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為然造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不以為然造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少女凱倫(花芸曦)寫的 15分鐘寫出爆紅千字文:拆解文章高點閱、高轉發的吸睛原理,讓寫作興趣成功變現的自我實踐專書 和unknow的 古韜龍劍論集之1:品鑒古龍 古龍名著光焰萬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不以為然- 教育百科也說明:不認為是對的,即不同意。 【例】我對他剛才所說的話不以為然。不認為是這樣。表示不同意。宋.王明清《揮塵後錄.卷四》:「宣和初,徽宗有意征遼,蔡元長、鄭達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幸福文化 和風雲時代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 龔顯宗所指導 黃美玲的 連雅堂文學研究 (1998),提出不以為然造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連雅堂、文學理念、詩歌、散文、新文學運動。

最後網站用"不以為然"造句 - 查查在線詞典則補充:造句 與例句 手機版 · 她不以為然地翹起了嘴唇。 · 一開頭我就很不以為然。 · 我不以為然地注視著她。 · 他對傳來的音樂聲頗不以為然。 · 他不以為然地揮揮手。 · 其余的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以為然造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5分鐘寫出爆紅千字文:拆解文章高點閱、高轉發的吸睛原理,讓寫作興趣成功變現的自我實踐專書

為了解決不以為然造句的問題,作者少女凱倫(花芸曦) 這樣論述:

寫作不只是興趣,更是一門「專業」! 創作者時代來臨,你能跟上爆紅又長紅的機會嗎?   單篇文章百萬點閱、「高效寫作力教練」少女凱倫, 完整公開寫作的專家級技法, 從曝光到行銷,新手不踩雷的創作力變現指南。     「寫作」,是門檻最低的個人品牌經營之路!   比起拍影片、錄Podcast,只要有備妥電腦、鍵盤和網路,就能加入大鳴大放的創作者時代!問題來了,在將知識商品化、順利變現之前,要寫什麼?如何圈粉?如何提升文章品質?怎樣寫出高點閱、高分享的「爆紅文」?     ■立刻突破「該寫什麼」的探索期,養成獨特風格、穩定培養讀者   ‧開頭不知道怎麼下筆?試試看「引用金句」和「提

問破題」。   ‧聰明的「跟風」,用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專業,談當紅的話題和時事。   ‧擔心文章內容太多、沒有重點?用「小標」立刻抓出文章架構。   ‧「3Tips」、「五步驟」、「15年」、「50k」,標題帶入數字,最吸睛。   ‧了解一家平台/管道的特色和讀者群,提前預判曝光後帶來的效益。     ■一天要交10篇新聞稿,她鍛鍊出點閱率爆增的「高效寫作力」。   寫作能力和騎腳踏車一樣,是靠後天學習的;不需要是作文高手,也能開始寫作。或許你有意願開始,但不知道「該寫什麼」?相對的,已經在寫作(發表文章)的人,一定會碰上一個問題,就是該如何讓內容脫穎而出。     「高效寫作教練」少女凱倫在從

事記者工作的時期,一天要交出10篇新聞稿,同時背負尋找獨家的壓力;不想跟風也不想抄網路爆料,也無法等有靈感再寫,在必須顧及效率和內容之下,她利用職業所需鍛鍊出的觀察力和資訊蒐集力,練出「15分鐘內,寫出一篇爆紅千字文」的寫作力。     在書中,凱倫系統化解析高點閱文章的高效率產出模式,以及如何快速打造個人社群的風格、品牌和影響力,更完整地整理各家平台的特色和優劣,如何將個人品牌的曝光和行銷效益最大化。     ■不用苦等靈感、也能每週穩定更新千字爆文!   「穩定發文」是身為創作者的紀律,也是開始經營個人品牌的基本條件;找出主題、串起關聯、拉長文章、寫出深度,從固定更新好文章開始,建立個人品

