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車司機無經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砂石車司機無經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忠憲寫的 隱性反骨:持續思辨、否定自我的教授,帶你逆想人生 和武志紅的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資深心理諮商師分析精神案例,全面梳理關係中的傷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鍵購買: 私營經濟體亞馬遜如何在雲端重塑美國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阿波駕駛砂石車,運送來自平爐的「沉澱粉塵」,也就是當初很可能害他罹患氣喘的紅色粉塵。 ... 聲稱全是年資改革的錯,讓太多經驗不足的人接下某些不適任的職務。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覺 和世潮所出版 。

最後網站「砂石車司機」找工作職缺-2022年3月|104人力銀行則補充:砂石車司機 · 鴻林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內行人才懂!免經驗工作請進.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砂石車司機無經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隱性反骨:持續思辨、否定自我的教授,帶你逆想人生

為了解決砂石車司機無經驗的問題,作者李忠憲 這樣論述:

在人文與科技之間,用思辨走出一條叛逆卻無懼的路! 「哲學型資安人」成大教授李忠憲的第一本書! 沿著他思考的彎長小徑,回應你的人生疑惑, 在無法預料的未來安身立命,活出無法複製的原創自我。   你要傻傻無知地活著死掉,還是痛苦地真正與生命搏鬥,這是人生的選擇!   「三十歲之前,拚了命的努力是值得的,不要把時間全部浪費在無謂的消耗上,去做夢,去努力,去愛人,去接受所有的失敗和傷害。中年以後,很多東西就只是左手換右手,無論得到或失去,從表面上或短時間內是看不出來的。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很寶貴,好好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不要平白無故浪費時光,要多方面訓練自己,不管在身體上,在精神上,在能

力上,或在語言上,都要不斷地認真精進。在任何的環境下,都不要改變正面挑戰人生的態度,要樂觀、要進取,必要時也需要懂得捨棄。」   李忠憲教授是產官學界諮詢資安議題不可或缺的對象,也常在網路上針砭時政,累積了一大群死心塌地的追隨者。透過他的第一本書,你將重新認識這位貧窮苦讀竟不讀醫、出國留學但不留美、天生痴肥卻跑馬拉松、理工出身反倒喜愛哲學思考的作者。他涉獵廣博、思考深入,卻依著自己的反骨精神,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本書精鍊出他的人生軌跡和思考刻痕,提出了他對科技、留德、教養、馬拉松,以及人生該如何活的獨到見解。閱讀本書,你將從懵懂無知的人生中超脫,並且能設法找到救贖的出口。你將開始思考人

生應該要追求什麼?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快樂?你是否有自信在死神面前,能將自己打造為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原創品?   人生就是冒險,怎樣都會有風險,問題是你想要一個怎樣的人生?   ◎哲學型資安人的思辨金句,帶你打破自我、脫離常軌、孤獨思考   科技:放棄填鴨和不斷重複練習可以得到好成績的傳統想法,要保持小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最重要的課程不再是那些堆砌的知識,而是人工智慧中原文字意的「藝術」,這就是機器人最弱的一環,這是人類想要和機器人競爭、不被取而代之的唯一方法。   思考:思考困難問題時,一定不像走一條筆直暢通的大路,而是要繞過許許多多的彎長小徑所形成的迷宮,需要前前後後、

左左右右錯過才能順利通過,在這種過程當中就會學到換位思考,也能增強自己的同理心。   體驗:成功和失敗,從某個時間點看起來好像非常重要,但是就整個人生歷程來講只是一種體驗。人生的經驗其實只能留存在自己身上,其他都是虛假的,他人終究是他人。   競爭:人就是一種奇怪的社會動物,什麼都要比較,什麼都要精進,或許這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但活在他人地獄當中是最可憐的!   人生:平面的物體是不會有體積的,這跟人生有無意義是同一類的問題。或許生命本來就沒有意義,而我們必須和這種沒有意義和平共處。人生就像跑馬拉松,不管多少時間完賽,甚至沒有完賽,都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別人認為你像狗熊,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 好評推薦   楊斯棓 《人生路引》作者、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蔡慶樺 作家   小劉醫師 外科作家   蔡亦竹 實踐大學應日系助理教授   陳良基 台大講座教授   沈伯洋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鄒景雯 《自由時報》總編輯   徐元春 資深媒體人   簡宏偉 行政院資安處處長   郭耀煌 行政院政務委員   林啟禎 醫策會董事長   卓政宏 資策會執行長   詹婷怡 律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莊哲男 前NASA 資深研究員   吳宗信 交大教授火箭阿伯   林盈達 交大講座教授   張順志 成大電機教授   吳宗成 台科大資訊管

