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care中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榮華寫的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三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緊急護理中心(Urgent Care)急診室(Emergency Room ...也說明:四個中心遍佈南加州華人聚居區,講中文的醫生護士不是問題。而且,南加州很多華人無論是個人健保還是公司團保,都已經是加聯泰平醫療網的會員,所以花銷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健康事業管理研究所 陳素秋、韓德生所指導 高健瑋的 急性後期腦中風病患CARE中文版信度建立 (2014),提出care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急性後期照護、腦中風、連貫性評估紀錄量表、信度。

最後網站潤燥再生精華- 護膚產品| 雪花秀 - Sulwhasoo則補充:潤燥再生精華 First Care Activating Serum. 一瓶全面為你打造更強韌、更容光煥發的肌膚,有效強化肌膚自身保濕屏障,必備的抗衰老精華. HK$840.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are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三版)

為了解決care中文的問題,作者陳榮華 這樣論述:

海德格哲學彷彿是一道光芒,照亮我們心中的家園,讓流浪於外的我們回到久別重逢的家鄉。   海德格是上承胡塞爾(Edmund Husserl)現象學,下開歐陸後現代思潮的重要哲學家,要領會歐陸當代哲學主要思潮,就要深入瞭解海德格的哲學理論。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由閱讀其著作,尤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存有與時間》開始。然而,對當代中文讀者而言,無論在言語或是思考方式上,這部經典都是艱深難懂,往往令人望之卻步。   為了讓讀者較容易把握海德格哲學,作者在本書中運用簡易流暢的文字,輔以實例,以十五章的導讀與分析,逐節分點闡釋海德格的理論思維,完整而連貫地勾勒出《存有與時間》的整體架構與脈絡。期許讀者能在

明白海德格哲學後,對其理論困難,有自己的反省與體悟。也希望本書能帶領讀者進入海德格和歐陸當代哲學的殿堂,打開新的視域,以不同的觀點來認識人生和宇宙之美。   作者簡介 陳榮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2016年退休。研究專長為詮釋學、現象學、海德格哲學與高達美哲學。除本書外,另著有《形上學:理論與批評》、《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和《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合著有《西洋哲學傳統》、《哲學概論》,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三版序 序 首頁 本書的目的及進路 第一章 導論(¶ 1-8) 一

、探索存有的必要性(¶ 1) 二、從存有探索的結構指出本書方法論的輪廓(¶ 2) 三、存有探索的優先性(¶ 3-4) 四、時間是理解存有的視域,及西方哲學誤解存有的理由(¶ 5-6) 五、現象學方法及本書的寫作計畫(¶ 7-8) 附 錄 第二章 此有的存在分析:一個簡略的說明(¶ 9-13) 一、此有的本性、本真存在及存在性徵(¶ 9) 二、簡略說明此有的基本結構:在世界的存有(¶ 12) 三、認識是此有的一種引出模式(¶ 13) 第三章 在世存有的世界及世界性(¶ 14-21) 一、周遭世界的分析(¶ 15-16) 二、世界性(¶ 18) 三、世界性與笛卡兒的世界概念(¶ 19-21)

第四章 周遭世界的空間意義與此有的空間性(¶ 22-24) 一、用具及周遭世界的空間意義(¶ 22) 二、此有的空間性:開闢空間(¶ 23-24) 第五章 此有與別人共存的存在方式(¶ 25-27) 一、探索的方式:存在的進路(¶ 25) 二、此有與別人共存(¶ 26) 三、日常生活的此有與「人人」(¶ 27) 第六章 此有的「在存有」之三個存在性徵:際遇性、理解和言談(¶ 28-34) 一、際遇性(¶ 29-30) 二、理解與解釋(¶ 31-33) 三、語言的存有學基礎:言談(¶ 34) 第七章 此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及沉淪(¶ 35-38) 一、閒聊(¶ 35) 二、好奇(¶

36) 三、歧義(¶ 37) 四、沉淪(¶ 38) 第八章 此有的存有:關念(¶ 39-42) 一、怖慄的現象學分析(¶ 40) 二、此有的存有及其相關含意(¶ 41) 第九章 對傳統哲學的實有概念和真理概念之批判(¶ 43-44) 一、對傳統哲學實有概念的批判(¶ 43) 二、對傳統哲學真理概念的批判(¶ 44) 第十章 此有與死亡(¶ 45-53) 一、死亡概念的理解方式(¶ 46-49) 二、死亡概念的本真意義和非本真意義(¶ 50-53) 第十一章 此有的本真存在(¶ 54-60) 一、良知與欠咎(¶ 54-59) 二、此有與決斷(¶ 60) 第十二章 關念的意義:時間性(¶

