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遊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世界地球日遊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achelCarson寫的 寂靜的春天:自然文學不朽經典全譯本(二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認識世界地球日與2023地球日主題,為「投資我們的星球」行動也說明:1970 年4 月22 日,世界地球日啟發了2,000 萬個美國人,進行橫跨東西兩岸的示威遊行,等同有多達十分之一的美國人口參與了這場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環境保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方偉達所指導 蘇珮婷的 環境議題展覽影響參觀者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2019),提出世界地球日遊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PM2.5、展覽、環境知識、態度、環境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康寧大學 休閒管理研究所 胡子陵所指導 賴薇竹的 新化林場遊客生態旅遊認知與低碳生活實踐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生態旅遊、因素分析、低碳生活、森林教育、低碳城市的重點而找出了 世界地球日遊行的解答。

最後網站「週一無肉日平台」發起台灣首屆地球日遊行活動超過2000人 ...則補充:世界地球日 今天登場,全球各地有各種不同愛地球的環保行動,「週一無肉日平台」發起台灣首屆地球日遊行,以實際行動透過採用永續健康飲食,遊行參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世界地球日遊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寂靜的春天:自然文學不朽經典全譯本(二版)

為了解決世界地球日遊行的問題,作者RachelCarson 這樣論述:

連續31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全球銷量突破2,000萬冊 迅速譯成17種語言 20世紀最偉大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 啟發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暢銷代表作   ★國家文官學院年度選書   ★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自然科普類」評審精選   ★美國《發現Discover》雜誌25本最偉大的自然科普書籍   ★紐約公共圖書館票選十本「科學或自然界的世紀經典圖書」   ★美國現代圖書公司「二十世紀100本非小說」第五名      大地陷入奇怪的寂靜。   田野、樹林、沼澤到處了無聲息。鳥兒哪裡去了?   農場母雞孵不出小雞、小豬養不大、蘋果樹結不出果子   農民生了怪病、小孩在玩耍時

突然倒下   好像魔咒降臨……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集大成之作,被譽為是可比擬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生態學世紀經典作品。   瑞秋‧卡森以成熟生態學家的視野,細緻地書寫一幕幕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景致,但她不僅止於消極地渲染悲歌,反而積極地揭示人類另一條生機盎然的出路。   ※流暢結合「科普知識」、「人文關懷」的自然文學大作   《寂靜的春天》涵蓋廣泛的科學研究和生態報導,深刻地解析了有毒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深遠影響。瑞秋‧卡森的文字更融合了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感性的人文訴求,教育大眾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了解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   在本書中,卡森將展現「百科全

書式」的觀察,從微小如土壤生態系中的真菌,談到龐大海洋生態系中的巨型哺乳類;從微觀的細胞生理機能運作,解釋到宏觀的生態系能量流動。在她之前,從來沒有任何環境保護運動者曾經擁有如此全面的觀點。   ※啟發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革命性著作   這部挑戰「科學萬能」、「經濟至上」的勇氣之作,催生了瑞典成為世界第一個設立環保署的國家,世界各國也陸續跟進,成立監管環境安全的獨立部會。   不只如此,本書更啟發了1970年超過兩千萬的美國人,上街和平示威、支持改革環境法案,確立了「世界地球日」的誕生,鼓舞無數後世的環境運動者,相繼投入各種環境議題的關懷和抗爭行動。   對環境保護懷抱著熱情和理想的人而言

,這本啟迪民智的勇氣之作,應是書架上必不可少的藏書;而對一般的讀者,《寂靜的春天》就像是一門深具啟發性的生態永續課程,教育大眾在邁向永續地球的漫漫長路上,用更謙虛成熟的態度與大自然共處。 本書特色   1.獨家原創〈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迴響大事記〉:   特別整理一九六二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前後,瑞秋‧卡森在自然保育與殺蟲劑研究領域的成就,和受她啟發的諸多環境運動事件,以及她催生的各國環境保護相關法案。   2.解析時代背景的〈編者序〉:   還原《寂靜的春天》著書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脈絡,幫助讀者了解瑞秋‧卡森曾經達成哪些革命性的變革,以及本書在歷史洪流中的地位,讓整本書傳遞的思想

