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華電子待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聯華電子待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文興、余光中、李昌鈺、吳興國、漢寶德等著寫的 我的學思歷程6 和亓樂義的 蔣夫人與華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聯華電子待遇 :: 美體產業公開資訊也說明:美體產業公開資訊,聯電製程工程師薪水ptt,聯電職等薪水,聯華電子ptt,聯電薪資結構,聯電工程師薪水ptt,聯電技術員薪水,聯電福利好嗎,聯電薪水dcard.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商訊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系研究所 黃俊杰所指導 陳建凱的 企業併購法盈虧互抵規範變遷之研究 (2021),提出聯華電子待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營利事業所得稅、盈虧互抵、企業併購、限制條件、防杜濫用。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欣蓓所指導 馬淑華的 護理人員生涯承諾、出勤誘因對勉強出勤行為與工作滿足之影響 (2014),提出因為有 生涯承諾、出勤誘因、勉強出勤、工作滿足的重點而找出了 聯華電子待遇的解答。

最後網站UMC_聯電_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面試趣則補充:UMC_聯電_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面試經驗、面試問題、自我介紹、面試準備、面試流程、薪水年終等精彩內容都在面試趣。最新面試:製造部課長面試、技術員面試、設備實習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聯華電子待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學思歷程6

為了解決聯華電子待遇的問題,作者王文興、余光中、李昌鈺、吳興國、漢寶德等著 這樣論述:

  堅持夢想,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改變你命運的一本書!   匯集12位卓越追夢人的人生故事——  吳興國、蔡明介、余光中、漢寶德  翁啟惠、楊玉欣、張廣達、吳炫三  劉炯朗、黃榮村、李昌鈺、王文興   來自學術界、企業界、藝文界等領域的12個人生故事,  帶你領略成功人士非凡的智慧與閱歷,  因他們的視野遠遠高過一般人,  他們的見解的確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樹立引領年輕人規劃個人未來發展之典範。   我從前一直很懊喪自己的成長,後來發覺自己竟然可以有這麼大幅度的跨越,突然之間我的悲劇變成了喜悅。──吳興國   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你要專注於機會而非問題,也就是說要注意績效與貢獻, 而不只

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蔡明介   啟發我創作生命的,古典文學是主流,是上游;現代文學是下游;西方文學,是一個強大的支流。──余光中   絕不局限思考面向,善用橫向思考創造嶄新見地,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漢寶德   從事任何事,唯有胸懷興趣與熱忱才能堅持不懈,才能得到成就與滿足。──翁啟惠   遭逢困境際遇之後,須想出一些應對方式或是更深層的思維,幫助自己跳躍現狀,讓自己能夠釋懷,然後繼續好好地生活。──楊玉欣   年輕朋友們要適當地注意西方的學術發展脈絡,努力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史知識體系,找出我們自己的價值取向。──張廣達   有所求的人就會不自在,人要自在的話,先得讓自己生活得很簡

單。──吳炫三   只要花點時間,有些事情你做熟了,讀書也會讀得很順,考試也會考得很順,關鍵在於你是否恰當地安排生活而已。──劉炯朗   只要你不遺忘,歷史就不會遺忘你,而我們就能從這裡獲得教訓。──黃榮村   火車開到你面前,你不上車,你想等下一班,或許就沒有下一班了。人的一生只有幾個機會,遇到這幾個機會一定要抓緊。──李昌鈺   我認為什麼人都可以寫小說,只要你有時間。有時間閱讀,這是第一,閱讀比寫作還重要;然後有時間勤寫。──王文興 跨界古今中外的劇藝傳奇 吳興國   跨越傳統戲曲、現代劇場、舞蹈、電影以及電視的全方位表演藝術家。創辦當代傳奇劇場,他的作品不僅在傳統戲曲的改革與傳承上,有

著傑出的貢獻,國際之間對他的藝術成就更是推崇備至。英國《泰晤士報》評論:「吳興國讓我們想起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日本《讀賣新聞》讚許他:「作品深厚有力, 演出的層次非常豐富,技巧高超」;對於他一人扮演十角的《李爾在此》,德國《明鏡報》更是以「偉大」盛讚之。他在艱困的藝術表演環境之下,一次次憑著熱忱 胸懷人文精神的管理者 蔡明介   從屏東的鄉下到臺北的大都市,從化工系到電機系,在累積了業界經驗後出國留學,再返臺創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看似順遂的生命旅程,實則遭逢不少崎嶇與挫折,就像一場永無止盡的拳擊賽,沒有休息的時刻,必須迎戰接連到來的競爭。他以理工人的角度,兼融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觀點,

