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鼓買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三通鼓買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哈佛居士寫的 佛陀教你低頭看 和布蘭琪‧伊凡絲的 房市淘金不景氣也賺錢:借鏡美國經驗,掌握台灣趨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海鴿 和美商麥格羅‧希爾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陳忠將所指導 江玉美的 所得稅法中租稅規避研究~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爭議問題為核心之探討 (2017),提出三通鼓買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營利事業所得稅、實質課稅原則、租稅規避、過少資本稅制、隱藏性盈餘分配。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 黃煥榮、黃怡騰所指導 吳奎新的 台灣涉陸與大陸涉台法制之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台灣涉陸、大陸涉台、法律衝突、區際法律衝突、兩岸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通鼓買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通鼓買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佛陀教你低頭看

為了解決三通鼓買賣的問題,作者哈佛居士 這樣論述:

  如果你會說該認識的人都認識了——那麼你一定還不認識你自己。   古剎裡新來了一個小和尚,當方丈約見他的時候,他用恭敬誠懇的語氣向方丈問說:「我初來乍到,要先做些什麼呢?請方丈指示。」   方丈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去認識熟悉一下寺裡的眾僧吧!」   小和尚心想也對,自己剛到寺裡,的確是要去跟寺裡的眾師叔師兄們打一下招呼、拜一下碼頭,於是,小和尚就開始逐一地去向寺裡的師叔、師兄們介紹自己並認識對方,他甚至還跟自己年齡將近的幾個師兄互相加臉書和交換LINE的帳號。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胸有成竹地說:「報告方丈,寺裡的所有師叔師兄們,我都逐一認識過了,

請問接下來我該做什麼呢?」   方丈微微一笑地對小和尚說:「是嗎?都認識完了嗎?不過老衲認為,你肯定還有遺漏的地方,再仔細地去瞭解、去認識吧!」   三天過後,小和尚再次來見老方丈,滿有把握地說:「寺裡的全部師叔師兄我都認識遍了,就連廚房那隻小黃狗,我都知道牠是釋戒師叔養的,因此,我想開始跟著師兄們誦經做事了。」   方丈還是微微一笑,語帶玄機地向小和尚說:「不急不急,因為,還有一個人,你肯定還沒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來說,還蠻重要的。」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禪房,邊走邊心想著,方丈說還有一個對我很重要的人還沒認識?這個人到底是誰?   於是,小和尚一個人一個人地詢問著,一

間禪房一間禪房地尋找著方丈口中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就連寺廟後山用來堆積雜物的幾間鐵皮屋,他都沒放過。   在陽光裡、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尋思著方丈說的那個他還不認識的那個人,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裡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頓悟了,趕忙跑去見老方丈……   佛陀教我們的那些事   我們最不認識的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有些人或許會對這句話不以為然,心想自己怎麼可能不認識跟自己朝夕相處的自己呢?   但是,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現在如果有人叫我們馬上用二十分鐘寫五百字自傳,或者是用五分鐘來介紹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們做得到嗎?   相信沒有幾個

人可以馬上做的到。如果做不到,我們又豈能在別人面前,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怎麼可能不認識自己呢?   因此,當我們會像前述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樣,向別人拍著胸脯說,自己該認識的人都認識了,那麼我們八成一定還不認識,或不夠認識自己,因為,「認識自己」其實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一、人人都有一雙眼睛,但我們的這雙眼睛總是向外看,不會向內看。因此,在我們的眼裡,看到的總是那些功名、富貴、金錢、美色等「身外之物」,於是我們去追逐這些眼睛所看到的,並且奮不顧「身」,因而,往往會忘記去觀看住在內心的那個好久不見的「自己」。   二、我們的眼睛要學會向內看:眼觀鼻、鼻觀心。「觀心」就