牌的粉絲圈!     (1)一起手就精準設定高流量主題:找到熱門話題和自身專業的交叉點,帶入吸引主流大眾的關鍵主題,讓文章跳脫同溫層、自動擴散。     (2)成為專業寫作者的技巧修練:拆解文章構成三大元素,從高點閱標題開始、建立優質文章架構,再優化內文的細節。     (3)打造全方位、零死角的寫作術:無論是當下時事、小眾議題、冷僻的專業知識乃至深度專訪,都能駕馭的文字實力!     ■ 8個細節準則,輕鬆打造優質寫作內容!   ‧同一句話、同一段落,不要重複用字。(例:我常常……,而且常常……)   ‧用對連接詞,才能精準的表達邏輯。(沒有因果關係,別用「因為…所以」)   ‧完稿後把文章

「唸一次」,檢核自己的盲點。   ‧將數字「具象化」,為讀者製造「與我有關」的感受。(例:沒有回收再利用的舊衣,疊起來有10座101大樓高。)   ‧適時引經據典,用「人話/金句」傳遞觀點、思維。(但千萬要查證)   ‧把專業用語「口語化」,從旁觀者角度檢視自己的內容。   ‧活用「情境對比」,創造文章中的衝突感。(例:充滿理想v.s認清現實)   ‧段落之間增加小標題,讓全文主題更聚焦。     少女凱倫認為,從開始寫自己的第一篇網路專欄文章,到累積個人品牌聲量、開創更多知識性商品(講座、線上課程、跨界合作等等),一定需要花時間投注心力,但寫作是一項報酬率極高的投資,且永遠不會太晚。選擇一個

適合的平台、決定要寫的方向,開始寫就對了!   特別推薦        胡元輝|公視董事長、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共同創辦人   加碼強推   王嵩音|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   杜聖聰|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   蔣志薇|網路溫度計 營運長 專文推薦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謝文憲|企業講師、作家、主持人   黃珊珊|新北高中國文老師   跨界專家 好評強推     S姐 江湖人稱S姐|女力學院校長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王嘉琳|財經主播   瓦基|閱讀前哨站   好葉|作者、YouTuber   朱楚文|財經主播、主持人   佐依

Zoey|佐編茶水間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暢銷作家   李洛克|《個人品牌獲利》作者   林長揚|暢銷作家、簡報教練   阿諾|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   洪震宇|《精準寫作》作者、金鼎獎作家   唐心慧|《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作者、電通行銷傳播集團 執行長   張忘形|暢銷書作家   彭建文|商業周刊名家專欄作家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趴創始人     劉俊佑(鮪魚)|生鮮時書創辦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連雅堂文學研究

為了解決不以為然造句的問題,作者黃美玲 這樣論述:

在文學理念方面,可分成三部分來解析。 一、就詩論而言,詩當然是以吟詠性情為主,但在世衰時變之際,並不一定要遵守「溫柔敦厚」的詩教,而是進一步藉詩歌來表達時代動盪變化的軌跡,對社會民眾的關懷,以及個人的喜怒哀樂。同時連氏還特別強調詩的比興諷諭作用,令人不由得聯想到《台灣詩薈》創刊前一年的「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事件,雅堂可能以此諷諫當局應有接受意見批評的心胸,不要一意孤行的實施專制統治。其次,針對欲學詩的青年學子,雅堂也提出一些創作觀。基本上必須先多讀書以豐富生活經驗與寫作技巧,同時要避免好多、躐等、無恒、過勞四患;再來就是培養氣節,重點在於不談利祿、不計得失、不歌功誦德,以

虛心靜氣的精神從事創作。從這兩個創作基礎的內容可以明顯看出,雅堂是以當時青年學子所常犯的錯誤來加以指正,比如急功近利、短視淺見的作風,諂媚驕慢的態度,都是不正確的。至於實際的作詩方法,連氏提示要由相題、立意、布局、造句、鍊字的程序來進行,稍具規模後,還要注意詩律、用典、忌俗等細部問題。在基礎與方法外,雅堂也對台灣詩社所盛行的詠物詩體制加以批評,認為七律才能表現寄託的寓意。最後,作詩的終極目的應該是透過作品展現時代的政治得失,因此雅堂在撰寫完《台灣通史》後,又繼續編輯《台灣詩乘》,其「詩史」的觀念就以此實踐。序言曰:「是詩是史,可興可群。讀此編者,其亦有感於變風變雅之會也歟!」可見其用心。