形塑出獨特的人生視角,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 冶文言、白話與英文於一爐 余光中   年少時期因為戰亂,從南京大學轉到廈門大學, 再由廈門大學輾轉踏上椰林大道的年輕詩人,如今已然是鶴髮白眉享譽國際的文學家。余光中不僅右手能寫「詩」,左手能寫「散文」;「評論」和「翻譯」更是他寫作「四度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就。有著「語言魔術師」美譽的余光中,對於中文西化的問題尤其敏感,十分堅持「……要體會母語跟外文、跟西方文字是如何不同,我們的寫作才會更像中文,而不讓外文的語法牽著鼻子走。」 建築藝術的三位一體 漢寶德   因緣際會踏上建築之路,漢寶德一路摸索,從猶豫懷疑到最後找到自己對建築的一套理念。雖曾

想過放棄,但命運之神卻留住他。漢寶德認為建築是實用、是安全也是藝術。透過建築人特有的「橫向思考」,漢寶德看見這門「專業」又不完全是「專業」,因為唯有透過實踐與設計的過程才能找到建築真正的位置。 真知灼見的科學家 翁啟惠   好奇與熱忱,開啟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邁向學術研究殿堂之大門。以基礎研究為職志,積極參與科學法規的制定與推動,全心全意打造優良的學術環境,以培養傑出人才為第一要務。羈旅多年,毅然決然放棄優渥待遇,回國參與公共服務。對臺灣的未來深懷期許與希望,實為年輕學子之優良典範。 永不退縮的生命鬥士 楊玉欣   擔任臺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同時當選第八屆立法委員的楊

玉欣,即使身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導致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無力, 必須仰賴輪椅行動, 卻始終不向命運的困頓低頭,永遠秉持樂觀勇敢的態度,衝破每個驚險的人生關卡。為了讓世人正視罕見病友的處境,她貢獻一己之力,製作廣播節目《角落欣世界》,並且獲得廣播金鐘獎的肯定。 時代巨變中的淬礪 張廣達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了挫折, 應該磨練自己,學會抱持心地的寧靜,以在逆境中取得必要的人生教訓。人生正要起頭卻因時代逆轉而遭遇重挫的張廣達,長時間付出沉痛的代價,卻也因此而獲得深切的人生體悟。 飛往童年的班機 吳炫三   愛在風箏上塗鴉的鄉下少年,蛻變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吳炫三從不做長程規

畫,努力經營每一個「現在」,這是他強勁的生命力、豐沛創意的來源。飛往非洲大陸前,他想尋回童年的蝶影蛙鳴,縱使數度瀕臨死亡邊界,仍堅持探索最原始的藝術;而今譽滿四海,吳炫三還不打算停步,他要持續不斷地挑戰自我,直到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他──來自臺灣的畫家。 穿越古今中外的夢 劉炯朗   人文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劉炯朗以電機領域為專業,卻能以「夢」為課題穿梭古今、貫連中西,提出「死生」之大哉問。「廣泛的興趣、深入的探索、敏銳的觸角、豐富的聯想、苛求的完美、謙卑的努力」,劉校長一生秉持這六項讀書態度治學,深信學無止息,只要有時間和活力, 永遠能進步、成長。 勇蹈火線的浪漫學者 黃榮村   胸懷求知的浪漫精

神,亦能為捍衛公義激起一腔熱血,走過風起雲湧的學運歲月,投身人道工作的永續事業。為實踐理想,心理學家黃榮村屢次進出學界、政界,積累豐富的經歷,卻仍保有當年仰臥椰林大道,為思考宇宙原點夜不能寐的初心。從少年時的一場夢出發,黃榮村逐步探索人生的密碼、站上學術的浪尖、揭開生命的幕簾。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李昌鈺   自認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李昌鈺,從警五十多年,堅守自我的理想,知道自己的界限,並從中發揮最大的能力。自幼失怙的他,一輩子感念母親的辛勞,信守對母親的承諾,一步一腳印地完成許多人認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解文學魔力以慢讀 王文興   王文興是知名的現代小說家,雖然作品

不多,但篇篇都是現代文學史上重量級的作品。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他以「慢寫」聞名,一天只寫三十個字,小說《家變》寫了七年,《背海的人》更是長達二十三年字斟句酌的驚人之作;在人人盼望速讀的今日,他反其道而倡「慢讀」,並訂出「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的理想讀書速度, 認為慢讀才是閱讀的不二法門,唯有慢讀,才能讀出作者的精心安排,讀出文學作品字裡行間的「magic」。 作者簡介 吳興國   吳興國是跨越電影、電視還有傳統戲曲、現代劇場以及舞蹈的全方位的表演藝術家。現任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連續三度榮獲文藝金像獎最佳生