理系特聘教授   林宗男 台大電機系教授   李竹芬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隱性反骨》是李忠憲版的《沉思錄》。《隱性反骨》在一段行文中,自然會讓你讀到一句或多句警世之語,也因此,你會更了解那句警語的脈絡,更心悅誠服地接受一句句的心靈次氯酸。按照國人平均餘命,我只剩下三十幾年可活,那就表示,就算每兩週我都細讀一本書,頂多也只能再讀一千本。有的書總能給人強烈反思,需要每年重讀;有些書隔三、五年也得重新翻閱。依照這樣算下去,人一生需要細讀的書籍數量,可能很接近鄧巴說的一百五十。《隱性反骨》一定是一百五十本的其中一本。──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不過幾年的光景,忠憲再度發揮他苦練的成果。當年文章難以下嚥的作者,如今居然要出書了,而更真實的印證是,我成了他的粉絲。我們從分享同樣的焦慮開始,一路掙扎、努力嘗試是否眼前還有路,他記錄自己面對人生的思考過程、療癒了他自己,我也從他不斷的痛苦跑步和哲學思辨中,找到面對焦慮的力量。──徐元春(《工商時報》記者/金融組召集人/財經組主任、《今周刊》創刊副總編輯、大是文化出版公司共同創辦人)   這是一本令人熱淚盈眶、充滿哲理及正能量的書。憤世嫉俗、逃避現實、自我毀滅,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藥方。惟有像作者那樣頑固,不斷孤獨思考、否定自我和勇敢無懼,在人生馬拉松的賽事中,持續一往無前、奮戰不懈,才

能從灰燼中浴火重生。這是我在感動之餘,所得到的最大啟示。──李竹芬(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認識李教授之後,真的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同樣是出身在環境不佳的家庭,同樣在英美才是王道的學術界裡,選擇了舊軸心國的日本、德國作為留學地。理由也很簡單,都是因為獎學金和公費學費。一個人文領域、一個理工菁英,卻都主張兩者缺一不可,最後都需走向哲學思考。   最重要的,我們都熱愛台灣這個國家。   主攻資安的李教授永遠沒有停止學習的熱忱,卻也不停告誡我們學問沒有極限。台灣太多高知識分子的傲慢,而這些傲慢來自台灣普遍性對人文的輕視和思考貧乏。李教授雖自稱「反骨」,但其實在還未真

正成為進步國家的台灣,他才是為全人教育和文明開化不停奮鬥的真正學者。   而這本書,就是讓大家知道一個真學者鍊成過程的可貴指南。──蔡亦竹(實踐大學應日系助理教授)   做為「頑皮」的「阿母」,得以提前閱讀本書最後以專章的格局,收錄忠憲跑馬的心得,必須說,沒有比這更適切的編排。相信,當讀者看到了忠憲一直在以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應該也會試想:我又要如何地尋求改變?一旦這個念頭啟動,書寫者、出書者、讀書者,就能一起值回票價。   寫作,是件愉悅的事情;出書,猶如十月懷胎,則是生命的創造。非常期待「頑皮」能夠以此作為起點,持續地自我解放,進而藉由文字的力量,解放世間更多同樣躁動的「小孩」與「小

小孩」。──鄒景雯(《自由時報》總編輯)   這本書應該歸屬於「超級勵志類」的文學作品,適合:不喜歡公開表達自我意見的沉默羔羊、只用左腦而右腦尚未開發的理工男、遵循傳統價值不敢偏離人生軌道的乖咖、不太運動更不敢奢望馬拉松的中年大叔與大嬸。在還沒自我否定與啟發之前,忠憲也不是勇於表達、善於溝通、創造自我、規律長跑的新典範,所以我才說是超級勵志。──林盈達(交大資訊工程系講座教授)   突破框架、跨域學習、獨立思考、堅持不懈,這是我認為的駭客精神。駭客精神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在電腦上才是駭客,而忠憲老師在這本書中所表達出來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態度。誠摯推薦這本書,希望每個讀者在閱讀完之後,都能夠

