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聲儀,易元培寫的 華語口語與表達(附模擬試題有聲QR code)(4版) 和的 華人社會與文化:試題本(3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新學林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周敏潔所指導 林誼辰的 兩岸華語文師資認證的比較研究— 兼論華語教師勝任力 (2020),提出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華語教師勝任力、比較研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華語口語與表達(附模擬試題有聲QR code)(4版)

為了解決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的問題,作者黃聲儀,易元培 這樣論述:

  評分委員黃聲儀教授+語文活動專業講師與評審易元培老師=第一本真正能夠幫助考生發音「完整、準確、到位」的應試秘笈!     應試指導:黃聲儀教授以其多年的教學與評分經驗,對本考科五大題型的測驗內容、測驗目標、注意事項,詳加分析與說明;幫助考生輕鬆應試!   模擬試題:提供與實際考題難易相當、要求一致的十回模擬試題,讓考生如臨現場;全面地檢視自己的語音面貌及口語示範能力!   有聲QR Code:易元培老師以其豐富的聲音表情,實際演練了十回模擬試題,70分鐘清晰、悅耳、流暢的示範,幫助考生矯正錯誤的發音習慣、提高學習成效。   歷屆試題:完整收錄近十一年教育部對外華語

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華語口語與表達」考科的歷屆試題(2010~2020年),實際演練並熟悉題型,考生必能信心滿滿,輕鬆過關!

兩岸華語文師資認證的比較研究— 兼論華語教師勝任力

為了解決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的問題,作者林誼辰 這樣論述:

全球對華語文學習需求不斷増長的情況下,為確保華語教師的教學品質,臺灣與中國大陸各建立其華語文師資認證制度與系統,即「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與「國際中文教師證書」。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1)透過Bereday(1957)比較教育分析法比較兩岸華語文師資認證考試之差異。(2)藉由比較「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評核標準、中國大陸「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以及獲全美師資培育認證審議會(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核准的「語言教師職前培訓計畫標準」三項標準,探討建立「對外華語教師(能力)標準」對臺灣華語教學領域的重要性。(3)探

究「華語教師勝任力」的內涵,並透過針對華語教師的問卷探討具備勝任力之華師須具備哪些勝任特徵,以及華師們對「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之意見。 比較結果發現,兩岸認證從考試資格、科目、標準至證書年限皆有不同之處。「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評核標準著重於知識考察,「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及「語言教師職前培訓計畫標準」兩項標準相似度達9成,且評測教師的方式均有試教,臺灣的華師認證可依循並作改革之參考。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教師們認為本研究中「華語教師勝任力模型」內含的31項勝任特徵均為華語教師必須具備的特質。而教師們對「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回覆意見顯示,其中61%的教師認為臺灣應頒布「對外華語教

師(能力)標準」;56%的教師認為以「對外華語教師(能力)標準」作為考試依據不一定能有效評測教師;71%的教師認為應當增加試教與面試,才能知曉應試者是否具備實際教學能力。期望本研究提出的建議,能夠提升「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評測效能,進而提升台灣華師之勝任力,給予華語教師未來出路和專業發展實質的幫助。

華人社會與文化:試題本(3版)

為了解決2019 年教育部對外 華語 教學能力認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完整收錄近十三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華人社會與文化」考科的歷屆試題(2008~2020年),並針對單選題作必要且詳盡之解析。     1.近年來國學知識相關考題數量有逐漸上升趨勢,考生應加強對古文詩詞、作家文學作品、象徵意涵的理解。   2.飲食文化與宗教方面的試題也不少,考生可以多了解古今及不同民族飲食上特別之處、各類名詞解釋與意義;而宗教則多偏向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的相關內容。   3.關於藝術(以書法、繪畫為主)、習俗(以婚喪喜慶為主)、歷史方面的考題較常出現,節氣與學術思想(儒、釋、道等)也幾乎每年都會放入考題中。   4.另外,原住民與新

住民(新移民)的考題數量也有逐漸增加,建議考生對其族群多加認識與了解,以免在解題上遇到困難。     近年的命題方向越來越靈活、多元,常與臺灣現代社會與生活做結合,考生日常準備時,可以多針對上述方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