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爍 主編寫的 變革世界的中國策Ⅱ︰中國主動或被動的改變將如何重塑世界版圖 和宋鴻兵的 貨幣戰爭 3 金融高邊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江蘇文藝 和遠流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鄺承華所指導 呂倩茹的 限制台灣企業對陸投資規範之探討-商業因應策略與法律執行效果之審視 (2012),提出中國貿易順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境外公司、法規套利、法律市場、法域競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經濟學系 楊志海所指導 劉名寰的 國際經濟學的三篇實證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中國、人民幣、產業內貿易、異質性廠商、貿易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貿易順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貿易順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變革世界的中國策Ⅱ︰中國主動或被動的改變將如何重塑世界版圖

為了解決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作者王爍 主編 這樣論述:

2010年歲末,財新傳媒集團組織召開了首屆財新峰會——2010中國與世界。參會嘉賓是來自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專家和主管經濟的政府要員,超過200人。本書即以峰會嘉賓的演講、討論發言稿為基礎,由財新傳媒的資深記者編寫而成,財新傳媒主編王爍任主編。 本書根據財新峰會的13大主題編寫成上下兩冊,上冊附贈15位嘉賓主題演講視頻光盤,下冊附贈13大主題分組討論會視頻。本冊包含︰中國的自我認知與適應新角色、全球經濟困局與十二五方略、“世界工廠”的未來——增長與轉型、民生與收入?配、經濟新格局、投資與貿易新趨勢、能源與資源︰周期與遠景幾大主題。 王爍,現任財新傳媒主編、財新網總編輯、《

新世紀》周刊主編、《中國改革》雜志主編。 1998年加入《財經》團隊直至2009年11月,是《財經》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財經》執行主編,主導過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道,如《基金黑幕》、《銀廣夏陷阱》等。他領導的編輯記者團隊在國際上屢獲殊榮,曾獲國際調查報道學會“2003年度杰出國際調查新聞獎榮譽提名獎”;2004年憑借SARS報道,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2004年古柯索國際新聞獎榮譽提名獎”。 第一篇 通脹與匯率 第一章 中國如何應對通脹 危險的實際負利率 中國“寬貨幣”終結的內外條件 反通脹不能僅靠貨幣政策 厘清通脹壓力方能果斷應對 聯儲的量化寬

松與中國的通脹風險 通脹有多遠 第二章 人民幣匯率之爭 匯率戰無贏家 貨幣即政治 “貨幣戰爭”蠱惑 克魯格曼的人民幣謬論 升值難改全球失衡 第三章 建言人民幣匯率政策 構想人民幣 艱難的平衡 中國是下一個日本嗎 升值還是漲工資?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佳選擇 第二篇 金融監管與改革 第四章 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 保爾森答案 老一代央行家的謝幕 要盯住影子銀行 第五章 金融監管 美國︰金融監管變法收官 劉明康談監管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方向 美國模式還值得學習嗎 債的沉淪 人民幣國際化擔心什麼 培育人民幣資產市場的關鍵一步 金融創新迫在眉睫 尋求金融穩定的支點 第三篇 投資與貿易

第七章 透視中國海外投資 追蹤中國投資 中國海外投資怎樣“走出去” 第八章 全球貿易變局與中國 新興市場新定位 貿易崩潰啟示錄 信貸緊縮只是導致貿易大崩潰的次要原因 中國貿易順差並非全球經濟失衡主因 中美貿易︰小摩擦,而非大戰爭 第四 篇環境、資源與能源 第九章 建言中國電價改革 中國電價改革何去何從 階梯定價不如實時定價 第十章 如何發展低碳經濟 哥本哈根之變 中國節能應轉向總量控制 金融業如何支持低碳經濟 第十一章 如何應對環境風險 海洋污染事件公平善後缺什麼 破解“有組織的不負責任” 第五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第十二章 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天公不語對枯棋 “三難選擇” 氣候與

金融︰雙重危機 資源收益分配扭曲加劇貧富分化 形勢比人強 中國人口紅利僅剩三年 第十三章 結構調整的方向 增長放緩不足懼 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以金融革命促發展方式轉變 地方政府公債發行束縛待解 求解勞動力供求新格局 2010年年初,財新團隊重新出發,200位同仁創建了《新世紀》周刊、《中國改革》雜志和財新網三位一體的全媒體平台。你手上的這本新書《變革世界的中國策》,濃縮了這個中國最著名專業新聞團隊一年的工作成果。 秉承獨立的新聞理念,財新團隊告別過去的輝煌,在新媒體時代給出專業新聞出義的回答,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變。在重大問題上發揮輿論領袖作用

