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澳)彼得·辛格寫的 動物解放(30周年紀念版) 和PeterWadhams的 消失中的北極:極地海冰持續消融,不僅洪水會來臨,2050年地球也將不再適合人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球甲烷排放及减排机会也說明:甲烷 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人为制造温室气体(GHG),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甲烷被认为是一. 种“短期气候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它在大气中的存续时间相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信 和采實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所 林幸助所指導 徐任葶的 臺灣水稻田在不同農法下溫室氣體排放的時空變異 (2020),提出溫室氣體甲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稻田、溫室氣體、甲烷、二氧化碳、密閉罩蓋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所 林幸助所指導 周郁閎的 亞熱帶內陸小型湖泊及池塘的甲烷排放量 (2020),提出因為有 小型湖泊、池塘、亞熱帶、溫室氣體、甲烷排放的重點而找出了 溫室氣體甲烷的解答。

最後網站牛隻放個屁就排出甲烷?科學家發現以蘆筍藻替代傳統牛飼料可 ...則補充:甲烷 僅次於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大多數人為導致的甲烷排放來自牛、羊等牲畜。大約有70%的農業甲烷來自這些反芻動物的腸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溫室氣體甲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動物解放(30周年紀念版)

為了解決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作者(澳)彼得·辛格 這樣論述: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還是人類的食物? 動物沒有能力解放自己,人類會採取動物解放這種純粹利他的行動嗎? 一些生命在工廠裡度日如年: ■奶牛生活在不長草的牧場裡…… ■和狗一樣聰明的豬躺在水泥地面上,沒有乾草,腿腳受傷…… ■為了生產出肉質鮮嫩的小牛肉,牛犢短暫的一生都在吃液體飼料,在75釐米寬的隔欄裡,無法伸展四肢、只能趴下…… ■200萬隻雞被飼養在一個個長長的雞舍裡,每個雞舍有9萬隻雞,小雞剛出殼就失去了母親的溫暖和咯咯聲的撫慰…… 實驗室裡還生活著另外一些生命…… 動物與人類同屬自然的生靈,但人類對非人類動物的暴行持續千年,給動物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只能與若干世紀以來白人對黑人的暴行

相比。為反對這種暴行而進行的鬥爭,我們稱之為——動物解放。 與人一樣有知覺、有痛感的動物飽受剝削、欺淩和殺戮。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少製造動物的痛苦,不僅能使人類與動物和睦相處,也能降低環境成本,拯救不堪重負的地球。 對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對人類自身生命的尊重。 [澳]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名道德哲學家,現代效用主義代表人物,全球動物解放(保護)運動的倡導者,《時代》週刊全世界100位很有影響力人物,被瑞士老牌智庫 GDI評為全球第三重要的思想領袖,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專事應用倫理學

的研究。   他於1946年6月6日出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父親和母親是奧地利被納粹攻佔後的猶太移民。1938年他們從維也納逃到澳大利亞。彼得·辛格的父親是位成功 的茶與咖啡進口商,祖父曾與佛洛德共同發表多篇文章。他有三位祖輩死於大屠殺。他師從英國道德哲學家理查·麥爾文·黑爾(Richard Mervyn Hare)教授,于1971年獲得了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他先後在牛津大學、紐約大學、莫納什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執教,曾在莫納什大學成立人類生物倫 理學中心。1971年,《飢荒,富裕與道德》(「Famine, Affluence,and Morality」)發表於學刊《哲學與公共事務》(P

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文章論證了富裕階層有義務為人道主義事務出力,該文被認為是西方倫理思考的典範。吉爾波特·哈曼(Gilbert Harman)稱《飢荒,富裕與道德》是倫理學名篇之一。1975年出版的《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書標誌了動物解放(保護)運動的開端,辛格將物種歧視(speciesism)與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類比,提出「人類對非人類動物的支配」。他將人道地對待動物的運動與女性和黑人平權運動相比。   本書被譽為「動物保護運動的聖經」,雖然他本人不承認這個稱號,不過他對整個運動影響巨大,提倡以「非暴力」作為動物保護運動的方