角獎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出身復興劇校,專攻武生,以優異成績保送中國文化大學的戲劇系,期間加入雲門舞集。他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導演及主演多齣融合舞台劇和京劇的作品,創作多齣來自於西方莎士比亞和希臘悲劇經典改編的戲劇作品,成為傳統戲曲藝術發展和創新掌旗的「先鋒」人物。吳興國曾經受到英國泰晤士報高度的推崇他:「吳興國使我們想起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日本的讀賣新聞也讚賞他:「作品深厚有力,演出的層次非常豐富,技巧高超」。當代傳奇劇場復團的作品《李爾在此》,吳興國一人飾演十個角色,德國的《明鏡報》以「偉大」盛讚之。 蔡明介   蔡明介是聯發科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辛辛那

提大學電機碩士,拿到碩士學位後,工研院正好有一項IC專案,蔡明介順利錄取,成為臺灣半導體工業到RCA取經的先驅。從工研院、聯電,再到聯發科,從工程師轉變為企業舵手。他是當時候做IC設計的五個代表之一,他可以說是IC設計龍頭之一,後來他在工研院待了幾年以後,就跟曹興成一起到了聯華電子,然後在聯華電子一待就待了14年,歷經各種職務,後來從聯華電子帶著IC設計整個出來,創辦了聯發科,有人稱他是臺灣 IC設計的教父,在臺股蟬連股王寶座長達3年,為臺灣科技界寫下傳奇與歷史。 余光中   余光中是知名作家、詩人,現為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余光中不僅右手能寫「

詩」,左手能寫「散文」;「評論」和「翻譯」更是他寫作「四度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就,享有「語言魔術師」的美譽。出版著譯約五十種,其中散文有十種,作品列入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他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他精通英語及多種外文,包括德語、西班牙語等。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國立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榮獲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美西華人學會文學成就獎、廣州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散文家獎。 漢寶德   漢寶德是著名

的建築師及建築學者。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擔任館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等,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等。獲得多項殊榮: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國家文藝獎第一屆的建築獎、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 翁啟惠   翁啟惠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的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後研究。專長生物化學、有機及合成化學,特別是醣蛋白研究。曾任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教授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化學講座教授、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2006年接下李遠哲李院長的棒子,成為中央研究院的第九任院長。曾任研究院的科學諮詢委員、行政院科技顧問、國科會委員、生技中心董事、臺大跟清華的特聘講座教授等職。曾獲美國總統青年化學家獎、國際醣化學獎、美國總統的綠色化學獎、美國化學會有機合成獎、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及科學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玉欣   楊玉欣擔任臺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當選第八屆立法委員的楊玉欣,即使身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

無力症」,導致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無力,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卻始終不向命運的困頓低頭,永遠秉持樂觀勇敢的態度,衝破每個驚險的人生關卡。為了讓世人正視罕見病友的處境,她貢獻一己之力,製作廣播節目《角落欣世界》,並且獲得廣播金鐘獎的肯定。曾獲多項榮譽: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熱愛生命獎章,人間衛視新聞專輯社會光明面報導優等獎,中央社十大潛力人物獎,廣播金鐘獎社會服務節目獎、社會服務節目主持人獎等。 張廣達   張廣達是政治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副

主任、賓州大學的客座教授、法蘭西學院國際講習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講座教授。獲法國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巴黎高等實驗學院歷史語言學部榮譽博士學位。他通曉多種外語,在中亞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權威,本身經歷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史。 吳炫三   吳炫三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以原始藝術的抽象表現為其個人風格。在繪畫,在雕塑,在陶藝方面,都很有成就,作品廣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所收。曾前往非洲、中南美洲、北極、大洋洲等地的蠻荒地區旅遊寫生,作品在台灣、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南非、日本、韓國、中國、俄羅斯都展出過。曾獲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

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 劉炯朗   劉炯朗是國際知名資訊學者,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研究所博士。曾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任教,曾任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職務,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現為集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李國鼎科技講座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蒙民偉榮譽講座教授、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榮譽書院長。近年更悠遊於寫作、廣播、演講等領域,著作獲開卷好書獎、圖書金鼎獎等多項獎項。 黃榮村   黃榮村為心理學家,現任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從學士讀到博士都就讀臺大心理系,曾任哈佛大學訪問

