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金水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王拓金水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拓寫的 阿宏的童年 和王拓的 吶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印刻所出版 。

佛光大學 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蕭麗華所指導 賴桂貞的 從文學類型角度探討基隆文學的特色 (2019),提出王拓金水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雞籠、基隆文學、鄉土論戰、古典文學、新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蔡振念所指導 連采宜的 呂則之小說研究--以菊島組曲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醜陋與原型、呂則之、離島、澎湖文學、海洋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王拓金水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王拓金水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宏的童年

為了解決王拓金水嬸的問題,作者王拓 這樣論述:

你給我記住!你會老,我會長大!你給我記住啊!等我長大了,我要替阿母報仇!   在基層漁村家庭成長的阿宏,傳統的村莊風情在人物的互動中躍於紙上,帶領讀者回到五○年代台灣基隆八斗子漁村的風景裡。   金水嬸跟阿宏說魚娃娃在被生出來時,都會問願不願意被生出來,不願意的話就會把魚娃娃推回身體裡。她也曾這樣問過阿宏,願不願意出生在這複雜的世界呢?   反映金水嬸與阿宏說的「魚娃娃」故事,阿宏讓那些不明所以的痛經過他的魚鰓,飽滿的情緒流進體內,使生活塑造他的模樣。   在八斗子四處悠游的囝仔,阿宏游過媽媽的眼淚,村裡人們的溫暖或爭吵,政治滲進學校的聲音,讓他如色彩斑斕的小魚。   身為一位父

親、一位寫作的人、一位學運人士、一位台灣人,在鄉土文學、民主和環保都有強烈意識的王拓,他的文字底下明顯地顯現出對土地深厚的情感。   這批作品放在台灣文學史上卻有一種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們是時代的證詞,一批獨特的證詞,一個浪漫時代的證詞。 ——吳明益 本書賣點   ▲緊扣臺灣五○年代傳統漁村生活樣貌,擺脫不了政治的影響滲於生活縫隙   ▲金水嬸在此書因孩童眼光而有了不同側寫  

王拓金水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王拓故居
1.王拓原名王紘久,1944年出生於基隆八斗子漁村,也是漁家子弟,就在八斗子長大。基 隆中學畢業後,王拓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後到花蓮女中任教;之後,又回到台北,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任政治大學及光武工專中
文系講師。王拓一路都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甚至曾經從事基隆碼頭挑煤工、造船廠 油漆工、煤炭工人與漁夫的工作。他在回憶童年貧困的生活時說,每逢颱風,睡覺的床幾乎沒有一塊是完整的乾燥的地方,棉被上不是放了臉盆接水,就是以蓑衣、膠布擋雨。
年長的哥哥們,還度過以炒鹽巴配稀飯過活的日子。

2.1970年,王拓開始發表小說,多為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困境和遭遇的寫實文學。
1979年,王拓參與《美麗島雜誌》。
1980年,王拓因參與美麗島事件被捕,判處有期徒刑六年。
1984年,王拓假釋出獄。
1989年,加入民主進步黨,並代表民進黨參選基隆市長,但敗給國民黨提名的林水木。
小說創作開始於任教中學教師的時期。早期的小說有〈吊人樹〉、〈墳地鐘聲〉、〈海葬〉、〈炸〉、〈金水嬸〉;第一本小說集《金水嬸》裡的八篇作品中,有七篇都是以他出生成
長的八斗子為背景,寫八斗子的人與事。八斗子是王拓文學的原鄉。
出身漁村的王拓,可以說是成功地從漁村脫困破繭而出的知識分子,從討海人的子弟逃離 漁村進入大都會、躋身大學殿堂當講師。然而,當他以「文學」去省思他的來時路和他存在的世界時,八斗子漁村的人與事,不但是他生命養分的主要來源,恐怕也是他魂牽夢繞、 最真實不過的人間。王拓筆下的八斗子和八斗子居民,除了是他童年世界的寫照之外,也是他對故鄉的無限依戀。