二、就實際評論而言,從雅堂編選《台灣詩乘》、《台灣詩薈》的擇詩標準,對詩作或詩人的批評或觀點,也可分析歸納其詩學理念。首先,〈台灣詩乘序〉言此書乃「集古今之詩,刺其有繫台灣者編而次之」,可知《詩乘》選詩的第一個條件是,只要與台灣相關的人事物,都加以收錄。由於標準定得太過寬鬆,所以有些詩人從沒到過台灣,作品寫的是台灣之事,也收錄其中,難免引人非議。第二個條件是以「史」的理念來做擇取,因此大致上是按照時代先後來編排詩。由於雅堂想藉《詩乘》達到以詩補史的目的,所以仔細探討書中人事物的選錄與編排,自然可以得到許多啟發,如知識分子來往大陸台灣居留的情形,明末以來台灣所發生的各場戰役,以及

各種自然現象(黑潮、颶風、海吼等)與各地景觀的呈現。同時從對詩人的評論中,也可看出雅堂較欣賞的風格為溫柔敦厚、忠義正氣、真情流露之作。其次,〈詩薈餘墨〉5號言「不佞之刊《詩薈》,厥有二義:一以振興現代之文學,一以保存舊時之遺書。」所以《詩薈》收錄的作品有兩大重點,一是保存舊時遺書,雅堂所刊登的前人詩詞集有十一種,文存則以單篇文章為主,顯示雅堂在漢文上繼絕存亡的堅強理念;一是振興現代文學,這方面的單元包括詩鈔、文鈔、傳記、學術、論衡、詩話、詩鐘、雜錄幾大項,有為當時詩壇樹立典範的強烈企圖,也有融合推廣中西學術思想的用心。在〈台灣詩薈序〉中雅堂以為詩的作用「小之為扢雅揚風之篇,大之為道德經綸之具,

內之為正心脩身之學,外之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可見他創立《詩薈》的理想與目標是極為高遠的。 三、「台灣詩界革新論」的內容,雖然現存資料有限,但可得知是對日據時代詩壇盛行的「擊缽吟」所作的批評。擊缽吟在台灣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它是上層文人社會藉以聯絡情感的方式,所以本質上傾向於應酬唱和而非永久傳世。當日人進駐台灣後,就想以此來籠絡知識分子,而士紳卻希望詩社活動能達到保存漢文化的目的,雖然動機不同,但重視詩社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造成日據時期台灣詩社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由於雅堂常參與這類活動,所以深知詩社存在的意義,然而對其所產生的弊病也是瞭若指掌。在擔心詩社素質低落,又考慮青

年學子誤入歧途,所以雅堂才提出批判,同時也提出幾種可行的變革方式。他認為可以用聯句的方式切磋詩藝,或者大家隨性寫作,不必拘於時間、題目、體制,也可以出宿題再於會中吟詠,甚至以教導漢學為主題,連氏並極力提倡以詩鐘代替擊缽吟。雖然雅堂從29歲(1906)就開始倡導詩界革命,然而因為種種因素,始終無法發揮影響力,但還是可看出雅堂力圖振興詩壇的誠意。 在詩歌方面,連氏向被稱為台灣日據時代三大詩人之一,他自己對詩社活動也頗為熱衷,但實際上雅堂並沒有把詩歌創作當成是終身職責,這從〈大陸詩草自序〉中曰:「余固不能詩,亦且不忍以詩自囿。」一句可看出其心志。然而古典詩既成為異族統治下唯一可以

