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一氧化碳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奇昌寫的 金屬材料化學定性定量分析法 和趙健的 黏土礦物的摻雜機制與吸附特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氧化碳用途的評價費用和推薦, 網紅們這樣回答 - 教育學習 ...也說明:一氧化碳用途 的評價費用和推薦, 網紅們這樣回答:. 相關標籤 相關照片 相關影片. 與搜尋結果,過五分鐘再重整看看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連結. 關於我們.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蘭臺網路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 鍾財王所指導 范凱清的 合成氣中13X分子篩吸附捕捉二氧化碳 (2021),提出一氧化碳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13X分子篩、合成氣、二氧化碳、動態吸附、貫流曲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宋文財所指導 白淵愷的 超音波距離感測應用於遠端監控自動化設備 (2021),提出因為有 超音波、物聯網、自動化設備、Chrome遠端監控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氧化碳用途的解答。

最後網站M40四用氣體偵測器 - SKCIC久冠測量儀器則補充:M40為一款具偵測氧氣(O2)、可燃性氣體(LEL)、一氧化碳(CO)和硫化氫(H2S)的多用途氣體監測器,主機裝置於耐衝擊的堅固機殼中,並可阻隔RFI無線電射頻及EMI電磁干擾,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氧化碳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屬材料化學定性定量分析法

為了解決一氧化碳用途的問題,作者張奇昌 這樣論述:

  各國所用金屬種類繁多;使用前,必須經過定性與定量化學分析,方俱價值與安全性。本書以簡單、準確的化學分析法,測試合金通常所含23種元素含量。分析步驟中,諸如試劑的反應、加熱……等原理,都有詳細註釋,讓分析者不易犯錯。同時,引介「火花觀測法」,將鋼料放在快轉砂輪上,藉著火花模式及顏色,可研判合金各元素的含量。此二者是本書特色。

合成氣中13X分子篩吸附捕捉二氧化碳

為了解決一氧化碳用途的問題,作者范凱清 這樣論述:

氣化程序後的合成氣(Syngas)含有CO、H2、CO2、CH4、CmHn、N2等成分,透過觸媒催化反應生成甲醇可作為生物質與其他化合物的中間物,最大用途為石化工業的原料,亦可間接加入汽油或直接作為交通運輸之燃料,但合成氣中的CO2在甲醇催化反應過程中會產生水的副產物,造成後續觸媒壽命及催化效能的影響。為了解決水的副產物及提高甲醇催化效能,需透過二氧化碳捕捉系統去除不需要的氣體以提高H2比例,故本研究使用13X分子篩作為氣體吸附劑,在單一組成氣體混合物及合成氣組成氣體混合物的實驗條件下,以氣相層析儀(GC-TCD)進行動態吸附實驗分析。根據動態吸附研究結果,13X分子篩在合成氣中有效選擇性捕

捉二氧化碳。在單成分氣體對進料流速、床體溫度及CO2進料濃度等操作參數進行討論,結果得出最佳條件為進料流速150ml/min、床體溫度25℃及CO2入口濃度25%時有最大CO2吸附量135.75 mg/g。在多成分氣體條件下,以相同的最佳參數進行吸附可得最大CO2吸附量128.96 mg/g,證明在含有CO的條件下幾乎不會影響CO2的吸附能力。最後藉由增加吸附劑量改變吸附床高使CO2吸附量明顯提高及貫流時間增加,對於未來工業設計上貫流時間可提供何時需更換吸附材的重要資訊。

黏土礦物的摻雜機制與吸附特性

為了解決一氧化碳用途的問題,作者趙健 這樣論述:

黏土礦物是天然存在的、含量豐富、價格低廉、無污染的納米材料,除了陶瓷和紙張塗層等傳統用途,還有許多新的用途,如具有優異吸附性能的新型有機黏土的設計、污染控制和環境保護等。長期以來,對黏土礦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岩土和礦物等方向的實驗測試和理論分析,但從物質構成出發,對黏土礦物電子結構、摻雜機制、吸附性能等進行數值計算的研究尚不系統、不完善。 本書採用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原子尺度對黏土礦物主要成分高嶺石和蒙脫石的晶體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並探討了不同雜質存在時其對多種小分子和重金屬原子的吸附行為,揭示了黏土礦物的電子性質、摻雜機制和吸附特性的微觀機理,為深入認識和