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合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教育部部長等職務。 李昌鈺   李昌鈺是刑事鑑識專家,曾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廳長、現任康州紐海文大學終身教授。紐約大學生化所博士,之後李博士投入刑事鑑定科學,在紐海文任教,取得終身教職並且擔任系主任,他所創建的紐海文大學的鑑識科學,可以說是現在世界上鑑識學權威的一個系所。李昌鈺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廳刑事鑑定化驗室主任、康州警政廳廳長,是美國第一位出任州級警政首長的華裔人士。李博士曾經在美國各州和全世界十

七個國家參與調查重大刑案,並且經常到各地講學和培訓刑事偵查人員,偵辦的很多刑事案件,都成為全球刑事案件的範例,媒體非常推崇李博士,認為他是現代的福爾摩斯、現代的包青天,華人的神探,還有犯罪的剋星。歷年來獲得超過八百個獎項,獲三十多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是四十餘所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也獲選上世紀最後十年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位亞裔人士之一。 王文興   王文興是知名的現代小說家,早在高中時期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同時開始寫小說。大學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曾與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作家工作室從事研究,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臺大外文系及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王文興下筆謹

慎,所以作品很少,只有《十五篇小說》的短篇小說集,以及《家變》、《背海的人》兩部長篇小說。《家變》聞名天下,現在翻成了英文等多種版本,由於他把西洋文學的技巧充分運用在小說中,不但發掘了中國文字的多義性,也改變了傳統臺灣小說的敘事方式,這種小說形式的創新倍受肯定。獲國家文藝獎,臺大名譽博士, 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勳位。

企業併購法盈虧互抵規範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聯華電子待遇的問題,作者陳建凱 這樣論述:

合併後公司,是否能夠繼續使用他消滅公司合併前經核定之虧損額,於申報 營利事業所得稅時進行盈虧互抵之問題,自財政部針對舊所得稅法第 39 條但書 規定作出函釋起,經大法官第 427 號解釋,再到立法者制定舊企業併購法第 38 條,此問題多年來經過爭論,仍未獲得共識。我國企業併購法與所得稅法於盈虧 互抵之規定,不論於新舊法時期,行政法院與稅捐機關多以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將發生合併之公司排除適用所得稅法。然而,企業併購法與所得稅法所規範使用 本身與他人虧損額並不相同,難謂是針對同一事項作規定,故二法條間並不存在 特別法與普通法關係。 合併後公司於適用所得稅法及企業併購法上之盈虧互抵規定

,應以納稅義務 人提出結算申報時,由稅捐稽徵機關檢視合併後公司是否符合所使用他人之虧損 扣除額之限制條件規定,於符合限制資格條件後,合併後公司方得繼受他人虧損 扣除額,而其所得繼受之虧損扣除額數額,以股權比例作為限制條件防杜濫用虧 損扣除額。

蔣夫人與華興

為了解決聯華電子待遇的問題,作者亓樂義 這樣論述:

  二○○三年十月,紐約逐漸入冬,車水馬龍,猶如往常。接近月底,一則突發新聞驚動了當地,也震動了全世界。   中國近代最傳奇的女性—蔣宋美齡,廿三日在紐約寓所安息主懷。這個新聞立刻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消息傳開,從紐約到台北,從世界華人到國際友人,對這位偉大女性同表哀悼。各地隨之舉辦追悼會,場面哀戚。有一群人以淚洗面,如喪考妣,哭得格外哀傷。他(她)們不姓蔣,也不姓宋,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興」。   這段感情很不尋常,紀錄著這位不平凡女性對戰地遺孤難童,無私奉獻的一生。「華興」對蔣夫人來說,既是志業也是家業。很多人知道歷史上的蔣夫人,卻不甚了解這位偉大女性,也有像尋常母親般的柔細與愛心。雖

然她膝下無子女,但絲毫不減其「慈母」所散發出的光輝。   「在日月光輝下,院是溫暖的家。在春風化雨中,開放智慧的花。學海無涯,光陰無價。努力啊!努力啊!我們要一天天壯大,一天天壯大。作棟樑,支大廈,復興我中華,復興我中華。」這首華興的院歌,一群孩子五十五年前從陽明山的山麓中唱出,聲音格外洪亮,顯得生氣勃勃,因為他們結束寄居的日子,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華興師生從台北市龍山搬到新校址陽明山嶺頭(今仰德大道一段一○一號)。隔天,蔣夫人放下手邊工作,親臨視察新校舍和周邊設施。僅僅一年多時間,華興育幼院(幼稚園和小學)在荒山蔓草中豎立而起,一九五八年增辦初中部,一九六九年則