仔細思考,如何活出一個駭客精神的人生。──簡宏偉(行政院資安處處長)   出版社寫信問我願不願意讀讀看並推薦這本書,我原來說,實在太忙了,不敢保證有時間讀。不過,一翻開第一頁便一直讀下去了。──蔡慶樺(作家)   作者以流暢雋永的文筆,分享了他個人不停反思、反抗的的洞見和人生,值得大家細細咀嚼品味,進而凝視、省思自己的存在。──郭耀煌(行政院政務委員)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帶著朋友到南部科學園區、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去拜訪時任副主任、專管資安的李忠憲教授,求教資安相關專題時,體會到在資安領域上能夠跟上李教授腳步的人不多。從此,我就是李教授的臉粉,每天要看李教授在臉書上跑馬相關的訊

息,進而連結到他讀哲學書的心得和參與社會運動及論述台灣的未來。這樣一個跨理工、哲學、社會學、人文學及跑馬的學者兼作家,在台灣找不到第二位。非常期待這本從逆向思考、帶大家逆想人生的新書。──莊哲男(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名譽教授、前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前國家高速網路及計算中心主任、前NASA資深研究員)   掙脫桎梏才能得到自由,但是多數人卻陷於思想的框架中而不自覺,我不覺得那是人生的選擇,因為沒有選擇的選擇不算選擇。我們的成長環境有幸也有不幸,不幸的是從小教育太多框架束縛,幸運的也是太多束縛讓你很難忽視它們的存在,反而更有可能提早覺醒。當你開始挑戰自己的思想框架時,就是人生成長的開始,思想突破的

過程或許辛苦,但是思想的成長卻是充滿了喜悅。   李忠憲教授的成長過程與各種辯證經驗都像案例說明一樣,可以協助讀者挑戰固有的觀念,從觀念的突破進而得到思想的成長。──卓政宏(資策會執行長)   從自序閱讀到內文,應該可以感受到一個從艱困中奮鬥向上的小孩,成績優異卻不隨波逐流選系的高中生,勇於接受異國文化挑戰而永不氣餒的研究生,對國家社會充滿道義責任的大學教授,正義凜然、直言不諱的資安專家,與一個不屈不撓、化苦為樂的長跑喜好者。   如此勵志,當是典範,而非反骨。──林啟禎(成大骨科特聘教授、醫策會董事長)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一個鄉下貧困家庭出身的小孩,努力奮鬥的過程。透過哲學的素養,

看到他如何走出所謂陽春教授的迷思,不斷的「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能對公共事務發表無私真誠的建言,成為社會的良心,他的臉書之所以會有眾多的追隨者,這也是原因之一。「你要傻傻無知地活著,還是痛苦地真正與生命搏鬥,這是人生的選擇!」真誠推薦大家一起來看忠憲教授的選擇吧!──林宗男(台大電機系教授)   《隱性反骨》這個書名很有意思。這幾年來,我跟忠憲有較深刻的互動與往來,深覺這是很貼切的描述。在出身、求學、工作、生活的外在環境或反差、對映中,忠憲找到了此種既能安身立命,又可展現自我的獨特生活品味。他以孤獨、思辨、自我對話、鍛鍊體魄、堅持行動等這些生活中看似如常、卻持續積累能量的方式,淬鍊出生

命的光芒。──詹婷怡(律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去年因緣際會在臉書上與忠憲兄連結後,發現他除了資安專業以外,還幾乎每天跑十公里,又每天寫一篇短文,展現出非常人的無比毅力,常常以理工教授與留學德國經驗的角度講述與分享他對人生哲學的看法與詮釋。我也是幾乎每天看他的文章,讓我的心思可以在全理工的環境之外,感受到生活的不同角度,可謂受益良多。除了這是一本替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反省、記錄的好書以外,同時也是讓年輕朋友思考人生道路軌跡的參考書。──吳宗信(交大教授火箭阿伯)  

為何你總是會受傷:資深心理諮商師分析精神案例,全面梳理關係中的傷口

為了解決砂石車司機無經驗的問題,作者武志紅 這樣論述:

與母親共生、病態追星、憂鬱症、弒父、隨機殺人…… 資深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以多年諮商經驗,深入分析童年家庭關係對人造成的影響 幫你認識真正的自我,建立關係的連接   ◎微博逾600萬粉絲,剖析人性的中國禁書《巨嬰國》作者武志紅──最新力作   善良的背後,總有一顆受傷的心。   一個不被看見的小孩,長大後就成了軟弱的大人   面對侵蝕自我的傷口,我們該如何面對?   如果你有一個被忽視、苛責甚至被暴力對待的童年   如果你和自己的父母熟悉卻陌生,缺乏依戀與溝通   如果你總是很軟弱,遭遇一點挫折就很痛苦,甚至憤怒和絕望   如果你在愛情中屢戰屢敗,無法獲得穩定而親密的關係  

 如果你總覺得別人對你不感興趣,自卑、孤獨,缺乏存在感、歸屬感   如果你不知怎樣陪伴自己的孩子,給他無條件的愛   如果你總是感覺被剝奪、被侵犯邊界,甚至正滑向憂鬱的邊緣   那麼,建議你打開這本書,去看見那個 「受傷」的自己。   雖然遍體鱗傷,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   ──與母親同住在大學宿舍一張床上的女碩士生,為什麼走向自殺?   ──追星到賣腎賣房的一家人,因自認沒受到明星重視而自殺抗議,他們怎麼了?   ──好勝心強的落榜男學生,是怎麼樣一步步把自己逼到思覺失調症,甚至殺死父親?   ──暴怒性駕駛的成因是什麼?為什麼只要一開車就會變一

個人?   ──歷史上許多連環殺人犯,他們為何作案?與他們的童年有何關聯?   武志紅從事心理諮商師25年來,一直都非常關注社會上人們的心理狀態與變化,並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中的事件,多數都能從當事人的童年家庭關係中找到深層答案。當事人病態的關係模式,大多是在童年的時候,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互動中形成的,這是一個重要的真相。   一個人的人性之所以出現扭曲,多數都是因為他受傷太重。心理治療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愛的力量。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將自己當成一個人,也要將別人當成一個人。你必須有所自覺。假如你自己不以積極的愛生存,那生存就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透過本書,你

可以知道   ──真實的世界,本身就句有療癒性。表達真實情感,才能做自己。   ──關係,是生命最本質的渴求。關係中最重要的是鏈接,能量流動,彼此都能被滋養。   ──父母與孩子豐富的互動,給予孩子安全依附,勝過一切教育。 專業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專業推薦   「每個人都是一部故事,擁有許多的篇章,等待著有緣人接觸、聆聽、翻閱與理解。閱讀這本書,透過作者精闢的分析,引領我們走近當事人的生命歷程,在觀看他人的過程中,回過來審視曾經受傷的自己,與周遭世界之間的關係,並且陪伴自己,重新愛過。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心結還得心藥醫,關於心的答案,武志紅都在書中幫我們解套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   作者簡介 武志紅   資深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現于北上廣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致力於用心理學去深度剖析理解個人、家庭的種種典型現象,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華人區。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為何越愛越孤獨》等作品,個人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新浪微博:@武志紅  

 微信公眾號:wzhxlx   PART 1與受傷的內心小孩對話 嬰兒期的失控 孩子失控時,都會歸罪於外部世界 我們為什麼怕黑 怎樣和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 嬰兒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家長 母子的親密關係來自多樣的互動 媽媽,請看著我,和我說 生命的根本動力,是離開媽媽 如何與孩子實現平等對話 父母對孩子是恨,還是不會愛? 愛需要走出自戀   PART 2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完美的人背後常藏有超常的痛苦 超常的痛苦催生超常能力 疾病的初衷是保護自己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分析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憤怒,因為世界沒有按我的設想運轉 暴怒,多是因為全能自戀 暴烈脾氣,大都因為自戀 任何不如意,都有

主觀惡意動機在 「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際模式 「沒有人能讓我愛上,我也絕對不會去愛別人」 愛情一開始都是在重複童年的模式 父母不要我,一定是我不好 無條件愛自己,也無條件愛別人 網路匿名性讓人丟失「超我」 優秀的女性為什麼怕成功 我們是否具有很高的成就動機 高成就觸發內心強烈的愧疚感 請接受自己優秀的事實 男性也有成功恐懼 心理測試:測測你的成功恐懼 愛情關係中的珍惜原則 別在私人關係中做太絕 讓帶著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PART 3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消失的邊界 界限意識是關鍵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 走出共生,開啟獨自探索之路 孩子渴求擁有獨立空間 如何擺脫病態的糾纏關係 比

