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上海租界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石黑一雄寫的 我輩孤雛 和張耀杰的 胡適評議 卷一:胡適與《新青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雨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所 鄭朱雀所指導 陳怡欣的 論石黑一雄《我輩孤雛》之國與家 (2016),提出上海租界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歷史、國家、鄉愁、家、歸屬。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中文系 何寄澎所指導 蔣興立的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研究 (1927-1936) (2010),提出因為有 左翼都市小說、上海、丁玲、茅盾、張天翼、蔣光慈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海租界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海租界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輩孤雛

為了解決上海租界區的問題,作者石黑一雄 這樣論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暢銷小說《長日將盡》作者   最緊湊、最富戲劇張力的作品   •知名Caryn Mandabach公司搶購電視版權,由實力堅強的《浴血黑幫》製作團隊打造,石黑一雄親自擔綱執行製片   •朱嘉漢、鄭至皓、朱嘉雯專文推薦   •王志弘裝幀設計   •全新修訂版   我們往往耗盡力氣追尋   生命必然挾帶的謎團   試圖回到事情開始動搖之處   劫波歷盡,或許能夠找到解答,但是   有些真相,寧可永遠讓它留在黑暗之中……   石黑一雄帶領我們捕捉生命孤注一擲的時刻,堅毅而令人心碎   遊走於虛實之間的敘事   心靈與記憶的層層挖掘   重構幻滅碎裂的生命圖景──童年

、友誼、愛戀與親情   上海一棟碩大的白色洋樓、花園,標誌著克里斯多夫.班克斯童年的幸福美好。突然,雙親離奇失蹤,班克斯無奈被迫送回倫敦。   自此之後,班克斯的內心一直停留在上海,即便長大之後成為舉國聞名的偵探,所有的言行皆依舊指回那個突然斷裂的童年和隨之產生的謎團。意識和現實朦朧交錯,片段的記憶回溯與反芻,事發二十年後,班克斯在中日戰爭如火如荼之時回到上海,從上流社會到戰地前線,經歷名聲、密謀、危難,生死契闊,斷然放下約定與愛情,決意尋找雙親的下落。   所有自述與觀察,看似冷靜明晰,實際上卻不斷受到記憶與欲念的影響,驅動著班克斯的種種選擇,逐步引領他抵達至故事的高潮──而等待被揭露

的是錯綜複雜、難以面對也永遠無法承受的事實。 好評推薦     石黑一雄是他的世代中最傑出最原創的小說家。其他作家無法寫出《我輩孤雛》。它縈繞心頭,感人落淚、哽咽不已。――蘇珊.希爾(Susan Hill)《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每位讀者難免會有私心偏好的作品。對我而言,石黑一雄作品中,我最喜愛的是《我輩孤雛》,至少,這是理解石黑一雄重要向度的一本書。――作家、文學評論者 朱嘉漢   小說中充滿著一種冷淡而單調的語氣,有時候甚至像是在旁觀自己的人生,刻意的雲淡風輕,其實是重重的防衛,小心翼翼地遮掩著洶湧的真情。但這堅硬冰冷的面具,卻偶爾還是會露出裂隙,或許是在

他所強調的否認與遺忘中、或許是在旁人不經意的言語裡、或許是在某個看似失控的情境描述時,我們會發現一抹笑意,或是一道淚痕,進而發現假面後的真實靈魂,正強作鎮定地在激動顫抖著。――電影部落格牛頭犬的資料庫作者 鄭至皓   石黑一雄在他所建構的文學國度裡,將一切實質的存在都解構了,只留下愛。――國立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 朱嘉雯   這是石黑情節最緊湊、戲劇性最強的小說,其主題仍能帶給讀者非比尋常的共鳴與深度。──《君子》雜誌(Esquire)   以描寫戰爭及其對日常生活影響的作家來說,石黑是目前最吸引人的……他的作品飽滿深奧,思考重大歷史事件對平凡生命的影響。――《獨立報》(The Ind