是觀照那個住在內心的自己,也就是觀照自己的佛性,如果你始終在觀照自己,那麼心就不會為外在那些讓自己「丟臉」的色相所迷惑,因為,你根本就不會去關心和在乎這些「身外之物」了。   三、通常會讓我們會覺得丟臉的,其實都是一些「身外事物」,譬如別人開名車,自己騎著一輛快要報廢的破機車,別人住豪宅,自己卻住在隨時都可能被拆掉的違章建築,別人穿名牌,自己卻穿地攤貨……因而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放下這些「身外之物」,不去跟別人做沒有義義的「比較」,那麼我們就可以達到理直氣壯的活出自己。 本書特色   ■    六十則禪門小故事搭配手繪圖,使閱讀更有樂趣!   六十則禪門小故事,全部用貼

近現代人生活的筆法改寫,讓有些原本艱澀難懂的禪門公案變得淺顯易懂,搭配手繪圖讓讀者可以用最快的方式悟出這些故事所蘊藏著「不煩惱」、「不痛苦」以及「低頭看」的智慧。   ■    我們可以從佛陀身上學到什麼呢?   ◎ 如果你會說該認識的人都認識了,那麼你一定還不認識你自己。   ◎ 即便是惡貫滿盈的人,也是值得原諒的,只要這些人沒有忘了還有回頭的這個人生選項。   ◎ 我們的心是一家廿四小時全年無休的「造罪工廠」,世上沒有無心之過,所有過錯都是由心而生。   ◎ 不要當你所崇拜偶像的粉絲,否則,你將學不到你崇拜的偶像身上的真正本事。   ■    「佛」無處不在,「佛學」的智慧也無處不在!

  本書是一本要我們低頭看看來檢視自己,放下會讓自己綁手綁腳的尊嚴、面子、自我……等等一些沒有必要堅持的「我執」,換言之,只要我們懂得放下這些顧全自己顏面,以及讓自己有面子的身外之物,那麼天下就沒有放不下的事,如此一來,也就可以讓自己真正達到「無我」的境界。   放下,很難,也很簡單!

所得稅法中租稅規避研究~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爭議問題為核心之探討

為了解決三通鼓買賣的問題,作者江玉美 這樣論述:

壹、研究動機:所得稅,是國家最主要的稅收,但台灣現行所得稅制,存在效率及公平的問題─稅基侵蝕日益嚴重,稅制的漏洞讓富人得「合法」避稅,例如,兆豐洗錢案;永豐金弊案;王雪紅「假公益、真避稅」,而且2012年兩稅合一稅改,導致假外資橫行,因此,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稅負重擔落在中產與受薪階級頭上。綜上所述,稅制改革成為社會關切的議題!貳、研究目的:盼藉由本論文的討論,能夠提供政府所得稅制改革的參考,有助於建置更公平正義、財政平衡與均富生活的租稅環境,兼顧財政永續及國家長遠發展。叁、研究方法:彙整國內外相關的議題、期刊、研討會內容;並且,參酌教科書、註釋資料及財政部、司法院網站資訊。以「文獻分析法、案

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歸納法」,探討國內判決:「所得稅法中租稅規避」爭議;同時,提出國內學者建議及國外作法,使抽象法律得以具體化。肆、實質課稅原則:一、實質課稅原則的涵義:指稅法之適用,形式與實質不同時,應探究實質經濟意義:廣義之實質課稅原則,包括脫法避稅行為,依量能課稅原則調整。實質課稅原則與納稅人權利保護相輔相成,而且與稅務人員權利保護息息相關;畢竟實質課稅原則追求的是稅法之公平正義、經濟實質與保護納稅人權益。稅務機關運用實質課稅原則查核且負舉證責任,稅務人員不因保護納稅人權利而招致圖利他人之懷疑,或因執法過當而招來圖利國庫之非議,權利可獲合法保障,達到徵納和諧目的!二、建立更周延的反避稅

機制:2016 年三讀通過受控外國公司 (CFC)、實際管理處所 (PEM) 制度,與 2004 年訂定的「移轉訂價查核準則」、2011年增訂的「反資本弱化原則」,構成我國四大反避稅機制。而且為防堵跨國性逃漏稅, 2017 年財政部發布「金融機構執行共同申報及盡職審查作業辦法」,預計2019年實施共同申報準則(CRS),2020年進行各國金融資訊交換,建立透明金流軌跡,加強我國金融活動信譽評。法案正式實施後,企業成立受控外國公司(CFC)或實際管理處所(PEM)在台灣,視為境內公司來課稅。同時,2017年三讀通過「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修正案(建立個人CFC制度),避免營利事業 CFC 制度實施後

