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國文化精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廣大和諧比較哲學與文化 紀念方東美先生誕辰雙甲子 和郭齊勇的 郭齊勇新儒學論文精選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英 和台灣學生書局所出版 。

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洪淑芬所指導 賴惠娟的 一貫道善歌之樂教功能與修辦實踐之應用研究 (2021),提出中國文化精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貫道善歌、一貫道聖訓、普渡收圓、調寄、語寄、寶卷、禮樂、樂教、白陽期。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含碩專班) 洪光宗所指導 鄭玉柱的 台灣黃金工藝轉型發展策略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珠寶、金工傳承、技職教育、數位轉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文化精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文化精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廣大和諧比較哲學與文化 紀念方東美先生誕辰雙甲子

為了解決中國文化精神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百年來多番起伏的中國哲學界最亮麗精彩的一道風景線,安徽桐城的方東美可謂當之無愧。   方東美青年時期已有突出表現,他是少年中國學會的一員,也是五四學運的學生領袖,他立志不參與實際政治,全心奔向學術,終於走向令人尊崇的學術高峰。   本書是方先生的大弟子之一的孫智燊教授多年的編輯成果,書中的收集頗豐,有方東美先生同時代的沈怡、吳經熊、黎東方、杭立武等先賢,也有陳康、程石泉及黃振華、劉述先、成中英、何秀煌等曾為弟子,如今早已著有名聲的前輩作品,中生代學者亦有多篇精彩紀念文,使本書不但是紀念集,更是一冊多面向的方東美學述詮釋集。   方東美先生說:「在家學淵源上,我是個

儒家;在資性氣質上,我是個道家;在宗教興趣上,我是個佛家;此外,在治學訓練上,我又是個西家。    

中國文化精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Wong Wai Man
周庭被取消參選立法會資格。
鄭若驊繼續被揭發,所持物業有僭建,今次是在駿景園和火炭工廈。迄今為主,她在港的物業,基本上全部都有僭建。
周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令她喪失香港公民的參選權?
原來是因為她的政治聯繫——香港眾志,在黨綱上有「民主自決」四字。
選舉主任說,民主自決,即不擁護基本法,所以,被DQ。
周庭是報名參加立法會補選,本是屬於羅冠聰的香港區直選議席。
羅冠聰也是眾志成員。
當年報名參選港島區直選,是得到同一位選舉主任批准的。當年的標準,眾志黨綱的「民主自決」並不影響他參選。
他以最高票數當選,但因宣誓問題被政府DQ。
眾志的領袖,不是入獄,就是被取消議員資格,或根本失去參選的公民權。
鄭若驊的僭建,不只在她持有的物業內,她在香港僭建了一層政治過濾制度,凡北京不喜歡的人物,都剝奪終身政治權利,失去了參選權和投票權。
我住港島區,我一票是投給羅冠聰的。但他的議席被DQ,我準備在311投票給補選的周庭。
但周庭參選也被DQ了。這不是遞奪了我的投票權?
篩選了特首參選人,篩選了立法會參選人,扭曲了香港人的投票權利,這是基於那一條法律條文的?
林鄭、張建宗、鄭若驊,整個政府,包括小小的選舉主任,聯手摧毀整個香港法律系統,扭曲普通法的法律邏輯,所以,整個法律界恐懼了,他們破壞了他們的行業,壞了他們的衣食。
以後,十年寒窗讀法律沒用了,法庭的經驗也不重要了,法律條文的解釋,要符合主子的政治需要。所以,資深大律師的經驗不及聰明走位,知道北京需要,和聽中聯辦指揮,更為實際。
選舉主任會說,老細叫,有什麼辦法?
公務員都喜歡這麼說。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魯國的權臣季孫準備出兵併吞鄰近的小國顓臾。
孔子的學生冉有,是當時魯國的高級公務員,他怕事後會被孔子罵,先來備案,還找子路一齊來壯膽。
中國政治哲學的重點,是興滅國,繼絕世,中華民族的道德,是不喜歡侵略他人,更不主張別人侵略。作為一個政府的大臣,要有義利之辨。
冉有一聽孔子罵,立即推卸責任,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夫子指季孫。是老細想咁做,我們打份工,有什麼辦法?
跟著孔子說出了中國文化精神的重點。
他說︰
「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話,以前的良吏周任就講過,先計算自己的能力來出任職位,若果力不勝任,便應該辭去。
好似替盲人帶路,危不抱持,跌又不攙扶,咁要你來做什麼?
宰相輔助諸侯,幫不到政府的忙,你還留在政府做什麼?
是老細要求,並非自己本意便照做,是大錯特錯了。
我問你,猛獸應該關起來,放出來便會吃人。龜玉,象徵經濟,內在經濟崩潰了,民不聊生,這是誰的責任?
政府的權力不好好控制,內務經濟使人民艱難生活,年輕人看不到前景,都是作政府公務員的過失啊!
今日DQ周庭的參選資格,因為討好北京害怕年輕人的本性。
但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打壓這一代沒有私心,願意將生命熱情,貢獻給香港未來的年輕人。
這樣的政策,能夠持續嗎?
五十歲以上的,都相信因果,因為,大都看過因果報應。
林鄭以僭建為武器,當年政治擊殺唐英年,今日用鄭若驊出任司法殺手,卻天天受僭建醜聞之苦。
這樣的政治班底,為善則力有不足,為惡則粗糙醜陋,想遊走於兩難——北京和香港人之間,不可能有好下場了。

