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ufficient disk sp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獸醫學系暨研究所 莊士德所指導 謝睿純的 臺灣牛乳房炎防治策略之擬定 (2019),提出Insufficient disk sp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乳房炎、乳牛、台灣、防治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農園生產系所 陳滄海所指導 劉魯垣的 番茄斑點萎凋病毒屬(Tospovirus)重要血清群檢測用DNA微陣列晶片技術之開發與應用 (2016),提出因為有 番茄斑點萎凋病毒、N基因、鑑定、DNA微陣列晶片的重點而找出了 Insufficient disk sp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Insufficient disk sp,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牛乳房炎防治策略之擬定

為了解決Insufficient disk sp的問題,作者謝睿純 這樣論述:

乳房炎除了會造成牛隻產乳量及生乳品質下降之外,同時也會增加廢棄乳量、醫療及人力成本,更是造成牛隻提早淘汰的原因之一。這些情形皆是全球乳業成本損失的原因之一。酪農業在臺灣發展超過60年,然而對於臺灣牛乳房炎的微生物感染情形以及現場擠乳衛生的缺失沒有較長時間的研究與探討。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利用臺灣牛乳汁微生物培養結果及現場擠乳衛生缺失以建立臺灣牛乳房炎之防治策略。自2010至2019年間,收集臺灣15個縣市合計共104個牧場之生乳樣本進行微生物培養與診斷,並隨機挑選鏈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CNS)、大腸桿菌群及藻類進行生化

鑑定,了解臺灣盛行的種別。並對於鏈球菌、CNS、金黃色葡萄萄球菌、大腸桿菌群及革蘭氏陽性桿菌作抗生素感受性試驗;以chlorhexidine及iodine進行最小殺藻濃度試驗。於擠乳時間採集乳汁樣本的94個牧場,另紀錄其擠乳衛生缺失。在22,394個乳汁樣本中,有培養出微生物感染者44.4%,以鏈球菌(14.2%)為盛行率最高,其次依序為CNS (10.6%)、革蘭氏陽性球菌(6.7%)、革蘭氏陽性桿菌(6.0%)、大腸桿菌群(4.1%)、Prototheca spp. (1.4%)、酵母菌(0.8%)、金黃色葡萄球菌(0.3%)及其他(0.4%)。未培養出微生物者有51.0%,樣本汙染則佔4

.5%。鏈球菌、CNS及革蘭氏陽性桿菌對cephazolin及cefuroxime的感受性較高;然而鏈球菌對tetracyclines及neomycin有較高的抗性,36.8%的CNS對penicillin有具有抗性,52.4%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對tetracycline具抗性;另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對penicillin皆具有抗性;大腸桿菌群則僅有50.3%及47.7%對ceftiofur及cefuroxime具感受性。Chlorhexidine及iodine的最小殺藻濃度分別為1.56-3.13 μg/ml及48.83-390.63 μg/ml。根據生化鑑定的結果,鏈球菌中以Streptoco

ccus uberis最為常見,CNS則是Staphylococcus chromogenes最常見,Prototheca zopfii genotype 2則是乳房炎中最常見的藻類,大腸桿菌群則主要是Escherichia coli及Klebsiella spp.。在現場可以觀察到乳頭開口角化過度的比例高,因此許多牧場可觀察到乳頭開口未清潔乾淨的情形。此外,前藥浴與乳頭的接觸時間太短、乳頭未能完全擦乾、拉乳杯及後藥浴的塗敷情形不良等皆是臺灣常見的問題。因此,改善乳頭及乳房清潔度以降低病原菌與乳頭開口接觸的機會,前藥浴與乳頭接觸30秒後再完全擦乾乳頭等的擠乳前作業,是臺灣在擠乳作業程序上必須修

正的地方,以降低環境性病原菌感染的機會。此外,教育現場擠乳人員正確的擠乳作業程序觀念,正確用藥觀念以及提倡管理者妥善紀錄乳房炎的發生,同時配合定期的乳汁微生物檢查,是降低臺灣乳房炎發生的重要防治策略。

番茄斑點萎凋病毒屬(Tospovirus)重要血清群檢測用DNA微陣列晶片技術之開發與應用

為了解決Insufficient disk sp的問題,作者劉魯垣 這樣論述:

番茄斑點萎凋病毒屬為Bunyaviridae科,透過薊馬傳播,為全世界造成嚴重農損的重要病毒。近年來從病毒鞘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P protein)血清學的關係來看,可將其分成六個病毒血清群,利用病毒NP抗血清在同血清群內病毒種的鑑定上,常發生彼此交叉反應的無法鑑定的問題,因此過去病毒種的鑑別上,常利用N基因設計個別病毒專一性引子對來達成。番茄斑點萎凋病毒屬六個病毒血清群中,以番茄斑點萎凋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簡稱TSWV)、西瓜銀斑病毒(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簡稱WSMoV)及鳶尾花

黃化斑點病毒(Iris yellow spot virus, 簡稱IYSV)等三個血清群最為重要。TSWV病毒血清群,目前已知有八個主要的病毒,分別為水仙百合壞疽條斑病毒(Alstroemeria necrotic streak virus,簡稱ANSV)、菊花莖部壞疽病毒(Chrysanthemum stem necrosis virus,簡稱CSNV)、花生輪斑病毒(Groundnut ringspot virus,簡稱GRSV)、鳳仙花壞疽斑點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簡稱INSV)、甜瓜嚴重嵌紋病毒(Melon severe mosaic vir

us,簡稱MeSMV)、甜椒壞疽斑點病毒(Pepper necrotic spot virus,簡稱PNSV)、番茄黃化斑點病毒(Tomato chlorotic spot virus,簡稱TCSV)及矮南瓜致死黃化病毒(Zucchini lethal chlorosis virus, 簡稱ZLCV) ,大都分佈以歐洲及美洲為主;而WSMoV及IYSV病毒血清群中則包括番椒黃化病毒 (Capsicum chlorosis virus,簡稱CaCV)、彩色海芋黃化斑點病毒 (Calla lily chlorotic spot virus,CCSV)、花生頂芽壞疽病毒 (Groundnut bud

necrosis virus,GBNV)、孤挺花黃化輪斑病毒 (Hippeastrum chlorotic ringspot virus,簡稱HCRV)、IYSV、甜瓜黃斑病毒 (Melon yellow spot virus,簡稱MYSV)、辣椒壞疽斑點病毒 (Pepper necrotic spot virus,簡稱PNSV)、蓼屬輪斑病毒 (Polygonum ringspot virus,簡稱PolRSV)、番茄壞疽斑點病毒 (Tomato necrotic spot-associated virus,簡稱TNSaV)、番茄黃環病毒 (Tomato yellow ring virus

,簡稱TYRV)、番茄輪狀斑點病毒 (Tomato zonate spot virus,簡稱TZSV) 、番茄壞疽輪斑病毒 (Tomato necrotic ringspot virus,簡稱TNRV)、西瓜頂芽壞疽病毒 (Watermelon bud necrosis virus,簡稱WBNV) 及WSMoV等,大都以亞洲分佈為主,分別危害百合科、茄科及葫蘆科等重要經濟作物造成嚴重的農損危害。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檢測防疫檢疫技術,在亞洲地區尤其是台灣 相對地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DNA微陣列晶片技術平台快速、靈敏、精確及整合等特性優點,結合針對TSWV、WSMoV及IYSV病毒血清群N基因保留

區設計的5’端生物素標誌的專一性簡併引子對Pr-dTS-f/Pr-dTS-r及FWi 1/RWi1-M的Multiplex RT-PCR增幅反應、專一性寡核苷酸探針點植在polyvinyl chloride (PVC)材質的晶片表面的種植、探針與Multiplex RT-PCR產物雜合反應及肉眼辨識的NBT/BCIP與streptavidine-conjugated alkaline phosphatase呈色反應等多項技術,透過感染ANSV、CaCV、CCSV、CSNV、GBNV、GRSV、HCRV、INSV、IYSV、MeSMV、MYSV、PCSV、PolRSV、TCSV、TZSV、TNS

aV、TSWV、TYRV、WBNV及WSMoV罹病植體總量RNAs的驗證,成功地建立一套單一檢測可以同時偵測TSWV、WSMoV及IYSV病毒血清群內共計20種病毒的DNA微陣列晶片檢測技術。並同時應用在實際感染田間的作物偵測,成功地檢出感染TSWV、WSMoV、MYSV田間感染的樣本,其結果與抗NSs蛋白的單株抗體測試結果一致。未來將可提供相關病毒研究及防疫檢疫工作者,在病毒檢測技術的應用上,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及實務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