興辦高中部。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所有華興人的共同期盼與願望,也是社會廣大讀者的期盼。在時間上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國慶出版,將它獻給多災多難的國家一百歲生日的禮物,同時也獻給敬愛的蔣夫人。這本書的出版也賦給華興人更大的時代任務,那就是我們華興人要緊密地追隨政府,共同締造中華民國第二個百年的光榮歷史。 作者簡介 亓樂義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   曾擔任工商時報記者、中國時報撰述委員,現任中國時報主任記者。 作者序 4 1.氣壯山河 10視死如歸 15搶救遺孤難童 19準備撤退 22中美合作 25碼頭等候 29 2.寄居龍山 36祝壽 38百廢待舉 42保

育優先 45聖經課 51黃院長 54院是溫暖的家 57雷歡好基金會 61關頌聲 64董事認養 68 3.嶺頭創校 72增設中學 75繼承南京校風 80技藝班 84面向社會 93女生當自強 99五育並重 104直奔廚房 108蔣經國 110訓斥 115 4.天使之音122祈禱會 125凱歌堂與唱詩班127張學良和趙四 133蔣公的衛生衣 135凡事謝恩 139戴師母 142祈禱之家 145觀察入微 149問候老兵 153 5.春風化雨 158一捲錄音帶 160紀律 163江校長 167名師上山 171嶺頭車禍 174創辦振興 179復健不忘讀書 181萬人受惠 185 6.揚威國際 190金龍

摘金 192華興棒球隊 195球打好,書讀好 197嚴格管教 203西餐禮儀 204挑燈夜戰 206資助郭源治 210一家人 213手足之情 215中華隊加油 216功在棒壇 218 7.最後叮嚀 222旅居美國 224電子琴 227為國祈禱 231老奶奶的閣樓 234因信而活 236張學良證道 238願景 241重返國會 243沅陵街市場 245何處是家? 247 後 記 252 作者序 「華興人」對蔣夫人的共同回憶   一九五五年,國共內戰進入另一場高峰。  一江山戰役,島上守軍大多陣亡,  大陳島相繼棄守,四萬多軍民撤退來台;  蔣夫人創辦華興,  遺孤難童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這

本書是「華興人」對蔣夫人的共同回憶,  沒有偉人情結,也沒有歷史恩怨,  只有真情;  帶著懷念與感恩,作為百年國慶的一份獻禮。   以下是這本書的編輯團隊:   發起人:林建業(華興前校長)   總召集:馬才寶(小學二屆)   作 者:亓樂義(小學十五屆)   連絡組:周玉燕(小學六屆)、方偉民(小學十六屆)   採訪組:  羅鍾梅(小學四屆)、周玉燕(小學六屆)、  曾愛蘭(小學六屆)、丁 一(小學九屆)、  陳秀芳(小學九屆)、朱克忠(小學九屆)、  李菊花(小學十屆)、劉慧英(小學十屆)、  嚴守珍(小學十二屆)、亓樂義(小學十五屆)、  王錫全(小學十五屆)、方偉民(小學十六屆)、 

 王嘉珍(小學二十屆)、郭清如(小學二十屆)、  左曉岫(小學二十三屆)   照片組:  華興育幼院楊台英院長協助;白毅(小學十五屆)、  左曉岫(小學二十三屆)   圖文審核:  林建業(華興前校長)、朱承杰(華興前會計主任)、  李美珍(華興幼稚園前主任)、郭月足(華興退休老師)、  馬才寶(小學二屆)、吳俊明(小學八屆)   經費贊助:管飛雲(小學二屆)、陳體信(小學十五屆)   後勤支援:華興校友會。   採訪時間:二○○九年九月至二○一一年七月。   備註:本書每章附註解,訪談一次註明時間,兩次以上則不註明。 亓樂義 後記   一九九九年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在國立故宮博物院

召開「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其時我已退休四年,受邀參加,三天下來有關蔣夫人創辦華興,只是寥寥幾百字的敘述,當時華興有三位同仁受邀參加。(註一)我相信,我們都有如坐針氈的感覺。後來我曾向有關方面反映,希望設法補救,但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回應。   歲月不居,華興老同仁日漸衰老乃至凋零,如果就此下去,這一段令許多學生回味無窮的蔣夫人愛心事跡,將因物換星移而煙消雲散,以一個濫竽華興四十年的人而言,有一種責無旁貸的力量驅使著我,然而知識能力渺小淺陋的我,要從那裡著手?確有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未幾我有六年之久旅居海外,此事雖未遺忘,卻因人在國外,有事與願違之慨。   二○○九年我返台已