61-66) 一、參與和決斷(¶ 61-62) 二、關念和此有的自我(¶ 63-64) 三、關念的存有學意義:時間性(¶ 65-66) 第十三章 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日常生活(¶ 67-71) 一、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開顯性(¶ 68) 二、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關切和世界的超越性(¶ 69) 三、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空間性(¶ 70) 四、此有日常性的時間性意義(¶ 71) 第十四章 時間性與歷史(¶ 72-77) 一、歷史的一般意義及歷史物與此有的關係(¶ 73) 二、從時間性說明此有的歷史性(¶ 74) 三、此有的歷史性與自我(¶ 75) 四、此有的歷史性與歷史學(¶ 76) 第十五章 從

時間性說明一般的時間概念(¶ 78-83) 一、從時間性說明日常生活關切中的時間(¶ 79) 二、時間的公眾性格(¶ 80) 三、時間的一般概念(¶ 81) 四、結語:此有的分析與存有一般的意義(¶ 83) 參考書目 索 引   三版序   本書出版至今,已匆匆十年。在這段時間內,無論中文與外文,都出版了很多海德格哲學的書籍和論文。尤其在中國大陸,研究海德格的學者更是蜂擁群起,著作大量出版。兩岸阻隔數十年,文字使用已有差異。對於海德格的哲學詞彙,各有不同的翻譯。讀者閱讀海德格哲學的中文著作時,由於相同的德文詞彙有不同的中譯,便容易造成混淆。況且,海德格常自創哲學語詞,中文無法找到適當的翻

譯,讀者便難以掌握。若只憑中文翻譯的字面意義,更會令人誤解。並且,這十年內,哲學討論的方向和興趣稍有改變。以前哲學不討論的,如今已成顯學;以前常常討論的,如今棄如敝屣。因此,在理解海德格哲學時,若能在當前的哲學討論方向上,讀者會更感興趣,也更易理解。我想趁這次改版的機會,一方面重新檢討海德格哲學詞彙的中文翻譯,另方面作出修改和加入註腳,讓海德格更接近當前哲學討論的方向,使讀者對海德格哲學有更切身的理解。   海德格著作Sein und Zeit的英譯是Being and Time,我把它譯作《存有與時間》。在中國大陸,大都把Sein譯成「存在」,而Sein und Zeit的中譯便是《存在與

時間》。在海德格,Sein與Seiendes是一對相關的詞彙(參考本書第一章附錄)。粗略而言,Sein可說是形而上的,而Seiendes是形而下的。這有點像「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Sein似乎是視而不見的道,Seiendes彷彿是具體的器具。正如道和器的關係──它們雖不同,但不截然二分,反而互相統一,相輔相成,即中國哲學所謂的道器不離。Sein與Seiendes雖不同,但不各自分離獨立,而是統一的。   我不把Sein譯成「存在」,因為「在」似乎是屬於具體事物的,容易與Seiendes混淆。正如我們眼前的東西,它們是Seiendes,是一個個的「在」。可是,若把Sein譯成「有」

,則似乎比較抽象,減輕了它的具體意義。於是我把Sein譯作「存有」。相對而言,我不把Seiendes譯作「存在物」或「存在者」,而把它譯作「存有者」。   既然Sein的主要意義是「有」,則我把海德格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Dasein譯作「此有」,不是如中國大陸學者般譯作「此在」。基本上,Dasein是人的專稱,它是指人的存有。人當然是存有者,因為他有具體的一面。但凡存有者都有存有,根據海德格,人的存有是Dasein,這是說,人與其他事物在本性上的不同,是由於他「理解存有」。一塊石頭本身不會理解存有,動物或許有各種意識,但牠們的意識不能「理解存有」,唯有人才能理解存有。用中國哲學的詞彙來說,動

