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grande illusion 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宋文旭所指導 蔡雅雯的 使用虛擬實境做意象訓練對於慢性下背痛患者的效益 (2021),提出La grande illusion 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慢性下背痛、虛擬實境、智慧型手機、意象訓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 林德祐所指導 林瑋萱的 從創傷到自我和解—菲立普.克婁代的三部小說研究:《灰色的靈魂》、《林先生的小孫女》、《波戴克報告》 (2020),提出因為有 創傷、自我和解、菲立普.克婁代的重點而找出了 La grande illusion i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a grande illusion 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使用虛擬實境做意象訓練對於慢性下背痛患者的效益

為了解決La grande illusion i的問題,作者蔡雅雯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慢性下背痛是導致現代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患者影響層面十分廣泛,包括生活功能、職業、生活品質、平衡能力以及跌倒風險等等。其中又以慢性下背痛所影響生活甚鉅,因慢性疼痛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品質、職業、甚至是日常生活功能的執行。目前在臨床上非藥物治療主要以儀器、徒手及運動治療為主,但儀器及徒手治療需專業人員操作並需耗時至醫療院所方能執行,居家運動的順從性不佳。因此,搭配新興科技及行為治療或許可對患者有所助益。但在執行意象訓練時,易受外界環境干擾,可能導致減損成效,隨著科技的進步,虛擬實境技術已成為隨手可得的裝置之一,可提供使用者單一環境使其沉浸在其中且可提供聲音以及正向情緒因子,或許可以

克服意象訓練的過程中,易受環境干擾而導致療效不佳的不足。研究目的:使用虛擬實境做意象訓練探討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效益研究方法:本研究為單盲隨機交叉研究,自願參與本研究的慢性下背痛患者將被隨機分派為A、B組,A組為先進行虛擬實境-意象訓練(Virtual Reality-Motor Imagery,VR-MI)介入4週,期間會要求受試者使用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做意象訓練,觀看運動訓練影片,每週介入3次,共介入4週後做追蹤測試,而為了避免實驗結果干擾,會在進行下一組介入前,會請受試者等待2週作為洗滌期後再進行等待名單的介入。等待名單介入則是告知因實驗設備不足,先請其進行等候,並於每週以電話追蹤受試者

狀況;在等待名單介入4週後,進行後測。B組則為先進行等待名單4週後做後測,之後做VR-MI介入,介入4週後後測。 研究過程中會記錄受試者的基本資訊及視覺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歐式下背痛失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羅藍-摩理斯生活下背痛生活障礙問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RMDQ)、國際身體活動問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恐懼迴避信念問卷量表(Fear Avoid

ance Beliefs Questionnaire ,FABQ)及腰部關節活動度。統計分析:使用paired-t檢定去檢定兩種介入前、後在VAS、ODI、RMDQ、FABQ、IPAQ及腰部關節活動度之間的差異,alpha level定在0.05。再用廣義估計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分析以等待名單為基準,兩種介入之間的差異。結果:在介入前兩組的評估資料皆無顯著差異,介入後,VR-MI在一般狀態下VAS有顯著的改善(介入前4.33±1.50;介入後2.44±2.79,p=0.044),及胸腰彎曲活動度(介入前8.93±1.77;介入後11

.33±1.99,z=0.043) 有顯著的改善;而相較於等待名單介入,VR-MI在一般狀態下的VAS(B=-3.921,p=0.001)、FABQ-W(B=-12.724,p=0.004)及腰部右側彎活動度(B=-12.575,p=0.045)、腰部向左旋轉活動度(B=-21.810,p=0.000)上有顯著改善。結論:使用VR-MI介入可改善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及增進部分腰部關節活動度,對慢性下背痛患者有正向效益。

從創傷到自我和解—菲立普.克婁代的三部小說研究:《灰色的靈魂》、《林先生的小孫女》、《波戴克報告》

為了解決La grande illusion i的問題,作者林瑋萱 這樣論述:

從創傷到自我和解—菲立普.克婁代的三部小說研究:《灰色的靈魂》、《林先生的小孫女》、《波戴克報告》 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後果一直是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作家探討主題,我們可以認為寫作是對抗遺忘的記憶再現。當今法語文學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國作家如喬治·佩雷克(生於1936年)和派屈克·莫迪亞諾(生於1945年),將作品轉化為對記憶的一種研究,以此來重建自己的過去並定義自己的身份。然而菲立普.克婁代(生於1962年) 二戰後出生的他,卻時常提及戰爭的殘酷,如移民悲歌、集中營以及失去摯愛的痛苦。這些受創傷所苦的人物,試圖透過書寫拼湊真相並且走出陰霾。作者透過暗示性的時空背景,向讀者揭示戰爭所

帶來的傷害並提醒大眾儘管社會進步,弱勢族群仍常是被忽視、被噤聲的一群人,唯有透過編織過去才得以照亮未來。 本篇論文以菲立普.克婁代的三部小說:《灰色的靈魂》、《林先生的小孫女》及《波戴克報告》為研究主題,探討小說中人物的創傷與自我和解的過程。本篇研究共分為三部分,論文首章探討人物如何面對未解的哀悼並找尋自我和解。第二章則以第三人的角度探討,追本溯源問題在於社會大眾對於非主流論述的忽視反應以及他人眼光具備形塑成敗的力量。第三章則以書寫作為主題,比較人物的敘事以及作者對於現代寫作的意義。菲立普.克婁代身為當代作家透過對於社會的敏銳觀察,以跳脫國界、跨越時空之隱喻式書寫來達到醒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