延續漢學的工具,以及傳統知識分子間相濡以沫的媒介,創作舊體詩好像成為不得不然的行為。因此以下分成四大節來探討雅堂在詩歌方面的表現。 第一節溯本追源,從雅堂詩歌中尋找其傳承。連氏於乙未之亂時家居手鈔杜甫詩集,對其所歌詠的人世疾苦、社會黑暗、親友分崩離析、官吏淫虐、人民顛沛流離之苦,有很深的感觸。在杜甫的影響下,連氏不管是作詩或編詩選,都非常注意「詩史」的功用,希望詩不僅能排遣個人的憂悶煩惱,更能成為反映時代脈動與社會現狀的工具。其次連氏年輕時常以杜牧自比,除了承襲其詩作技巧外,應該對杜牧一方面有關懷國事的豪情壯志,一方面卻對女子溫柔體貼的心胸有所體會。從雅堂詩中最能明顯看出其

身影的為龔自珍,龔氏詩作也是有雄奇豪邁壯闊與哀艷低迴婉轉融合為一的特色,他所常用的「劍」「簫」兩個意象,被連氏化用為「劍」「花」,即為雅堂詩集命名由來。由於龔連兩人所面對的時代背景與生命困境類似,所以詩風相當接近。最後談到黃遵憲,雅堂的文學理念與黃氏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如遵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詩界革命定義,所以繼承傳統漢詩的格律、形式,而在題材、語言和意境上創新。為了証實兩人所展現的詩歌模式類似,特別從題材、語言、意境三個創新部分加以比較,結果顯示雅堂的詩歌與「詩界革命」的確有許多吻合之處。 第二節則分析雅堂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人處於時間洪流中,隨著春夏秋冬四季流轉

,而逐漸對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有更深一層的領悟,對人生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正因詩對雅堂而言,已逐漸成為「史」的一部分,所以從《劍花室詩集》中,我們可沿著詩人創作的時間軌跡,探尋其五個階段的不同感觸與情懷。少年時期詩作雖不多,但充滿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浪漫,對未來懷有許多抱負和理想。前青年期在成家立業後,仍秉持關懷國事之心,並有一份力挽狂瀾的豪情壯志。除了自己積極奮鬥外,他也希望喚醒有志之士共同努力,否則在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世界潮流中,中華民族恐將滅亡。也因此他強烈質疑隱居不問世事的知識分子,認為此時不應再嚮往桃花源,應該挺身而出,為國效命。後青年期至大陸旅遊,在觀賞名勝古蹟時,特別容易興起詠懷傷嘆

的情緒。雖然中華民國在風雨飄搖中終於成立,但經過十多年的戰亂禍害與強徵暴歛,民生經濟一時還無法復原,所以目睹錦繡山河時,有為古老帝國的光輝自豪感慨,卻又為人民動盪的生活情傷,這種難以言述的複雜心情。壯年期則回到台灣撰寫名山之作,歷經多年風霜磨鍊後,風格愈趨於成熟穩健。由於雅堂深感必須以柔性的手段爭取台胞權利,於是和好友們一起策動台灣議會的成立,卻被執政者視為眼中釘,但他仍不放棄,所以此期詩中常有表明自己愛這塊土地、不願離去的心志。而面對黑暗的政治壓力,雅堂只好以佛理修養身心,因此也常有遊禪寺體會世外之美的作品。他在小我生命上雖有追求閒適自在的傾向,但在大我關懷上仍舊富有強烈的民族情操,可見詩人

的目標志向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老年期連氏遷居大陸,在為台灣歷史文學完成經典之作後,心願已得償,詩作數量也大幅減少。 綜而言之,日據時代台灣古典詩壇的風格主要為悲憤填膺、窮愁抑鬱,有化解不開的愁緒、生不逢時的悲哀與無能為力的神傷。相形之下雅堂是較積極奮發的,他自己曾說:「禍患之來,靜以鎮之;橫逆之施,柔以報之。而眷懷家國,憑弔河山,雖多迴腸盪氣之辭,不作道困言貧之語。」(寧南詩草自序一)可見雅堂一直自我期許要成為台灣詩壇的中流柢柱,且不容許自己被悲觀憤恨擊倒。 第三節則詳細分析雅堂詩歌的內涵。本節可分兩大部分,一是對大我的關懷,一是自我生命的樂章。