物或許可以理解牠的環境或周遭中的事物,但牠不能理解「道」。只有人才能理解「道」,這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性,也是他的存有。   若把Dasein譯作「此在」,似乎強調人的「在」,沒有強調他的「有」。的確,人有具體的「在」,正如我今天在課室裡,昨天在家裡。但海德格的Dasein不是指人擁有特殊的「在」,而是擁有特殊的「有」──他擁有「理解存有」。這是他與其他事物在本性上的區別。   海德格曾說:「此有的本性在它的存在(Existenz, existence)。」(參考¶9)我把Existenz譯作「存在」。我們要注意,海德格這句話是說「此有的本性」,所以這不是指此有擁有具體的存在;我用「存在」一

詞,是指此有的本性,是它的存有學性格(請參考本書第六章¶28的闡釋)。大體而言,只有人才能超出(“exist”中的ex)他的當下(現在),到達將來(或他的目的)和返回他的過去。對於其他事物的本性,卻只停留在當下(現在),無法同時到達將來和返回過去。簡單地說,人本性上總是在他的當下裡,投出到將來的種種目的中,也帶著他過去的種種經驗。因此,人本性上是現在的,同時也是將來和過去。他的「在」顯然與事物單純在當下的「在」不同。對於人的「在」,可稱為「存在」。海德格採用的Existenz與存在主義者(existentialism)所指人的存在非常類似。   很多中國大陸的著作以「實存」翻譯海德格的Exi

stenz,這個翻譯是不錯的,因為它可以與具體事物的存在區別出來。但若採「實存」一詞,似乎要將「存在主義」譯作「實存主義」了。不過,existentialism譯作存在主義已被沿用了數十年,早已成為我們的習慣,若現在要改為「實存主義」,實在太過彆扭了。然而,當把海德格的Existenz譯作「存在」時,我們要注意這不是指具體事物擁有的存在,而是存在主義主張的存在,就不會誤解。   海德格的Verstehen(understanding),我原來譯作「瞭解」。這是由於海德格認為Verstehen來自現象學。現象學的定義是:「讓那顯示自己者,正如從其自己顯示自己般地被看見。」(參考第一章¶7)它是

強調「看」,而「瞭解」中的「瞭」強調「眼睛」。不過在這十年間,Verstehen通常譯作「理解」,也被大部分學者接受。海德格後期強調語言,因此他不再注重「看」,而強調「聽」。由聽而得到天地萬物的存有,這也可說是理解。所以我從善如流,把原來的「瞭解」,全部改成「理解」。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還有幾個詞彙,不僅無法用適當的中文翻譯,即使它原來的德文也與一般德文意義不同。讀者看到這些詞彙時,最好完全忽略它的字面意義,改從海德格對它們的定義和文本的脈絡去理解。首先是Besorgen、Fürsoge和Sorge,我分別譯作「關切」(參考¶9及¶15)、「關懷」(參考¶26)和「關念」(參考¶41)

。根據海德格,關切(Besorgen)是指人與世界或世界中之物的關係。例如,我坐在椅子上,這時我與椅子的關係是關切。關懷(Fürsorge)是指人與別人的關係。例如我憐憫一位老人,這時我與老人的關係是關懷。至於關念(Sorge),則是指人的存有結構。對於海德格,人的存有是「在世界中的存有」(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本書簡稱為「在世存有」。這是說,人在本性上不封閉在內心裡,而是超出內在到達外在世界或世界中之物去(亦即上文的Existenz之意)。對於這個從內在到達外在的結構,海德格給它一個相當複雜的語詞,稱為「到了自己之前的存有—早已在(世界中)

(ahead-of-itself-Being-already-in-(the-world)),且作為靠存有(Being-alongside)(它遭逢世界中的存有者〔entities encountered withinthe-world〕)」(參考¶41)。目前我們無須明白這個語詞的意義,只要明白,關念的意義是指人的這個結構。   並且,海德格認為,由於人的存有結構是Sorge,因此才能與世界或世界中之物發生關係。他根據Sorge的字根,稱之為「關切」(Besorgen)。同理,由於Sorge,人才能與別人發生關係,他仍根據Sorge的字根,稱之為「關懷」(Fürsorge)。海德格採用Be

sorgen和Fürsorge二字,主要便是因為它們來自Sorge。   Sorge的英文翻譯一般是Care,中文翻譯通常是「煩」或「掛念」。無論英譯和中文,都有濃厚的心理學意涵。但Sorge是指人的存有結構,是他與世界或世界中之物(或別人)的關係。這是對人的存有之描述,與人的心理完全無關。我把Besorgen、Fürsorge和Sorge分別譯作「關切」、「關懷」和「關念」,是由於它們有相同的字根,這正和海德格一樣,主要是根據相同的字根而命名。讀者看到這三個語詞時,不要被字面意義矇騙,而要根據海德格文本的脈絡去理解它們。   另一個難以翻譯的語詞是Schuldigsein(參考¶58),