2018年1月30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一貫道善歌之樂教功能與修辦實踐之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文化精神的問題,作者賴惠娟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論文以一貫道善歌為研究主題,內容著墨於善歌自身的研究,關涉一貫道之天時道運、善歌的形成、內容、運用,尤其著重在善歌的樂教功能及修辦實踐的應用。本論文也觸及中國上古音樂形成之淵源及樂教之議題探討,共構成本論文的義理實踐世界。就道統史觀而言,天時道運已轉至白陽時期,明明上帝慈憫,降下天人一貫之性理大道,引導芸芸眾生「先得後修」,期冀人人積極修身、立德、行道、辦道,進而推道於人間。因而,無極老敕令彌勒佛掌天盤,弓長祖及子系祖掌道盤,於此普渡收圓大事因緣已至的天時樞機中,一貫道善歌由此應運而出。其歌詞內容乃出自於明明上帝及聖賢仙佛所垂示之天理真諦,來自無極理天的聖佛智慧,形成的時代

教化,可謂人唱天應,代天宣化,天人共辦,傳遞天心、聖意之所在。故相對於其他宗教音樂,一貫道善歌,無論就歌詞內容而言,或就宣唱傳唱之作用而言,更具足了體用一如之周全性,心性陶冶之修持性,道德化成之人文性,天啟典章之神聖性。故能引領白陽修士窮理盡性、窮神知化、盡人合天,輔成明師一指先得後修,以達本還源、優入聖域之作用。誠如〈禮運大同〉聖訓端木賜夫子、阿難尊者、濟公活佛慈訓云:「今承天之運,儒家辦收圓大事。」白陽末後,天時道運釋終儒起,儒家應運,是否以仁心為主體之禮樂教化,將承接起輔成普渡收圓之大業。 本論文主要以一貫道發一崇德集結成冊之善歌本,與諸多白陽聖訓典籍中之義理與善歌文本進行收集、歸

納、分析、詮釋,期冀多方面建立起包括歷史淵源、樂教功能、義理內涵、修辦應用等多層面的一貫道善歌之研究。因此,本論文除了探討一貫道善歌的樂教功能及具體應用,也回溯上古聖人法天理運行理則以制禮作樂,其樂教之義理內涵及其作用之探析。分析「樂與天」、「樂與道」之體用一如之密切連結中;展現「聖人作樂之神聖性」、「樂和與教化」等相關主題的研究中,體現禮樂教化相輔相成,而聖人作樂之教化乃藉有聲之樂的一氣流行,以喻天道運轉,以樂平和人心,去人慾存道心、撫慰人心、淨化心靈及其對心性化成之功能,用以輔助一貫道善歌之形成及其作用的終始本末之理。 藉由善歌之宣唱,感而覺知於來自上天深度的情感呼喚,也引導白陽修士