理解黏土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支援。 本書共6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黏土礦物晶體結構及其微觀特徵、黏土礦物內部摻雜機制、黏土礦物表面的吸附特性、雜質成分對黏土礦物表面吸附性質的影響、結論與展望。 本書可供岩土工程、地質工程、礦物學、環境等專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考。 趙健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2015年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量子力學原理和岩土工程實踐交叉領域,具體包括軟岩黏土礦物的原子與分子結構、摻雜機制、吸附特性和力學性質等。2015年獲得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專案(2015-2017年)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作為技術骨幹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等6項國家縱向研究課題。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6篇。參編專著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教授2門本科生課程《大學物理A》和《大學物理B》。 第1章 緒論1 1.1黏土和黏土礦物3 1.2黏土礦物晶體結構研究現狀10 1.3黏土礦物摻雜機制研究現狀16 1.4黏土礦物吸附特性研究現狀18 第2章 黏土礦物晶體結構及其微觀特徵23 2.1黏土礦物的晶體結構25 2.1.1高嶺石1∶1層結構25 2.1.2蒙脫石2∶1層結

構27 2.2理論基礎與計算方法28 2.2.1量子力學基礎28 2.2.2密度泛函理論31 2.2.3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35 2.2.4VASP套裝程式介紹37 2.3高嶺石分子結構和電子性質37 2.3.1分子結構39 2.3.2電子結構和電荷分佈40 2.3.3能帶結構42 2.4蒙脫石分子結構和電子性質43 2.4.1分子結構44 2.4.2電子結構和電荷分佈45 2.4.3能帶結構48 第3章 黏土礦物內部摻雜機制49 3.1高嶺石內部單摻雜機制52 3.1.1單雜質形成能和躍遷能級55 3.1.2雜質在高嶺石內部的電荷密度和態密度分佈56 3.2蒙脫石內部單摻雜機制58 3.2.

1單雜質形成能和躍遷能級58 3.2.2雜質在蒙脫石內部的電荷密度和態密度分佈61 3.3高嶺石內部雙摻雜機制62 3.3.1雙雜質形成能和躍遷能級63 3.3.2雙雜質在高嶺石內部的電荷密度和態密度分佈65 第4章 黏土礦物表面的吸附特性67 4.1H2O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特性69 4.1.1清潔的高嶺石表面(001)70 4.1.2H2O分子的性質71 4.1.3單個H2O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73 4.1.4H2O分子在高嶺石表面(001)的擴散過程76 4.1.5H2O分子在高嶺石表面(001)的解離過程77 4.1.6H2O分子團簇結構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7

7 4.2CO2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特性78 4.2.1CO2分子的性質79 4.2.2單個CO2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79 4.2.3CO2分子團簇結構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83 4.3CO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特性87 4.3.1CO分子的性質88 4.3.2單個CO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88 4.3.3CO分子團簇結構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91 4.4H2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特性93 4.4.1H2分子的性質94 4.4.2單個H2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94 4.4.3H2分子團簇結構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97 4.5CH4在高嶺

石表面(001)的吸附特性101 4.5.1CH4分子的性質102 4.5.2單個CH4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102 4.5.3CH4分子團簇結構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106 4.6重金屬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特性109 4.6.1單個重金屬原子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109 4.6.2重金屬原子團簇結構在高嶺石表面(001)的吸附112 4.6.3重金屬在高嶺石表面(001)的擴散過程114 第5章 雜質成分對黏土礦物表面吸附性質的影響117 5.1軟岩黏土礦物中常見的雜質成分119 5.2不同雜質對高嶺石原子和電子結構的影響119 5.3不同雜質對高嶺石表面吸附水分

子的影響120 5.4不同雜質對高嶺石表面吸附水分子團簇的影響124 5.5不同雜質對高嶺石表面滲透水分子的影響126 第6章 結論與展望129 參考文獻133 黏土礦物是地殼礦物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也是天然存在的含量豐富、價格低廉、無污染的材料。黏土礦物由不同的母岩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其化學成分、結構和賦存方式各不相同。目前沒有任何無機材料具有如此多的種類,表現出如此廣泛的反應性和改性傾向,具有如此多樣的實際應用價值,黏土礦物引起了各個行業的技術、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並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粗略估計,每年有成百上千篇關於黏土礦物的科技論文發表。其中,黏土礦物晶體結構、

