好」、   「這是令人很不愉快的一本書,但我真的沒辦法否認!」   2015年,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受到伊斯蘭恐怖攻擊,造成多人死傷。   當民眾斥責恐攻、捍衛言論自由,高舉布條「我們都是查理」時,你怎麼想?      .同感憤慨,在臉書上轉載分享,展現國際觀?   .還是反思,尊重的是「誰的自由」?   這世界本來就是殘酷又不合理,如果只看想看的、只聽想聽的

,知性會變得偏頗; 如果只說漂亮場面話,這世界不差你一個。   揭開「不能說的殘酷真相」,就是為了防止人類走向「總白痴化」!   ◎不只身體,人心也離不開演化     身高、體重,甚至音樂細胞都會遺傳,這沒話說。    那如果愚蠢和犯罪也會呢?也就是說,   .孩子不聰明,是因為有對笨父母;   .父母有前科,孩子也容易淪為罪犯。   如果你倒吸了一口氣,不妨再往下看。   .受到強暴的女性必須歇斯底里地崩潰,否則另一半會妒忌到想殺了她;   .兩歲以下的孩子容易受繼父虐殺,因為這是一種「經濟合理」的行為;   .娃娃臉、花美男罪犯不易被判刑,但非裔臉孔的被告明顯被判得比較重。   你

想反駁「沒這回事」卻說不出口嗎?因為你清楚這都是確實存在的事實。   「現代演化論」就是一門這麼不討喜的學問,而人類就連愛恨喜悲都離不開這框架。   ◎你有這麼善良?我不信     或許你覺得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聰明才智,   .那麼何來「能力分班」的做法?   .那麼為何被說「音感差」不要緊,「比較笨」就是歧視?   難道不是因為生長在「知識社會」,我們只對「智力」賦予特殊價值嗎?   「就是想殺人」、「想看看人體裡面長什麼樣」,   看待隨機殺人犯的反社會行為,你認為該追究其父母的責任,是因為   .行兇原因和教養環境絕對脫不了關係?   .或者我們無法接受沒有理由的犯罪,必須把責任歸咎

於父母?   若反社會特質是一種遺傳「疾病」,那麼很難規範其刑法責任,只好曖昧視為「障礙」,不是嗎?     不管你是否認同「人帥真好」,都無法否定俊男美女就是比較吃得開吧。但你可能不知道   .美女和醜女的年收入差了將近一千萬!   .比起醜女,醜男收到的罰款居然還高出三倍!   別說美醜很主觀、別撇清自己不膚淺,難道我們沒有覺得長的好看的人,服務也做得比較周到嗎?     ◎追求平等或承認個體間存在差異?     你也許聽過「最貧困女子」,但你知道一國經濟和智力有絕對關聯嗎?甚至不同人種智力也有差?     你也許反對「男(女)人就該要有男(女)人的樣子」這說法,但你知道兩性天生志向有別嗎

?     你也許討厭搞「小團體」,但你知道這是人類天性,否則根本不能形塑自己、融入社會嗎?     這些事無關歧視,選擇繼續自欺,或者認清現實差異,再努力讓世界變更好,才是你該思考的事! 本書特色   .這不是一本能輕鬆閱讀的書,而是充滿偏激、炮火猛開的著作。   .尖銳、犀利、顛覆,切開敏感層面,逼迫你直視不願說出口的真相。   .融合遺傳學、腦科學、心理學等實證、數據,徹底改寫人文社會科學。   .以演化的角度解釋社會現象,揭開華美衣裳,讓陰暗面暴露在陽光下。   .一個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點,引導讀者發現思考盲點,再反思背後的原因。 專業推薦   周偉航/知名專欄作家   林君諭/

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王浩威/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   作者簡介 橘玲   早稻田大學畢業,日本當代最著名的經濟小說家兼政論家。   作品有《洗錢》、《銀行駭客》、《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不必讀也沒關係的書」導讀》等作品。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孤獨的價值》、《一個人的老後》等。   推薦序別停止懷疑(周偉航/知名專欄作家) 推薦序戳破自我