英譯是Beingguilty,它是根據德文的字面意義翻譯的。中文往往譯成「罪責存有」,這也是字面意義的翻譯。然而,無論德文、英譯和中譯,都有過重的價值意義。海德格在《存有與時間》常強調他的現象學分析僅是描述,不是價值判斷。因此,本書的哲學詞彙都是中性描述,沒有價值意涵。所以當海德格說人的存有是Schuldigsein時,他不是說人的存有是有罪的或承擔種種的罪而負責。基本上,海德格是指人的存有是有限的。對於人的有限性,他稱為「不」(Nicht, not)(亦可譯作「無」)。這是說,人的存有具有很多「不能」、「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或「不得不如此」等。例如,人不能從世界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沒有世

界的個體;對於他是在世存有,他完全無可奈何,也無能為力。他無法抗拒,也不能逃避;他被丟擲到世界中,只能接受,這是他不得不如此的宿命。人對自己存有的基本限制,完全無法自己操控。對於人的無法控制的種種基本限制,就是人的「不」,也是人的Schuld或guilt或罪。   我把Schuldigsein譯作「欠咎存有」是逼不得已的決定。中文根本沒有這種用法,這是沒有意義的詞彙。不過,它有一個好處,即可以避免讀者用字面意義去理解它。我採用這個翻譯,主要是我要用「欠」和「咎」兩個字來解釋¶58中海德格對Schuldigsein的說明。「欠」是指「欠缺」或「虧欠」。無論事物或人的多種情況,都有不同的「欠缺」

或「虧欠」。這些「欠缺」或「虧欠」都各有所「歸咎」。海德格在分析各種「欠缺」、「虧欠」和「歸咎」後,最後指出人的存有的「欠缺」和「虧欠」就是「不」。這是無可歸咎的,因為當人被丟擲到這裡時,他是不得不如此的。換言之,當他是人時,他就是如此。這沒有理由可言,似乎就是如此地加諸人的身上。這不是人的罪,人對它沒有責任,更無可歸咎和責備。   《存有與時間》的Gewiss,英譯為conscience,一般中譯是「良知」。這個翻譯是可以接受的,但「良知」有很強烈的道德價值意涵。當我們責罵說:「這個人沒有良知。」這意涵了良知是正面價值的,失去它是不好的。不過,海德格的「良知」沒有價值意涵。它不是好的,也不

是壞的,它是中性的。它是人的存有的一個機制,能把人從非本真的存在喚醒,呼籲他回到本真的存在去。至於這是好的或是壞的,海德格不加評論。   同理,本書的「沉淪」、「閒聊」、「好奇」、「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等語詞,都沒有價值意涵,全都是對人的存有的中性描述。海德格不是說它們是好的或壞的,而僅是說人有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這是對人的中性描述,不是對人的評價。   《存有與時間》是海德格的早期著作,當時他尚未滿四十歲。八年後,他完成《形上學導論》(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和《論真理的本性》(Vom Wesen der Wahrheit),學者大都認為這是海德格

後期哲學的開始,也是歐陸後現代哲學的確立。後現代哲學的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和結構主義,都是在海德格哲學的影響下,而它們的哲學論述大都預設海德格的哲學概念。因此,此書上接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下開歐陸的後現代思潮。假若讀者要深入理解歐陸當代哲學的主要思潮,《存有與時間》是必讀的書。我希望本書能帶領讀者進入海德格和歐陸當代哲學的殿堂,打開新的視域,以新的觀點來看看人生和宇宙之美。   首頁 本書的目的及進路《存有與時間》的首頁是一篇沒有題目的文字。大體上,海德格是要說明此書的目的及進路。他首先引用柏拉圖(Plato)《辯士篇》(Sophist)的一句話,指出我們總

