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vs universi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文貞姬、陳懷恩所指導 羅嘉惠的 活化臨場:臺灣裝置藝術(1980-2005) (2021),提出College vs universi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裝置藝術、臺灣當代藝術、裝置性、活化臨場、複合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管理科學系所 姜齊、陳光華所指導 王媛的 適地性服務對消費者至連鎖咖啡店消費意願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適地性服務、連鎖咖啡店、商店形象、消費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College vs universi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ollege vs universi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活化臨場:臺灣裝置藝術(1980-2005)

為了解決College vs universit的問題,作者羅嘉惠 這樣論述:

臺灣1980年代,「裝置藝術」被視為藝術發展的新途徑,藝術家試圖以此展現臺灣在地藝術的特殊性,這段歷程給予後來的藝術家一種啟發的作用,成為臺灣藝術史上和意識型態上的連續關係,對臺灣藝術從現代藝術跨入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裝置藝術」始終存在著定義模糊與其他藝術類型交疊的情況,難以探究其發展途徑與趨勢。因此,本論文以西方理論及臺灣裝置藝術作品交叉比對為基礎,獲得相關概念與知識框架,來設定「裝置藝術」的判定標準,探究「藝術裝置」與「裝置藝術」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發展。了解裝置藝術如何汲取「新前衛」的精神及策略來轉化傳統觀眾「觀看」藝術的方式,並通過「活化臨場」的意圖:即「場所」、「物件

」、「觀者」之活化來擴張「藝術家」、「作品」、「觀眾」與科技社會的關係。本研究通過後現代的審美視野來討論「活化臨場」的美學,了解後現代主義美學對多元性的衷愛及形式主義美學從視覺「感知」到身體「感知」再到「認知」的轉折。研究設定臺灣裝置藝術形成時間為80年代,乃因臺灣60年代的複合藝術並不影響80年代裝置藝術的形成,且裝置藝術的趨勢與國際潮流之對應十分明顯。限縮在2005年以前,乃因官方美術館的支持影響著裝置藝術內容的轉變。國外:威尼斯雙年展自2000年後漸增加媒體科技發展帶來的複合媒體裝置,2007年後已屬跨領域創作。國內:臺北雙年展展覽題旨改變,原本強調本土的內容在2000年後出現追逐「國際

化」傾向,但2006年後轉向反全球化運動。此外,替代空間轉型與比賽獎掖制度均在2005年左右擴展成跨域等新模式。本論文旨在提供一個去西方中心的分析方法,從藝術史及美學脈絡演變的角度和「臺灣」自身的觀點來檢閱裝置藝術出現於後現代社會之途徑與趨勢,為臺灣裝置藝術建立起一個相對清晰的歷史。了解1980-2005年間,藝術家如何接收及反應西方「裝置藝術」的概念,進行在地知識、在地關懷的轉譯。「裝置藝術」屬傳統藝術範疇與場域擴張下的實驗成果,也是藝術及藝術機制自我批判下的産物。藝術家藉此混融其他藝術系統,打破既定框架限制,防止自身藝術實踐或概念僵化。以一種具有彈性與靈活度的類型學概念來分析並重繪裝置藝術

在臺灣當代藝術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建構其歷史脈絡,有其意義。

適地性服務對消費者至連鎖咖啡店消費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College vs universit的問題,作者王媛 這樣論述:

隨著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日趨普及,人們取得訊息的方式已逐漸改變,使用行動網路漸漸成為獲得資訊的主要來源,這樣的發展促進了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應用範圍。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常常花過多的時間去整裡出需要的資訊,然而透過適地性服務,人們可以在社群、娛樂、餐飲、購物等多種生活層面,找到與自己地裡位置所相關的資訊,進而篩選出最合適與即時的資訊,以減少搜尋時間成本。透過這種技術,商家也更能精準掌握消費者位置、接觸更具潛力之消費者,因此適地性服務已成為行銷手法上的新趨勢。此外,我國餐飲業發展迅速,其中連鎖咖啡店持續成長,各品牌競爭越來越激烈,制定良好的策略也更

為重要。本研究將針對連鎖咖啡店進行研究,瞭解適地性服務是否會影響臺北市居民的消費意願,研究以線上族群為調查對象,總計回收485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瞭解臺北市居民透過適地性服務的干擾對前往連鎖咖啡店的消費意願是否有正向關係存在。研究結果發現:適地性服務的「相關性」、「可靠性」、「娛樂性」、「獎勵」皆對臺北市居民前往連鎖咖啡店的「消費意願」呈正相關,其中娛樂性、獎勵之影響大於相關性、可靠性,可得知適地性服務除基本功能與性能外,若加入娛樂、優惠等元素,更能提升消費意願。另外,不同人口統計變數的消費者對於消費動機、咖啡店形象亦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建議連鎖咖啡店,可針對不同消費族群制定不同的咖啡店

形象改善策略,並結合適地性服務行銷,進而提升消費者之消費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