兩年,身體康復,幾經思考乃請朋友應舜仁先生(註二),介紹我跟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副主任委員樓文淵先生認識,並向他及華興董事秦舜英女士當面請教,「我可不可以請專家學者撰寫一本《蔣夫人與華興》?」承他們二位的鼓勵與協助,我總算有了一點頭緒。接著我找一向熱心以物資、經費回饋華興的早期畢業生管飛雲,尋求經費支援,她不加思索地滿口答應,立即付出十五萬元做為籌備經費,繼之校友陳體信聞訊也捐十萬元。   當經費有了著落,急忙請樓先生陪我到木柵向閻沁恆教授(註三),請教如何著手。承蒙他指點迷津,「可從校內老師,畢業學生,找適合人選。」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本校資深退休教師馬才寶推荐本校早期畢業生亓樂義,當我們

告訴他此一任務時,他毫不遲疑地認為是一項無上光榮的任務。我一面報請華興中學董事長辜嚴倬雲女士同意,同時獲得華興校友們熱烈響應支持。   接著召集昔日同事校友展開籌備工作,受邀同仁、校友如下:   教師部分:游建忠、朱承杰、李美珍、郭月足、林礽成、朱為白、馬才寶、梁國輝、葉國輝、羅郁美、楊台英、唐紹竹、錢文星、陳彩雲、王普慶、陳麗雲等;   校友部分:陳長龍、管飛雲、尤保善、潘力行、嚴明傑、羅鍾梅、江冬英、陳秀芳、周玉燕、李菊花、陳亭立、王一平、李同文、嚴守珍、陳念萱、白 毅、林志輝、亓樂義、李以德、林從海、方偉民、左曉岫、王嘉珍、郭清如、萬國平等;   棒球隊部分:林華韋、孫金鼎、葉志仙、郭永

宗、王清欉、周德賢、李育忠、吳柏勳等。   隨之由總執行馬才寶成立工作小組,分頭推展。如今這本書在華興人的共同努力與期盼下,最辛苦的是作者亓樂義,他是華興高中第六屆畢業生(亦為小學十五屆),我在溫哥華時看網路新聞,得知他是中國時報駐北京主任記者,他公務繁忙自不在話下,能夠靜下來的時間少之又少,寫這本書完全利用休假時間完成的,非常難得。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所有華興人的共同期盼與願望,也是社會廣大讀者的期盼。在時間上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國慶出版,將它獻給多災多難的國家一百歲生日的禮物,同時也獻給敬愛的蔣夫人。這本書的出版也賦給華興人更大的時代任務,那就是我們華興人要緊密地追隨政府,共同締造中

華民國第二個百年的光榮歷史。   其次,我要感謝幫助我著手進行的應舜仁先生、樓文淵先生、閻沁恆教授、秦舜英董事;華興育幼院與華興中學校友會理事長吳俊明、總幹事周玉燕及諸位理監事們、校友們,一年多來你們無條件的完全配合,在理事長帶領下,積極推動使工作順利進行,功不可沒;同時我也感謝接受訪問的董事長、董事、蔣方智怡、宋曹琍璇等兩位女士、三位昔日經常光臨華興的周聯華牧師、何占斌、朱長泰兩位侍衛官,特別是周牧師,我們幾次赴美為夫人祝壽,他都比我們先到,陪伴我們,使整個祝壽行程圓滿順利,更是銘記在心。因內容需要,亓生還特別訪問王生明將軍少爺王應文先生、黃君璧大師弟子楊偉剛先生。   還有華興退休同仁:朱

承杰、李美珍、游建忠、馬才寶、郭月足、林礽成、朱為白、屠松炎、周修本、龔如玉等諸位主任、老師及遠在紐約的蕭明賢、邱智代、楊新惠等老師;早期畢業的校友們、德州達拉斯的華興中文學校創辦人校友牟呈華、羅鳳蘭夫婦,以及紐約、洛杉磯僑界領導人士如陳長龍校友;體育組組長、棒球隊生活管理詹德基、生活管理兼教練葉國輝老師及球隊校友;振興分班陳彩雲、王普慶兩位主任、陳麗雲老師及王秋蓉、王泰昌等同學,因為你們的協助,使內容更豐富、更精采實在。(註四)   華興因創辦人身分的緣故,歷任董事無不克盡全力為夫人分憂解勞,在我印象裡,特別是高董事玉樹擔任董事四十多年,貢獻良多,只要他在台灣,學校各種慶典,邀請的話,他必定

