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錫中寫的 找回睡眠力:銀髮族睡眠寶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衛生福利部112 年度「失智照護服務計畫」 申請作業須知也說明:106年以前依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所訂失智症居家服務20小時訓. 練課程核發之合格結訓證明書者,亦認屬完成失智症相關訓練,得予. 免訓。 9、 對於服務對象或照顧者,進行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張玉茹所指導 方寶億的 與你同行─支持團體方案對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自我照顧之影響 (2020),提出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關懷、工作壓力、學校諮商師、支持性團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李雪楨所指導 沈宗翰的 結構性團體活動暨照顧者增能課程於改善輕中度失智長者認知與身體功能及照顧者負擔之成效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失智症、結構性團體活動、認知與身體功能、照顧者增能課程、知識態度與實行、照顧負荷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核心課程 - 長照喵則補充:照顧 服務員要上過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核心課程,才能服務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核心課程,沒有純視訊的課程,因為其中六小時必須實體上課,所以有可能視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找回睡眠力:銀髮族睡眠寶典

為了解決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的問題,作者陳錫中 這樣論述:

  身體漸老但心靈年輕,唯有優質睡眠才能辦得到   失眠不是銀髮族的宿命,只要觀念正確、用對方法   人人都能找回睡眠力!   長輩為什麼淺眠多夢?午覺如何睡得巧?如何吃出好眠   如何破除身體疾病和失眠的惡性循環?   長者睡夢中大喊大叫是怎麼回事?   如何不吃藥得好眠?如何不被安眠藥綁架?   失眠,可能是增齡的自然現象,也可能是需要治療的病症!睡眠醫學專家陳錫中醫師,用樸實、輕鬆但深具學理的方式,介紹年長者睡眠的變化,並提醒各種睡眠問題應該就診的關鍵。本書引用本土的研究資料,內容貼近臺灣銀髮族的需求,兼顧醫學科普知識與實用資訊,幫助長輩健眠增能,找回睡眠力!  

名人推薦:   國立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   《找回睡眠力:銀髮族睡眠寶典》是本土第一本針對長者量身訂做的睡眠健康書籍。「風格鮮明且文字柔和,條理清晰又自然流暢」,是本書的特色。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周碧瑟:   《找回睡眠力:銀髮族睡眠寶典》一書,具有紮實的學術理論基礎,又兼具深刻的生活實務經驗,教老人家怎麼睡覺,如何睡得好、睡得安穩,是很受用的一本生活寶典。為睡眠障礙所苦的人,能夠藉此深入地了解睡眠種種面向的問題,以及如何因應,對生活應有甚大的助益。   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執行長徐崇堯:   難得有

一本專門為銀髮族的長輩們寫的睡眠書!在國內睡眠醫學是個新興的學科,老年睡眠醫學才開始踉蹌學步,這本書的出版對於銀髮族的睡眠衛生教育頗有幫助。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研究所教授、臺北市議員潘懷宗:   不應再將老人家睡不著、睡不好當成是必然的過程,即使高齡依然可以借助簡單的方法,來妥善解決失眠困擾。非常樂見這本既實用又淺顯易懂的好書出版!

與你同行─支持團體方案對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自我照顧之影響

為了解決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的問題,作者方寶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支持團體方案對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困境與自我照顧之影響。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國小輔導教師共7名,對其實施為期8週,每週1次,每次2小時之實驗處理。研究者以「國小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與工作困境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進行統計考驗,以探討實驗處理的效果。此外,研究者整理歸納單元活動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團體歷程及焦點團體訪談等質性資料並進行分析,以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 支持團體方案對於國小輔導教師之工作困境,在「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困境量表」上未具效果。在質性資料分析結果中,支持團體方案對於

「工作負荷」與「人際互動」層面的正面影響,以及在辨識與因應各項工作危機能力的提升,呈現出豐富的資料。二、 支持團體方案對於國小輔導教師之自我照顧,在「國小輔導教師自我照顧量表」之總分及「心理層面」分量表得分具有效果。在質性資料分析結果中,支持團體方案對於整體自我照顧行為與「心理層面」之正面影響,以及對其自我照顧的品質與態度的轉變,均有豐富的資料呈現。三、 綜合團體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以及訪談結果,可反映出支持團體方案之實施,獲取國小輔導教師之正向評價與認同,並持有高度的滿意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的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提供學校輔導工作者與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結構性團體活動暨照顧者增能課程於改善輕中度失智長者認知與身體功能及照顧者負擔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112年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線的問題,作者沈宗翰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失智症導致長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同時伴隨著行為、心理,以及失能衰弱等負面結果,對照顧者而言,也造成沉重的照顧負荷。本研究透過陽明交大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推動,結合跨專業資源,探討結構性團體認知及體能促進活動對於輕中度失智長者之認知、心理、社交與身體功能的改善效果,以及失智症照顧增能課程對於提升照顧者之知識、態度與實行(KAP),以及減緩照顧負荷之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為集群式類隨機分派模式,從雙北市失智社區據點與長照機構納入26位65歲以上、符合輕中度失智、可獨立行走之長者,並分配至結構性團體活動組(16位)與一般照護組(10位)。介入組失智長者進行12週、每週2次,每次1.