,以調查報道的操作方法,挖掘更完整事實,做理性與科學精神的啟蒙,我們的變與不變,與這個時代、當前中國的變與不變,同聲同氣。 《變革世界的中國策》,什麼變革?有何對策? 世界一眼可見的最大變化,是在2007年發酵,2008年爆發,2009年進手術室,2010年觀察善後的這場金融危機。有關這場危機的思考和洞見汗牛充棟,許多也見諸本書。我不再重復。 中國應該有什麼對策?有人相信,華盛頓共識的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精神是北京共識︰政府主導、經濟干預。提出這個名詞的喬舒亞‧庫珀認為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具有“普世價值”。 我們的看法與此不同。前一段時間我參加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學者媒體對話“思‧辯圓桌”,在國際形勢與“中國模式”一節發言。正好與本書的主題相符若契。 我說,關于“中國模式”與中國經濟增長這個主題,至少要分成三件事。第一件是中國經濟長期高增長本身,這有目共睹;第二件是存在著一套能被稱為“中國模式”的組合,這也是有目共睹,其特征主要是政府主導,集中關鍵資源于政府認為最能夠帶動增長的領域;第三件是能用所謂“中國模式”來解釋中國經濟的增長嗎? 與“北京共識”不同,我的答案是不能。 中國經濟增長有一千個原因,我試舉其中最重要的兩條︰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土地承包改革,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並實質上允許

其自由流動;2001年年底加入wTo。前者使農民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創造了中國至今仍未耗竭潛能的龐大生產能力。後者標志性地使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龐大的生產能力得以充分釋放,立即催化此前無法想象的強勁動力。 2001年,中國加入WTO,人們開始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2002年,人們開始說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 2003年,人們開始說人民幣被低估。 2004年,人們開始談論中國崛起的各種版本。 解放農民,加入WTO,不是所謂“中國模式”的一部分,它是全能政府放松管制,允許中國經濟與社會回歸正常的極為重要的兩步。中圍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動力來自經

濟與社會的正常化,來自全能政府從經濟與社會領域的漸進式撤退。 回到“中國策”,回到“北京共識”,回到“中國模式”,說一千道一萬,現實是,它們都是全能政府從經濟與社會後撤但只撤到一半的產物。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是因為還剩下的這一半特別偉大特別正確,還是因為好歹總歸是撤走了一半? 一位國內最大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問我,你覺得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在哪里?我理解他的言下之意︰今天的經濟,政府主要靠賣地,企業主要靠買地,銀行主要靠吃利差,股市主要靠Pre—IPO,如此單調單薄。會不會出大問題還有爭議,走不了太遠是肯定的。 我的簡單回答是,看看已經撤走的那一半,什麼取代了它

?答案很清楚︰以經濟自由化為主的內部自由化,再加上全球化。那就讓它們接著前進,取代還沒撤走的那一半! 更復雜的回答,基于對決策者、企業家、投資者、工人、農民、學者的觀察與采訪、調查與對話的真切版回答,來自我的同事們,在這本書里。

中國貿易順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國貿易順差創新高,但外匯和國際資產儲備卻未見上升,資本外流的情況再次浮出水面。人民幣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種雙循環的結構。中國政府一只手掐老百姓脖子,保證匯率不下降,另一只手操縱匯率來回割韭菜。人民幣既保持匯率堅挺,對於權貴和商業階層又能保持一定的流動性,給他們提供洗錢走資的方便,就是靠的這種分層管理,分級管理的方法。
#人民幣 #匯率 #資本外逃
----------------------
相關連接

綠色經濟,壓垮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全行業無一倖免!頂層收割,底層買單|中環孫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3D5LB20kI&t=104s

血酬定律!你必須知道的中國社會生存法則,無視這個法則的代價是肉體消滅|中環孫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zcETeh9zw&t=25s

中環孫老師|中國全面伊朗化。中國版霍梅尼已經誕生?普通人命運如何,大家一起當炮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XLMzMJXgs

中環孫老師|假通脹,真收割!通脹剪刀差收割社會底層,剩下的安穩日子不多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toWnps_94&t=48s

中環孫老師|中國一線樓市恐慌式上漲,地產基本邏輯已變,中國經濟正式走入蕭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3yAN7NiuM&t=6s

中環孫老師|大基建帶來大風險。戒急用忍,政急必亡。紅朝是否將步隋朝後塵,急政而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OehAEY8iI&t=43s

中環孫老師|逃離北方!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增大,人力資本加速轉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1LOx_4Ii0&t=544s