在第一部分,由於雅堂自少年時期起即有志於歷史的編纂工作,對史事古蹟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愫,是以常藉此抒發興亡之感。其中可見追思延平郡王的功勳,贊賞史可法、閻應元、文天祥、諸葛亮等忠義之士,為太平天國之亡遺憾等內容,至於詠史七絕更享有清奇之評。其次,連氏對於影響台灣安危復興的中國政局,一直保有高度的關切。雅堂從清末就傾向支持革命黨,希望中國能成為民主自由的國家,因此在民國建立後,便歡喜的到大陸一遊,但觀察後才發現大陸的政局不如想像中樂觀,所以在詩中也表達對軍閥政客的不滿,尤其強烈指責袁世凱與張勳。最後,連氏身處台灣,也有許多憤怒批判,但鑑於日本殘酷的壓制,所以只能委婉曲折的發洩出來。如

贊揚抗日義士吳彭年、林崑崗,敘述連氏家園被毀之恨,與因「台灣議會設置運動」事件而入獄的同志們相互和詩,都是換個方式呈現異族統治下的悲歌。 第二部分則是詩人生活中的動態去向。首先介紹親友間的應酬贈答,雅堂待人真誠,是以一生中交遊廣闊,無論是傳統士大夫、維新人士、革命黨員,甚至法師、歌妓、演員等,都與連氏時有詩作來往。就以同性友人來說,常在一起相互鼓勵切磋的就有林痴仙、林南強、林小眉、蘇菱槎、林景商、李耐儂等人;而異性當中的沈璈、李蓮卿、王香禪、張曼君等人,也是連氏感動觸發的來源;另外詩社聚會為雅堂一向熱衷的活動,他曾參加南社、櫟社、瀛社,也在會中寫過不少詩句。一般說來其應酬贈

答之作仍能保持親切動人而不敷衍。其次是旅遊山水時所表現的感慨,雅堂常以細膩敏銳的觀察力,描述各地美麗的山水與人文風光,像廈門、台南、大陸、台北、日本,都有雅堂的遊蹤。其詩句特色在於形象鮮明、意境優美,並能由空間的遼遠聯想到歲月不待,再歸結到憂國憂民、傷時感世的愁苦。至於詠物詩是詩社聚會時興的題目,雅堂在詠花木、大自然景物及其他生物時,多能顯現物象精神,有些還能融入詩人情意,或以物來寄託暗喻,一般來說刻板死氣的詩作並不多。最後談到哀悼詩,在弔革命烈士或社會賢達時,表現的是慷慨激昂的氣氛,崇敬景仰的心情,唯一的例外為李鴻章,雅堂對其賣台求和平的行徑極不以為然,所以詩中大肆加以諷刺批評。在哭親友時,

則多以血淚道出其生平,令人深感淒涼哀痛。 第四節從詩體應用的角度來觀察古體、絕句、律詩所表現的特色。古體可以用較長的篇幅記錄龐大的時勢變局,但雅堂要一直到後青年期才有略為成熟的作品,壯年期雖數量增加,然其古體詩在布局經營上都不能稱為一流作品,只是憑藉忠義之氣支撐,佳者也有跌宕奇壯之勢,但成績都不算十分理想。絕句要在極其簡短有限的格局中,帶給或提醒讀者難忘的人生經驗或生命本質,需要絕佳的功力。雅堂的絕句水準在當時是睥睨詩壇的,七絕尤多婉約明秀之詞。律詩講究韻律嚴密、語言精緻,中間兩聯對仗除了要工整妥貼外,還須富有情景交融之趣。雅堂早期作品即以對仗優美細膩著稱,青年期的律詩風采

更為多樣,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豪邁壯闊,有的具蒼莽之氣,非局限一隅、眼界狹隘之學者可比,中年時已能達到詞意兼美的境界,呈現出悠閒典雅、清淡圓潤的大將之風。 其實跟詩比起來,雅堂較重視「文」,難怪胡南溟在〈寧南詩草胡序〉中會有「連子能獨以文豪」一語。何以如此?因為文章所能傳達的新知資訊較快也較多,引發的效果自然也較大,接受的群眾比起古典詩來得多,這些條件都足以構成散文被重視的理由。 在散文方面,又可分成三部分論析。 第一節簡述清末民初的文風,在上承桐城派餘緒,下開五四白話文先鋒之際,整個大時代的文體正逐漸蛻變,朝實用與傳播的方向前進。因為