5小時之團體活動,活動含半小時複合式運動(伸展、肌力與有氧協調運動)及1小時桌遊或藝術之認知促進活動;並在12週介入前後透過簡易智能量表(MMSE)、老年多向度觀察量表(MOSES)、巴氏量表(BI)、簡短身體功能量表(SPPB)與相關之體適能測試(上下肢肌力、耐力、走路速度等),觀察其認知、心理、社交、日常生活功能及身體功能之改善成效。並針對介入組照顧者進行6次失智症照顧增能課程,課程包括失智症之治療及預防、認識精神行為、失智症活動設計、必知社會資源、照顧者自我調適與身體減壓等六項主題;於課程前後,以失智症照護知識與態度量表、照顧負擔量表,了解其知識、態度與照顧負擔之改變效果。一般照護組的長

者與照顧者則維持常規照護。統計分析使用卡方檢定或Mann-Whitney U Test比較兩組間之基本特質;採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來檢定組內前後測差異,而採Mann-Whitney U Test來檢定兩組間前後測變化量差異。統計軟體以SPSS 24版進行,顯著水準訂為0.05。研究結果:長者平均年齡為80.14±8.44歲,女性比例佔57.7%,而照顧者平均年齡為43.88±16.50歲,皆為女性。在12週結構性團體活動介入後,介入組長者在MMSE(p=0.028)、MOSES總分(p=0.027)、SPPB量表總分(p=0.002)、五次椅子坐站分數/秒數(p

=0.002, p=0.001)、膝伸直肌力測試(p=0.008)、三公尺起走測試(p=0.002)、四公尺行走速度(p=0.048)及兩分鐘踏步(p=0.001)等項目,於介入後有明顯優於一般照護組的表現,其前後測變化達組間顯著差異。其中介入組長者在SPPB量表總分(6.25±2.96→7.63±3.30分,p=0.005)、五次椅子坐站分數(1.38±1.20→2.19±1.42分,p=0.003)、五次椅子坐站秒數(27.14±20.16→17.47±10.43秒,p=0.001)、膝伸直肌力測試(18.68±5.86→24.37±9.79磅,p=0.009)、三公尺起走測試(24.22

±22.03→16.08±11.57秒,p=0.002),及兩分鐘踏步測試(41.13±22.06→62.50±31.10下,p=0.001)呈現組內顯著改善。由於介入組收案來源包含社區與機構,次分析結果顯示社區長者與機構長者之起始認知功能(MMSE)類似,但社區長者相較於機構長者則普遍在MOSES、BI、SPPB及多數體適能項目有較佳的基測值表現。經12週結構性團體活動介入後,介入組機構長者之認知功能有明顯提升,且與一般照護組達組間顯著差異(p=0.019)。介入社區長者在SPPB椅子坐站分數(p=0.013)、SPPB總分(p=0.028)、三公尺起走秒數(p=0.020)及兩分鐘踏步(p

=0.008)等項目,於介入後有明顯優於一般照護組的表現。而介入組機構長者雖然在心理、社交、日常生活及身體功能起始表現較差,卻同樣可透過介入而在MOSES總分(p=0.008)、SPPB總分(p=0.045)、四公尺行走速度(p=0.018)及五次椅子坐站秒數(p=0.008),造成有意義的改變。此外經過6次失智症照顧增能課程後,介入組照顧者在知識與態度量表、照顧負擔量表,雖有改善趨勢,但皆未達組間及組內之顯著差異。結論與建議:經過12週之結構性團體活動與6次的失智症照護增能課程,可以改善失智長者認知、心理與社交能力,且在身體功能,如下肢肌力、耐力、走路速度等,都能有效地改善;而照顧者的失智症

知識、態度及照顧負擔則未有顯著差異,未來課程內容、評估量表及後測的時間,都需再進一步探討。未來若要延續此介入模式,可與大專院校之高齡系所合作,並以學生為主、照顧者為輔的模式共同執行失智症的認知體能團體活動,以達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之目標。此外,機構也可調整原有的人力配置,除了專業失智症兼職治療師於固定時間帶領長者活動外,可再透過增能課程的培訓,促進照顧者的失智活動引導能力,讓照顧者能在平常就帶領長者做些簡單的體智能活動,達到培力機構自主照顧之目標。而因應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盛行,為了能將此介入模式調整為線上,建議需更加強家庭與機構照顧者的失智症訓練,尤其是活動的引導技巧,讓照顧者有能力陪伴長者一起完

成線上活動。未來的研究可將此介入模式朝線上進行的方向持續探索,以提供未來臨床單位於後疫情時代另類失智症照顧模式之經驗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