中環孫老師|壟斷經濟學!先富為什麼不願帶動後富?貧富差距背後的財富潛規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BoEr8Y45A

中環孫老師|對外吸鈔,對內收割,人民幣悶殺中國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_SAVTd2SY&t=18s

中環孫老師|韭菜爭奪戰!中美金融權貴爭搶中國內地韭菜,最後誰會勝出?韭菜的最終命運是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KtCEdpEVNY&t=58s

中環孫老師|中美對抗不斷升級,華爾街為何大舉投資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nUby0prGE

中環孫老師|貨幣大關門!金融內循環!人民幣的終結已經踏出第一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FcHiVdRJE

孫老師說財經|中國城市大洗牌,你居住的城市決定了你的未來,现在的户籍就是未来的国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TuV-Z06lw&t=53s

孫老師說財經|人民幣的終極命運,不會貶值只會消失。你的社會等級決定了你對人民幣的兌換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hWVtKv07g

孫老師說財經|大通脹還是大通縮?解密中美兩國經濟的底層密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HaAkLp1rw

孫老師說財經|別讓人民幣匯率騙了你!人民幣匯率表面穩定,資本外逃一刻未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9LUgm3pTyc

孫老師說財經|內循環經濟啟動,中國韭菜在劫難逃,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qYRt8Exg8

孫老師說財經|房價上天,經濟落地,房地產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墓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RU_2lfGeE

限制台灣企業對陸投資規範之探討-商業因應策略與法律執行效果之審視

為了解決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作者呂倩茹 這樣論述:

台灣係一淺碟型之海島經濟,須與國際經濟社會交流與貿易,始得以生存與發展;而中國大陸之經濟快速成長,已為全世界增長最快之經濟體。兩岸之同文同種,我國佔有地理及人文之利,卻礙於政治意識之歧異,藉由強行經濟管制方式,遏抑企業西進投資;我國政府之經貿法制即係我國企業西進投資的阻礙之一。面對於中國大陸此一世界市場,我國企業以迂迴方式進行投資,轉至第三地投資境外公司,再以境外公司名義至中國大陸投資;利用法規套利行為,規避我國之法制規範,亦顯示了法域競爭下法律市場力量之供給與需求,已對我國企業為營運決策產生影響;而國際間均主張法規鬆綁與管制革新有助於提升經濟成長,過多之管制相互扞格,不檢討精進並鬆綁法制,

法制終究會失去其既有功能,可以低成本下維持經濟秩序之法規,對國家、企業而言,才是好的法制。而2010年ECFA之簽訂,不僅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避免我國於區域經濟之邊緣化,更將有助於我國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且ECFA為兩岸所締結影響最大之雙邊協議,亦為WTO首項具有主權爭議之會員國,簽定之貿易協定,可促使兩岸回歸WTO模式,商議優惠協議,更可提高我國於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我國與他國FTA之洽簽速度。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之2012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我國競爭力自第7名落至第11名,認為我國應鬆綁金融法規,以免阻礙企業營運

;對於企業西進投資,亦應從全球產業佈局之角度思考,以引導代替限制,藉由國際組織及國際規範之框架,利用區域經濟組織之擴增,建立正常經貿關係,以求雙贏新局。

貨幣戰爭 3 金融高邊疆

為了解決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作者宋鴻兵 這樣論述:

  宋鴻兵在《貨幣戰爭》與《金權天下》中,闡述了歐美主要金融勢力集團的形成發展、合縱連橫,解析當今世界幕後主宰力量的運作和決策機制,透過對歷史的體察,準確預測了金融海嘯的爆發與黃金飆漲,使得《貨幣戰爭》喧騰一時,話題不斷,光是第一冊正體簡體中文版合計,就已經接近200萬冊!   宋鴻兵在研究歐美主要金融勢力的運作時,也看到金融在歐美列強殖民侵略清朝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寫成這本《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一如以往,宋鴻兵以生動的語言、仔細的觀察與大膽的推論,從貨幣史切入,說出一段聞所未聞的中國現代史,令讀者拍案叫絕:   .胡雪巖之所以垮台,是因為妨礙了怡和洋行的核心利益。  

.蔣介石拿了蘇聯的資助進行國民革命軍北伐,為何又翻臉「清共」?  .為何國民政府的法幣改革刺激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從貨幣戰爭的角度,如何解讀國共內戰?  .在美元長期看貶的趨勢下,人民幣要如何國際化?  .為什麼掌握了白銀,就會掌握下一波投資的契機? 作者簡介 宋鴻兵   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1990年代初赴美留學,主修資訊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曾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資訊安全、聯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機構供職,並曾擔任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級諮詢顧問,主要從事房地□貸款自動審核系統