雅堂在報社服務,自然也感受到語文變革的趨勢,所以文風也有淺顯平易的傾向。 第二節分析雅堂散文內容,總共歸納出八大類進行分析。一、敘事文,包括記載歷史事件,或一切以敘事為重心的文章,其特色有(1)題材的選擇與剪裁,雅堂以在台灣發展史上具有關鍵性意義的文件為優先考量,(2)文筆的樸實,對人物的敘述、對話和動作會據此加以省略;大致說來其風格為樸實明快、嫻熟穩重。二、傳記文,描敘歷史或現實人物,特色有(1)刻畫人物之形象性格,在敘述豪傑烈士時有極精彩細膩的表現,(2)忠於事實,《台灣通史》將史學真實性放在文學藝術性之前,(3)材料的提煉詮釋,他會基於奮起漢民族精神的原則來剪裁或詮釋

史料,(4)作者的論贊,這是雅堂傳記文的重心所在,藉褒貶來收到警世喚醒之效;《通史》中的傳記文在人物塑造上較平板,《文集》則多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三、遊記文,分成(1)議論式,將山水景物與哲理、議論做緊密自然的結合,(2)筆記式,把各地山川勝景、民情風俗、物產資源等做隨筆記載;議論式遊記以簡樸有力的文字闡發對宇宙人生無常的感慨,筆記式則多抒發對歷史的懷想與時事的批判。四、筆記文則是日常生活的隨手小札,雅堂常有與台灣有關的逸聞瑣事、地理沿革、風土民情、物產氣候的相關小文;內容傾向考証辨誤,傳知性質強烈。五、論辨文,以分析事理和辨明是非為主,可分三類,(1)古代事物,從科學性的思考邏輯糾正時人之謬,

(2)中西差異問題,雅堂一面研究中國傳統的墨家學說,一面對西方學術思想多所涉獵,希望能提振人民的自信心;(3)思想善導,要求日人還給台民應享有的權利;論辨文言辭廣博暢達,筆勢雄渾有力,不但條理清晰,邏輯更為嚴密。六、書信文,分為(1)寫給摯友,以優美懇切的言辭,不亢不卑的語氣託付子女,(2)家書,充滿父親的關心囑咐與殷切的期盼;其文風特色以沈鬱典雅和感情細膩精微為主。七、序跋文,有(1)自序跋,以謹慎嚴肅的態度闡揚民族大義,修辭奇麗,聲調鏗然,(2)他序跋,詩評精當扼要,寫景能呈現地理特色,議論則條理井然;此類文章是《文集》中最具文學技巧和價值的。八、墓誌銘與哀祭文,能以細膩精微的筆法發揚死者

生前面貌,並表達真誠深厚的哀痛,但又不流於泛濫通俗;其特色以詞藻宏麗、音調鏗鏘著稱,文字風格端莊典雅,結構嚴謹又富於變化,可見其精心雕琢的成果。 第三節則分析雅堂散文特色,在經世致用的前提下發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風,一種是用以傳世的經典之作,這類文章多以典雅莊重的文言寫成,從結構的嚴謹和下筆的慎重,都可看出作者欲將文章傳諸久遠的強烈企圖心。另一種則是用以覺世的散文,這類文章通常用字較前一種來得淺俗易懂,雖然其中也不免摻雜典故,但基本上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現,希望能迅速將意念傳達給世人,以便在政治社會上產生較大的迴響,進而加以變革,所以有時就較難兼顧到文筆的優美。

「攘夷狄」與「救中國」是其散文中所著意注重的方向,他常將經世致用的精神融入文中,但不管風格是高雅潔淨或樸實明快,都能保持暢達舒坦的氣勢,為其散文最大的優點。其次是傳世散文能掌握駢散夾雜的長處,覺世散文則以客觀簡淨之筆傳遞世界新知,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由此可見雅堂對詩和散文所訴求的對象、造成的影響與效用,是極為清楚的。他還是把詩當成小道,做為與上層知識分子間藉以抒發感慨、維繫漢學的工具,至於散文則是放在傳播的角度上來運用,所以內容多延續經世濟民的理想。 至於連氏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關聯,下面以三大節討論之。 第一節是新