更加立體。   3.簡單易懂的編輯處理:   本書在編輯上,為了讓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特別為各段落、篇章下標,幫助讀者能更快掌握各個章節的重點。 震撼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家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吳沁婕/昆蟲老師、暢銷作家   袁孝維/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陳俊穎/臺中市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蔡任圃/臺北市中山女高生物老師   劉玉山/臺北市建國高中生物老師   鍾昌宏/臺中市光榮國中生物老師   簡志祥/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老師、《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版主   (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

保志工)   瑞秋‧卡森開創了全世界的環境保護運動潮流……她不但有嚴謹的科學調查與知識,文筆更生動又有濃厚的詩意及自然文學的蘊味,很容易影響與感動一般民眾。   袁孝維(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寂靜的春天》是科學萬能的世代裡敲起的一記警鐘,無疑極具顛覆力與震撼力。如果要選出這一百年裡,十本對永續環境最有影響力的書籍,《寂靜的春天》肯定榮登榜首。   柴靜(中國央視主持人、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導演)   《寂靜的春天》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必讀教材。   艾爾‧高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   《寂静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呐喊,瑞秋‧卡森以她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

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到現在都還沒開始。   大衛‧艾登堡爵士(英國知名生物學家、英國BBC電視台主持人)   《寂靜的春天》可能是繼達爾文《物種起源》之後,最顛覆科學界的著作。

環境議題展覽影響參觀者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為了解決世界地球日遊行的問題,作者蘇珮婷 這樣論述:

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興起與擴張,經濟發展伴隨著大規模工廠生產、環境開發、資源利用與消耗,因而衍生各種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尤其空氣污染更是最直接影響健康。每日的每口呼吸中幾乎都含有PM2.5,這些有害物質會隨著呼吸道進入了身體,逐漸形成傷害。當空氣污染問題已嚴重危害環境公共衛生、人類生活與生存權利,研究者身為具有行動能力的公民並且同時身為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試圖嘗試藉由調查研究為博物館找到透過展覽作為環境教育推展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透過「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進行量化研究問卷調查,有效問卷410份,回收率87.9%,以SPSS 23.0統計分析。平均以20歲至30歲的女性為主,學歷則是

大學居多。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在參觀展覽後的知識有高度成長,而環境知識與態度、知識與主觀規範、態度與行為,亦呈現顯著相關。其中最能產生行為影響的是參觀者的環境態度(標準迴歸係數為0.521)。另外透過訪談紀錄發現,參觀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有的改變是態度與行為上的變化,空氣污染攸關自身健康,因此觀眾在接收展覽知識後,皆持正向反應並表達願意產生實際行動。

新化林場遊客生態旅遊認知與低碳生活實踐之研究

為了解決世界地球日遊行的問題,作者賴薇竹 這樣論述:

近五年地球的平均溫度屢創新高,碳排量迅速增加,為了解台南市民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度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低碳,本研究於2020年1月7日到1月23日,採實地便利抽樣,針對新化林場304名遊客進行問卷調查,使用「生態旅遊認知量表」及「低碳生活實踐量表」研究工具,並以SP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低碳生活實踐量表」以因素分析主成分法共萃取出「食用實踐」、「住行實踐」、「節能實踐」、「消費實踐」、「環保實踐」等五個因素構面。新化林場遊客在低碳生活實踐表現及生態旅遊認知量表上的得分顯示均極為正向。研究發現遊客在「低碳生活實踐量表」整體表現,到林場10次以上的遊客顯著高於1次與4-6次者;同時也發現過去曾

有參與過的活動,如有參加林場森林教育課程的遊客、有參加愛護環境活動的遊客以及有參加生態旅遊者,皆顯著高於未參加該活動者。從交叉分析顯示,未婚者參加林場森林教育課程及愛護環境活動高於已婚者;台南市居民參加愛護環境比例高於外縣市遊客;與親友共同旅遊林場的遊客,參加愛護環境活動比例較高;而團體方式到林場旅遊者參加林場教育課程比例高於親友和個人等等;整體生態旅遊認知量表與低碳生活實踐量表二者呈現顯著正相關,表示遊客生態旅遊認知愈高在低碳生活實踐也愈高。顯示常造訪新化林場遊客,以及具有參與環境教育活動背景之低碳生活實踐度較高。本研究建議新化林場可多推廣森林教育課程與愛護環境活動之生態旅遊,對於組團及到林

場累積次數越多的遊客給予更多的優惠吸引,使台南市市民成為台灣深植生態保育觀念並實踐低碳生活的低碳城市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