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研究所推甄11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110學年度中原大學領導創新與博雅碩士在職專班迎新影片也說明:110學年度中原大學領導創新與博雅碩士在職專班迎新影片- YouTube ... 年度, 111. 考試種類, 研究所. 考試類別, 在職專班. 學校, 私立中原大學. 系所.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財務金融技術學系 陳俞如所指導 廖珈蓉的 商管群高職畢業生核心就業力架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 (2018),提出中原大學研究所推甄11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核心就業力、就業力、證照、專業技能、高職、畢業生、層級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蔣斌所指導 程時雋的 「Ila!回霧台!」: 從霧台長老教會談青少年團契的返鄉與文化教育 (2012),提出因為有 青少年團契、文化教育、部落情境、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朝聖過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原大學研究所推甄111的解答。

最後網站104學年度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甄試入學招生則補充:104學年度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甄試入學招生訊息請參閱附件。 招生簡章連結: 中原大學碩士班甄試招生簡章:報名日期:103/10/22-103/11/11 報名網址請點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原大學研究所推甄11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商管群高職畢業生核心就業力架構研究-層級分析法之應用

為了解決中原大學研究所推甄111的問題,作者廖珈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商管群高職畢業生核心就業力架構,研究者廣泛地蒐集政府出版品、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等,針對「核心就業力」、「就業力」、「證照」、「專業技能」、「高職」、「畢業生」的資料進行統整歸納,以作為整體研究架構之理論基礎的參考,結果顯示所建構之商管群高職畢業生核心就業力架構內含五大構面十三項指標,進一步邀請十六位學者專家(八位學術界、四位業界主管、四位業主),進行問卷調查,以層級分析法獲致五大項十三細項之能力指標與其相對重要性程度,並分析學界與業界對各衡量指標之差異。研究發現:一、經由權重排序,商管群高職畢業生核心就業力指標分為五構面:「個人特質/態度」、「學習/思考」、「人際/社會」、「

證照」、「職涯發展」。二、整體階層指標間,最重要的前六名分別為:自我管理、品格與公民素養、問題解決、團隊合作、表達溝通、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證照。三、學界與業界對衡量指標具有差異性的分別為:「創新應變」與「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證照」。關鍵詞:核心就業力、就業力、證照、專業技能、高職、畢業生、層級分析法

「Ila!回霧台!」: 從霧台長老教會談青少年團契的返鄉與文化教育

為了解決中原大學研究所推甄111的問題,作者程時雋 這樣論述:

摘要  近三、四十年來,霧台社區的族人為了追求工作和教育機會,而產生一波波外移潮流。許多青(少)年從小在都會區長大,或是在部落讀完國小,就必須到外地繼續升學。隨著部落中青(少)年長期的缺席,不僅部落事務的重擔落在長輩肩上,部落的傳統文化也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  2005年,霧台長老教會建立青少年團契,號召旅外青少年參加,每週末回到部落聚會和做禮拜,也開啟文化教育的契機:首先,部落情境提供青少年最自在的學習環境,也重新維繫他們與族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第二,透過寒暑期營隊,團契青少年在各種部落場域中進行具傳統文化意義的教學課程與活動,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的知識、技藝和倫理觀念。雖然這些文化課程與活動

的內容,在某些方面經過教會和牧者/長老的篩選與詮釋,特別是去除傳統祖靈、巫師信仰和祭儀的部分,以基督教信仰和生活取代之,但傳承的意味仍在;如此也正反映當地基督教信仰和魯凱文化的揉雜現象,並呈現一種教會的內部社會再生產機制。  此外,霧台長老教會青少年在當代部落社會中被賦予的社會角色產生了轉變,在社區事務和活動中只能擔任輔助和學習的角色,與過去作為部落中流砥柱的情況大不相同。不過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學會分擔長輩的工作、了解部落的近況、激發對部落和文化的情感與認同,不僅具有傳承意義,也鼓舞了部落長輩。可惜的是,霧台長老教會雖透過信仰凝聚並帶領青少年返鄉、實施文化教育、號召族人參與部落事務和活動,但

也因為教會/教派和信仰價值觀的差異,使族人間產生隔閡及區分他我的現象。  最後,對霧台社區的旅外族人來說,霧台是故鄉、也可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即使教會歸屬和家庭背景的差異,影響他們對部落活動與事務的認同感,也會產生不同的返鄉型態,但從他們的返鄉行動與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許多「朝聖」意義和特質。尤其是霧台長老教會青少年團契和寒暑期營隊的運作模式,具有宗教性、週期性和中介性等朝聖特質,不僅使其穩定而持續地發展,也是它與一般國家教育體制外的文化教育制度最大的不同點,可以提供台灣教育人類學和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一個十分新穎的視角。關鍵字:青少年團契、文化教育、部落情境、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朝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