安慰(林君諭/台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作者序致臺灣讀者 前言演化是門不討喜的學問                                                                                                第一章努力也沒用,笨父母生不出聰明兒 01、龍生龍,還是歹竹出好筍? 愚蠢會遺傳? 酒鬼是「天生」的 反社會人格是「疾病」還是「障礙」? ﹝補充﹞遺傳這回事兒不容小覷 ﹝補充﹞前科父母養出犯罪孩子?   02、被批音感差不要緊,「智力低」就是歧視? 智力高低,七成受遺傳影響 黑人的智力比較低? 「特殊待遇」是歧視的共犯

結構? 智力無關種族 ﹝補充﹞為何猶太人智力偏高? ﹝補充﹞亞洲學生較會念書?   03、「智力」問題撕裂社會 SUPERZIP的新上流階級 貪婪的一%與善良貧困的九九% 三種障礙造就最貧困女子   04、性暴力是演化下的產物 「複製基因」強化男性犯罪 殺嬰是最「經濟合理」的行為 同居較夫妻關係易發生情殺 昆蟲也逃不出性暴力的演化詛咒 猜忌心主使丈夫性侵妻子 ﹝補充﹞兩歲以下孩子易遭受繼父母殺害 ﹝補充﹞手足之情非常廉價   05、為何會生出反社會人格的人? 戀童、性愛成癮是腦部病變的警訊 心跳次數能預測犯罪? 企業家通常擁有罪犯人格特質 「不流汗的孩子」容易淪為罪犯 優秀的CEO可能都是「聰

明的心理變態」 犯罪可以治療? 暴力、性侵、殺人罪都可預測 篩選基因是「預防犯罪」還是「侵害人權」? 腦科學大躍進「管理犯罪」 ﹝補充﹞孕婦菸酒不拒易生出犯罪兒   第二章帥美俊俏天生贏家 06、人就是會以貌取人 照片表情會說話 「外表」可以研判才智高低 成也直覺敗也直覺 寬臉男攻擊性強 花美男連刑責都吃香   07、我們都是「美醜差異」的催生者 美女醜女收入差了近一千萬 醜男就是最大「受害者」 事業有成的人都長什麼樣? 誰願意申請「醜人補助」   08、先認同兩性差異再要求平等 「自願離職」女人居多 視網膜是男女觀點不同的元兇 大腦機制操控男女風格 性愛成癮和哺乳都是「幸福的錯覺」 女性缺乏

自信的癥結仍是基因 ﹝補充﹞為何女校學生較少未婚懷孕?                                                         一夫一妻說穿了仍是為了「優生」 關於性,雌性相對狡猾 避孕普及未婚懷孕卻激增 低學歷單身女性是演化規則下的犧牲者   10、女性高潮呻吟為哪樁? 一夫一妻是人類天職 睪丸與陰莖皆為「精子競爭」而生 女性比較不會性衝動? 我們都是「穿著褲子的猩猩」 「雜交」更符合人類的演化 雜交只是雌性的優生手段 高潮呻吟是雜交副產品 農耕模式改變了性交文化   第三章人格養成根本無關教養 11、我是如何成為「我」? 雙胞胎的相似度其來有自 「

血統說」終於難以立足 「行為遺傳學」主宰演化進程 「家世一半,教養一半」面臨空前挑戰   12、同儕影響力更甚教養 環境形塑出不同的「自我」 即使忘了母語,仍會追尋母親的味道 「同儕語言」凌駕父母 父母的話注定是耳邊風                                               13、基因與環境造成的殘酷真相 同儕角色左右孩子志向 同仇敵愾是亙古不變的遺傳機制 群聚效應主導人格發展                                稱職父母讓孩子發揮所長   後記培養高度自欺能力是人性真相     推薦序 ◎推薦序1 別停止懷疑 (周偉航/知名