ependent)   石黑一雄以無盡的溫柔對待他筆下的角色,不論他們多荒唐或迷惑……這部小說層次豐富,結合作家畢生之作的諸多主題。《我輩孤雛》用了各種技巧闡明心理和政治的真相,證實石黑是英國最嚴肅大膽、勇於挑戰的小說家。――《衛報》(The Guardian)   《我輩孤雛》描寫一個帶著孩提時代心靈創傷的成人,如何獲得心靈再生的過程。可說是一部現代童話。最可貴的是,結局並未落入絕境。很久沒有看過如此優質的文學。――日本作家、書評人森詠《北海道新聞》   《我輩孤雛》展現了作者的高度,也展現出一個專屬他的風格領域。――波依.唐金(Boyd Tonkin)《獨立報》(The Indepe

ndent)   你很少讀到一本小說,使你確信其拓展了虛構故事的可能性。――約翰.凱瑞(John Carey)《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作品充滿驚人的原創性和近乎神秘的力量。――《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石黑一雄構畫了一個完全屬於他的美學國度。――《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上海租界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極簡慢生活|5步驟斷捨離?從我的彩妝保養品斷捨離中分解步驟

訂閱我吧:https://bit.ly/39KYV8N
衣櫃斷捨離:https://bit.ly/2F3Zu2r
提升生活幸福感的5件事:https://reurl.cc/Lda2Ye
極簡早晨步驟:https://reurl.cc/R1Xp8Z
公開我們的每月支出:https://bit.ly/2XPiMz5

我的instagram: https://bit.ly/3191gX3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
我自己經歷半年的時間
藉由彩妝保養品的整理跟斷捨離
歸納出來對於物品斷捨離的五個步驟
從心態上開始準備
一步一步實行去蕪存菁的路徑

一起來看看吧:)



-----------------------------------------------------------------------------------------------------------------------------------------
哈囉我是烏鴉太太

搬來上海 將近一年的時間, 居住在上海法租界 , 這裡是我最喜歡的上海生活區域, 希望能在這裡與你們分享忙碌生活中的平淡小幸福

Hi,

I am Mrs. Raven, I moved to Shanghai with my husband about one year ago. Being a wife, a healthy work-life is my top priority now, and I'd loved to share my leisure moment and how I maintain my little happiness with you. Hope you enjoy the film and if you have any secret of your life, please also share with me!


#上海vlog #上海vlog2020 #shanghai #shanghaivlog #lifestyle #brunch #coupleslife

論石黑一雄《我輩孤雛》之國與家

為了解決上海租界區的問題,作者陳怡欣 這樣論述:

《我輩孤雛》為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五本小說,《我輩孤雛》將場景設定在倫敦與上海,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代表著兩種不同文化,這兩種文化影響個人對國與家的歸屬感。本論文討論國與家對個人的影響。第一章著墨於歷史層面,分析上海租界區如何形成以及鴉片貿易對小說中角色所帶來的衝擊,此章節引用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國族為個體想像的概念,去探討民族認同之形成。第二章引用提姆.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的地方與錯置概念來詮釋鄉愁和離散,因離散與鄉愁源於個人對情境的格格不入。第三章延伸克瑞茲威爾文化地理學概念去闡述家的三個面向,家為心靈僻護所、棲息處及記憶的歸

屬。就此三個面向探討家如何形塑個人身份與歸屬。

胡適評議 卷一:胡適與《新青年》

為了解決上海租界區的問題,作者張耀杰 這樣論述:

  胡適,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   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之一!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真做事,嚴肅做人。」──胡適   「持續提倡『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個人主義』人生價值觀的胡適,恰恰在『充分』和『健全』方面表現得不夠強硬,每一次到了國家民族的危難關頭,他都沒有起到立異求同、引領時代的領導作用。」──〈胡適與蔡元培的良性合作〉   《胡適評議》分為三卷,卷一:胡適與《新青年》,卷二:胡適與新舊文化,卷三:胡適與蔣介石之憲政博弈。三卷總計四十二萬餘字,是關於胡適的一部真實全面且立體生動的評傳,其側重點在於展現胡適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等的思想誤區和歷史侷限。涉及到民