是以為理解「存有」一詞,但當深入反省時,卻發覺它並非如我們所理解的,因而覺得迷惑了。對於使用中文的人,並沒有如柏拉圖所說:「總是以為理解『存有』一詞。」在中文,「存有」是專門的哲學名詞,不是一般常用字,所以它不是一般人理解的詞彙。但在希臘文、德文和英文,它卻是非常普通。我們甚至可以說,若不理解此詞,幾乎無法說話。我們以英文來說明這點。在英文,存有是Being,Being是to be的名詞,而在很多基本語句中,都要使用這個字。例如,I am a boy、this table is round、the world is wonderful等。當我們說這些語句時,我們是理解它們的,這表示理解其中的a

m和is,亦即理解Being了。在中文,以上語句的翻譯是:「我是一個男孩子」、「這張桌子是圓的」、「世界是美妙的」。這裡的「是」基本上是一個繫詞,它把主詞與賓詞連繫起來,成為完整的句子。不過,從另一個觀點看,「是」將主詞的意義說了出來。例如,「是」說出了「我」的意義是男孩子、「這張桌子」的意義是圓的、「世界」的意義是美妙的。當我們說:「某個東西是⋯⋯。」時,我們便是要指出這個東西的意義。在哲學上,哲學討論的是最基本的課題,當我們說:「某個東西是⋯⋯。」我們便是要指出這個東西的基本意義。對於這個意義,通常我們稱為「存有」。現在,當我們說:「我是⋯⋯。」我們通常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不過,我們真的理

解它嗎?我們理解「我」的基本意義嗎?「我」到底是什麼?「我」是一個靈魂嗎?肉體嗎?為何靈魂會被困在肉體內呢?「我」是一堆單純的物質組合嗎?若是,為何「我」又有各種欲望呢?「我」從何而生?死往哪裡?於是,深入的反省讓我們對「我」的存有困惑了。

care中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Find me :
Instagram | wingingg
Facebook | Wingingg
Snapchat | winginggg
Business enquiry | [email protected]

Camera | Canon 70D
Software | Final Cut Pro X

One Piece | 6ixty8ight
Chocker | Lowrys farm

Disclaimer : This is NOT a sponsored video. Product(s) marked with (*) are gifted by PR/Company.

Products mentioned :
- LUSH Montalbano Shampoo Bar ~$115
- VS Light, soft & smooth conditioner ~$70
- LOREAL Extraordinary oil #rose ~$115
- (*) AMIKA Detangling brush (#pink) ~$380
- (*) AMIKA Super cloud repair & smooth dryer (#pink) ~$2880
- (*) LA BIOSTHETIQUE Dry hair mask ~$330
- LUSH No drought dry shampoo (#50g) ~$80

急性後期腦中風病患CARE中文版信度建立

為了解決care中文的問題,作者高健瑋 這樣論述:

急性後期照護乃針對病患於急性病房出院後所提供增進其功能、以成功返回社區為目標的住院服務。2014年健保署以腦中風病患為對象,首次執行急性後期照護試辦計畫。然而目前並無一個能有效反應急性後期病患功能狀態及治療進展的普遍性全方位量表可資運用。美國醫療照護保險局於2005年開始發展連貫性評估紀錄量表(Continuity Assessment Record and Evaluation, CARE),以期整合急性後期機構量表分歧的現況,並減少醫療機構的行政負擔,進一步期待與急性醫療、長期照護資料相銜接。CARE包括四大面向,分別為醫療狀態、功能狀態、認知狀態、以及社會支持因子,共有機構入院、居家照

護、出院及死亡等四種版本,具有良好信效度,並與既存量表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本研究目的為:1. 翻譯/編修CARE為中文版(CARE-Taiwan, 簡稱CARE-T);2. 分析此中文版量表之信度,以期未來廣為應用於急性後期病患。 研究方法包括:1. CARE翻譯,並經由專家會議針對文化差異修正並確認其內容;2. 以分層抽樣法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門診收錄腦中風病患,以CARE中文版進行前、後測評估,共收集30位腦中風病患,合計完成90份量表評估。 CARE-T具備高信度,除用於評估急性後期病患治療進展外,未來將可用於急性後期病患之資源耗用及出院準備。此外與台灣臨床常用評估量表B

arthel Index、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EuroQol (EQ-5D)、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等相比量表精神相同,但內容更周全。未來亦有機會延伸至長期照護領域,以在空間與時間軸上整合功能評估量表。此量表於急性後期領域具先驅角色,未來臨床應用與研究發展之潛力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