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nthropocene Rev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張學聖所指導 蘇清木的 從分配效率與分配公平角度研擬流域空間發展和雨洪逕流責任分擔的架構 (2021),提出The Anthropocene Rev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雨洪逕流、公平與效率、分配模式、逕流責任、流域發展、雨洪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胡憲倫所指導 蘇歆茹的 台灣金融業執行永續金融之驅動因素、障礙因素與作法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永續金融、障礙探討、驅動因素、永續金融實務作為、道瓊永續指數的重點而找出了 The Anthropocene Rev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he Anthropocene Rev,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分配效率與分配公平角度研擬流域空間發展和雨洪逕流責任分擔的架構

為了解決The Anthropocene Rev的問題,作者蘇清木 這樣論述:

城市化和氣候變化下,產生大量的雨洪逕流的問題,傳統上雨洪逕流是通過基礎設施進行管理的方式,其結構的效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日愈受到質疑。治水措施逐漸轉變為綜合治水,但如何應用土地使用規劃減少洪災風險並兼顧地區開發權益以達到永續發展,仍有待解決。因此,明確的責任分工對於雨洪逕流分配內部化過程至關重要。同時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關係,對於釐清逕流責任的歸屬變得尤為的困難。臺灣目前形成了大尺度和小尺度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的總體策略,但仍然缺乏中尺度的分配研究。本研究,借由效率與公平的觀點,試圖建構一個兼顧「公平」與「效率」且具指導性的逕流分擔的規劃框架。該框架首先考慮了效率的觀點,通過研究流域的生態效率,

建立了一個評估流域經濟效率和逕流治理效率的兩階段的DEA模型,難後,基於兩階段的DEA效率模型,提出了雨洪逕流分配的效率模型,實現雨洪逕流總量重新分配的目的。其次,從公平的角度,本研究通過多區域的輸入輸出遙相關關係,建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評估方式,並以此結果作為雨洪逕流公平分配的依據。效率與公平的分配結果可以作為兩個極端分配下調整的依據,並應用決策者偏好的角度調整兩者分配的比例,從而得到雨洪逕流最佳分配方式和理清逕流責任的歸屬,進而回應都市急遽發展及全球氣候變遷之雙重挑戰下的治水策略。具體的結論可歸結為以下幾點。效率觀點下的結論:(Ⅰ)大甲溪流域的綜合生態效率呈現中游(22.387)>下游(20

.663)>上游(4.486)的情況,可見,流域的空間發展是不平衡的;(Ⅱ)在雨洪逕流減少29.7%的情況下,下游、中游和上游分別承擔了雨洪逕流量的減少總量的88.80%、5.61%和5.59%的分擔量,說明在考慮生態效率下,上中下游的對雨洪逕流量資源的分配能力存在著差異;(Ⅲ)根據綜合生態效率和資源配置的結果,我們知道綜合生態效率越低的地區,對資源的重新分配有更多的潛力。公平觀點下的結論:(Ⅰ)從耦合關係來看,外部系統需要分擔70.3%的逕流增量,中游和下游地區需要分擔4.98%和22.93%逕流總量,而上游只需要分擔1.39%的逕流總量。(Ⅱ)各類土地利用的逕流量的分擔結果,可以作為未來各

部門治理雨洪逕流的財政投入的比例的依據。決策者偏好角度的結論:(Ⅰ)效率的雨洪逕流分配更具韌性,而公平的逕流分配結果的內部差異較小;(Ⅱ)決策者的不同偏好,對上中下遊的逕流分擔影響較大,當決策者偏好為0.2時(即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逕流分擔的內部分歧最小。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作為中尺度的逕流分擔規劃的依據,並指導流域內各行政區的逕流分擔。

台灣金融業執行永續金融之驅動因素、障礙因素與作法探討

為了解決The Anthropocene Rev的問題,作者蘇歆茹 這樣論述:

在2005年時聯合國首度提出ESG的概念,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開始受到投資人及企業的重視。以美國前3000大市值企業為例,ESG表現越佳之企業受金融風暴的衝擊越小,原因在於企業長期投資社會資產得到投資人的信任,帶動公司的績效維持在一定水準。過去,企業經營只需要重視財務數據,如今,重視ESG 概念的企業,除了擁有透明的財報,也包含穩定、低風險的營運模式,長久的表現也會相對穩健。然而,究竟ESG及永續金融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永續金融是結合綠色金融、社會金融、ESG投資,意即涵括氣候、綠色、社會等概念,且同時考量獲得資金的公司長期經營能力,是扮演穩定金融系統的重要角色,而ESG是執行永續金融重要的

基石。永續金融現在的經濟體系中扮演著新興的關鍵角色,例如:其可幫助投資人降低投資風險、促進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將現行的經濟模式轉型為低碳模式、提升企業競爭力,以及提高客戶忠誠度等多項益處。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過程發現國際上對於永續金融之定義、永續金融產品,例如:永續金融定義模糊、衡量不易、投資報酬率普遍低落等。皆為市場參與者執行影響力投資時遇見的障礙。為明確了解台灣市場執行永續金融之障礙、產品及服務之差異,本研究回顧入選2020年DJSI全球市場指標之金融業推出的永續金融產品、服務,作為本研究的問卷設計參考標的,探討台灣金融業執行永續金融時面臨之挑戰、推出的產品及服務,以及其驅動因素。本研究

問卷發放對象為入圍2021年DJSI的台灣金融業,共11間金融產業,包括5間銀行、4間保險,以及2間多元金融,實際回收數量為3間銀行、3間保險業,共10份問卷。10份問卷中包括不同單位同仁填寫,涵蓋永續專責部門、公關部門、商品開發部門、風控部門。問卷結果分為三個部分來看,第一部分之驅動因素分析發現,企業執行永續金融的驅動因素前三名包括:「提升企業聲譽」、「來自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壓力(客戶除外)」、「同業競爭壓力」、「優異的投資表現」、「提升企業韌性」為主要驅動企業執行永續金融的驅動因子。第二部分障礙因素之探討,得出四項關鍵障礙因素:永續金融資訊不足、多樣化國際永續報告揭露標準、永續金融定義不清、

投資人以獲利為導向。第三部分實務作法分析,藉由填答者認為該項作為「重要程度」及「執行程度」探討實務上永續金融作為的現況。分析後結果發現,填答者認相對重要的永續金融實務包括:「成立推動永續金融的專責單位」、「將ESG納入授信原則/政策」、「將ESG納入投資原則/政策」、「制定敏感性產業政策/指引」、「發布ESG/永續的投資報告」、「擬定ESG篩選準則/因子」、「發展永續金融的教育訓練」,皆聚焦在企業政策制定、企業內部組織及執行的面向上。從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來看,可與本研究之目的相連接,從整體金融業的宏觀角度探討其驅動因素、障礙因素,以至到企業內部之作為,每項因素與作法皆牽一髮而動全身,環環相扣。從

企業執行永續金融的作法往上追溯企業執行永續金融之障礙,再牽動整體永續金融市場之障礙,因此本研究藉由宏觀視角至微觀視角發現整體永續金融之障礙,發現最根本的障礙因素,符合本研究的研究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