,藉有聲之旋律自我體覺無聲之內在天理,藉歌聲洗心滌慮,揚淨雜染妄想,清澈心靈,藉宣唱善歌傾聽那來自理天性靈本真的聲音,覺察人本自清淨之性理,內在覺性與音聲之理氣象一貫,回歸空淨一如之本體。為了使善歌能普遍、快速且廣為流傳於普羅大眾,仙佛將善歌詞的旋律,與人人耳孰能詳的現成流行歌曲做配合,形成所謂的「調寄」,達到普遍教化的目的,更具溝通天人之橋樑與道降火宅的天時意義。 足見聖人作樂之初,源於體察天道之有序,合於天道運行之和諧規律。而一貫道善歌,其內容降自於上天,其義理具樂教之化成,於傳唱之中,啟發自性覺知,自覺覺人。故一貫道善歌實為白陽末後的上天木鐸,用以輔成普渡收圓之大事,乃是圓滿心性之

重要載體,並期冀找尋跨越宗教之合作契機,與五教間相互融通之橋樑。

郭齊勇新儒學論文精選集

為了解決中國文化精神的問題,作者郭齊勇 這樣論述: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二為宋明新儒學;其三即為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以至當今之劉述先、蔡仁厚諸先生。   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其二為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再者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而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   隨著對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本叢書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三十位。選取其中最精闢之作,以論文集形式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作者簡介 郭齊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17年被評為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2020年被評為「儒學大家」。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與主席、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現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譽院長、

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專長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等。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郭齊勇    I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高柏園    III 綜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        1 試論現代新儒學的幾個特點        45 熊十力哲學述評        59 論熊十力對佛教唯識學的批評        79 論熊十力

與唐君毅「戊子己丑良知意念之辨」        97 梁漱溟的文化比較模式析論        111 馬一浮的國學新創        131 錢穆學述        157 論錢穆的儒學思想        171 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 ──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在張力        195 賀麟前期的中西文化觀與理想唯心論初探        209 牟宗三的形上學體系及其意義        227 牟宗三諸書簡體字版之總序        255 唐君毅的哲學系統        267 徐復觀的思想史觀        293 論杜維明:讓儒學的活水流向世界        319 成

中英的哲學思想        329 劉述先的新儒學思想        339 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論綱        351 當代新儒家對儒學宗教性問題的反思        369 簡論大陸新儒家        393 附 錄 一、郭齊勇簡介        397 二、郭齊勇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398 後 記        405   當代新儒學叢書序   子曰:必也正名乎!今逢《當代新儒學叢書》開始陸續出版之際,正可對「當代新儒學」一名之意義做一說明,並指出其中可能的發展與價值之所在。   儒學可大分為三期,其一為孔孟荀為主軸的先秦儒學,其核心關懷是周文疲弊的問題

。其二為宋明新儒學,牟宗三先生認為其新有二義,其一是宋明理學之伊川朱子學,此為歧出轉向之新,其二是伊川朱子學之外者,其乃調適上遂之新。宋明儒學的核心關懷是回應佛老在文化與學術上之挑戰,並積極建構儒學自身的學問系統。今日所言之當代新儒學乃是屬於中國哲學史上第三期儒學,其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其核心關懷乃是中國及其文化,在面對西方文化入侵與挑戰之時,如何一方面靈根自植,真實護持中國文化之價值,另一方面遍地開花,對文化、民主、科學等問題,予以全面性、整體性的批判、回應與建構。其實,這樣的關懷並非當代新儒家的專利,也是當代中國人的共同關懷,而當代新儒家之為當代

新儒家,乃是對此問題有其特殊的角度與立場,此即是當代新儒學的特質所在,也可以說是當代新儒學的理論性與系統性所在。   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而三教之為三教在其有各自的教相,也就有其特殊性與系統性,缺少系統性就無法成為一套特殊的立場與教相。當代新儒家的教相或系統性有三個重點:其一是道德的理想主義,理想主義可以有不同型態,而當代新儒家乃是以道德為首出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不但不排除任何客觀知識,反而是要吸收、消化客觀知識,以幫助其道德理想之實現,因此當然不是反智論。同時,道與德乃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存在,因此也沒有人有絕對的優位性去宰制他人,反而是尊重每個人對道德的體會與價值的實現,當

