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農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961年農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楚雲寫的 一生受用萬年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961辛丑年农历万年历,1961年农民历日期查询 - 每日黄历也說明:一九六一年农历查询表,1961辛丑年农历万年历,1961年农民历日期查询一九六一年农历表,一九六一年农历日历表,1961年农历辛丑年,1961年农历年历,一九六一年辛丑年 ...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班 戴文鋒所指導 林建和的 當阿立祖遇到天公──文化再製理論的觀點 (2020),提出1961年農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拉雅族、阿立祖、夜祭、漢化、文化再製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陳進傳所指導 林雅玲的 頭城地區土地廟空間分布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頭城、土地廟、空間分布、民間信仰、地方開發的重點而找出了 1961年農曆的解答。

最後網站1961年中國農曆,黃道吉日,嫁娶擇日,農民曆,節氣,節日 - Your ...則補充:1961年 中國日曆/農曆:包括24節氣,節日,黃道吉日擇取:嫁娶,出行,喬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61年農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生受用萬年曆

為了解決1961年農曆的問題,作者楚雲 這樣論述:

  《萬年曆》是過去在民間很流行的一種曆書,它的正式書名是《御定萬年書》,在清朝才開始由欽天監推算。   第一本《萬年書》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編成的,年限從天命九年(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到乾隆一百年(公元1835年)。它的內容有月大月小和閏月,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等三天的干支,以及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和時刻。在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續修完《萬年書》,年限延長到乾隆二百年(公元1935年)。以後每位新皇帝登基繼位時就進行續修。   除第一本《萬年書》外,以後的《萬年書》都是根據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編成的《御制曆象考成後編》推算的。由於

這書不夠精確,所以預算的月大月小有時也會算錯。   舊本《萬年書》是按北京地方時計算的,中共成立後,全國統一採用的是東經120°標準時,所以農曆也用這標準時來計算,同時也改正了舊本《萬年書》的錯誤。   雖然時代的年輪已經邁入21世紀,不過民間曆法卻沒有被淘汰,諸如農業季令、婚喪諸事、開市、動土以及星象命卜……無一不以陰曆為準繩而加以運作之,這是一本150年的陰陽曆對照表,相信在你人生的每個環節,都派得上用場,簡直是「一卷在手,受益無窮!」

1961年農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黃大仙祠,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一家獲香港政府批准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在嗇色園的「五行」建築佈局中,照壁屬「土」格局。照壁於1938年興建,為水泥建的重簷藍綠琉璃瓦頂建築物,照壁上刻有「朝佛」、「清靈寶洞」乩筆及四邊的對聯。座落於「照壁」之後,是該園供奉佛教「燃燈聖佛」的殿堂。1933年初建,經1961、1974、1993、2007年重修,「亭」的建築外貌,四周以八支紅柱襯托,與其他的小殿堂連成一線,乃五行的「火」格局。新近2010年初於亭外的四周走廊加放了佛教「四大護法」的瓷器神像,使盂香亭顯得格外的神聖莊嚴。1897年間,梁仁庵聯同友好在廣東番禺扶乩遣興,偶然得到黃初平(黃大仙)降乩教導「普世勸善」,自此就成為黃大仙的信仰者,奉黃大仙為仙師,入道成為道侶,獲賜道號「傳道」。根據史料,1898年農曆八月廿三日,即黃大仙的寶誕,菩山道侶就開乩請求擇地建觀,普救百姓,在黃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祠觀,在翌年農曆的五、六月間,在廣州花埭(花地,位於芳村)落成。當時據說,只有梁仁庵道長能得到仙佛的感應,使箕筆移動和辨認沙上的箕字,所以成為普濟壇的主持。清末民初時期,黃大仙祠成為廣州著名宗教勝地,吸引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等善信到來參拜。梁仁庵後得黃大仙乩示,指廣州必有動亂,於是在1901年返回故鄉廣東省南海縣西樵山稔岡村,再成立「普慶」壇,並出錢出力,該祠約在1903年竣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而廣州黃大仙祠普濟壇在1919年就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梁仁庵到香港後,先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1921年8月,嗇色園正式成立,負責管理祠廟。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准,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群組更見特色。黃大仙祠於2010年5月被確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殿內設有眾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此外,殿內提供「上表」服務,由道士代為「攝太歲」,收費300港元,完成「上表」後,善信所屬的太歲的頭頂上會放出煙霞及射出紅光。祠方稍後會再將善信的上表燒予太歲。其他工程包括新建的藥王殿、財神殿、王靈官殿等三個殿宇及擴建福德祠。黃大仙祠內亦新置了月老銅像,以應不同善信的需要。