,衍生以個人名義設立 CFC 方式規避適用。另外,為加強查緝逃漏稅,2016年修正所得稅法第66條之9;訂定「維護租稅公平重點工作計畫」伍、結論與建議:司法院研議制定適用於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的證據法專法;仿效日本、德國和美國成立專業稅務法庭;法官可借重具財經背景的司法事務官,對課稅事實進行認定,直接對課稅事實做出判決;稅制採總額主義(相牽連的稅案一起解決爭訟);建立裁判憲法審查(訴願)制度;並恢復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擴大稅基、培養稅源,以創造整個社會的財富。

房市淘金不景氣也賺錢:借鏡美國經驗,掌握台灣趨勢

為了解決三通鼓買賣的問題,作者布蘭琪‧伊凡絲 這樣論述:

戳破你對房市泡沫化的恐懼,不論景氣與否都能在房地產上獲利 全球房市走了十年榮景,轉眼間創造數倍的財富,但擔心房價泡沫化的聲音,這幾年也沒中斷過,美國房市走了十年多頭,台灣才正要邁向第四年,「房市會泡沫化嗎?」也是所有台灣人都關心的話題,當市場充斥了多、空完全相斥的紛亂訊息,你該怎麼判斷? 本書作者布蘭琪.伊凡絲是房地產界裡敏銳的觀察家。透過本書,她帶領讀者廣泛地看清影響房市的各種動態因素,並理清當前景氣上下起伏的背後起因。不但進一步理清所謂「新房市」天花亂墜的空口白話,也幫我們去除情緒化等各種非理性因素,讓買賣房子變得更加容易。此外還增補台灣當地最新的房地產現況及交易資訊,讓讀者輕鬆預測台灣的

房市趨勢,並了解: 如何在各種房市景氣狀況下,挑選、持有不動產,並讓房價增值的方法。如何建構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人口會往哪裡流動,以及更重要的──為何這樣流動。如何讓獲利極大化、風險極小化。為何必須同時考量住宅負擔力與不動產流動性。 不論你要買屋、賣屋或等待市場反轉進場,你都能透過本書完全掌握買屋賣屋的商機與契機。 媒體推薦 台灣《今周刊》552期 今選書摘 國際讚語 身為不動產市場的頂尖寫手之一,布蘭琪.伊凡絲扮演此市場多年來「理性之音」的角色,她的新書完全不讓人失望,她帶領我們看清21世紀房市如何走向多頭榮景,並理清當前景氣上下起伏的背後起因。想要更了解過去、現在及未來房市運作,絕不可錯

過本書。──大衛.勒瑞(David Lereah),全美房仲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布蘭琪?伊凡絲是房地產界裡敏銳的觀察家。透過本書,她帶領讀者廣泛地看清影響房市的各種動態因素,也細緻地提供她對美國現今購屋力道的洞見。──理查.史密斯(Richard A. Smith),美國知名房仲業者Realogy副董事長暨總裁 這本書出得正好,不但進一步理清所謂「新房市」天花亂墜的空口白話,也幫我們去除情緒化等各種非理性因素,讓買賣房子變得更加容易。──湯姆.瑞汀(Tom Reddin),線上房貸仲介業者Lending Tree執行長 作者簡介 布蘭琪.伊凡絲(Blanche Evans) 伊凡絲是美國《不動產