代新儒家在此排除了良知的傲慢與文化的自大,而是重視對話、溝通與和諧。以道德的理想主義為基礎,當代新儒家特別強調生命實踐之學的重要與必要。道德的理想主義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的方向與內容,而此方向與內容也就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現,也就是一種生命的學問,一種生命實踐之學。如佛經所謂「說食不飽」,生命之學不只是知道聖賢之道,而更要成為聖賢,具體真實地善化、實現、圓滿我們的生命。因為生命之學的推動,道德的理想主義才在具體的實踐中彰顯天道性命之永恆與普遍。更進一步,則無論是道德的理想主義或是生命實踐之學,都是在仁心無限的基礎上展開。仁者親親仁民愛物,其心一方面自覺、自在、自由,一方面則以一切存在為

其所關懷、參與、與轉化的對象與內容,此即所謂自由無限心。此自由無限心之圓滿境界,即是天人物我合一之學,此義分四層,天是指超越界,說明儒家並非只是侷限在人間世,而保有一定的超越性。此超越性也呈現為一種無限性與絕對性,滿足儒家的宗教性。地則說明人與存在之關係,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接著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本一與合一。本一就存在說,合一就價值說,其本一也。如果只是偏指自然環境,則人便是特指人文社會的存在,也就是文化的內容。孔子盛讚周文之郁郁乎文哉,其實也正是強調人文化成的價值與重要。人固然是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然而人也同時活在人文世界、意義世界之中,人是以其傳統文化為其

前理解,進而與世界進行溝通與互動。而當代新儒家之重視道德,其實也就是重視文化,重視我們生命不可或缺也無可逃的前理解。這樣的態度並不是一種封閉的命定主義,而是指出歷史文化的必然影響,當我們如是說時,其實也說明我們對歷史文化已有充分的自覺與反省,這也就成為我們由繼承而創造,日新又新的動力與基礎所在。道德是自覺,而理想主義就表現為動力與目標,知行一也。知行無他,即是我之知、我之行,也就是人的主體性與主體自覺之問題。主體並非憑空而至,它乃是在歷史文化與生活世界中,逐步成長的存在。它具有歷程性、開放性與超越性,它是在我們的道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價值內容的創造者與參與者,它具價值義與實踐義。所有的道

德工夫修養,皆是依心而發,也就是主體性的自我實現的自覺表現。   孟子讚孔子為聖之時者,今由天地人我合一之學觀之,則當代新儒家除了繼承並發揚傳統文化之價值之外,尤其重視時代的感受與回應。21世紀的人類文明與宗教問題,這是天;人與環境、自然之關係,這是地;人與社會、家庭之關係,這是人;人與自己的心靈、身心之關係,這是我。我想,面對21世紀當代新儒家並未缺席,反而更積極地參與世界的改造與進化。以中華文化、孔孟思想、宋明理學、當代新儒家為前理解,以獨特的思想提供給人類社會,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我們的價值與喜悅。   《當代新儒學叢書》得以出版,要感謝學生書局陳仕華教授的倡議,郭齊勇教授的支

持,學生書局編輯部團隊的努力,以及所有學者的共襄盛舉。叢書的出版一方面是總結成果之豐碩,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我們了解儒學之前理解,從而將迎來更令人讚歎的學術文化迴響,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且讓我們以豪傑之士自許,雖無文王,而儒學猶興。   高柏園 序於淡江大學中文系 2019年8月1日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是從中國文化自身的大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的挑戰應運而生的、20世紀中國最具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現代中國反思與批判片面的現代性(包括全盤西化或俄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現代中國積極吸納西學、與西學對話,又重建傳統並與傳統對話的最有建設性與前瞻性的思想流派。這一