專欄作家)   大約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學界慢慢出現一種受到啟蒙運動影響的新風格。研究者會先把道德評價「存而不論」,改以新科學技術去檢視身邊的執念。這樣的想法促成了新一階段的學術知識普及化,許多學者因為主打「這其實和你想的不一樣」而成為暢銷作家。      二十一世紀以後,討論的標的慢慢轉向了最後的價值聖杯,也就是「性」與「死」,這是人們最不願公開討論真相的領域,因此也存在最多禁忌與執念。進攻這塊寶地的學者們,面對的不再只是好奇的讀者,還包括了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對聲浪,其中有許多不是泛泛之言,而是來自於學術同儕。      這些批評主要圍繞著「違反專業倫理」這樣的預設,像是「這不能公開討論」或

「這講出來會侵害到弱勢權益」等類似的道德判斷,成為反對意見的主要結論雖然是科學,但這些意見不應該公開表述,因為這會對弱勢族群造成進一步的壓迫。      但解決問題不正是應該找出科學原因,對症下藥嗎?如果基於保護弱勢而把問題蓋住,這是能解決問題,還是讓問題更加惡化呢?      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在兩造價值爭辯之下的「金礦露頭」。作者橘玲舉出許多關於負面社會現象的量化資訊,並提出了一些挑戰人類平等權利的意見,這當然會招來許多批判,像是:犯罪者家庭的小孩已經夠可憐了,而你居然落井下石,認為他們因為基因,也很可能成為新的犯罪者?這不是會把他們推向更深的地獄嗎?      先不論這種批判是否正確對應

到橘玲的原始論述本身,我認為更值得大家思考的是,在橘玲開槍之後,別人是否能以同樣的方式還擊呢?也就是以相同的量化理路,來對其主張進行檢討與批判。這種事不只可由學者來做,一般讀者也可以試著進行這樣的思考。      也就是說,讀這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從裡頭學到了什麼新知,而是瞭解了作者的「主張」之後,回頭思考自己原本的「成見」,接著再去搜尋其他更多證據,來進行「懷疑」式的批判。      橘玲所展示的數據與結論並非真理,只是「現在有這一些數據,可能代表了什麼意思,和過去的成見是存在矛盾的」。透過思考這種矛盾來提升自己,才是閱讀過程中真正有意思的事。      之所以會有「殘酷的真相」,正是因為我們

一直都在自我欺騙,想透過心靈的美化來遮蓋世界的原本面貌,但這顯然是阿Q心態,並不能讓我們走向卓越。人類在演化過程中,一直在對抗來自於內在基因與外在環境的強大推力,這種對抗過程才是人產出價值的真正所在。所以,請別停止懷疑,試著推翻這本書吧。 ◎推薦序2 戳破自我安慰 (林君諭/台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誠如本書前言所提及,書中所探討的觀點與內容,就當前的書籍市場而言可能並不討喜,不見得能迎合或取悅大多數的讀者客群。但精彩之處在於,作者透過不同章節的案例討論,針對一些我們一直以來深信不疑的觀念,提出不同於流俗的觀察與見地,直指許多殘酷的「真相」。        所謂的真相,是作者採取

一種相對悲觀的立場,輔以收集到的許多資料和數據等加以佐證,挑戰多數人從小就習以為常、耳熟能詳,並且根深柢固的信仰。例如,「社會上人人平等」的觀念。相反地,作者質疑這種既有的虛幻溫馨論調過於天真,以演化的概念提出遺傳的影響力甚鉅,其實不是任憑常民自以為是的努力就能企圖扭轉,甚至是難以改變人生的無奈與可怕。        作者橘玲的剖析讓我想起英國廣播公司BBC近年的一部紀錄片《56 UP》。導演 Michael Apted 從一九六四年開始,一共花了四十九年的時間,針對不同出身的同一群人,以每隔七年拍攝一次的方式,記錄這群人從七歲到六十五歲之間的發展。        紀錄片結果顯示,英國社會中階

級再製現象的穩固與不易跨越,人的付出與努力並不保證能在人生賽局中脫穎而出,遺傳的因素占了絕大部分。這部紀錄片的結果與本書作者的推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指出原生家庭及其擁有的資源,對一個人的一輩子影響,世代傳承的力量,幾乎可以從親代就預測子代的地位與各方面的表現。        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在十二年間作了兩次分析「誰是台大學生?」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這十幾年間學生來源的變化不大,來自雙北的台大生仍占了將近一半的學生數,且台北市大安區仍有相當高比例的台大生。這些台大生的居住地多為房市蛋黃區,普遍社經地位高,並擁有相對優勢。        以上這些醜惡的真相的確令人不勝唏噓,反映出中國