時代》(Realty Times)雜誌的編輯,她在網路上提供消費者與業界不動產訊息及建議,同時還成立美國「不動產時代電視台」(Realty Times TV),每日邀請來自全美國的房仲經紀人提供買賣資訊與購屋建議。伊凡絲從1997年加入《不動產時代》雜誌,不僅被房仲雜誌選為「25個房地產界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也是少數在房地產界有顯著地位的女性。在伊凡絲的努力下,《不動產時代》雜誌已多次獲獎,包括:2003年六月被《錢》雜誌選為最好的線上買賣網站、2002年3月得到雅虎(Yahoo!)最佳不動產新聞獎。伊凡絲本人也在2006年秋,被選定為全美房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撰寫正式的房屋買賣指南。 譯者簡介 林韋任 台灣大學中文系暨新聞研究所畢業。聯合報經濟組資深記者,主跑房地產與理財新聞,以「職變與家變」專題獲得2006年吳舜文新聞獎。 黃美伶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現任職於國內金控公司投資企劃部門。 專業導讀推薦序前言 第一章:房市會泡沫化嗎?掌握泡沫化的成因與效應 . 什麼是「房市泡沫化」 . 房市榮景與泡沫化 . 當前房市榮景的特殊原因 . 房市擴張的效應之一:巨無霸豪宅 第二章:房市的買方與賣方 . 首購族如何影響市場 . 購屋者的人口統計 . 移民和文化差異 . 不動產投資客和中古屋買家 第三章:人們購屋的原因及地點 . 挑

選房子 . 人們會搬到哪裡? . 住宅特色 . 未來房屋的需求預測 第四章:房市大崩盤──地點、成因及時間 . 房市崩盤能被定義嗎? . 最近威脅房市的風險因素 . 全國泡沫化 vs. 大都市泡沫化 第五章:即將來臨的泡沫破裂 . 政府會試圖讓房市降溫嗎? . 加州夢 . 萬歲!拉斯維加斯 第六章:在房市多頭、泡沫化與崩盤之後 . 等待買方市場結束 . 租賃市場展望 . 為何房市可望持續成長 第七章:讓現今的房屋市況有利於你 . 注意新聞,但別讓「泡沫主義論調」嚇倒你 . 10個成功買賣不動產的方法 結語附錄A:房地產用語附錄B:發掘並解讀經濟數據 專業導讀  讀者也許還記得,2006年年底

有一則關於房仲業年終獎金的新聞,房仲業者因為這一波房市熱潮,業績開出紅盤,業務員的年終獎金因而水漲船高,最樂觀的甚至可以上看35個月(150萬)。   的確,2006年的房市交易熱度不減,成交量超過各方預期,突破45萬棟,市場甚至出現了「預期房地產將持續上漲至2010」的樂觀看法。然而,這不禁令人聯想到股市的「擦鞋童理論」,當股市漲到連擦鞋童都開始建議買哪一支股票時,就是聰明投資人出場的時候。同樣地,當房市漲到連房仲業的年終獎金都是新聞時,消費者是否也該「居安思危」?   時序拉回2003年第二季,國泰建設公布當季的房價指數為92.9,這是從2000年以來的第13季新低紀錄,但不同以往,這並不

是嚴冬中的另一道暴風雪,而是代表春天來臨的燕語呢喃。因為,次一季的指數立即反彈,特別是台?市的房價指?較1999年同季出現上升的景象,國內房地產一掃多年來的陰霾,在確?谷底結構後,開始邁向復甦。   回顧台灣房地產景氣,大致可以1990年做分水嶺,前一段共有三波(1973年、1980年、1987年),每七年一次的景氣高點,業界遂有房地產七年景氣循環期的說法。之後景氣循環失去了規律,除了98年台北市出現一波榮景,房地產市場一直未見好轉,直到2000年政府開始拯救房市,才再度出現生機。   這波房市復甦始於2003年SARS之後,強勁的漲勢得歸功於政府的振興市場措施,低利優惠房貸嘉惠85萬貸款戶,

與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共同營造出一個低房價、低房貸利率、與低稅率的「三低」局面,激勵國內房市在連續十多年的低迷期後,出現亮麗成績。   房地產榮景對手上有房地產與沒有房地產的人,同樣都帶來影響。手上持有房地產的人,在這段多頭期,資產平均增值15%,等於每戶四口之家增加109萬的財富。如以台北市來舉例,增值效果更是明顯。2003年文山區標準三房二廳的公寓,每坪市價約15到16萬,總價不到600萬,如今,類似的物件每坪開價22到25萬,總價超過800萬已經不是新聞了。   反觀那些沒有在起漲前進場的人,則是眼看著房價指數不斷上漲,引發出一波又波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用數字來代表,即所謂的「購屋痛苦指