思潮是非官方、非主流的,其代表人物都是在野的公共知識分子,故深具批判性與反思性,又是專家、學者兼教師,在哲學、史學與教育界等領域有著卓爾不群的建樹。這一思潮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既有終極性的信念信仰,又不與自然或科學相對立,堅持社會文化理想與具體理性,揚棄工具理性,開啟了21世紀中國重釋、重建傳統與批判現代性弊症的文化走向,又延續至今,在中國思想文化界繼續發揮著積極健康的作用。在西化思潮席捲全球、包舉宇內的時代,國人把儒學棄之如蔽屣,洋人視儒學為博物館、圖書館,當此情勢下,有現當代新儒家興焉。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正視儒學為活的生命,真正能繼承、解讀、弘揚儒學的真精神,創造性地轉化包括儒家、道家

、佛教等思想資源在內的傳統文化,把中華文明的精華貢獻給全人類,積極參與世界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其功甚偉!所以,這一學派雖然很小,影響力有限,在臺灣也是寂寞的,但因思想深刻,不隨波逐流,值得人們珍視。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形成於1915-1927年發生的東西文化問題論戰與1923至1924年發生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期間。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馬一浮等。以上也可以視為本思潮發展的第一階段。以後的三個階段,時空轉移,頗有意思。第二階段發生在抗戰時期與勝利之後的中國大陸,第三階段發生在1950至1970年代的臺灣與香港地區,第四階段發生在1970至1990年代的海外(主要是美

國),改革開放後又由一些華人學者帶回中國大陸。第一階段可以簡稱為五四以後的新儒學(家),第二階段可以簡稱為抗戰時期的新儒學(家),第三階段可以簡稱為港臺新儒學(家),第四階段可以簡稱為海外新儒學(家),改革開放後返輸中國大陸。其代表人物包括三代四群十六人:第一代第一群: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第一代第二群: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第二代第三群: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第四群:余英時、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蔡仁厚。此外,現代新儒家陣營中,還應包括如下人物:陳榮捷、陳大齊、謝幼偉、張其昀、胡秋原等。   隨著對現當代新儒學思潮與人物研究的開展,兩岸三地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及其

研究成果。   2015年,友人、學者高柏園教授與我商量在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當代新儒學叢書事,他提出了本叢書的構想、計畫及兩岸三地的作者人選。祈望本叢書的出版,能更進一步闡明現當代新儒家學說,以利儒家思想之傳播,為民族復興盡綿薄之力。   本叢書名為:當代新儒學叢書。叢書主編是高柏園教授與在下。擬收輯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學者共30位。每本字數:25-30萬字。叢書各冊為論文集形式,各篇論文多寡長短不限,也不論其是否曾經發表出版。每冊書後附作者簡介,與該作者新儒學研究論著目錄。   本叢書各冊擬於2020年及以後陸續出版,衷心感謝各位作者及學生書局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懇望得到學術界、

讀書界的朋友們的指教!   是為序。   郭齊勇 2019年夏天於山東嘉祥

台灣黃金工藝轉型發展策略探討

為了解決中國文化精神的問題,作者鄭玉柱 這樣論述:

研究者從年輕時期在台灣當金工學徒,於1993年自行創業成立迎鶴珠寶公司,之後逐步轉型為建立自己的品牌,從1993年至今,台灣珠寶由於工藝的提升發展出輕巧以及價格親民的飾品,於是拓展銷售通路到網路販售,但關於人才不足的問題,由於國家與學校教育資源有限,導致學習金工只能靠認識的介紹或者徵學徒的方式,學不學得到正確的還要靠運氣,研究者因此以本論文透過文獻回顧法與訪談法追蹤探究。 本研究探討金工工藝產業概況與技職教育,從訪問銀樓業界深耕的人,得知台灣金工工藝在技藝傳承下出現的問題,原由來自業台灣業界與國家沒有重視金工人才的培養,導致無人繼承。從金工技術的進步與人才的消逝中探討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傳承,產

生有效的傳承。同時,探討跨境店商崛起,台灣黃金工藝服務業如何數位轉型。研究者希望政府、學校與業者,透過技職教育為想加入金工的學生鋪出一條路,學習正確且有效的金工基礎,讓他們能直接投入業界,畢業即就業,也將金工的技術與精神流傳下來,讓台灣的金工產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