當阿立祖遇到天公──文化再製理論的觀點

為了解決1961年農曆的問題,作者林建和 這樣論述:

阿立祖為西拉雅族所信仰的最高神明,隨著不斷與漢人接觸,阿立祖信仰因而漸漸轉變。本文目的在於:一、分析與整理夜祭儀式中存有多少漢元素與西拉雅元素。二、了解尪姨、施加伴頭與三壇法師等儀式專家與管理委員會及頭人等非儀式專家對於夜祭中存有漢元素的影響。三、探討宗教信仰下西拉雅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在文化再製理論觀點下,使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與個案訪談等研究方法,本文有著下列研究成果:一、整理了各地夜祭彼此之間的關係。二、現今夜祭受到民間信仰的影響很大,從夜祭的歷史與內容來看可知。三、阿立祖神意是很重要的西拉雅元素。四、儀式專家與非儀式專家在傳承西拉雅元素與漢元素的影響力可說是無遠弗屆。五、西拉雅族夜祭

、祭典與日常生活出現漢元素,是慣習與場域交互作用下產物。六、筆者在文化再製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標準說。簡單地說,這社會上充滿許多標準且每人都會去追求標準。經由不斷分析與探討,筆者認為與其說是西拉雅族漢化,西拉雅族現代化是比較適當的說法。西拉雅族是個值得令人尊敬的族群,具有強大的適應力。在嶄新與傳統不斷交融下,阿立祖信仰、夜祭與祭典內充滿了許多標準,變成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頭城地區土地廟空間分布之研究

為了解決1961年農曆的問題,作者林雅玲 這樣論述:

在漢人民間信仰中,土地公被視為專轄區域守護者,土地廟坐落位置的選擇與人群活動息息相關,更與其背後之信仰意涵互為表裡。本文以頭城地區土地廟空間分布做為研究主軸,運用前人之調查成果為基礎,蒐羅、查閱相關文獻史料,佐以筆者田野調查所得,進行整合、歸納與討論,藉由其空間分布型態,檢視土地公扮演的功能與角色。本文依土地廟坐落位置及土地公之職能角色,將頭城地區土地廟概分為山頂山腳、田頭田尾、水頭水尾、海濱港側、庄頭庄尾、街頭巷尾及四境門戶七大類型。研究發現頭城分布山區的土地廟占比最高,蓋與早期山區聚落發展及古道交通有關;不止山間土地廟多,頭城北部沿海地區山腳下的土地廟亦不遑多讓。隨著對外交通型態

改變及簡易型漁港的闢建,部分原先是山腳沿海古道護佑行旅的土地公,轉而成為漁民守護神。坐於田間一角,守田園、護莊稼的田頭田尾土地公,在社會發展、經濟型態、土地利用的轉變下,被迫遷移原址、併建他廟,甚至直接消失於世。水利與農業息息相關,身為農業守護神的土地公自然被賦予把守水路之職,除了獨自護守渠圳的土地廟外,亦形構出相互呼應的水頭水尾土地公之空間景觀。街頭巷尾土地公概指街肆型土地廟,頭城老街的南、北門福德祠及隱身於大里舊街的福德廟,皆因早期交通之利而帶動街肆形成,尤以頭城老街兩端的南、北門福德祠,空間界定指標意涵濃厚。除了衛山林、護田園、守埤圳、坐街巷外,土地公亦扮演守護村莊的角色,頭城以土地廟做

為地方主廟者不多,此與土地公神格較低有關,甚至有被取代轉換情形發生,為滿足村里信徒的各種需求,土地公成為轄境內的萬能管家;更有與五營信仰結合,分據村莊周邊的四境土地公,和地方信仰中心聯合保境衛民。頭城土地廟廣布反映了人們對土地公信仰的普遍性,其設置映照出一地人群的活動與信仰需求,在時代變遷與新舊思維的交織下,形構出頭城地區土地公信仰的獨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