從文學類型角度探討基隆文學的特色

為了解決王拓金水嬸的問題,作者賴桂貞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基隆文學的發展,以文獻分析法、比較文學研究方法、訪視法、歷時法與共時法。本研究共計訪談四位地方菁英,期能為地方多保存一份珍貴史料。在原住民文學中,探源基隆最早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遷徙、凱達格蘭族與基隆的各個族群的互動與風俗民情、文學發展。明鄭清初時期基隆一片畢路藍縷,地名暖暖、八堵、七堵、五堵、的堵字涵義、雞籠的由來,眾說紛紜,地名是歷史、也是族群的認同,此三地名與凱達格蘭族有關,因此有考究必要。  基隆之俗文學,雅俗共賞,包含民間文學、通俗文學,曲藝文學、大眾文學,舉凡諺語、褒歌、謎語、神話、民間故事、通俗小說…等皆屬之,因民間文學多屬時間地點模糊地帶,無法以斷代方式評

論,而探究基隆文學之古典文學、新文學,則分三個朝代,逐次分析各朝代文學的流變,政治與文學關係,不同時代,文學發展迥異,在不同發展的模式中,漸次建構基隆文學發展史,在清朝古典文學中以雞籠積雪詩最引人注目,在多方的印證:「雞籠積雪確有其事」。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新文學或古典文學皆有碩果,只是在時代變遷下古典文學式微。基隆三面環海一面山,山海非阻隔,形塑基隆海洋文學,亦是區域特色,檢視當代海洋文學作者群,基隆市政府每年海洋文學徵文競賽,成果頗豐。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歷代行政區域為場域,作家的選定以「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基隆市政府官網公布之基隆作家為憑,作家不論是短暫居留或在地人

,凡基隆人以書寫基隆為主題,是以「基隆為核心」,書寫基隆不限基隆人,基隆人不限以書寫基隆事物為對象,本研究採黃得時與葉石濤之說,定義從廣。歷經兩次的鄉土論戰與現代詩論戰,在不同觀點彼此激盪之下,台灣文學更臻成熟。

吶喊

為了解決王拓金水嬸的問題,作者王拓 這樣論述:

即便最在闃黑的黎明前夕,也要勇敢吶喊出自由的心聲。   在大學裡擔任兼任講師的陳宏,原本希望透過自己手中的筆,能在文學創作的園地裡豐收;然而,文學之眼卻引導著他看見現實社會裡的不公不義,成為關心政治的進步青年,進而點燃了他從政的心念與熱情。   在從事社會改革的道路上,阿宏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創辦了《夏潮》雜誌,因而開始與黨外人士有所往來,沒想到卻招來特務機構的盯梢和打壓,甚至因此失去工作與事業。理想的熾熱,現實的冷酷,終於催動他決定投身政治,從此踏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前輩小說家王拓生前留下最後的自傳式長篇小說遺作,《吶喊》集中書寫《夏潮》雜誌創刊、鄉土文學論戰、中壢事件、橋頭

事件,及其自身投入基隆市國大代表選舉的歷程,帶領讀者重回七、八○年代風起雲湧的台灣當代歷史現場。   他的一生,無論是文學書寫或政治參與,其實理念如一,從未更易,一如他的小說,都與八斗子、「金水嬸」有關,他的政治參與都與弱勢者、環境保護、人權維護有關。他的書寫,未嘗一刻離開土地與人民……──向陽 本書賣點   .王拓長篇小說遺作。   .自傳式小說帶領讀者重回台灣當代歷史重要現場。  

呂則之小說研究--以菊島組曲為例

為了解決王拓金水嬸的問題,作者連采宜 這樣論述:

做為一個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臺灣除了「內地」南投之外,沒有一個縣市缺少海岸。海洋是島嶼最大的版圖,早年對於海洋的輕忽與漠視,近期逐漸受到關注,海洋文學是臺灣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成就臺灣豐富內涵多樣性的重要元素。呂則之以離鄉遊子的身份,創作多部以澎湖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在環境條件的影響下,「移民」臺灣的經驗和「遺民」離家的書寫角度,成為作者力圖在作品中完成「尋根」的旅程,顯示出呂則之對於家鄉的深厚情感。人物書寫是呂則之作品的一大特色,人性的幽微與病態生活的畸形面貌,透過小說角色的物化形象、身體變異,強化奇異的美感。透過神鬼、疾病、巫術、迷信與繁複的死亡意象,彰顯人們生活在艱困的環境中,面對

嚴峻的氣候因素、欠佳的地貌條件,而不得不仰賴海洋的無助與求生的智慧表露無疑。海洋是出路也是困囿,呂則之堅韌頑強的意志不僅展露在故事的角色身上,也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於家鄉的情感固然是放不下的永恆依戀,然而換句話說,這樣的「始終如一」也是因為創作主題的缺乏變化,這樣的堅持到底是否在無意中,也成為作者的一種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