向。2004年他被澳大利亞人道主義學會評為年度人道主義者。2006年他被評為澳大利亞十大公共知識分子之一。 致中國讀者/ I 新版序/ VI Ⅰ 所有動物一律平等 種族主義、性別歧視與動物權利/ 2 其他動物當然會疼/ 13 大多數人都是物種歧視者/ 23 Ⅱ 研究的工具 靈長類動物平衡台實驗/ 34 最為殘酷的動物實驗/ 42 動物實驗是物種歧視的結果/ 48 心理學領域的痛苦實驗/ 55 動物毒性實驗/ 68 毒性實驗後的反思/ 75 逐利的醫學實驗/ 80 永無休止的重複實驗/ 84 為何大眾熟視無睹?/ 89 科學界拒絕公眾監督/ 95 美國,一個野蠻的國度/ 99

物種歧視與種族歧視/ 103 動物利益與人類利益/ 112 Ⅲ 在工廠化的飼養場裡 被當作機器的動物/ 122 肉雞:吃它們的肉,吃它們的蛋/ 127 母雞:鐵絲籠中的囚徒/ 138 豬:沮喪症候群患者/ 153 小肉牛:保持貧血,不許動/ 165 奶牛:生活在不長草的假牧場/ 174 肉牛:室內飼養已成趨勢/ 178 動物五項基本自由:轉身、梳毛、站立、臥倒、伸腿/ 181 多數家禽的命運:閹割、烙印、電昏、母子分離、死亡/ 186 動物在疼痛與驚恐中被屠宰/ 192 新技術給動物帶來更多苦難/ 198 Ⅳ 做素食者 成為一個素食者/ 202 你對動物的關懷是否真誠?/ 206 我們該吃什

麼?/ 210 不該吃什麼?/ 217 素食使人心有自然/ 227 素食使人更健康/ 230 有一大批人與你志同道合/ 235 Ⅴ 人類的統治 終止暴虐,必先認清暴虐/ 238 基督教之前的思想/ 240 基督教思想/ 244 給動物帶來痛苦的信條/ 256 啟蒙運動及其後的思想/ 261 Ⅵ 當今的物種歧視 人對動物的態度形成于幼年時期/ 278 沉默的大眾媒介/ 282 無奈的動物福利組織/ 284 人類優先?/ 287 動物的本性/ 291 …… 改變你的消費習慣/ 301 植物不會疼嗎?/ 307 所有物種一律平等/ 309 發展利他主義精神/ 318 延伸閱讀/ 325 注釋/ 33

2 附錄 作者自述/ 382 寫給動物愛好者/ 390 動物解放30年/ 399 致中國讀者 《動物解放》的新譯本終於與中國讀者見面了,我非常高興。當今,動物解放運動已不再只是發達國家的事情,在世界其他國家也開始生根。這本書不僅有歐洲絕大多數語言的譯本,而且還被翻譯成日文和韓文,最近巴西又出版了一個譯本。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發展的轉折時期不重犯發達國家的錯誤,是十分重要的。要是中國沿襲歐洲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建立起來的那種不利於健康、破壞生態又污染環境,同時對動物而言也很殘忍的舊生產模式,必將重蹈發達國家的覆轍,那對動物和人而言都是悲劇。 例如,稱為“工廠化養殖

”的動物集約化監禁飼養,首先出現在歐洲和北美,並迅速傳播開來,如今已造成每年數以10億計動物的巨大痛苦。但是,現在這種生產系統已經引起關懷動物的人們的抗議,在瑞士第一次遭到挫敗。如本書第三章(Ⅲ部分)所述,在那裡,籠子養雞產蛋系統在1991年年底就已成為非法的了。如今,瑞士的養雞場為母雞墊上秸草或其他有機物,讓它們扒食,並且為它們提供有遮蔽的軟底窩箱生蛋。由於瑞士的蛋業證明養雞方法是可以改變的,反對籠子養雞的呼聲席捲整個歐洲。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逐步淘汰和廢除許多國家雞蛋生產的標準工具——鐵絲籠子。歐盟要求,截止到2012年,在所有的蛋雞場,每只母雞擁有的空間至少為750平方釐米,並且都能夠得