數」,指數從2003年的不到5倍上升至2006年底的6.6倍,台北市更高達8.8倍,也就是需要8.8年不吃不喝才能購屋。   也因為購屋痛苦指數屢創新高,國民所得未見成長,再加上美國房地產在2006年初開始降溫,年底又爆發次級房貸違約激增的問題,台灣房地產景氣是否過熱引起產官學界的注意,泡沫化議題開始攻占各大媒體版面,然而,仔細觀察各界對房市後勢看法,卻找不到相同的結論。看多的一方認為台灣房地產漲幅相對全球市場仍低,房價還有上漲空間,再加上「高鐵通車」、「兩岸三通」、「台商回流」、「總統大選」等議題,看好房市可以繼續維持榮景。而看空的一方,卻提出台灣房價所得比高出國際經驗數字,市場投資客過多,

以及餘屋賣壓遞延效應、央行升息等利空因素,認為房地產已經出現泡沫化警訊。   綜觀台灣2007年上半年的情況,國泰建設公布的第一季房價指數仍較上一季上漲,但內政部公布的交易量與上一季相比,卻稍有萎縮,顯示一部分的消費者開始謹慎觀望,但觀望之後呢?投資大師彼得?林區說,房屋是最佳的投資工具,你不但可以自己住在裡面,住的同時還能增值,不管你是不是借錢買來的。不同於買股票,不論景氣如何,買房子自住的需求一直存在,這也是家的意義所在。美國房地產從多頭來到關鍵轉折點,這一課帶給我們什麼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本書包含美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及投資人買賣房地產成功法則,可以作為台灣讀者重要的建議。 前言不論

你住哪裡、擁有什麼,租房子或是與父母同住,你都受惠於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新成屋加上中古屋)貢獻了14%的國內生產總額(GDP),包括銷售、改建、裝潢、家具、稅負、搬家、養寵物、植栽綠化……,還有大量與「成家」相關的各種貨物與服務。   共同基金與線上交易讓一般人開始到股市試手氣,房屋買賣交易的多種變革也讓許多屋主搖身一變成為投機客。容易借到的低門檻房貸、二胎房貸、減稅措施等,吸引了新手投資客進軍房市。   過去美國人在家裡終老(這解釋了那些家裡擺著玫瑰灰壁紙、洛可可式水車、橘色絨毛地毯的中古世紀牧場家庭),但現代美國人約5.2年就搬一次家,也因此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機會,並活絡了當地經濟。

  每種投資機會都一樣,當所有錢都被人賺走後才跳進來的是最大的笨蛋。2000年網路泡沫讓股市投資人損失逾兆,更慘的是,大家還發現許多總裁為了炒高股價做假帳,從此失寵的股市上下震盪,房地產市場卻因而受惠。   接著,難以想像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發生的911恐怖攻擊事件,給大家上了一課:家就是心臟的所在,美國人開始投入更多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在大量錢潮的激勵之下,加上聯準會調降短期利率的謹慎發言,低房貸的推波助瀾等等,都讓房貸族自由地借到買房子的錢。   到2005年時,房市已走了九年多頭,連續五年打破年度銷售紀錄,國內房屋自有率達七成,到2006年時,超過四分之一的屋主不是擁有第二屋,就是投

資不動產坐收租金,出租空置率持續居高不下,國人儲蓄率則降至零,消費負債比上揚。此外,忽視「網路泡沫」的劇痛還未消失,媒體又大張旗鼓、冷酷無情地炒熱「房市泡沫」這個議題。   但我認為,房地產這個領域迷人之處,就像不動產專欄作家彼德?米勒(Peter Miller)說的:「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寧可住在室內。」這就是家的價值,不像其它的投資工具只是賺錢或是輸錢而已,我們都需要住在房子裡。   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書中包含你了解房地產市場及如何運作的一切知識,你將學到何謂泡沫、什麼導致泡沫、泡沫是否正在你的區域形成、會不會爆破。你會學到長、短期投資購屋的基礎原則:如何選擇、持有,並讓你的資產增值。  

