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大台北宜蘭小村 × 步道 100: Plus 達人全程帶隊影音版也說明:泉源路北投·新北投溫泉往陽明山國家公園泉源路不動明王石新民路北投法藏寺楓香老樹 ... 市北投區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即可抵達捷運北投站旁的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

中原大學 景觀學研究所 連振佑所指導 陳柏翰的 文化資產地景再生的溝通決策過程研究──以新北投車站重組為例 (2016),提出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北投車站、文化資產、文化地景、地景再生、溝通、決策過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林鎮洋所指導 廖信凱的 低衝擊開發對於逕流抑制評估-以桃園航空城雙溪基地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SWMM模式、海綿城市、都市地表逕流、低衝擊開發的重點而找出了 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桃園景點】推薦40個新景點全打包,十條桃園一日遊路線則補充:台茂公園; 桃園景點TOP8. ... 桃園戶外景點:龍潭大池、舊百吉步道、鹿點咖啡千瀑店、水之丘公園、花鹿秘境。 ... 然後還有地下停車場可以免費停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資產地景再生的溝通決策過程研究──以新北投車站重組為例

為了解決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問題,作者陳柏翰 這樣論述:

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中,隨著各種原因多半的文化資產(或有潛力成為文化資產者)無法原地保存,而面臨拆除或異地保存的命運。新北投車站的例子反而是成為少有「經過異地保存之後,能再次回到『家鄉』」的案例,在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中有寶貴的價值。然而對地景再生的認知差異,各利害關係人爭辯「回家」與「回原址」的重建位置,因此有需要開啟一連串的溝通。本研究透過參與式觀察法,進行新北投車站原址微調方案的相關行動研究,並整理出:會面、網路、活動、道具,等四類有效的溝通方式,且分別的做法各有其達到的溝通目的與成效:「會面」通常能使案件有效被討論,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成為會面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網路」在資訊

傳達上相當有效,同時透過留言的方式會留下討論過程,但是對於不認同的民眾,除了在下留言之外,通常會選擇尊重言論自由而不會進行回覆,因此有可能變成「曲高和寡、孤掌難鳴」的情況。「活動」做為溝通的方式時,活動的安排十分重要,如何讓溝通過程呈現理性是溝通成效的關鍵。「道具」能避免誤會,也能讓彼此對案件的理解拉近至對等的情況,在資訊對等下進行的討論會更加有效。並且透過深入訪談法與文本分析法輔佐研究之客觀,討論出本研究認為:「沒有良好的溝通對話,就不存在有效的參與」,而在新北投車站的案例當中,最終的決策並沒有盡到資訊對稱的開放、沒有發揮有效的溝通對話,便以「象徵性」參與的方式進行決策。本研究發現,地景再生

的認知不同,成為在不同階段的討論上沒有共識的地方,進而轉向於文化資產與交通衝擊上的爭辯,並且落於不同方案所可能形成之缺點的指責,逐漸忘卻車站返鄉重組的美意與理性討論的可能,反而型塑成「北投人」與「非北投人」的區分,影響最終方案的決定。

低衝擊開發對於逕流抑制評估-以桃園航空城雙溪基地為例

為了解決七星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問題,作者廖信凱 這樣論述:

高強度的土地利用幾乎是近代世界文明的特徵,都市的擴張改變了土地原有的生態及水環境,入滲、截流與地下水補注等水文循環功能喪失,連帶使都市內水道失去天然河川自淨的功能,都市洪水及水污染問題,成為許多都會區揮之不去的夢魘,為了有效解決都市水患問題與環境永續共生,低衝擊開發技術是現代國家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在臺灣大規模的新市鎮開發如火如荼的展開,其中桃園航空城將成為近年來最大的開發案,為避免重蹈覆轍,故本研究嘗試將分散型低衝擊開發設施導入航空城開發案中,藉此彌補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之衝擊,同時應用(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模式為評估工具,探討基地開發前後地表

逕流變化情況。研究區域面積為85.67公頃,位於桃園航空城計畫區內,未來開發後不透水面積將提升至現況的3.8倍,為降低開發可能造成之影響,本研究於開發後的基地內規劃雨花園、草溝、透水鋪面以及乾式滯洪池四項LID設施,利用SWMM模擬結果發現,在枯水年與豐水年的情況下,設置LID設施能降低27.4 %與20 %因開發產生的年總逕流量,而在2016/01/29之平日降雨與2016/06/02之極端降雨下,則能削減29.3%以及11.2%因開發所產生的總逕流量,同時關鍵的洪峰流量也有下降的趨勢,綜合上述模擬結果可確定LID設施能有效控制研究區域內的地表逕流,進而實現都市永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