舊文學的論戰過程。首先從大陸和台灣白話文運動來比較,主要的不同點在於台灣並無統一的方言,民眾教育不普及,沒有得到政治的援助,所以實施困難,相同點是語文改革的動力都來自「實用」,並希望透過語體文字的解放,來達到新思想新觀念的輸入。其次張我軍對台灣舊文學的攻擊,早期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他所批判的無非是投靠日本當局的舊文人,而發表兩篇言辭激烈的文章後,可以說是向舊文學集團正式宣戰了。由於雅堂是舊文學集團的巨擘,當然受到波及,因此連氏也向張我軍反擊。雅堂以為新文學集團不懂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就想任意廢除,而他們所提倡的新體詩根本就是分行的散文,缺乏韻律對仗,怎能跟古典詩相提並論。 第

二節則分析雅堂對白話文運動所抱持的態度。早期雅堂的態度是較為保守的,認為在應用上雖然以文言敘述的確存在某些問題,但因沒人提出較合理具體的改革方式,所以暫且還是以較淺易的文言做為工具。至於當時所盛行的古典詩,則根本沒有改成新體詩的必要,因為它並沒有傳播上的考量。晚期在思考反省台灣語文發展後,認為整理發揚台語,實有助於延續台民的漢族精神,所以加強研究台語書寫的問題。同時以為文學語言還是使用文言文,儘量少摻雜方言,這是為了將來能廣泛流傳。但在應用上則可以不拘文白,只要達到溝通的目的即可。 第三節為新文學運動的反省檢討,在白話文運動後,台灣各種文類的變化是不同的。應用文因為台灣早期

知識分子多出身舊私塾,因此報紙還是以淺白的文言為主。白話小說的確有很大的發展,但出現的時間跟數量都不多,也未能帶給讀者思想觀念上衝擊,影響有限。古典詩其實才是新文學集團最想改革的項目,但由於早期新體詩呈現的方式爭議仍多,所以始終無法打敗古典詩,成為台灣文壇的主流。新文學集團一直以為詩的形式改變後,內容自然就會跟進,事實上深具意義的新詩,也並未多見。 觀察雅堂在筆戰中的論點,足以使我們明瞭文學在面臨外來衝擊時,保守派除了反抗,也不免開始省思舊文學的缺憾,所以這些批評往往可以使舊文學得到新生的力量。而當舊文學內部改革後,展現出來的又是另一番面貌,也未嘗不是好事。

只是台灣日據時代的語文環境,無論新舊文學集團再如何爭論,依舊無法與日人的政策對抗,因此在日文小說出現後,就已正式宣告漢語文學,無論是文言或白話,都將暫時消失於台灣文壇上。 綜上所述,雅堂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無論在文學理念、詩歌、散文以及台灣白話文運動的改革上,都有卓越的貢獻。他從少年時期種植下的史學觀念,更使他在從事文學活動時,心中有一準繩可供遵循,所以無論政治社會環境如何複雜多譎,他都能以文學來自娛,而維持其清高耿介的人格,也因此稱他為台灣日據時代文壇巨擘是當之無愧的。

古韜龍劍論集之1:品鑒古龍 古龍名著光焰萬丈

為了解決不以為然造句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古韜龍劍論集》 百年奇書世代迴響 擁有獨特俠情魅力的古龍 全球華文世界的經典著作     一代宗師古龍武俠小說論述集   少年讀古龍,熱血沸騰,志氣凌雲   壯年讀古龍,洞察世途險惡、人生風霜   熟年讀古龍,峰迴路轉,見山還是山     多少讀者,只要一聽到:   「天涯遠不遠?」   「人就在天涯」   「明月在哪裡?」   「就在他心裡,他的心就是明月。」   「那是柄什麼樣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遼闊寂寞,如明月般皎潔憂鬱,有時一刀揮出,又彷彿是空的!     一旦聽到這些聲音,讀者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為之顫動、為之共鳴,進而會因為受到一種崇高審美力量的猛然襲擊,而產生