到棲木,在窩箱裡生蛋。如果仍然用籠養,則籠子必須大得多,同時應提供附加裝置。許多養雞場場主會發現,改用另一種十分不同的方式養雞更為經濟。這種方式可以是大倉儲式的雞棚,設有棲木和產蛋窩箱,任母雞自由走動和扒食,還可以到戶外活動。 改善母雞的待遇只是一個例子,是歐洲按步驟提供農場動物福利的一種方式。如我在本書第三章(Ⅲ部分)裡所說,特意讓小肉牛貧血,不給墊草,分別監禁在狹窄的隔欄裡,連轉身也動彈不得,致使它們可能成為所有農場動物中最為痛苦的。這種飼養牛犢的方法,在我對本書第一版進行修訂,準備1990年新版時,英國就已經禁止了。現在歐盟已做出決定,到2007年所有成員國都必須放棄這種飼養方法。19

98年英國已經禁止把孕豬單獨監禁在限位欄裡,歐洲也將普遍禁用,但受孕頭4周的母豬除外。 這些顯著的改變得到歐盟各國的廣泛支持,歐盟第一流的畜舍專家完全支持這些改革。……。當我1971年投身於反對工廠化飼養的運動時,我們仿佛在挑戰巨人,除了經濟上的強制措施外,也無計可施。幸而事實證明,至少在歐洲不是那回事。可是,如果中國人現在吃肉、蛋和乳製品越來越多的趨勢持續下去的話,特別是這些動物產品是來自工廠化飼養的動物,那麼,在歐洲取得的所有成就將會被抵消無遺。這就是中國人應當開始思考自身對待動物的方式,以及通過購買和食用動物產品來支援那種對待動物的方式是否正確這樣的問題如此重要的原因。 或許有些人會

說,中國人對本書所提出的倫理觀念似乎很陌生,因為他們並不認同西方發起的對動物痛苦的關注。但是,我不相信這種差異的存在,即便它存在,也肯定不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差別。其實,曾經有些偉大的中國思想家,對待動物的態度比同時代的西方思想家要先進得多。我們知道孟子就說過:“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而莊子也不主張人們費盡心機地設計弓箭、鉤網和陷阱等各種機巧工具,用來射鳥、捕魚和獵獸,他反對給馬進行火烙、剪削的手術。他還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莊子·馬蹄第九》)本書所提出的倫理觀念具有普遍性,在中國得到的支援至少應當像這些觀念已

經在西方國家所獲得的支持一樣多。 在結束這篇序言之前,我想回到我在本書初版序言最後一段所提出的話題。很多人認為,日益膨脹的人口意味著,要養活這麼多的人,我們不得不採用工廠化養殖方法。他們只看到集約化飼養場在一個不大的養殖場裡圈養著大量的動物,因而想像,與傳統農場在大面積土地上飼養少量的動物相比,集約化飼養更有效率。但是,事實恰好相反。因為集約化飼養場的動物,需要大面積的土地種植穀物和大豆來餵養密集舍飼的動物,所以工廠化飼養極端缺乏效率,食物價值被浪費了90%。在1975年版序言的結尾,我說:如果我們停止飼養、屠宰和食用動物,我們可以以小得多的環境代價,生產出多得多的糧食。這話仍然千真萬確。工

廠化養殖方法傳播到亞洲,供應日益龐大的中產階層享受,只會使問題更加惡化。其次,還有集約化飼養導致疾病被傳染到人身上的問題。由於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所造成的災難,和繼之而來對禽流感的憂慮,中國已經有很多的教訓了。 可是,還有一個環境問題,就是日益惡化的全球氣候變暖。在1975年時我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1990年出版修訂本時我才注意到。如我在第四章(Ⅳ部分)所述,農場動物集約化飼養產業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因為生產和運輸動物飼料,以及保持動物棚舍的通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此外,動物本身特別是奶牛還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它阻止地球散熱的能力比二氧化碳高20倍。1990年還有人

