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兆杰寫的 茶香的真相:一個老茶人的堅持 和蔡國樑的 藏瓷心語:明清瓷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知音 和中華文物收藏學會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毛文芳所指導 楊建國的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2020),提出一廠早期 紫砂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玩具、器玩美學、明清、鑑賞、身體、身體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盧慧紋所指導 簡欣晨的 硯為心聲:高鳳翰(1683-1749)《硯史》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高鳳翰、硯史、王相、王曰申(王子若)、吳熙載、拓片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廠早期 紫砂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茶香的真相:一個老茶人的堅持

為了解決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問題,作者李兆杰 這樣論述:

  有別於茶藝師的講求茶的美學,與茶農、茶商講求茶的滋味。本書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而務實的茶工作者。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從事茶行業的工作心得,記載著他的經歷、他的摸索、他的堅持。   從迷人的茶香出發,作者追尋茶的本質,茶與人的健康,追尋茶最佳的製作方式。     作者娓娓道來,他製茶的經驗、製茶的創新。這些敘述,不僅記錄了臺灣茶葉輝煌發展的過程,也呈現了一代茶人努力不懈的精益求精。     作者堅持茶葉製作的本質,呼籲回歸醱酵與烘焙的傳統工藝。作者數十寒暑的親力親為,是臺灣茶葉多采多姿的主頁之一。

玩具新論:明清器玩美學發微

為了解決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問題,作者楊建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明清兩代有關器玩審美、賞鑑、品味為核心,掘發周邊環節包括:身體感、雅俗觀、物質文化、器物與人互動等思考面向。主要的問題意識是:在器物與人關聯的歷史長河中,器物從「用」而「無用」而「多用」,從「實用」而「審美」而「商品」,迄於明清社會各階層對器物之態度或抑或揚、褒貶糅雜,呈現多元樣貌,筆者乃聚焦於器玩,以美學角度予以顯題化,並以茲做為歷來「人為主體、物為客體」二元思考取向之鑑戒與反思。依此提問脈絡,本論文取徑於當代融合身心物於一爐之諸種路向,如:場域、身體、身體感、氣氛與情境、之間(間距)等,嘗試對明清器玩文獻進行美學視域之梳理與辨析。「場域」 (Field) 乃當代布迪厄(1930

-2002)所提出的社會區分概念,涉及權力、階級、身份的角力,更洞察慣習(Habitus)之養成乃生手晉身專家的關鍵條件;另有一「場域」概念乃涵容更廣袤的天、地、神、人,其往來流動於「之間」,交互融攝、彼此映照、相互開顯、共榮互惠;兩種動態性「場域」概念恰可觀照器物與人、天地、歷史變遷的交互消長,為明清時期之「玩具」勾勒具體而微的文化輪廓。其次,「身體」貫串明清的氣學與心學,又同時是人與器物互動的主要媒介,無論製作、使用或品鑑器物,莫不依傍各器官賦予「身體感」的整體運作,並可證成身體自覺與生命轉化,本文遂援引為核心視角,大大增益器玩文獻理解的深度與廣度。至於「氣氛與情境」的「體知美學」,兼裒身

心物一如,儼然為理學、心學、氣學相繼的明清思想指出趨向,除安頓身心性命外,在器物與身體的關聯中,扮演不可忽視的力量;再者,梅洛龐蒂(1908-1961)身體現象學所構想的身體主體,是一被物所觸及的身體自我,因物之呼喚而有觸情、觸發、回應、感受與氣氛的互動,提供賞鑑明清器物之美學新視角。緣於上述諸種關懷,本文之「新論」,特以環繞「器玩美學」的「之間」取向,側顯場域、鑑賞、製器與傳播四個向度,嘗試建構明清時期器玩美學體系,並兼為當代反思批判的對話空間做出綿薄貢獻。

藏瓷心語:明清瓷篇

為了解決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問題,作者蔡國樑 這樣論述:

  元青花   元青花的釉是從宋代湖田窯白釉及影青釉的基礎上改進的,特點是發色青白,透明度好,因黏稠度較大,所以流動性比影青低,但比明初官窯透明釉流動性高,厚釉容易產生橘皮紋。屬於釉灰加釉果的鈣─鹼釉,不同於宋代早期的石灰釉,也不同於宋中晚期的石灰鹼釉,釉中含氧化鈣量在8%~10%左右(北宋約15%),用此種配方的釉,燒成後在縮釉、漏釉、露胎處易產生火石紅。又由於釉質良好,且由柴窯燒成,所以具有釉層白中泛青,釉面光滑如鏡,釉質溫潤如玉,觸感肥如堆脂,視覺則光澤柔和等特徵。   永樂、宣德   永樂、宣德兩朝官窯瓷器的胎土淘煉都很精細(仔細比較宣德不如永樂細緻),故胎色白淨

,胎質細膩堅緻,手感滑膩。尤其此時無釉砂底瓷器,由於胎質極精細,輪削工藝精湛,底足處理得精細光滑,手感細滑溫潤,並無旋削產生的輪痕。後世所仿永、宣瓷器雖多,但仿品的無釉砂底無一能企及永、宣真品的這種境界(近代仿品以射出成形的胎泥除外)。同時由於製胎及燒成條件要求不同,宣德官窯胎泥中所含鐵質較高,有些露胎處仍有明顯火石紅痕。相較之下,民窯瓷器的火石紅痕跡要較官窯來得深重。   成化   成化青花所使用的鈷青料是江西樂平縣所產的鈷土礦,一般稱為「樂平青料」,也就是文獻記載的「陂塘青」或「平等青」料。平等青料屬於低鐵高錳性質,沒有鐵黑斑點,所以用來繪紋飾線條具有穩定不易暈散的特點,但呈色比較灰淡,

如果用料濃處,會有輕微泛紫紅的色調,這是由於氧化錳成份較高的因素。如果調配適當則青花呈色淡雅,很得皇家及當時人們的喜好,這或許是當時永宣青花過於艷麗,使人們膩於欣賞而改趨淡雅的風格。所以我們研究成化青花必須知道成化一朝的青花有三種用料,一是蘇麻泥青,二是平等青,三是蘇麻泥青與平等青配伍使用,三種用料有三種呈色必須分辨清楚。   琺瑯彩   康熙琺瑯彩是以砷為乳濁劑,氧化硼為主要熔劑,各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其原料及製法很像銅胎畫琺瑯,由於畫琺瑯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品種有限,景德鎮御窯廠的康熙琺瑯彩用料,部分採用進口琺瑯料繪製花卉,其餘則是以傳統五彩顏料混合使用,這部分作品被後人認為是「康熙粉彩

」。 本書特色   本書著重於元青花與明清官窯瓷器的基本鑑定概念,內容融合了公私立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家發表的瓷器鑑定論文,從中找出一般收藏家的盲點,如蛤蠣光、火石紅、古月軒等,結合物理化學基本知識,瞭解釉色變化的原因,並根據史實資料間接詮釋帝王的生長背景、個性與美學觀點來作為鑑定歷朝歷代官窯瓷器的真偽。

硯為心聲:高鳳翰(1683-1749)《硯史》研究

為了解決一廠早期 紫砂壺的問題,作者簡欣晨 這樣論述:

《硯史》是清代著名書畫家高鳳翰(1683-1749)製硯、銘硯、藏硯、過眼之譜錄,《硯史》原冊在道光年間(1821-1850)為宿遷王相(1789-1852)購得,並延請王曰申(1788-1841)、吳熙載(1799-1870)等人翻刻,今已不知所蹤,僅有王相等人的摹本傳世。本論文企圖通過對高鳳翰所留下的相關資料、王相等人所製作的《硯史》摹本、王曰申《王子若摹刻《研史》手牘》等材料的研究,以《硯史》為個案,關注以往學界未曾深入探討過的清代賞硯風尚中文人的硯癖,文人的自製、銘跋、自拓,以及由此衍伸出的刻工、拓工等專業人士與文人的互動情形。過去對高鳳翰的研究多聚焦於其生平編年與繪畫方面,本文試圖

藉由探討《硯史》的製作,增進對高鳳翰的製硯、刻銘、傳拓藝術的理解,從中窺得高鳳翰的審美主張與精神內涵,並補充對高鳳翰人際網絡的認識。另外,筆者希望經由分析《硯史》、《硯史》摹本製作的具體工序與所涉及的人物,能夠補充我們對藝術史研究中贊助人以及實作議題的了解。《硯史》既是高鳳翰個人的情感寄託,也是時代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