國時期政學兩界各色人等數百名,包括老一輩的人物蔡元培、梁啟超、嚴復、林紓、吳稚暉、張元濟、鄭孝胥、夏敬觀;與胡適同時代的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李大釗、馬敘倫、沈尹默、魯迅、周作人、高一涵、丁文江、王雲五、朱經農、張君勱、馬君武、王敬芳、章士釗、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蔣廷黼、雷震、王世杰、陳誠、張群、楊杏佛、吳國楨、錢穆;以及更加年輕的傅斯年、毛子水、楊亮功、陶希聖、林語堂、殷海光、夏道平、蔣經國、周德偉、蔣碩傑、徐復觀、胡秋原、徐高阮、李敖、林毓生等等。全書力求在相關人物的碰撞比對過程中,立體展現各個人物的精神樣貌和歷史罪錯。 本書特色   1.《胡適評議》三部曲之卷一。   2.本卷

記述《新青年》時代的胡適與蔡元培、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高一涵的學思碰撞與恩怨是非。   3.立體展現胡適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等的思想誤區和歷史侷限。   作者簡介 張耀杰   1964年出生於河南省禹州市饑寒交迫之窮苦鄉村,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戲劇史家,文史學者,傳記作家,書評人,已經出版著作有《伊斯蘭與基督教的大同神話》、《陳其美的黑道傳奇》、《喋血梟雄:改變歷史的民國大案》、《紅粉民國》、《北大教授與〈新青年〉》、《懸案百年:誰謀殺了宋教仁》、《歷史背後:政學兩界的人和事》、《民國底色:政學兩界人和事》、《北大教授:政學兩界人和事》、《民國背影:政學兩界人和事》、《天譴@天堂

:曹禺影劇的密碼模式》、《曹禺:戲裡戲外》、《影劇之王田漢:愛國唯美的浪漫人生》、《中國話劇史》等29部。寫作之餘參與過《小關一家人》、《山河作證》、《農電之光》等數十部長短電視片的拍攝編導工作。   自序 我的家史與思想史 第一章 胡適與蔡元培的良性合作 第一節 民國初年的嚴復與蔡元培 第二節 北京大學的鄉黨派系鬥爭 第三節 蔡元培與浙江鄉黨 第四節 「某籍某系」的「黨同伐異」 第五節 胡適與蔡元培的良性合作 第二章 胡適的「不敢」與陳獨秀的「不容」 第一節 陳獨秀與胡適的最初碰撞 第二節 胡適的「不敢」與陳獨秀的「不容」 第三節 胡適理想中的同人刊物 第四節 《新青

年》的短暫輝煌 第五節 《新青年》的資本積累 第六節 《新青年》同人的分道揚鑣 第七節 胡適與陳獨秀的是非恩怨 第三章 胡適的求同與錢玄同的伐異 第一節 錢玄同加盟《新青年》 第二節 錢玄同與胡適的精神互動 第三節 錢玄同與胡適的精誠合作 第四節 《新青年》同人的精神歧異 第五節 胡適的求同與錢玄同的伐異 第六節 錢玄同的「偏謬精神」 第七節 胡適與錢玄同的後續交往 第四章 胡適與劉半農的善始善終 第一節 《新青年》「台柱」劉半農 第二節 劉半農崇拜周作人 第三節 劉半農淡出《新青年》 第四節 劉半農對胡適的認錯致敬 第五節 魯迅與劉半農的反目成仇 第六節 劉半農與胡適的善始善終 第七節 

