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60r18 yokohama a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周佩欣所指導 葉文琪的 臺灣國小室內粉塵中內分泌干擾活性及有機磷阻燃劑之檢測 (2019),提出235/60r18 yokohama a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室內粉塵、內分泌干擾活性、報導基因生物試驗法、有機磷阻燃劑、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工程學研究所 曾文毅、陳中明、林峯輝所指導 梁祥光的 膠質母細胞瘤之個人化治療: 以影像生物標記預測腫瘤進展模式與發展對應之腫瘤內藥物傳輸系統 (2017),提出因為有 膠質母細胞瘤、影像生物標記、疾病分類、個人化治療、卡鉑凝膠、腫瘤內藥物注射、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235/60r18 yokohama a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35/60r18 yokohama a,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國小室內粉塵中內分泌干擾活性及有機磷阻燃劑之檢測

為了解決235/60r18 yokohama a的問題,作者葉文琪 這樣論述:

室內環境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化學物質,許多具致癌性或造成生物體內分泌系統紊亂之物質可能吸附於室內粉塵之上,對於長時間待在室內的現代人產生威脅。為了解國小室內粉塵中是否含有內分泌干擾物質,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組酵母菌試驗法檢測粉塵樣本之多種內分泌干擾活性,包含類(抗)雄激素活性、類(抗)甲狀腺激素活性、類(抗)糖皮質激素活性以及芳香烴受體促進活性,亦利用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分析國小室內粉塵樣本中有機磷阻燃劑及其他內分泌干擾物質之濃度。本研究共採集20個國小教室室內粉塵樣本,以及4個幼稚園室內粉塵樣本作為對照組。生物試驗法結果顯示,所有的粉塵樣本都具有明顯的抗糖皮質激素活性 (26.4-589.4 µ

g TeCBPA -EQ/g)及芳香烴受體促進活性 (790.5-43734.6 ng β-NF-EQ/g),21個粉塵樣本具有抗雄激素活性 (454.5-802.1 μg FLU-EQ/g),3個粉塵樣本具有抗甲狀腺激素活性 (144.9-4549 μg BHT-COOH-EQ/g)。 儀器分析有機磷阻燃劑之結果顯示,除了2個室內粉塵樣本未檢測到磷酸三(2-氯乙基)酯之外,本研究所選擇之目標有機磷阻燃劑幾乎於所有的室內粉塵中都可檢測到。國小室內粉塵中有機磷阻燃劑之濃度分布為磷酸三(2-氯乙基)酯 (ND-227.4 ng/g)、磷酸三(1-氯-2-丙基)酯 (266.99-6807.36

ng/g)、磷酸三(1,3-二氯異丙基)酯 (61.5-614.95 ng/g)、磷酸三苯酯 (239.82-3650.8 ng/g)、磷酸三正丁酯 (1126.77-7638.6 ng/g)及磷酸三(丁氧基乙)酯 (382-1050000 ng/g)。其中,於幼稚園粉塵樣本中測得較高的磷酸三(丁氧基乙)酯濃度,可能為該教室地板曾經使用含有該物質之拋光臘進行保養。此外,磷酸三正丁酯和磷酸三苯酯之濃度在不同室內環境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r = 0.74),可能為具有相同的污染源。 儀器分析常見內分泌干擾物質之結果顯示,除了1個室內粉塵樣本未檢測到對羥基苯甲酸甲酯之外,其餘樣本皆有檢測到對羥基苯

甲酸甲酯 (12.6-296.5 ng/g)、對羥基苯甲酸丙酯 (82.8-4552 ng/g)、雙酚A (341.4-353.8 ng/g)以及三氯沙 (36.6-287.4 ng/g)。然而,僅各有2個樣本測得單氯雙酚A (33.1 ng/g、31.4 ng/g)和四氯雙酚A (30 ng/g、90.6 ng/g),其餘樣本皆未測得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及雙酚A之氯化產物。此外,本研究之國小室內粉塵樣本中,對羥基苯甲酸甲酯與對羥基苯甲酸丙酯之濃度僅有中度正相關 (r = 0.42),因此其污染來源可能不盡相同。 具有抗甲狀腺激素活性之3個粉塵樣本中,磷酸三正丁酯及磷酸三(1,3-二氯異丙基)酯

之抗甲狀腺激素活性貢獻度介於0.0013-0.0333%。此外,所有國小室內粉塵樣本中,磷酸三正丁酯、磷酸三(1,3-二氯異丙基)酯、磷酸三(丁氧基乙)酯、磷酸三苯酯之抗糖皮質激素活性貢獻度介於0.012-5.3%,顯示檢測之4種有機磷阻燃劑並非樣本中抗糖皮質激素活性的主要來源。粉塵樣本之暴露評估結果則顯示,室內粉塵中有機磷阻燃劑對成人之危害指數皆小於1。然而,於幼稚園粉塵樣本中測得高濃度的磷酸三(丁氧基乙)酯對孩童之總暴露量則明顯高於其參考劑量,且其危害指數大於1,顯示其對孩童具有危害風險。

膠質母細胞瘤之個人化治療: 以影像生物標記預測腫瘤進展模式與發展對應之腫瘤內藥物傳輸系統

為了解決235/60r18 yokohama a的問題,作者梁祥光 這樣論述:

膠質母細胞瘤為成人最常見原發型腦瘤。同步放化療後最常見的進展型態為局部或照野內復發,約佔72%–96.8%,而遠端轉移或照野外復發約佔2%–28%。病人開刀前若有腫瘤周邊水腫大範圍延伸以及腫瘤位於腦室和胼胝體交界處,存活較差並有多樣化進展型態。 我們以影像生物標記,分類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的腫瘤進展型態,包括侷限型、中間型和擴散型,與相對應不同的存活狀況。再根據不同分類,提出相對應的膠質母細胞瘤放射治療目標劃定與劑量給予,決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侷限型膠質母細胞瘤僅有小於10%的人腫瘤會延伸大於原腫瘤界線兩公分,然而擴散型病人,超過70%會有腫瘤移動超過原腫瘤界線兩公分的情況。和侷限型的病人

相比,擴散型的病人存活狀況較差。我們的臨床研究顯示需要根據膠質母細胞瘤影像生物標記制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無論侷限型或擴散型,原腫瘤處是膠質母細胞瘤復發最常見的位置。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的最好策略之一,就是腫瘤內藥物注射再加上局部放射治療。我們比較各種腫瘤內藥物傳輸方式,包括藥片、熱塑型水膠和對流加壓注射,比較藥物釋放安全性與輻射增強效果,設計一個基礎研究探討腫瘤內藥物傳輸方式,以便臨床應用。 為達到未解決的臨床需求,我們合成一個新的藥物結合水狀凝膠與卡鉑進行腫瘤內藥物注射。經過全面性的生物材料、細胞與動物實驗,我們成功證實水狀凝膠與卡鉑是一個安全、有效、方便的藥物組合。腫瘤內卡鉑凝膠

注射保有放射化學治療的協同效果,而且沒有嚴重的治療副作用。單次腫瘤內水狀凝膠與卡鉑注射的藥物持續釋放,簡化給藥過程與接續的放射治療,有助應用在臨床腦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