俗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的限制難以撼動、難以翻轉。多數人或許寧可退縮地選擇,符應對自己有利的適當謊言而自我滿足,但這些殘酷的現象驅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社會上是否真的存在公平正義。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籍,內容充滿話題性與爭議性,或許會讓您邊讀邊為作者的論述感到訝異心驚。不論贊同作者的看法與否,請讀者們在閱讀時帶著一顆開放的心,並且隨著作者的帶領不斷進行反思,以欣賞的角度,看他如何以不一樣的論點鋪陳,戳破我們長久以來習慣的自我安慰,以及把自己安全地保護在舒適圈裡的習性。 作者序 ◎作者序 致臺灣讀者   我初次到臺灣旅行是在一九九○年代,記得當時 傍晚才抵達桃園

國際機場,轉搭開往市區的客運巴士,然後在連這是哪裡都搞不清楚的地方下車。我一手拿著地圖,無助地徘徊在街頭,明明應該是繁華街區,卻不夠燈火通明,因為商店幾乎都打烊了,加上機車在人行道上呼嘯而過,著實令我詫異不已。後來總算找到飯店,休息片刻後便外出,閒晃到一處有很多攤販的地方。記得我在其中一攤,戰戰兢兢地吃了一碗有放豬內臟(大腸)的麵線(非常美味)。      後來我又數次造訪臺灣,不但搭高鐵去高雄與台南,還去了趟花蓮和太魯閣。進入二十一世紀,台北的模樣完全變了,成了高樓大廈林立的現代化都市。當然,再也沒有看到機車在人行道上呼嘯而過的奇景,這景象猶如快轉著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迅速發展的東京風貌。  

    從二十世紀末開始,心理學、遺傳學與腦科學研究急速發展,大大顛覆了迄今關於「人類為何」的普遍認知。《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這本書就是從這些學問的研究成果中,結集一些非常有趣(或者是令人不太愉快的事)的觀點。若問我為何要做這件事,還請閱讀本書的﹁前言﹂,這樣的研究無關乎種族與國籍,誰都可以這麼做。      加上近年來關於古代人骨DNA的剖析又有新發現,研究結果發現西元前五世紀左右,從朝鮮半島南端來到九州,將稻米與青銅器、鐵器帶到日本的彌生人,其實根源於長江河口區域 。這麼一想,便能明白日本人和臺灣人都是生活在先進國家的「東亞民族」,所以無論是文化方面還是遺傳方面,幾乎沒什麼差異。   

  這本書主要是以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為根本,為日本讀者寫的書,但應該也很適合臺灣讀者閱讀吧。我想一定能從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導讀 ◎前言 演化是門不討喜的學問   恕我直言,這是一本令人不愉快的書,想要以美好心情結束一天的人,最好別閱讀。既然如此,為何我要寫這本書?因為世上需要這樣一本書。   電視、報章雜誌充斥著悅耳的好聽話,出現在媒體上的政治家、學者和評論家,只能說些「好聽的話」和「容易理解的話」。然而,倘若世上只有令人愉快的好事,為何會有這麼多人如此憤怒?看看網絡上的評論,盡是假借「正義」之名的詛咒字眼。   這世界本來就很殘酷又不合理,只需要一行字便能說明理由:雖然人們活

著是為了得到幸福,但並非被設計成能得到幸福。   那麼,是誰「設計」我們呢?就是人們口中的神,但是達爾文告訴世人「神」的真正名字,那就是「演化」。   達爾文的「危險思想」,縱使經過百年也無法被世人理解,直到一九三○年代才因為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的遺傳學,再次得到世人的評價,得以說明(儘管有點拐彎抹角)演化的結構。不幸的是,這套理論被納粹曲解誤用,成了消滅猶太人與羅姆人(吉普賽)、精神疾病患者等,「劣質遺傳」的優生學。   悲慘戰爭結束後,這套理論又被扣上「演化論是一門研究自然與生物等,不可思議之處的學問,具有知性的人類另當別論」的帽子,搖身一變成為政壇高舉

