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 mark medical dev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林美容、林建德所指導 陳佩鈺的 阿修羅的神話形象、跨文化比較及當代象徵 (2021),提出CE mark medical dev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修羅、神話學、跨文化比較、當代象徵、印度、佛教、文化載體、角色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藥學系碩士班 洪靚娟所指導 何佳凌的 Valproic Acid於癲癇症患者治療最適化之藥物基因體學探討 (2010),提出因為有 藥物基因體學、基因多型性、Valproic acid的重點而找出了 CE mark medical devi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E mark medical dev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修羅的神話形象、跨文化比較及當代象徵

為了解決CE mark medical devi的問題,作者陳佩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阿修羅神話的形象描繪為主軸,透過文獻研究法、跨文化比較法,釐清阿修羅名與義的逐步演變,討論其在宗教神話、文藝作品、現代意義中展現的象徵內涵,並延伸至當代意義的反思。阿修羅為印度神話人物之一,於印度吠陀宗教以善神出場,後被稱為惡魔並時常與天神征戰。但在佛教的經典當中,漸漸轉為護法神,又在大乘佛教經典當中,常提及阿修羅王以香華、寶物供養佛,最終由佛授記於未來際成佛,由此演變可見,其神性亦正亦邪,產生多元詮釋的可能。然而,阿修羅神話不僅存在於印度、佛教,隨著人類活動與宗教信仰,傳播於亞洲、歐美等地。在考古文物出土與學者的研究中,可以隱隱看見印度阿修羅與瑣羅亞斯德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甚至

歐洲神話故事有著近似的象徵。另外,在宗教、史詩神話、藝文創作乃至占星學中,可以看見阿修羅的相關神話成為創作素材,例如日本的動漫、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阿修羅,甚至在2009年引發一陣阿修羅風潮。在現實生活當中,印度存在以阿修羅為始祖神的部落,據人類學者民族誌紀錄,其在種姓制度與文化強勢的壓迫下,一直處在劣勢當中。綜觀其鮮明造型與內涵的多樣性,阿修羅一方面有著顯現於外在的特性,旺盛生命力的戰神形象,其內在又具有原始的七情六慾,及衝撞體制的特質,筆者以此討論其在國家、族群、法理與人心之間的象徵及隱喻,發現阿修羅詮釋的變化,與其所處的社會氛圍、當代價值觀有著緊密的聯繫。在時代變遷下,印度宗教信仰中,與阿

修羅相對的「善神」們,很多在近代已失去信眾,僅能在歷史文獻中查閱,而阿修羅的名字卻被大眾記下,成為影視作品或生活中的一部分。

Valproic Acid於癲癇症患者治療最適化之藥物基因體學探討

為了解決CE mark medical devi的問題,作者何佳凌 這樣論述:

Valproic acid 之抗癲癇作用是目前市面上所有抗癲癇藥物當中最廣效的一個,可單獨使用或併用其他抗癲癇藥物治療成人與兒童的全身性發作及部分發作。但是,valproic acid的建議劑量範圍很大且有效治療之血中濃度也很廣泛 (50–100 mg/L),服藥後的個體間差異性很大。而參與valproic acid作用、分布及代謝的基因上,曾有許多研究指出,基因上的單核苷酸多型性可能會影響其抗癲癇作用。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藥物動力學及藥物效力學兩個路徑上的基因多型性與癲癇病患使用的valproic acid治療劑量、血中藥物濃度和濃度與劑量比值間之相關性,應用於癲癇患者的個人化

藥物治療,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用藥環境。 從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共收納服用valproic acid之癲癇病患162人,以及過去未曾罹患癲癇疾病的健康受試者共190人,且所有供基因型分析的血液樣本,皆是於受試者簽署試驗同意書後取得。利用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和 Real-time PCR來分析分別位於不同目標基因(包含UGT1A6、UGT1A9、UGT2B7、FABP2、GRIN2B、ABAT與GABRA5)上的14個位點。 患者服用valproic a

cid的平均劑量為1197.45±43.47mg,而valproic acid之平均穩定狀態血中濃度為68.81±1.94mg/L。結果顯示,GRIN2B -200T>G此位點,基因型為變異型的病患較基因型為野生型的人更傾向於服用低劑量的valproic acid且濃度與劑量比值較高(pG、c.541A>G和c.552A>C,若基因型為變異型者,則是傾向於服用較高劑量的valproic acid且濃度與劑量比值較低(pG)-(GRIN2B -421C>A)這兩個基因多型性位點的單套型與單套型組合以及(UGT1A6 c.19T>G)-(UGT1A6 c.541A>G)-(UGT1A6 c.552

A>C)-(UGT1A9 I399T>C)-(UGT1A9 -1887T>G) 這五個基因多型性位點的單套型與單套型組合,也與患者的valproic acid劑量和濃度與劑量比值有顯著相關(pC、-161C>T和-842A>G也與患者所服用的valproic acid劑量和濃度與劑量比值有相關性(adjusted R2分別為0.71與 0.47)。 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在藥物作用受體與代謝酵素上的基因多型性與valproic acid的服用劑量及濃度與劑量比值間存在相關性,而GRIN2B、UGT1A6與UGT2B7上的基因多型性可能是造成服用valproic acid後個體間差異性的主

要因素之一。未來仍需更大的族群研究以證實我們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