心靈的「清滌」與「昇華」。     人們讀古龍作品經常出現的情形是,在淚花閃爍中意識到了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與命運抗爭的意志力。這就是讀者和古龍的生命意識的溝通吧!     讀古龍的小說文本,總是使我們聯想到世界上眾多名著,在一貫的狂放和恣縱中總有著一貫的人性溫情和美感風韻。而這正是古龍在用自己的語言系統向我們揭示靈魂受到壓抑和發生衝突時的境況。它令我們驚愕,也迫使我們領略到人生宇宙的神秘。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表述人與命運永遠處於矛盾和衝突之中。──著名學者 甯宗一     一些武俠小說家認為「武俠小說畢竟沒有多大藝術價值」,「最好不要與正式文學相提並論」。   古龍並不這樣想:「我總希望能創

造一種武俠小說的新意境。」   「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嘗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   「為什麼不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感情、人性的衝突,由感情的衝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   「總有一天,我們也能為武俠小說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獨立的風格!讓武俠小說也能在文學的領域中佔一席地,讓別人不能否認它的價值。」     ◎筆者策畫緣起:   這一套《古韜龍劍論集》正是為廣大讀者,尤其為未來研究者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源和素材:第一冊《品鑒古龍》,由台灣知名文學評論家秦懷冰主編,是對古龍小說展開宏觀的檢視及分部的品評;第二冊《賞析古龍》,由台灣師大中文系教授、著名武俠評論家林保淳主編,是對古龍作品的

某些重要理念、風格、技法進行學術性的討論與分析;第三冊《神交古龍》由大陸資深的古龍版本研究專家、「古龍武俠研究」網站版主程維鈞主編,是邀集一些長年來在網路上熱切議論古龍生平、研討古龍作品的朋友們分別撰文,藉以顯示古龍及其作品受到民間各方重視與研究的概貌。     ※【古龍簡介】   為現代武俠小說「別開生面」的重量級作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筆與意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古龍的作品永不褪流行,以獨闢蹊徑的文字,寫石破天驚的故事。他與金庸、梁羽生被公認為當代武俠作家的三巨擘。     本名熊耀華的古龍,豪氣干雲,俠骨蓋世,才華驚天,浪漫過人。名作家倪匡說:「古龍熱愛朋友,酷嗜醇酒,迷戀美

女,渴望快樂。」他以豐盛無比的創作力,寫出超過了一百部精采絕倫、風行天下的作品,開創武俠小說的新路,是現代武俠小說的一代巨匠。他是他筆下所有多姿多采的英雄人物的綜合。     金庸則說:「古龍慷慨豪邁,跌蕩自如,變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復多奇氣。」俱見對古龍惺惺相惜之情。     出版重點:   ※《古韜龍劍論集三部曲》一代武俠宗師,古龍奇書,百家品評!    古韜龍劍論集之1:品鑒古龍-古龍名著 光焰萬丈   古韜龍劍論集之2:賞析古龍-古劍龍吟 名家會評   古韜龍劍論集之3:神交古龍-曠代古龍 天涯知己     ※著名學者龔鵬程、林保淳、甯宗一、著名文化評論家陳曉林、武俠評論家陳墨、古龍長

子鄭小龍──熱血推薦   ※一代宗師古龍武俠小說論述集,擁有獨特俠情魅力的古龍,全球華文世界的經典著作。     ※品鑒古龍,為評論者對古龍小說展開宏觀的檢視及分部的品評,每讀一次古龍的傑作,都是對人性內涵的一次重新發現。本書集結古龍武俠名著導讀,由多位名家深入評析,逐一品鑒。     ※本書集結全導讀品評,另獨家收錄未曾出版的中期名作導讀及相關總論。     ※特別收錄台灣出版古龍著作封面彩圖若干,含真善美出版社、春秋出版社、南琪出版社、漢麟出版社、萬盛出版社、華新桂冠出版社、風雲時代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