劉半農的身後是非 第五章 胡適與高一涵的同住和歧異 第一節 高一涵與章士釗的早期交往 第二節 胡適與高一涵的同住經歷 第三節 胡適與高一涵的學術合作 第四節 《努力》時期的胡適和高一涵 第五節 胡適與高一涵的碰撞和歧異 第六節 晚年高一涵的「摸風捉影」 後記 從江勇振之胡適研究談起 自序  我的家史與思想史(節錄)   2006年,我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一本關於民國時期之文史隨筆集《歷史背後:政學兩界的人和事》,主編馮克力先生要我為該書加寫一篇自序,我就大著膽子寫作了這篇《以不惑之思面對歷史(自序)》,在1989年之後的公開出版物中第一次以受害者家屬身分提到1959年前後所謂

「自然災害」中的「非正常死亡」,比《炎黃春秋》的相關文章和楊繼繩先生的《墓碑》都要早。這篇自序還以《我的家史與思想史》為標題,刊登於《西湖》2007年第4期。2008年又錄入由我本人為青島出版社編選的「思想者文叢」之《私人記憶》。考慮到這篇自序專門提到閱讀胡適對於我個人的思想演變之決定性影響,我把它移用過來並稍加補充,作為這部三卷本的《胡適評議》之序言。   (......中略......)   5.《胡適評議》的寫作與思考   三卷本的《胡適評議》,是我關於胡適先生的一部較為全面、真實、立體、生動的學術評傳,也是我將近20年來圍繞胡適所展開的相關專題研究之初步集結,其側重點在於展現胡適

以及同時代各色人等的思想誤區和歷史罪錯。書稿涉及到民國時期政學兩界知名人物數百名,包括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蔡元培、梁啟超、嚴復、林紓、吳稚暉、黃遵憲、鄭孝胥、夏敬觀;與胡適同時代的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李大釗、馬敘倫、沈尹默、魯迅、周作人、高一涵、丁文江、王雲五、朱經農、張君勱、馬君武、章士釗、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蔣廷黼、顧維鈞、王世杰、朱家驊、陳誠、張群、楊杏佛、陳垣、錢穆;以及更加年輕的傅斯年、毛子水、楊亮功、雷震、陶希聖、吳國楨、孫立人、杭立武、陳雪屏、林語堂、殷海光、夏道平、蔣經國、陳之邁、周德偉、蔣碩傑、曾琦、徐復觀、胡秋原、徐高阮、李敖、蕭孟能、曹慎之、胡頌平、林毓生、余英時、

周質平等等。全書力求在相關人物的比對碰撞過程中,立體性地展現各個人物的精神樣貌和歷史罪錯。   《胡適評議》是我寫作編著的第29部書稿,我從事學術寫作的主要目標讀者,是大陸方面的中國人,但是,我將近一半的書稿是在臺灣和香港出版的。在已經國際化、資訊化的今天,如此荒誕之事竟然能夠發生在擁有13億人口的號稱是中國的東亞大陸,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悲劇,同時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最為直接的罪錯原因,是胡適那一代的讀書人沒有把書讀明白;是蔣介石那一代的軍閥政客,不甘心遵守依法限權、「王在法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政法理。   長時期的言論出版方面的審查管控,導致我無意識或下意識地帶著鐐

銬跳舞的自我設限和精神閹割,隨之而來的是書中內容偏重於敘事性的實證文字,較少理論層面的充分展開和深入探討。儘管如此,貫穿於整部書稿的敘事和考證,是我將近二十年來反復強調並且持續驗證的一套比胡適的相關言論更加系統嚴謹也更加具有生命活力的、「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個人主義」之價值要素和價值譜系。   在這部書稿裡面,我一再重複的觀點和結論是:   2000多年前的孔夫子,是把周王朝的愚民專制之術引入民間的始作俑者。打從孔夫子之後,前文明的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套極具特色的以所謂天道天理及家國天下為本體本位,一方面在剛性的政權架構之制度設計層面獨尊君權、一方面在柔性的文化思想之意識形態層面獨尊儒術