糾纏更可怕的是對孤獨的恐懼 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做強人父母的孩子不是那麼容易 強勢父母的孩子容易製造麻煩 每個人都想在關係中尋找價值感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你的個人意志是否存在 沒有個人空間的生命為何脆弱 溺愛的心理真相 愛主要是從童年與父母的關係中學來 父母溺愛孩子,或許是因為自己渴望愛 我們為什麼如此熱愛做觀眾 與自己的感覺保持連結 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是為了什麼 被時宜淹沒也就喪失了自我 你是否有你自己鮮明的立場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分裂 逃避挑剔的「內在爸爸」 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撕裂 失戀等於又一次失去「媽媽」 告別痛苦的唯一方法是面對痛苦 生活太苦,我們就

有可能為「甜」發愁 逃避真實的心理感受 病態的心理防禦機制 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有一個安全基地 大學生的自殺之痛 衝動型自殺最為常見 憂鬱型自殺難被現場制止 「精神上的意外」 大學生的自殺傾向多數是在以前形成 關係,是生命最本質的渴求 可怕的童年,恐怖的父母 孤獨的青春,致命的幻想 表達愛的方式並不是絕對的「占有」 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序   從二○○一年進入《廣州日報》起,我就一直在關注各類焦點新聞。特別是二○○五年開始主持心理專欄後,對這些焦點新聞事件進行心理分析,成為我必須要做的工作。   對這份工作,我充滿熱情。   剖析許多焦點人物,或焦點新聞的寫作,也是我最有感覺的

。因為在做剖析時,我非常擔心寫錯,每篇文章都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調查瞭解相關的人和事,這些投入,也為我帶來了很好的寫作效果。   這些文章,都收錄在之前出版的《解讀瘋狂》和《解讀絕望》(簡體中文版)兩本書中。   我可以自戀地說,我的寫作非常打動人。在當當網、亞馬遜和京東等網路商城看大家對我這兩本書的評論時,很多人都說,原來這些事件是可以被理解的,原來它們是有如此深刻的原因和邏輯。   現在,我將這兩本書中的精華文章,以及後來寫的一些新聞分析,一起收錄到這本新書中。   正式介紹這本書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   約是二○一七年中國國慶時,我回到中國河北農村老家,和父母聊村子裡的事。他

們說,比起以前,現在村子有了巨大變化。   例如,婆媳間的惡性爭鬥少了很多。   例如,現在的孩子大都長得很好看,而且一個個都很聰明。   ……   這些變化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老人們對這些變化感受最深,爸媽說,常有老人奔相走告,現在活得太開心了,咱們要多活幾年。   這些變化,有現實原因。譬如,之所以新生兒都更漂亮了,是因為現在產檢比以往進步太多。婆媳之間的惡性爭鬥少了,是因為媳婦們的權利多了很多,同時老人們也都有了養老金,雖然數額不多,但因為老人們不缺吃穿,這筆養老金也足夠用,不用再找孩子們討要。老人們也有了醫療保險,醫療有了保障,和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就更少了。   同時

我想,這裡面也有深層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一對術語:「生能量和死能量」。顧名思義,這對術語可以很直覺地去理解,生能量就是熱情、創造力和愛,而死能量就是冷漠、毀滅和恨。   像我們村子裡以前的那些問題,可以理解為死能量的表達,而現在的好轉,可以理解為生能量的增強。   這些理解,是我有一天在家裡找我的精神分析師做視訊諮商時突然領悟到的。與此同時,我的觀感也發生了變化。我所住的社區,從二○○五年開始,一直有各種裝潢工程。特別是這個社區視野最好的一排別墅,它們不斷被賣來賣去,而每一位新房東好像都會重新裝潢,裝潢時產生的噪音從未停止過。我做視訊諮商時,噪音也會侵入我的書房,影響到我。   以