 本書也充斥有趣的統計、圖表與研究,都是來自最新的資訊,但不要以為這些資料都有保存期限,這本書絕對可以做為未來幾年掌握房地產市場的入門書。 本書分為七個部分   第一章解釋何謂房市泡沫化、大多頭與崩盤,並介紹「多頭滾動」(rolling boom)的概念,因為屋主會遷移到下一個「熱點」區域找工作或投資,你也會學到房市2001年到2006年的大行情如何啟動,包括政策鼓勵、輕鬆獲取的「容易錢」(easy money),缺乏可實現的投資機會,以及其它各種因素。   第二章介紹首購族以及首購族如何影響市場,世代差異與偏好、文化多樣性,與獲利的動機,都決定了誰在買房子。   第三章調查人們搬家的區域與原

因,遷移的模式往往反映城市的進步與家庭形態、偏好的轉變。   第四章從風險評估的角度略述「全國性泡沫化」與「都會區泡沫化」的差異,剖析之前經歷多頭與崩盤的市場,並且探索目前房市面臨的風險───如房貸詐騙案及債奴等問題。   第五章探討房市崩盤將至,當聯準會利用利率政策要讓房市降溫,他們不會立刻踩煞車,但也別以為你家正在貶值(即使最近暫時看起來確是如此),我們應更關注政府為解決屋主從低房貸利率受惠而採取的手段,本章也同時含括兩個最熱門區域的研究與預測:加州與拉斯維加斯。   第六章會教你如何等待買方市場、準備靠你的房子賺取最大利益、抵稅額省錢法,以及其它可能從房地產賺錢的方法,特別是如何在不太貪

心下優雅退場。你將學會解讀租賃市場的前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當個房東,你也會看到即使這個市場正在縮小,但仍可持續讓你獲利。   第七章教你如何不被恐懼驅使、聰明地投資房地產───挑選對的方子、對的房貸及在對的時機買賣房子,以在各種景氣下生存並茁壯。   看完本書後,你可以完全了解房地產市場如何運作,以及在買賣房子時能抱有什麼期待,不論市場是多頭或走向崩盤。

台灣涉陸與大陸涉台法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三通鼓買賣的問題,作者吳奎新 這樣論述:

台灣與大陸因為歷史的因素,以致實際隔絕三、四十餘年,在開放交流後,附隨之法律事件如兩岸經貿、投資、不動產買賣、婚姻、收養、繼承等亦分沓而來,如何解決兩岸法律衝突,遂甚為迫切。兩岸雖然均為大陸法制之國家,但大陸係實施社會主義法制,台灣則延續歐洲大陸法系體制,以致兩岸法制規定大相逕庭,本文主要目的即在研究開放後有關台灣涉陸及大陸涉台之法制。本研究從區際法律衝突理論談起,再研究兩岸是否適用區際法律衝突理論以為解決兩岸法律衝突的依據,在實際規範上發現台灣地區以制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務實承認兩岸為兩個政治實體,以區際法律衝突理論作為基礎,採取立法方式,推動一連串涉及兩岸事務之機構及處

理原則,以奠定處理兩岸法律事務。大陸地區則堅持大陸與台灣為「中央」與「地方」之關係,不願承認台灣為政治實體,因此在理論上欲以「一國兩制」為號召,但大陸當局並未實際統治台灣地區,在無法實施「一國兩制」情況下,對於兩岸涉及法律事務則以現行內國法作為裁判依據,僅為因應兩岸法律問題之特殊性,特制定若干特別法或由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若干司法解釋及處理原則,以為因應。本研究在比較兩岸民事、刑事、行政、司法行政聯繫等法制後,發現兩岸立法規範實際上均建立在「一個中國」之原則下,但因政治因素以致兩岸法制實行上均以保守方式進行,因此本研究建議兩岸應承認分裂國家的事實,將「一個中國」彈性解釋及確立法律問題以法律方式

解決,大陸地區應比照台灣地區盡速立法規範兩岸關係,兩岸當局在民事、刑事、行政、司法行政聯繫上,應相互信任,並以平等互惠精神,改進現有法律規範,讓兩岸得在公平正義原則下,建立一個永遠和平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