的政教合謀之神聖道統;由此而來的是在公天下、打天下、坐天下、平天下、家天下、私天下的怪圈魔咒和思想牢籠之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貌似全能全知卻從來分不清楚公私群己之權利邊界的人生價值觀。與這樣一種本體論和價值觀相配套的,還有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忠孝貞節廉恥之類神道設教、君權神授、奉天承運、天命流轉、替天行道、弔民伐罪、天下為公、天誅地滅、改朝換代、一統江山、「存天理,去人欲」的禮教綱常和道德規範。   在沒有個人自由、契約平等、法治民主、限權憲政之制度保障的情況下,持續提倡「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個人主義」之價值觀念的胡適,只能算得上是半個文明人,其他所有的中

國人加在一起,也湊不夠另外半個文明人。歷史長河當中號稱英明偉大的明君賢相、聖人君子、仁人志士,在人類文明的座標系裡,幾乎全部是禍國殃民、倒行逆施的一個個負數。   我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不是出於悲觀,而是出於絕望。個人自由、甲乙平等、法治民主、限權憲政的現代文明價值譜系及制度框架,歸根結底是由自由自治的主體個人及其社會組織創造發明和建設完善的。然而,即使在英美等國已經創立完善了一整套的現代文明制度規則的情況之下,最擅長於仿造劣質假貨的「中國人」,卻偏偏不願意低下頭來腳踏實地地學習仿造這樣的一套文明制度,就只能歸結於種群基因或文化基因的暗黑敗壞了。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糾結設問:   假如

1860年(清咸豐十年)的英法聯軍,或者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的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之後,能夠像野蠻游牧的蒙古人、滿洲人那樣留下不走,現在被稱為「中國」的東亞大陸會是什麼樣子呢?   假如當年的狀元張謇不去依賴本國的官府朝廷,而是直接聯合上海租界當局在南通州的屯墾區域內實施像香港那樣的充分世界化的殖民自治;或者出任淞滬商埠總辦的丁文江,打定主意依託上海租界區的充分世界化的制度優勢和資源優勢,在上海周邊地區實施「一國兩制」的地方自治,會對江浙滬以及整個的東亞大陸,產生什麼樣的示範帶動效應呢?   假如提倡「充分世界化」的「健全的個人主義」的胡適,1945年卸任駐美大使滯留美國期間,能夠像日

本的近現代文明先驅福澤諭吉那樣,對於中國傳統的孔孟之道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和決絕的態度,並且敢於利用美國社會充分世界化的輿論平臺,以負責任的獨立言論昭告國際社會尤其是中美兩國的政府當局,必須限制甚至剝奪蔣介石的專制獨裁的軍事指揮權,以實現中國軍隊的國家化和世界化,如今的中華民國應該不會成為偏安於臺灣孤島的世界孤兒吧?   假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蔣介石,不是極其愚蠢地扛起愛國愛黨、禮義廉恥的民族主義之破爛旗子自我約束、自我捆綁,而是腳踏實地虛心承認自己所把控的中華民國,是一個事實上的戰敗之國,進而老實認真地順勢搭上美國社會既文明又強大的順風舟船,蘇聯和中共就基本上沒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整個中

國大陸地區腥風血雨的敗亡淪陷,就有可能被避免。展望未來,假如不久之後的某一天,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部隊再一次把承載著「充分世界化」的文明之光的強大艦隊駛向東亞大陸,無論如何都不能夠自主推動大陸中國之文明轉型的「中國人」,還會像當年的洪秀全、張之洞、梁啟超、章太炎,尤其是專門躲藏在外國租界裡面優中選劣地從事依附於某一個「帝國主義」而打倒其他「帝國主義」的祕密地下活動的孫中山、陳其美、蔣介石、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周恩來、宋慶齡、魯迅、郭沫若、田漢、潘漢年等人那樣,打著所謂的愛國旗號極力阻止平民大眾搭乘「充分世界化」的順風舟船嗎?!   本書稿斷斷續續寫作了將近20年的時間,當初的一些資料是在圖書