的「人道主義」。   然而一九五○年代,詹姆斯.華生(James Dewey Watson)與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發現DNA的雙股螺旋結構,拿到揭開生命神祕之謎的鑰匙,得以更進一步驗證達爾文的演化論。動物行為學(ethology)是藉由觀察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證明人類與動物有許多共通點,其實我們並不「特別」,也因此催生出演化生物學、演化生理學。   「現代演化論」的主張如下:不僅身體,人心也被設計成會演化。   倘若如此,便能理解我們的歡喜和悲傷、愛情與憎恨,世上所有事情都在演化這個架構中。於是,現代的演化論在電腦等高科技的急速發展下,融合分子遺傳學、腦科學、遊

戲理論、複雜理論等「新知」,徹底改寫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這當然不是我的恣意主張,而是專家都知道的常識,但為何日本沒有人向一般讀者說明這些理所當然的事?就算有,也會被抹殺吧。為什麼?因為現代演化論是一門踐踏良知、忤逆情感,令人非常不愉快的學問。   在古代,傳達不幸消息的使者會被斬首,現在也是如此,要是有人說了令眾人不愉快的事,就會被排斥、孤立,因為大家只想看自己想看的東西,只想聽好聽的話,所以知識份子(也就是賢明之人)佯裝不知,認為這樣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   然而,正因為有著「不能說」的超殘酷真相,才能讓這世界變好,希望諸位讀完這本令人不愉快的書後,能夠明白這一點。   再者,

本書論述的事情都有佐證(evidence),想要進一步瞭解的讀者朋友可以參考書後的參考文獻一覽。雖然會以專欄方式補充本文說明不夠充分的地方,但要是覺得繁瑣,先閱讀本文即可。   01、龍生龍,還是歹竹出好筍?(節選) ․反社會人格是「疾病」還是「障礙」? 「犯罪會遺傳」這假設肯定比依存症與精神疾病更令人難以接受,因為這無疑是歧視犯罪者的孩子。然而,始終不承認犯罪與遺傳有關的社會,有時會發生極為殘酷的事。 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就讀長崎縣佐世保市某所公立高中的女學生,被班上女同學誘至家中勒斃後,還被砍下遺體的頭部與左手腕。行兇的女學生接受偵訊時,只是淡淡地供稱:「想看看人體內部是什麼模樣

」、「想殺人、分屍」,絲毫未見悔意。 行兇女學生成長於富裕家庭,父親是當地非常知名的律師,但她國中三年級時,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再婚後,父女關係惡化。殺人事件發生約莫五個月前,她持金屬球棒毆打睡夢中的父親,導致父親頭蓋骨凹陷,身負重傷。後來父親讓女兒獨居,而她住的地方便成了行兇現場。 根據近代刑法,犯罪一事為犯罪者本身應負的責任,禁止溯及家族以及共同體負連帶責任。精神障礙等無法自負責任的情形,則予以免除刑責,裁定由精神病院收容。 然而,以這樣「罪與罰」的準則看待未成年的重大犯罪事件,便出現許多矛盾。 除非犯罪者被認定腦部病變、精神異常,否則行兇原因都會被歸咎於與環境有關。 若是成人犯罪者,可依自

己的意思選擇環境,但未成年者無法對自己負完全責任,所以只能追究父母的監護之責,別無他法。這般理論的意思是,孩子的環境是父母給予的,亦即父母的教養方式引發犯罪行為。 事實上,事後有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少女之所以犯下滔天大罪,是因為母親去世後,怨恨父親與年輕女性交往、再婚的緣故,甚至提及讓少女獨自生活,與家人分開所產生的「孤獨感」,也是引發殺機的原因。 這位女學生的成績很優秀,但她從小學開始便出現解剖貓,或是在貓食混入異物等不尋常行為。事件發生後,有人供述:「她從國中開始就想殺人。」雖說母親去世一事讓她的身心狀況更糟,但以金屬球棒襲擊睡夢中的父親,顯然是脫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