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phone cell ph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東方設計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陳俊智、吳淑明所指導 馮裕良的 用戶影音社交平臺體驗品質之研究 (2020),提出Mobile phone cell ph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用戶體驗、灰關聯分析、多屬性決策、短影音、FAHP。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管理科學學系博士班 牛涵錚所指導 林思彤的 以內外在動機探討行動支付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台灣與菲律賓跨國比較 (2020),提出因為有 功利動機、享樂動機、行動支付、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使用行為意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Mobile phone cell ph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obile phone cell ph,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用戶影音社交平臺體驗品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Mobile phone cell ph的問題,作者馮裕良 這樣論述:

隨著移動互聯網絡萬物互聯的發展,終端智慧裝置普及相當之高,影音視頻成爲衆多用戶打發無聊時光之首選。據相關報導,全世界「抖音APP」用戶已超過15億,一日當中活躍用戶量達3.2億,形成一股影音娛樂熱風潮。然而隨著服務經濟與體驗經濟的發展,商品的使用性已經不再是對産品價值的唯一判斷準則,用戶需求已經從商品的基本功能跨越提升至情感性訴求。本研究第一階段,利用評價構造法探討用戶對於抖音短影音的魅力體驗感受。同時透過抖音APP用戶體驗魅力偏好,進行相關特質研究。採用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訪談高涉入人群,剖析感知用戶體驗中的魅力偏好本質。基於受訪者訪談結果,構建用戶體驗屬性評價構造圖,並歸納設

計調研問卷,經過前測判定問卷之信效度有效,正式實施問卷發放與收集。最後對問卷數據進行因素分析,得到影響體驗魅力度三大構面因素:「情感性」、「互動性」、「使用性」。透過模糊層級分析法運算結果分析發現三大構面權重分布為:「情感性」49%>「互動性」31%>「使用性」20%。九個具體因素影響因素權重超過10%的包括:「音樂配音吸引」、「搞笑故事」、「無需動腦」、「操作方便」、「模仿的」。本研究第二階段,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用戶對短影音體驗之不同品質需求與差異。透過對專家與資深用戶的訪談,設計體驗問卷進行相關數據收集。利用傳統線性回歸方法,以用戶體驗三大構面及20項具體因素之績效爲自變量、喜好度

之績效爲依變量,進行線性回歸統計發現:三大構面因素與用戶喜好度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係;20項具體項目因素與用戶喜好度之間部分存在顯著的線性關係。繼而透過調查實施,應用Kano二維品質回歸分析法,對20個體驗項目歸類為不同的品質類型:魅力的品質、一元的品質、無差別的品質。三種品質說明用戶對短影音體驗品質與喜好度之間,存在不同線性與非線性關係。最終,提出Kano模式於不同影音平臺品質改善原則。釐清用戶對短影音體驗品質的不同需求,認清影響用戶喜好屬性之因素分類,為未來短影音APP改善設計提供參考價值,從而協助設計者有效提升用戶喜好度。本研究第三階段,以影音視頻平臺用戶體驗屬性爲探討對象,應用灰關聯多

屬性分析應用於影音視頻平臺用戶體驗之評估。藉由原型的評估,繼而探求影音平臺用戶體驗之屬性及評估模型。透過影音體驗評價準則的構建,並利用層級分析法確定評估準則屬性及權重分佈。藉由灰關聯多屬性評估模式與用戶喜愛使用率評估對比,其評選結果與用戶評估結果具有相同趨勢,且以Spearman 等級相關檢定相關係數高達0.90,證明模式應用有效。最後,利用單因素ANOVA方差分析對不同數位生活型態群集分析證明:「低涉入數位型」群和「自願高涉入科技娛樂型」群與影音平臺屬性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表示「自願高涉入科技娛樂型」群集用戶對數位類型的影音APP平臺使用率更高更喜歡。結論證明以上研究結果,可適用於相關影音視頻

平臺的設計與評估。

以內外在動機探討行動支付使用行為意圖之研究-台灣與菲律賓跨國比較

為了解決Mobile phone cell ph的問題,作者林思彤 這樣論述:

随着科技的發展,環保意識抬頭,行動支付的技術日益成熟,無紙化的綠色服務正走入人們日常生活裡,如何推動行動支付服務是各國政府重視的議題。台灣政府制定的新南向政策,目的在延伸台灣內需市場,且台灣有豐富的經驗,值得與鄰近各國合作發展經貿活動,其中行動支付的商業技術,潛藏著龐大的商機。本研究從台菲兩國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使用行為意圖出發,以內外在動機(Intrinsic-Extrinsic Motivation)為前提,加上被廣受好評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整理出理論架構,以問卷調查方式收

集兩國樣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研究假設,比較兩國研究結果的差異,將實證研究結果為企業推廣行動支付提供建議。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論及貢獻如下(1)以內在動機探討影響 使用者對於行動支付使用意圖的評估準則,檢驗享樂動機影響UTAUT模型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以及便利條件的強度。(2)以相同的研究模型進行台菲兩國問卷資料收集與分析,此次台灣實際有效樣本為497份,有效回收率90.36%,菲律賓實際有效樣本為300份,有效回收率92.02%,兩個地區受試者加總問卷有797份,本研究進行比較兩國的差異分析。(3) 研究假設驗證的結果,在台灣方面除了社會影響對使用行為意圖無顯著影響之

外,其他的研究假設皆成立。在菲國方面,研究假設驗證結果,除了績效預期以及便利條件對使用行為意圖的影響未達顯著外,其他的研究假設皆成立,兩國的相同點是使用者的享樂動機對使用行為意圖皆有顯著影響。(4) 本研究檢驗中介效果,結果表明,台灣方面的績效預期與努力預期中介效果成立,菲國方面的社會影響中介 效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