館裡用手抄寫下來的,輸入電腦之後幾經拷貝,已經很難找到原始出處。等到事實上並不整全的《胡適全集》出版之後,我的一居室的家中實在擺放不下這套42卷的大書,一直沒有狠下心來花錢購置。本書各個章節的注釋,也就無法保持比較充分的一致性。   十多年來我一直被限制出境,境外尤其是臺灣方面的相關書籍,我只能利用間接管道獲取碎片性的二手資料,真誠希望以後再版時能夠彌補這一缺憾。   (......下略......) 2005年11月初稿於北京 2018年1月28日補充改寫   【第一章 胡適與蔡元培的良性合作】 中國傳統的聚族而居、等級森嚴的宗法農耕社會,總體上是一種通過血緣姻親關係相互聯結

的熟人社會。遊學謀官、經商營市的江湖遊子以地域劃分的鄉黨行幫,是這種聚族而居、等級森嚴的農耕熟人社會的擴展延伸。只認鄉黨派別不認平等契約及公共法理的黨同伐異,因此成為傳統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一種陋規習性。在民國時期已經初步近代化的北京大學內部,佔據明顯優勢的號稱「某籍某系」的浙江鄉黨,所公開奉行的就是這種黨同伐異的陋規習性。不屑於黨同伐異的安徽籍北大教授胡適,與浙江籍北大校長蔡元培基於全社會的學術教育事業的良性合作,反而是脫離時代、不合時宜的一種特例。 第一節 民國初年的嚴復與蔡元培 1912年5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批准教育部呈請,把滿清王朝遺留下來的京師大學堂,改稱為北京大學校,「現已由本照會

該總監督任文科大學學長,應請大總統任命除經科併入文科外,仍暫其舊。俟大學法令頒佈後,再令全國大學一體遵照辦理,以求完善而歸統一。」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還於當日頒佈任職令:「任命嚴復署理北京大學校校長。」 當年的北京大學校,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以大學命名的國立高等學府。時任教育總長的革命黨人蔡元培,雖然已經有過留學德國萊比錫大學的經歷,卻比曾經推動過地方選舉的袁世凱、徐世昌、張謇等前清官宦,更加傾向於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1913年初,蔡元培主持頒佈新學制,把各省既有的高等學堂全部廢除,從而造成北京大學一校獨尊的畸形局面。直到1934年,蔡元培才在《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中承認了自己的施政錯誤: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研究 (1927-1936)

為了解決上海租界區的問題,作者蔣興立 這樣論述:

三○年代是一個最華麗,同時也最黑暗的時代,是戰爭前都市文明攀上巔峰的時刻,左翼思潮的赤色旋風也同時席捲世界。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維埃共和國,以及處在經濟大蕭條中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左右翼的對峙,欲望與革命的交織,使得三○年代的社會新生與絕望的騷動聲音此起彼落。 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上海崛起的要因,上海的發展與進步,伴隨著中國的屈辱與傷痛,同時也意味著傳統中國的毀敗。「五卅慘案」使中國現代作家驚醒,注意到「帝國主義」的存在,也開始關注與上海風華並生的罪惡,絕大多數中國作家的同情心轉向左翼。當1929年西方陷入金融危機時,蘇聯卻制定著光輝的五年計畫,使許多對資本主義失望的知識分子深受影響,重

燃希望,也使得左翼思想進一步擴散。資本主義挾帶著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入侵亞洲,透過所建構的現代性的都市文明,以發達的經濟與進步的生活,蠶食鯨吞殖民地的文化主體、經濟資源,壓榨處於邊緣底層的被殖民者的勞力身體,確實使當時許多知識分子感到反感,但另一方面,上海是半殖民地,知識分子可以在半殖民地的縫隙之間感受現代化的進步,因此對中國的知識分子而言,「都市西方」與「殖民西方」的界線充滿曖昧,究竟要站在資本主義或者殖民主義的立場看待都市的物質性,左右為難。偏左或是向右,是三○年代知識分子生命現實與精神理想的認同與選擇,然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割捨的灰色地帶。「左翼都市小說」也是一種擺盪在理想與現實