質疑這個環境問題的科學性,現在人們幾乎一致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確實存在。這種需要大量集約化生產的動物食品既浪費又不利於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了能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以及地球氣候的惡化。此外,還由此帶來人類社會動物來源傳染病的傳播問題。因此,現在顯然已經到了改變我們飲食習慣的時候了,這既是為了動物,也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 最後,我要感謝祖述憲教授翻譯此書,為了保證中文譯本的準確妥帖,他煞費苦心。我也十分感謝新澤西城市大學的賢·赫希斯曼(HyunHöchsmann)教授,感謝她的鼓勵和慷慨的幫助,使我進一步瞭解了中國人關於動物的看法。

溫室氣體甲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怎麼解決氣候暖化問題?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甲烷比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更容易聚熱與釋放熱能,但因為存活時間短,如果能在2030年前將人為製造的甲烷排放量減少45%,就能在2045年左右,避免全球溫度上升近攝氏0.3度。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5138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臺灣水稻田在不同農法下溫室氣體排放的時空變異

為了解決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作者徐任葶 這樣論述:

農業溫室氣體在近年被認定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重要因素之一。水稻田溫室氣體排放在近年糧食作物需求大增下,已不容忽視。透過不同施作上的改變去降低水稻田溫室氣體的排放並維持定產量是一個趨勢。除了施作上,不同區域氣候也會對整個水稻田生長的環境產生影響,也導致不同區域有著不同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因素。本研究於2018年至2020年進行現地測量慣行和永續兩種農法施作下水稻田的溫室氣體排放。利用密閉罩蓋法結合可攜式溫室氣體分析儀,分別在宜蘭、苗栗、嘉義、高雄及屏東的水稻田,從插秧前到收割後期間進行CO2和CH4排放的監測,並收集相關環境因子,以了解不同農法及環境因子對水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並比較各區域水稻

田的溫室氣體排放差異。結合前人在嘉義的監測資料,分析長期排放變化並嘗試解釋其原因。最後透過換算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妥善評估區域水稻田在稻作生長期溫室氣體的排放,並藉由獲得的產量資訊估算出單位面積產量下的GWP及溫室氣體強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結果顯示,兩種農法施作下氣體排放差異不大,施肥量也對溫室氣體排放也無相關。整體而言, CH4排放上和土壤含水量、淹水高度、土溫有顯著正相關,與土壤總體密度呈負相關,所以在稻田淹水時期(插秧前到一追肥後)通常有較高的CH4排放量;CO2的排放與土溫呈正相關,但和淹

水高度及土壤含水量呈負相關,因此通常在較乾燥之第一期水稻生長末期(穗肥或收割前)溫度升高時導致CO2的排放。經由冗餘分析(dbRDA)顯示宜蘭和其他三區有截然不同重要因子,並且有較多CH4的排放;但也統合出影響北中南溫室氣體排放之中重要因子,包含土壤總體密度、土溫、含水量、淹水高度、粒徑大小以及降雨量。嘉義溪口長期的結果也證實了不同農法下永續田的排放較慣行田少,而二期稻會因為高溫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後經由累積排放量換算比較近期各區溫室氣體的排放,淹水的管理和降雨的因素使嘉義2020年溪口有最高的GWP,而苑裡里山永續田有最低GWP。在苑裡里山和里海慣行永續田以及美濃永續上也有較低GHGI

,在dbRDA結果推測苑裡里山和里海之粒徑較大及降雨影響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美濃永續溫室氣體以CH4排放為主,但因為總體密度高,不利於CH4排放,所以導致GHGI較低。顯示這些樣點在一特定環境上加上永續施作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同區域影響溫室氣體排放之環境因子不同,農法上的改變不一定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施作上各種調整,後期淹水更嚴謹控制,可能是可行的調適措施。

消失中的北極:極地海冰持續消融,不僅洪水會來臨,2050年地球也將不再適合人居

為了解決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作者PeterWadhams 這樣論述:

★紀錄片《洪水來臨前》的「北極冰層版」★ 你或許知道北極冰層正在消融中, 但你可能不知道,近40年來已經縮減超過40%! 你或許知道,北極冰融會造成氣候劇變, 但你可能不知道,冰層繼續消失下去,2050年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世界最權威的極地專家,首度揭露極地實況,   第一本關於北極冰融最新、最完整的田野報告,   同時,也是一部攸關地球人類生命存亡的關鍵報告!   ● 英國亞馬遜書店★★★★推薦、環境議題類暢銷TOP 5!   ● 掀起全球海冰研究的極地權威專家--彼得.瓦哈姆斯,首度出書。   ● 第一本最詳實的北極與冰層實地探訪報告書。   ● 公開當前政府不敢說的真相

:減少碳排放的環境政策無意義,還有更迫切的事情需要做!   2016年,再次刷新史上最熱年的紀錄!而北極,是全球氣候變遷最嚴重和最快速的區域;北極海冰在2016年9月,成為有史以來最薄的冰層,甚至有些地方完全無法結冰,這創下1萬年來首見的情形;究竟極地海冰消融與全球暖化之間,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係?又,極地冰層對我們而言為什麼這麼重要?   【北極冰層,地球不可缺的空調系統】   極地的海冰,有如地球地空調系統,可冷卻空氣並確保海水溫度維持在攝氏0度以下,制衡地球本身的「天然溫室效應」,維持氣候穩定。然而,一旦溫室效應升高過於激烈,導致海冰消融,極地的空調作用就會失靈。   【北極冰層消融

,動植物生長環境失調,人類生存條件告急】   冰的密度低於水,因此海水結冰時,會先從表層開始,但下方仍是流動的洋流,如此,可讓處於冰河期的地球在其深海處,仍保有原始的生命存在,使得萬物得以持續演化與繁衍。不僅如此,雪白廣闊的北極海冰,使地球具有將太陽熱能反射回太空的能力,維持恆溫。一旦雪白世界成為湛藍汪洋,地球的反照率驟降,導致更多熱源蓄積於大氣中,地球就不再適宜生命居住。   關於北極冰層,本書迫切想告訴你:   ● 北極冰層不僅面積減少,連「厚度」也縮減;厚度縮減代表冰層已經完全失去結冰能力。   ● 冰層是地球的空調系統,失去它,現正發生中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到人類無法預測。   ● 少了

冰層的地球,其反照能力會從60%降至10%,加速溫室效應。   ● 冰層是冰河期所遺留的產物,保有它,才能確保週期性的冰河現象出現,延續地球壽命。   ● 冰層融化會釋放比二氧化碳強23倍的溫室氣體--甲烷。   ● 全球升溫控制在2℃內的協議只是泡沫,因為既有的二氧化碳已多到能在地球存留100年。   ● 「低碳排」的能源政策只是政客們的騙術,投入經費積極研發「移碳法」才是治標的作法。   ● 每個人都是碳排放者,人口越多,將越難減少碳排放量。   本書作者為世界著名極地海冰研究專家彼得.瓦哈姆斯,其研究經歷超過40年。不同於一般科學家留在室內研究電腦模擬圖,他走出實驗室,定期前往北極以真

實的觀察數據,研究北極和海冰的一切。在本書中,他概括地球冰層的歷史、洋流系統運作、空氣和水冷卻系統,以及海冰的自然性質等,藉此讓讀者充分了解,為何今日人類會面臨如此難以挽回的氣候危機,而我們應該積極做什麼「改變」。 【專文推薦】   廖運志/台灣首位參與北極考察的科學家‧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愛地球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吳俊仁/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高英勛/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張雅琴/資深媒體人   張隆盛/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蕭子新/《無碼的世界》節