設計,金融衍生工具的稅務計算分析,MBS(資□抵押債券)的風險評估。

國際經濟學的三篇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貿易順差的問題,作者劉名寰 這樣論述:

  過去數十年間,受到全球化與經濟自由化趨勢的影響,國際經濟環境遭逢巨變。在此時代巨輪變遷的過程中,除了為許多國家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與挑戰,同時也衍生出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經濟現象與課題。本論文之要旨,即透過詳細的觀察、整理與歸納大量統計數據,經由嚴謹的計量模型估計,系統性地針對三個當今廣受討論的國際經濟議題進行實證研究。  議題一分析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影響。中國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透過大量釋放出低廉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結合『偏低』的匯率政策,吸引外國資金投資,成就其經濟發展,並累積出數量驚人的貿易盈餘。  近年有論者將全球金融危機歸究於偏低的人民幣匯率所導致的全球

貿易失衡,進而倡議中國應進行幣值重估,以協助矯正世界貿易結構。有趣的是,人民幣匯率在2005年到2009年間,每年平均升值幅度達4.4%,惟中國貿易順差仍持續累積。此現象令人好奇人民幣升值是否對減少中國順差的效果有限,甚或人民幣匯率並非改善全球貿易失衡的關鍵?  議題一整理中國與其前49大貿易對手國的商品進出口統計,並根據聯合國商品分類系統(BEC System)將商品析分成三大類:原物料、中間財、最終財,藉以分析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財貨之影響。研究發現,中國三大出口商品對匯率的敏感程度大於進口。匯率升值除了減少中國出口,其中間財進口需求也將因出口下降而減少,從而抵銷部份匯率升值對順差的抑制效果。

此外,中國內需規模對於改善順差的效果明顯,顯示中國經濟轉型實為改善全球貿易失衡不可或缺的因素。  議題二驗證產業內貿易發展程度與勞動市場雇用變化之間的關係。有別於李嘉圖比較利益理論的預測,近十來年受到新興國家加入全球生產供應鏈的行列,以及運輸、通訊成本降低的影響,全球產業內貿易發展快速。根據『平滑調整假說』(Smooth Adjustment Hypothesis, SAH),倘若一國的貿易型態偏重於產業內貿易,則其生產要素的投入波動受到貿易的衝擊將小於產業間貿易。  議題二利用聯合國『商品與行業』對照表,自行編算台灣製造業進出口貿易資料,並整理相對應的勞動雇用統計,檢視『平滑調整假說』是否成

立。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目前正積極投身區域經濟整合的行列。身為全球生產供應鏈的重要成員,此議題對於參與經濟整合時的衝擊影響分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研究結果發現,產業內貿易程度愈高確實有助於減少勞動雇用量的波動程度。專業技術人員在產業內所占的雇用比例愈高,則該產業的勞動雇用波動程度也愈低。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本研究實證結果,貿易開放程度並不影響台灣製造業的雇用變化,顯示政府在制訂貿易政策時,產業的貿易發展型態(而非貿易開放程度)應是重要的決策考量。  議題三嘗試辨認出哪些因素影響廠商在三種不同出口行為的績效表現:出口市場數、產品數及產品品質。受惠於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許多新興國家不約而同採取『出口

導向』策略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軸戰略。在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模式的初期,充份有效地利用國內生產要素以促進出口量的快速成長是重要的特徵。然而,伴隨著後進新興國家加入市場賽局,早發新興經濟體便無法確保在要素價格上擁有永久的絕對優勢。因此,如何藉由提升產業出口能力及產品品質,以增加產業附加價值便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  議題三合併中國海關貿易庫及中國中大型企業調查資料,嘗試找出影響中國電子業廠商出口行為表現的決定因素。研究結果發現,總要素生產力、廠齡及融資能力等三項因素,對於廠商在上述三種出口表現具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力;總要素生產力愈高、廠齡較大,以及融資能力較佳的廠商,愈有能力經營較多的海外市場、出口較多高品

質的產品。而廠商規模及資本密集程度對於廠商出口行為的影響力較不一致;規模較大的廠商,具有經營較多市場及出口較多產品的能力,然而它對於出口產品品質的影響則不一定。此外,資本密集度僅對廠商出口市場數具有顯著影響,對於出口產品數及產品品質則不具影響力。  如前所述,廠商的融資能力影響其出口績效表現。因此,對於像中國一樣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健全國內金融環境,使廠商在營運資金的取得及調度上不致成為其經營侷限,是採取出口導向發展策略的新興國家在政策上可著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