參加;我擔任校長期間,辜嚴倬雲、 熊丸兩位董事,所給予的指導,使校務順利推展等等。我以一個退休的華興人,謹代表老華興全體師生,由衷地感謝你們的奉獻與辛勞。至於歷任校長,就我所知,都是兢兢業業率同全體教職同仁全力以赴,如此地上下一心,才有那美麗的花朵。而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校長和她們的一些措施縷述如下:   黃若瑛,以我的觀察她的親和力高人一等,她用心領導華興,全體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在她的帶領下,沒有不服服帖帖的,也沒有不永遠銘記在心的。直到今天只要華興學生、教職同仁聚會,總是會提到她,一個團體有這種大家長,有這種凝聚力,還有什麼困難的事呢!她把全副精神獻給華興,她重視生活教育、愛國教育、重視固有節

慶習俗維護(註五)、推行榮譽餐制度、全孤學生由教職員抽籤認養(註六)等等。所以她在華興十三年是華興的黃金年代。我認為黃院長替華興營造「家」的形象,建立「愛的教育」(註七),可以說育幼院的規模與形象是她打造出來的。當年不少賓客參觀過華興,盛讚華興規模之大,(註八)教育內容豐富充實,學生健康、活潑、大方,是一般育幼院所看不到的現象。   當年育幼院會議室牆壁上,掛滿了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歷年頒發的特優獎狀。江校長來了以後直至談校長那十幾年間,只要有中學的評鑑,在我的記憶裡,成績都是優等的。評鑑的教授專家對華興的教育措施,無不讚許有加。直到我離開為止,那幾年間,似乎政府沒有辦理評鑑的活動。   其次是陳

紀彝,她到華興來已從衛理女中退休一年了,蔣夫人原本請她來暫時頂替一段時間,由於她與蔣夫人的關係密切,她擔任校長期間正是蔣夫人旅居美國的時候。陳校長是五四運動上海學生代表,那個時代的青年有一股銳不可當的愛國情操,新舊時代思潮更迭,真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她在華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重視學生道德培養,反對「人前人後」,她不允許客人來了,督學來了,才臨時加強環境整潔,加強內務整理之類,要求表裡一致。因她單身,而跟隨她的傭人不擅烹飪,所以長年與學生膳食完全一樣,同時用餐,包括年夜飯。她提倡廢物利用,不需存檔的油印紙張反面重覆使用等等。她不是國民黨黨員,但她忠愛國家,效忠領袖與蔣夫人,已到竭智盡忠的地步,令

人欽佩。   三為江學珠,她物色師資極為嚴格,班導師挑選及任課時數安排等,絕不假手他人,對提高學生成績有絕對關係,她重視學生生活,推行「做人之道」教育、期末訓導會議一一評定學生德育成績。華興棒球隊在她手裡成軍,許多規範制度在她手裡建立。她與陳校長二人皆為國大代表,故華興給的薪水,分毫供為獎勵或學校沒有預算而必須開支的支應,她在中央日報設有「江學珠獎助學金」。我認為她是建立華興高級中學(註九)及華興棒球隊形象與制度的推動者。   四為談太,本來蔣夫人希望她能夠在華興久一點,沒想到先生張教授去世之後,鶼鰈情深的她無法釋懷而請辭,她是一位老校長,經驗豐富,一切按照制度實施,學校在安定中成長,一批批的

新校舍,就是在她手裡落成的。   至於其他各位校院長辛勞可知,因為有你們的領導,使華興沿著優良傳統一步一步邁向完美。本書所述的人與事,以老華興為主,歲月不居,老校院長健在者僅張雪琴、茅鍾琪及我,恕我不一一介紹,敬請原諒。   蔣夫人常常告訴學生,「這是你們的家,也是我的家!」所以許多孤兒難童,雖然已辦妥離校手續,在外就讀大專院校,但逢年過節,仍然回到學校與大家歡度節慶。華興當年有嚴格的校規規定,非假不可離校(院),否則嚴厲處罰,所以外出是學生的渴望,視同是一種解放。但到真正畢業那天,辦妥離校手續,背著行囊走到中學部天橋時,卻又滿懷留戀,而黯然神傷者大有人在。   華興除有歷任校長的經營之外,把