目主持人   魏慶琳/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所長 【國內外好評盛讚】   「《消失中的北極》不但是一本告訴你北極現況的權威性著作,更是一本及時提醒大眾關注海洋冰層消融議題的警世好書。」--加州拉霍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榮譽教授/沃爾特.芒克(Walter Munk)   「彼得.瓦哈姆斯不但擁有有豐富的學識,更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在這本書中,他說明了為何北極冰的命運對全球氣候影響重大,亦闡述了許多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所面臨的爭議和難題。是一本精彩的好書。」--榮譽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20

05-2010年會長/馬丁.里斯 (Martin Rees)   「彼得.瓦哈姆斯以澎湃激昂又富有權威的筆調,從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的角度,全面的說明了冰層在氣候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內容令人讚嘆,彼得不僅就個人的專業清楚介紹了冰川和海冰的獨特物理特性,同時更提醒世人若我們不有所行動,地球將走向怎樣的境地。」--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洋物理學榮譽教授/卡爾.文森(Carl Wunsch)   「北極融冰加速氣候變遷極端化,嚴重威脅人類與生物的生存,作者詳論其因果關係,是極重要的著作。」--張隆盛/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消失中的北極》一書讓我們深刻體認到,極

區的變化竟然能直接或間接影響遠在台灣的我們,甚至全世界的人類無一倖免!」--廖運志/台灣首位參與北極考察的科學家‧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北極是地球端點,它的任何不合理變化,都會是人類世界毀損的指標。」--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氣候變遷的危機就是你我的事。《無碼的世界》製作團隊長期關注環境議題,前往世界各地站在新聞第一線;極地海冰研究專家彼得.瓦哈姆斯更是先驅者,數次親身前往北極進行第一手的研究。這本書,集其40年之大成,珍貴難得!」--蕭子新/《無碼的世界》節目主持人

亞熱帶內陸小型湖泊及池塘的甲烷排放量

為了解決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作者周郁閎 這樣論述: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活動加劇與石化燃料用量增加,導致大氣中的甲烷濃度上升。過去多注重於大型湖泊的碳通量研究,鮮少針對小型湖泊及池塘的調查,熱帶及亞熱帶的研究資料甚少,尤其熱帶區域的甲烷排放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3,並且以濕地的排放量為主。為了解全球小型湖泊及池塘甲烷通量,對全球碳通量的影響,本研究分為地方及全球尺度進行研究。小尺度選擇臺灣六個小型湖泊進行現地調查,2018年於雙連埤,2019年則於夢幻湖、草坔濕地、高榮埤塘、大同埤塘等4處調查,2020年於福山生態池,量測頻率為每季一次。利用甲烷氣體分析儀進行實地甲烷氣體量測,同時收集濕地的各項水質及底質環境因子,以及土地利用指數、氣象

資料,分析甲烷排放與環境因子間的相關性。全球尺度以資料收集197個小型湖泊及池塘調查結果,利用決策樹建立全球小型湖泊及池塘的甲烷通量預測模型。小尺度結果顯示,六個濕地的平均水域甲烷通量為0.68 mg CH4 m-2 h-1,排放量以高榮為最高;四個濕地的平均濱岸甲烷通量為1.26 mg CH4 m-2 h-1,排放量以草坔為最高,水域及濱岸甲烷通量皆為碳排放。冗餘分析結果發現,可能影響甲烷通量之環境因子,發現與溶氧、溫度、營養物質較有關;因水中溶氧越低形成厭氧環境,亦受到營養輸入的影響,提供可利用碳源,且溫度越高反應速率也越快,因此有較多的甲烷排放。全球尺度結果顯示,全球小型湖泊及池塘每年貢

獻0.014 Pg的甲烷排放量,佔全球湖泊每年甲烷排放量的46.7%,因此小型湖泊及池塘重要性不可忽略。決策樹分析結果,主要影響甲烷排放的因子為面積/周長比、緯度、風速,相對較小及淺的湖泊,受到沉積物的累積及風速的影響較大。本研究實測之平均甲烷通量比全球湖泊之平均甲烷排放通量為0.10 mg CH4 m-2 h-1高出甚多,因熱帶及亞熱帶研究資料甚少,故目前全球湖泊的甲烷排放可能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