前,我對這些噪音只有反感和煩躁,但現在,我從對村子裡的生死能量的轉化,延伸到了這個社區。我想,這些連綿不斷的裝潢,也是生能量的一種表達。過去很難擁有自己房子的人,當有了一套滿意的房子後,會投入巨大的熱情,創造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家。   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我甚至對這些噪音都有了一些喜歡。心理學中的「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不是事件導致你的感受,而是你對事件的理解導致你的感受。   我這本書中寫的故事,多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噪音,它們也帶著程度不一的死能量而來,都讓人感到不愉快。但是,如何理解這些噪音非常重要。   因為,心理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看見,就是愛。   對於這些事件,人本能上容易想把

它們劃為徹底不能接受的「壞」,而製造這些事件的人,則是徹頭徹尾的「惡魔」,我們不必理解它,消滅它或者遠離它就好了。   這種態度可以理解,不過最好的方式還是,不管一件事情看上去多麼不好,理解它都至關重要。理解這些黑暗之事,就是把光帶入黑暗,這些人性中的黑,也因此被照亮。   當真正懂得這些黑暗後,我們更不容易陷進去。所以我常說,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看很多讀者對我這些文章和圖書的評論,我也看到了這一點。   我們也可以說,懂得這些黑暗,把光引入黑暗,就是在將死能量轉化為生能量。   當我們這樣做,你會發現,本來被你視為「絕對不可接受」的匪夷所思之事,它背後的心理邏輯、背後的人性

,在你身上也存在,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   精神分析認為,好的父母,該是一個結實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這個容器內流動,一旦孩子發現,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許、被看見,這份生命能量就會轉化為生能量。相反,如果父母容納不了孩子的這份生命能量,這時這份能量就會轉入潛意識的黑暗中,成為死能量。   這本書中故事的主人公,不管他們表面上顯得多麼有力量,大多都是自我虛弱的人,他們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都是為了顯示他們的力量,並想被這個世界看到。現實世界是有療癒的,他們最終被世界看見,並因此變得更好。畢竟,看見就是愛。   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強大,其實都是因為被看見。   車人合一感:攻擊性駕

駛的心理分析二○○六年三月十六日,中國廣州市下塘西高架橋路段,一輛滿載泥沙的砂石車與一輛公車及一輛小客車相撞,造成六人當場死亡。此後五天內,廣州市又連續發生兩宗三人以上死亡的大型交通事故。這幾起慘烈的車禍,引發了全廣州對於「車德」的討論。導致車禍的原因無外乎兩種:司機的主觀因素和司機以外的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探討得足夠多了,本文將專門探討一下主觀因素。有一次,我和幾名玩攝影的朋友去石門森林公園(位於中國廣州)。我們是自駕,車是一輛飛雅特牌轎車。進入石門森林公園後,車悠然地在山路上行駛,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是個拍照的好日子,我們一路上心情很好,不斷開一些輕鬆的玩笑。忽然間,開車的朋友爆了句粗口:「

他×的,我要幹掉他!」我們很愕然,問朋友發生了什麼事,他指著前面那輛較豪華的小轎車說:「這種地方他也超車,不想活了。」我認真看了一眼,印象中,那輛車的確是一直跟在我們後面。朋友學過跆拳道,身手不錯,他說如果是以前,他一定會追上去,把那傢伙打個半死。這個插曲讓我們覺得很意外,因為這位朋友的脾氣向來很好。至於粗口,我印象中還是認識他以來的第一次,「死亡威脅」更是不敢想像。坐在駕駛座上,一個溫和、禮貌的人搖身一變,成為馬路「怪獸」,這種現象在全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許每個都市人都見識過。這種壞脾氣,被美國學者稱為「road rage」,即「馬路憤怒」。但如果從壞脾氣演變成具體的違法與暴力行為,就是

「aggressive driving」,即「攻擊性駕駛」。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對攻擊性駕駛的定義是:一種危害或傾向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具體表現為超速駕駛、追尾、從右側超車、闖紅燈、大聲鳴笛、使用汙辱性手勢、辱罵他人,終極表現則為暴力行為。攻擊性駕駛有三個特點:1.在駕駛過程中被急躁、煩惱或憤怒的情緒所激發。2.為實現自己的目的 ──如節省時間,而不顧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利益。3.讓其他道路使用者感到有危險而採取迴避行為,或讓其他道路使用者產生憤怒。至於產生攻擊性駕駛的心理原因,也可謂五花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