華興當做「家」的員工比比皆是,當年外賓參觀絡繹不絕,有的需要布置,節目需要排演,道具需要製作,黃院長要求極為嚴格,希望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如此一來總務人員、節目排練指導老師、協助的老師等,需要通宵達旦,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老總統過世之前。在我印象中張磊平、朱承杰、李美珍、游建忠、毛祖恆、閻淑寰、郭月足、林礽成、朱為白、傅慎、施慶珠、蔣興等主任和老師,他們的辛勞令人難忘。   當年這批在華興工作的夥伴們,年輕力壯,住在眷舍,住在單身宿舍的同事,組成所謂的「華光社」。(註十)那個時代娛樂很少,同時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及升學率,高年級級任導師、中學導師朝夕陪伴督導、任課老師課輔;輪到擔任導護的老師,從早上

六點半至晚間十點,是華興老師最頭痛的工作。保健室遇有生病發燒的孩子,夜裡起來探視;保育組同仁、中學組長、生活管理老師們,長年無朝無夕,視學生如子女,過年還會給一個小小的紅包。   台灣早年一般人生活還相當艱苦,寒暑假留校的學生人數特別多,縱為農曆春節,都需留校照顧孩子,我無法一一列舉,而他們的奉獻應該記上一筆,華興的招牌就是這樣地大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華興早年待遇不錯,單身的有吃有住很吸引人,但後來每下愈況,談校長時代曾有四年預算被凍結,大家都能夠共體時艱,並沒有因為待遇沒調整而懈怠。   我曾四次率同華興同仁及校友到紐約為蔣夫人祝壽。她逝世出殯,及二○○二年在美華興校友為蔣夫人一百零五歲,所舉

辦的祝壽或其他相關活動,承蒙國內校友及在美校友,大家爭相出錢出力,無怨無悔,機場接送,招待師長們食宿、安排旅遊等等盛情美意,華興的精神一一表露無遺。我永遠記得那一幕幕的情景,使整個活動圓滿成功,謹借此書出版之際,表示衷心感謝。   如今這本書已順利出版,即將與廣大讀者見面,我掬誠地感謝上述諸位長官、先進及華興同仁校友們,因為你們的鼎力相助,才能順利完成。如果蔣夫人現在還在的話,看到她所培育的孩子,分布在國內外各個階層,兢兢業業從事各行各業,必含笑著說,「你們好!我今天好快活!」(註十一) 林建業   註解   註一:當時的校長茅鍾琪、資深教師馬才寶(也是華興校友)及我。  註二:應舜仁先生為士

林官邸退休侍衛官。  註三:閻沁恆教授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亦為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學生。  註四:振興分班陳彩雲主任提供的資料,豐富詳盡,顯示振興同學成就非凡,惜限於篇幅,無法一一敘述。除向陳主任抱歉外,請擅長寫作的振興同學如王秋蓉等,可向陳主任或陳麗雲老師索取資料,以文章介紹振興分班的成就。  註五:黃院長認為華興孩子離家背井或為孤兒,華興應按中國傳統節慶習俗,為他們舉辦過年過節。校院長、住在學校的主任、老師,吃年夜時到餐廳陪伴大家,校長親自分贈紅包祝福大家。  註六:全孤學生由社會組會同人事室按性別抽籤認養,所謂認養,特別關懷他們,星期假日帶他們回家等等。  註七:黃院長認為育幼院學生「吃飽

穿暖」是育幼院的基本任務。大陳孩子喜歡吃魚及梅乾菜燒肉,她囑咐管理膳食人員遇到這一類菜餚,增加飯量供應。  註八:一般育幼院,無論公私立,人數約在幾十人,最多百餘人,華興當年五百餘人。  註九:華興中學立案即完全中學(初高中),但一九五八年辦的是初中,其時還沒有實施九年國教。  註十:「華光社」即單身光棍之意。  註十一:蔣夫人到華興,當我們向她問候,「夫人好!」她回答,「你們好!」後來我們到紐約為她祝壽,她有感而發,「我今天好快活!」所謂快活即高興之意。

護理人員生涯承諾、出勤誘因對勉強出勤行為與工作滿足之影響

為了解決聯華電子待遇的問題,作者馬淑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護理工作者面對生涯承諾、出勤誘因對於勉強出勤與工作滿足之影響,並探討勉強出勤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以臨床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88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數771份,有效回卷率為87%。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工作者生涯承諾感越高對提高工作滿足有顯著作用,反之出勤誘因越多,會減少工作滿足感。再者,臨床護理人員勉強出勤次數越多,工作滿足越低。最後,勉強出勤在出勤誘因與工作滿足間具有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