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筊白筍季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三芝美人腿上市好吃好玩茭白筍節登場 - 新頭殼Newtalk也說明:新北市三芝區的茭白筍(各稱「美人腿」)相當著名,目前已進入產季,市府農業局及三芝區公所、農會將於10月28日,在三芝遊客中心舉辦「茭饗新食尚」 ...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林雨德所指導 官淑蕙的 台灣二期稻作區澤蛙生活史策略之季節分化 (2015),提出三芝筊白筍季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澤蛙蝌蚪、季節變態策略、溫度、食物量、灌溉水位、可塑性、時間分群。

最後網站三芝茭白筍節 - Djmarcel則補充:一、三芝筊白筍長得不一樣. 三芝地區的茭白主要以赤殼種為主,僅有少數為青殼種,品種區分主要是外觀的差異今年趕不上筊白筍產季節沒關係,三芝每年10月都會舉辦筊白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芝筊白筍季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二期稻作區澤蛙生活史策略之季節分化

為了解決三芝筊白筍季節的問題,作者官淑蕙 這樣論述:

兩棲類幼體具有高度的表型可塑性,能因應水域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變態策略(變態體型大小和變態時間),以提高上陸後的適存度。然而,水域環境會隨季節變化,但卻鮮有研究針對季節性環境變化,探討兩棲類族群所衍生之季節性變態策略;另一方面,不同地區的兩棲類族群,亦需面對各自水域環境的差異性。故研究兩棲類幼體因應時空(季節性與地域性)環境變化,所產生的變態策略差異或趨勢,能讓我們更深入瞭解兩棲類的表型可塑性能力。本論文以澤蛙蝌蚪為材料,以實驗操弄的方式,探討下列四個問題:(1)生活在具二期稻作(分別為春和夏季)稻田的澤蛙蝌蚪是否因應兩期稻作期的環境溫度差異,而有不同的變態策略?(2)在兩個環境因子(溫度和食物

量)的交互作用下,春夏兩季澤蛙蝌蚪的變態策略有何差異?(3)在不同地點的二期稻作區之澤蛙蝌蚪族群,其春夏兩季變態策略是否具一致性?(4)不同作物區的灌溉模式(水稻田:不連續灌溉和筊白筍田:連續灌溉),是否會影響澤蛙蝌蚪此兩季變態策略的分化?針對上述問題,我設計了下列四個實驗來檢測。 實驗一在新北市新店安康農場,分別採集自兩期稻作5月(春季)和9月(夏季)的澤蛙蝌蚪,在食物無限量供應下進行溫度(攝氏22和29度)和繁殖群(春和夏季)的2 × 2複因子實驗。結果發現不論是春或夏季蝌蚪,當飼養在各自的季節溫度時(春季在22度;夏季在29度),生長速率較快,因此澤蛙蝌蚪變態策略具有季節性的差異。

推測蝌蚪已適應各自所生長的季節溫度,因此呈現較佳的生長速率。在低溫(22度)下,春季蝌蚪變態體重明顯大於夏季蝌蚪;而在高溫(29度)下,兩季蝌蚪皆提高其生長速率,但是夏季蝌蚪速率顯著高於春季。此結果顯示,二期稻作區的澤蛙蝌蚪因應春夏兩季不同氣溫,採用不同的變態策略,春季蝌蚪於低溫環境採用「體型優勢」策略,而夏季蝌蚪則在高溫下採用「速率優勢」策略。 實驗二仍自安康農場採集春季和夏季的澤蛙蝌蚪,以溫度(22和29度)、食物量(限量和無限量)和繁殖群(春和夏季)進行2 × 2 × 2複因子實驗。結果顯示食物量改變了溫度對變態策略的影響。在食物供給無虞情況下,春夏蝌蚪變態策略與實驗一結果雷同;然

而,在食物有限的情況下,兩季蝌蚪的變態體重皆明顯降低;低溫下的春季蝌蚪相對於夏季蝌蚪仍保有體重優勢,具有較大變態體重;但是高溫下的夏季蝌蚪卻失去其速率優勢,生長速率顯著低於春季蝌蚪。由此得知澤蛙蝌蚪因應溫度和食物量兩種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會調整春夏兩群之變態策略。 實驗三採集了不同地點的二期稻作區澤蛙蝌蚪(安康、大溪和彰化),在食物無限量供應下進行溫度(22和29度)和繁殖群(春和夏季)2 × 2複因子實驗。結果發現三地澤蛙蝌蚪皆有春夏兩季變態策略之差異,但三地族群呈現程度不一的季節差異。緯度最北的安康族群,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態策略,春季蝌蚪在低溫下具有體重優勢,而夏季蝌蚪在高溫下具有速

率優勢。這可能是因安康的夏季溫度變異最大,加上此樣區稻作面積最小、族群狀態也較封閉。大溪和彰化兩地族群的季節性的變態策略都不若安康明顯,可能因為兩地的稻作面積都極大,週邊有連續族群可交流之故。最南的彰化族群,其春夏蝌蚪變態策略差異在三地中最不明顯,可能是因其兩季均溫最高且穩定。 實驗四比較生活於水稻田(大溪:不連續灌溉)與筊白筍田(三芝:連續灌溉)的澤蛙蝌蚪,在食物無限量供應下進行溫度(22和29度)和繁殖群(春和夏季)2 × 2複因子實驗。結果發現來自筊白筍田的澤蛙蝌蚪,並不具有春夏變態策略季節性差異,兩季蝌蚪的變態時間僅受溫度影響,相同溫度處理下,春夏蝌蚪具有相同的蝌蚪期天數。此外,

春夏兩季蝌蚪在低溫下的變態體重及生長速率差異不大;而高溫下,春季蝌蚪生長速率反而比夏季較高。由此推測,來自不同作物區的澤蛙蝌蚪,灌溉模式的不同會影響其是否具有季節性變態策略。筊白筍田的澤蛙族群,因繁殖期間有持續的灌溉水,可視為永久性池塘,此與二期稻作調節性排乾灌溉水的暫時性池塘不同,故筊白筍田澤蛙蝌蚪不具季節性變態策略之差異。 綜合以上實驗,兩期稻作區澤蛙蝌蚪因應春夏氣溫條件差異,產生季節性最佳變態策略,在食物充沛時,春季蝌蚪於低溫環境採用「體型策略」,夏季蝌蚪在高溫下採用「速率策略」。在溫度和食物量的交互作用下,兩季蝌蚪會調整其變態策略;在食物受限情況下,春夏季(尤其是後者)蝌蚪均展現

截然不同的變態策略。此外,在台灣北部與中部之二期稻作區蝌蚪皆具季節分化現象,但因各地氣候與環境仍有些微差異,北台灣的新店安康季節分群最明顯,其次為大溪,最後則為中部的彰化。而在台灣北部的筊白筍田,因持續有水以致春夏蝌蚪變態策略未有季節上的差異。本篇論文顯示,澤蛙蝌蚪在環境的時空變異下具有高度可塑性,除了提供澤蛙生活史中變態策略的相關研究,亦指出「時間分群研究」對繁殖季甚長的物種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