結構缺陷和雜質的存在、吸附特性是眾多研究中的三個熱點問題,對黏土礦物晶體結構的深入認識是研究其物化性質的堅實基礎,對其結構缺陷和雜質的存在的研究是鑒別和定量分析黏土礦物的關鍵問題,對其吸附特性的研究為其廣泛實際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基礎。 眾所周知,黏土礦物晶體結構的研究從實驗開始,並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黏土礦物晶體結構特徵的研究分別使用了X射線衍射、電子衍射、中子衍射、掃描電鏡、透射電鏡、紅外光譜以及固體核磁共振等測試分析手段。這些實驗測試獲得了各類黏土礦物晶體結構等極具價值的資訊,為人們認識黏土礦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樣,對黏土礦物結構缺陷和雜質的存在、吸附特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地質、

岩土和礦物等方向的實驗測試和理論分析,然而實際環境中黏土礦物的顆粒微小、雜質較多並且實驗研究方法具有較強局限性,很難直接準確地得到黏土礦物的相關性質資訊。因此,應用新的基礎理論和數值模擬方法探討黏土礦物的相關問題已勢在必行。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利用高性能計算集群進行數值模擬已成為當今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並成為在微觀尺度上研究材料微觀結構、物化性質及力學特性的強有力手段,能夠獲得實驗測試方法中難以獲得的微觀資訊。基於量子力學和密度泛函理論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具有計算精度高、速度快的優點,是從原子尺度上研究黏土礦物的微觀結構和物化性質的強有力手段,能夠準確獲得實驗手段難以得到的微觀資

訊,近些年廣泛應用於黏土礦物晶體結構、表面性質、化學反應和微觀力學性能等多個領域。 《黏土礦物的摻雜機制與吸附特性》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41702317)以及相關課題的資助下,利用基於量子力學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研究了黏土礦物主要成分高嶺石和蒙脫石的晶體結構及其微觀特徵,得到了實驗手段和經驗理論難以得到的微觀資訊。建立了黏土礦物主要成分高嶺石和蒙脫石內部替代這類摻雜模型,得到了其微觀摻雜機制以及雜質對其物化性質的影響。計算了黏土礦物主要成分高嶺石對水、二氧化碳、甲烷、氫氣、一氧化碳及重金屬鉛離子的吸附特性,揭示了其表面對多種小分子的吸附機理,量化了吸附能力及對其結構、電子性質等的影響。

最後比較了不同種類、不同比例雜質對黏土礦物主要成分高嶺石吸水特性的影響機理,指出雜質引起高嶺石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吸附特性的變化,有望為深入認識和理解黏土礦物物化性質提供理論基礎和支持。 《黏土礦物的摻雜機制與吸附特性》出版過程中,承蒙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多位元教授的指導,同時參與撰寫的還有陶志剛教授,化學工業出版社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作者水準有限,書中難免不妥之處,在此抛磚引玉,懇請同行學者和讀者批評指正。

超音波距離感測應用於遠端監控自動化設備

為了解決一氧化碳用途的問題,作者白淵愷 這樣論述:

現今生產製造業都講求低成本高利潤,而最重要的成本支出莫過於硬體設備的生產力,本研究是利用Arduino開發板與超音波感測器的發射及接收的特性來作距離判定及搭配Chrome遠端軟體形成一個物聯網的系統,應用方法於自動化設備,如生產線的機械手臂機台或線性三軸馬達的機台,定點架設套件藉由超音波與移動式機械手臂的距離偵測來得知目前設備是否有距離變化,透過Arduino軟體的監控視窗觀察到超音波與機械手臂的資訊並利用Chrome遠端軟體將電腦監控畫面傳輸至攜帶式電子產品來監控設備運作狀態,此研究目的可減少企業裡的設備及生產成本,透過超音波數據分析可以提升自動化設備的生產力,未來也可以運用在醫療管理來減

少醫護人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