之間,獨特的小說類型,過去往往被納入左翼文學的脈絡之內,鮮少被獨立出來討論,依據往昔的研究方法,「都市」被當作一個扁平的符號,純粹被視為萬惡的淵藪,卻因而忽略了左翼小說中「都市」可能存在的立體形象與深層意涵。目前學術界研究海派、現代派、新感覺派都市小說的論文與專書種類繁多,但研究「左翼都市小說」的論文相對不足,在深度與廣度上尚有開展的空間。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回顧文獻,表述問題意識,說明研究的對象、範疇、方法,以及章節安排。第二章從左翼都市小說在左翼文學中的位置談起,兼論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上海租界區的革命文學發展等。第三章從革命文學的序曲—蔣光慈所引領的革命戀愛小說風潮,

五四浪漫主義、個性解放對於革命戀愛小說的影響,進而析論本文所擇取的四位左翼都市作家面對革命與愛情的態度,以及革命、愛情與都市的關聯。第四章則從都市造成的個人主義強化,談到左翼都市文學的群我觀,以及在革命戀愛小說風潮之後,左翼文學的敘事轉向,由個人敘事轉向集體敘事,進而產生茅盾《子夜》都市群像剖析的書寫面貌。最後談到左翼知識分子與都市下層市民的群我關係,菁英與庸眾的問題。第五章討論左翼都市文學中的城鄉關係,鄉土中國與半殖民都市背後所存在的國族認同,左翼文學中的鄉村憧憬,以及革命之後所希冀創造的新中國遠景。本論文以文學史中左翼文學的發展為縱軸,以都市對左翼小說的影響為橫切面,結合兩者,觀察三○年代

引領時代風潮的都市文化與左翼文學彼此相互勾連與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 西方都市的發展與中國都市的發展不同,西方歷經工業革命、現代化與資本主義都市,整個過程是漸進式的,中國是驟然間被迫面對現代化與工業都市的降臨,而現代化與工業都市背後的操控者是西方世界,因此敵對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都市呈現了早期工業化的種種問題,同時也象徵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優越統治,認同都市等於臣服西方,在這樣民族主義式的意識形態之下,服膺馬克思主義的左翼知識分子是無法接受他對於都市化的看法,雖然他們認同馬克思想要消泯城鄉差距的目標,但具體的作法上卻無法苟同,也因此左翼文學中,對於鄉村、農村的肯定多於都市。從蔣光慈、丁玲

、茅盾、張天翼的左翼都市小說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於一般左翼文本的苦難敘事,不僅只突顯出無產階級的悲劇,更思索了都市所誘發的「欲望」這個複雜的主題。蔣光慈本身便被詬病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浪漫文人」,「跳舞場裡的前進作家」,「咖啡館裡高談闊論的革命文學家」這類的左翼文人。丁玲則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反思情愛之欲與革命理想的衝突,以及都市、婚姻、革命彼此之間的關係。茅盾的《子夜》則是全面性地描寫三○年代都市上海各階層的眾生百態,以及他們的欲望糾結。張天翼也寫欲望,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是欲望橫流,卻又遮遮掩掩,反諷中國人的表裡不一。左翼都市作家筆下的主角,多半是都市中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甚至是資

產階級。左翼文人描寫欲望的受挫,欲望的獨占性,欲望的無窮無盡,藉由欲望的醜陋,以對照出革命理想的偉大。然而我們也透過左翼作家的描寫,或者他們自身的行為,體會到理想與現實的掙扎,人生的荒謬與矛盾,同時也讓我們理解到,共產主義的最終敵人,其實是隱身資本主義底層的欲望與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