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財閥子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三井財閥子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伯雨寫的 晚清遺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藍適齊所指導 趙羿巽的 林爾嘉的政經世界與身後形象(1875-2019) (2018),提出三井財閥子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林爾嘉、板橋林家、家族、政治、經濟、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白適銘所指導 蔡耀慶的 19-20世紀碑帖收藏文化之研究—以三井高堅「聽冰閣」舊藏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碑帖拓本、收藏、書法、印記、三井高堅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井財閥子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井財閥子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晚清遺事

為了解決三井財閥子孫的問題,作者高伯雨 這樣論述:

  《晚清遺事》內容極為豐富,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而由於篇幅過大,因此分為正、續編出版。     書中提及的人物有龔定盦、袁子才、王湘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張謇、載灃、端方、夏壽田、羅振玉、哈同、曾紀芬、陳三立、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辜鴻銘、胡雪巖、袁世凱、張佩綸、彭玉麟、翁同龢、瞿鴻禨、李文田、寶竹坡、吳樾、楊崇伊、咸豐皇帝、慶親王、康有為、徐世昌、清道人、盛宣懷、冒鶴亭、溥心畬、溥雪齋、溥傑、嵯峨浩等等。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有皇帝王公大臣、疆吏大員、名士才子、財閥讒臣、富商烈士、王孫畫家等等不一而足。     而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張謇、辜鴻銘、王緗綺、

溥心畬等人更同時有多篇文章來描述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讓你能做一更全面的觀照。   本書特色     彙集數十位作者親歷親聞,真實而有根有據,不同凡響。   文筆粲然,可讀性極強,近身觀察,視角獨特!

林爾嘉的政經世界與身後形象(1875-2019)

為了解決三井財閥子孫的問題,作者趙羿巽 這樣論述:

本文以板橋林家的林爾嘉(1875-1951)為研究對象,以政治、經濟與身後形象三個主題,分析林爾嘉於家族史、政治史、經濟史與形象變化四個層面所產生的問題。於家族史的議題上,本文給予林爾嘉在板橋林家中新的定位。1905年林爾嘉於日本政府的扶持下,接續林維源成為板橋林家的領導人。雖然林爾嘉領導家族僅有5年的時間,但他不與日本政府交惡,盡量維持良好關係,使得家族於政權轉換之際不至陷入更大的危機,是其對家族的貢獻所在。此一論述也為板橋林家各時期之代表人提出新的分期;再者由國籍問題觀之,林爾嘉是家族中少數不入日本籍的特例,他的政經活動因而有著異於日籍成員的發展。兩者最主要的不同,便是林爾嘉的政經活動主

要受影響於中國的政治環境,是板橋林家研究中相當獨特的個案。於政治的議題上,本文以林爾嘉於不同政治脈絡中產生的身分,分析林爾嘉與政治的互動關係。本文指出,林爾嘉一生經歷數次政權轉換,導致身分不斷變化;這也意味著其政治發展隨著身分的變化而更迭。在面對不同政權時,林爾嘉採不輕易交惡的態度;縱使是相衝突的政治實體,他亦保持等距的關係。但因20世紀前半葉中國的政局更迭過於快速,導致林爾嘉無法與單一統治者建立穩定且長久的關係,因此逐漸退出政治舞台。於經濟議題上,本文補足了過去對林爾嘉經濟研究的空缺,並為林爾嘉走向中落提供解釋。本文指出,林爾嘉經濟世界的基礎為繼承自家族的產業,以及家族過去建立的商業網絡與事

業體系。於上述的基礎中,林爾嘉建立了跨國境的商業網絡,並將事業往近代化跨足。投資的產業包括銀行、保險等近代金融業,農業、土地建業、運輸業與機電產業等;事業範圍及共同投資者,則以廈門為中心,東連臺灣、北連京滬、南連南洋,涵蓋東北亞與南洋,建構了跨區域的商業與人際網絡;而林爾嘉的聯姻對象則橫跨政商兩界,為南洋華商及中國政治界人士。然而,20世紀前半葉的外在環境(特別是中國)過於動盪,導致林爾嘉經營的事業紛紛倒閉,亦無法經營良好的政商關係,家道因而中落。最後於形象變化上,本文以1951年林爾嘉去世後,臺灣與中國的政治脈絡為軸分析其形象的改變。本文指出,林爾嘉橫跨兩岸(臺灣與中國)的生命經驗因臺灣與中

國的政治需求不斷遭挪用,因而讓他產生許多不同的形象。於林爾嘉不斷再生的今日,我們應當不斷思考他何以再生,背後反映的會是何種政治意涵。

19-20世紀碑帖收藏文化之研究—以三井高堅「聽冰閣」舊藏為例

為了解決三井財閥子孫的問題,作者蔡耀慶 這樣論述:

拓本的產生到收藏,從作為學習對象到成為一種文化知識符號,從商品到文物等等是許多涵義交織的結果。本研究有兩大議題,其一是以碑帖拓本為主體的討論,以東亞圖書館所藏「聽冰閣」舊藏碑碣拓本為主,研究版本早晚、拓本內容真偽,以及作品印記所代表的意義與碑帖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另一議題則探索收藏拓本的緣由,關注拓本收藏文化的拓本流傳的相關問題,碑帖拓本被收藏的歷史脈絡。研究進行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針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東亞圖書館收藏碑帖進行細節檢視,關注所藏碑帖的實際狀況,進行版本、優劣的判讀,重視拓本本身的價值。其次從碑帖拓本上可見的印記、題記等資料進行查索,考察拓本的傳遞過程。最後將前述兩段資料進行

審視,後續思考這批數量龐大,品類眾多的碑帖,為何會聚集於一人?他們之間有哪些相互關係?碑帖拓本從學習書法的範本角色,逐漸轉為收藏的對象,收藏者是基於何種心態進行收藏,它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意義?本研究聚焦於三井高堅的「聽冰閣」舊藏拓本,探究碑帖出現的社會因素,以及將碑帖拓本收藏的意義。對於碑帖拓本的本體研究,是以傳統鑑別碑帖拓本的比對方式進行,將現有的鑑定資料做為檢視的參照點,細查東亞圖書館中的拓片,考訂拓本早晚版本,推測拓本完成的可能年代。藉由淸人對於碑帖的著錄資料,以及拓本上的相關註記、原石所在地,檢視拓本上所出現的印記,針對印記進行比對與查索,掌握該拓本原為何人所有等基礎研究工作。後續收集與

拓本相關的文獻進行閱讀,除了查看與拓本有直接相關的專書,作為對拓本必須通過的查驗資料外,對於拓本出現的印記加以追蹤,追索原有者的身分,將文獻閱讀擴大到與印記所有人相關的研究文本,討論這些所有人對於碑帖的認識,進而檢視清代盛行的金石學的影響狀況。經由整理與歸納拓本的年代、印記及附屬資料,確認「聽冰閣」收藏拓本是條理分明的收藏概念下成形。這與19、20世紀的金石學有所關連,即是書法學習、重碑之風對收藏碑帖拓本都有所影響。藉著碑帖拓本的印記與題記,發現碑帖拓本聯繫著碑帖愛好者與研究者,不僅是建立了彼此的關係脈絡,也開展碑帖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