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近年 來 測量 及 空間資訊 發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林志森所指導 王秀華的 彰化地區地層下陷趨勢之探討 (2021),提出說明 近年 來 測量 及 空間資訊 發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層下陷、地理資訊系統、地下水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系 林志森所指導 李昇翟的 應用監測資料探討雲林地區地層下陷之趨勢 (2020),提出因為有 地層下陷、地理資訊系統、地下水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說明 近年 來 測量 及 空間資訊 發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說明 近年 來 測量 及 空間資訊 發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彰化地區地層下陷趨勢之探討

為了解決說明 近年 來 測量 及 空間資訊 發展的問題,作者王秀華 這樣論述:

彰化地區之地層下陷問題,經本研究發現主要下陷區域已由早期主要分布於沿海區域,近年來已轉變為分布於內陸地區之趨勢,例如溪湖、二林、溪州等地區。這個現象不僅會造成該地區逢雨成災,而且也會引發鄰近高鐵的行車安全疑慮,同時也會影響未來在該地區工商業進一步的發展以及重大投資之展開。如果地層下陷的問題沒有進一步的改善,則其未來的影響程度恐將更為嚴重,因為一旦地面發生下沉的變形時,即無法恢復至原本地層高度,所以降低本地區持續下陷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本論文採用了 QGIS(Quantu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簡稱 QGIS)地理資訊系統,該系統是蓋瑞歇爾曼(Gar

y Sherman)在2002年創立,然後在2009年元月開始發行了1.0版本,目前已經發行到3.26版本並且在持續發行中,因為這是使用GNU(General Public License)授權免費而且開放原始碼的軟體。本研究利用了該系統所提供的強大功能,進行了彰化地區近10年水準點的量測數據資料的分析,獲得了地層下陷的速率以及累積量分布的概況。同時,蒐集了區域內所有地下水井的水位觀測資料,與在靠近水準點位置的地面沉陷量的量測資料加以比對分析,尋求當地地層下陷趨勢的關聯性。本研究進行了以上所述的相關數據加以分析與探討之後,獲得了以下的結論:(1)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本地區原先發生地層下陷最嚴重的位

置是在大成鄉內,但是近10年來已經往內陸的城鄉發展,但是沉陷量比以前和緩很多。(2)本研究在目前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埔鹽鄉、溪湖鎮、二林鎮、埤頭鄉與溪州鄉五個鄉鎮中,分別進行地層下陷與地下水位關連性的分析。經過逐年的檢驗所有水準監測點所量測到的每一年的沉陷速率與附近地下水監測井所量測到的地下水位的變化量的數據後,結果發現如果該年地下水水位越高,則該年附近的地層下陷速率大部分就會趨緩。

應用監測資料探討雲林地區地層下陷之趨勢

為了解決說明 近年 來 測量 及 空間資訊 發展的問題,作者李昇翟 這樣論述:

雲林地區地層產生下陷的情形,近年來已由沿海岸區域轉變至內陸地區之趨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包括政府的重大建設、交通系統之維護及土地開發投資的展開,地層下陷所引起之問題將更為嚴峻。地層下陷是一種一旦地面發生下沉的變形時,即無法恢復至原本地層高度的行為,所以下陷區產業轉型、減少地下水抽用、交通設施之監測保護,已成為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本論文運用了QGIS(Quantum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簡稱QGIS)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進行了雲林地區近年點狀監測成果及交通路網等資料的分析,獲得了地層下陷的速率、累積量以及分布的鄉鎮區域。同時,蒐集了區域內的地下水井的水

位觀測資料,得以分析與附近地層下陷趨勢的關聯性。根據本研究利用民國104至109間的上述相關數據加以探討之後,獲得以下四點結論:(1)整個研究地區是處在每一年的沉陷量至少10mm的狀態下,最大的沉陷範圍則發生在虎尾、土庫、元長與褒忠4個鄉鎮內,每一年最大的沉陷量達70mm。(2)區域內累積下陷量最大的範圍與下陷速率比較大的範圍是一致的,期間內累積的下陷量超過250mm,尤其在元長鄉內更高達295mm。另外,分析的資料顯示在民國108至109年期間雲林地區的地層下陷比較嚴重的區域有往西邊方向擴展的趨勢。(3)區域內嚴重地層下陷之範圍明顯的往雲林縣的內陸集中,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範圍與沉陷量也有明顯減

小的現象,整體區域的下陷量比起在民國91年至100年期間的下陷量平均7.75公分/年相比較,降至平均4.9公分/年。(4)在本區域內地層下陷最嚴重的鄉鎮,分別進行了地層下陷與地下水位關連性的分析,結果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該年地下水位越高,該年的地層下陷速率就會越趨緩。關鍵字:地層下陷、地理資訊系統、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