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讚二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山讚二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enniferHoward寫的 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和(德)漢斯·約阿斯(德)沃爾夫岡·克諾伯的 社會理論二十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上海人民所出版 。

醒吾科技大學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所 蔡志明、林宗毅所指導 潘美玲的 自由工作者的行銷策略:以球體關節人偶 (BJD) 彩繪設計為例 (2021),提出中山讚二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由工作者、BJD球體關節人偶、社群網路平台、行銷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醫護教育暨數位學習研究所 鄭夙芬所指導 陳虹蓁的 標準化病人困難溝通角色詮釋與演出經驗之敘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標準化病人、困難溝通情境詮釋、演出歷程、訓練需求、敘事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讚二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讚二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為了解決中山讚二手的問題,作者JenniferHoward 這樣論述:

  烏俄戰爭、Covid-19、歐洲難民潮、加州森林大火、全球暖化氣候災難……   面對這些天災人禍,如果你得逃命,你會帶上什麼?哪些東西是在你生命中,真正無可取代的?   「我坐在母親房子的地板上,被四周的雜物環繞著。」是本書開頭的第一句話。   本書以母親的囤積癖作為整個世代巨大而混亂的縮影,探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和網路發達是如何透過郵購目錄、二手市集和連鎖量販店,催生出無底洞般的物欲需求,從無限拜物到囤積障礙,清晰呈現歷史上囤積現象的發展脈絡。   囤積既非強迫症,也不是焦慮症,而是在消費文明的外衣下「痛苦和快樂的混和」,讓我們看見人是如何能樂在獲取事物,同時

又苦於無力管理或甩掉隨之而來的過多雜物。然而,囤積絕非個人問題,而是社會演進過程中,人類勢必面臨的文化困境。   書中援引各種新聞事件、數據資訊與文章著作,從「囤積」現象中發掘許多深刻的觀點。   囤物有其心理、歷史和文化根源   從工業革命開始,維多利亞時代的浮誇風潮和資本主義掛帥,加上網路購物的方便快捷,導致一連串失控和混亂,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浩劫。作者檢視數百年前啟動的資源大戰,綜觀百貨郵購目錄、二手市集、博覽會式收藏、大型連鎖量販等商業機制,說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如何淹沒在物質和財富之中,並揭示與環境破壞的直接關係。   極簡主義是對淨化的渴望   「囤物」是一種「被延遲的決定」

,當你無法或不願處理你所積累的東西,就會被淹沒或癱瘓。不管是近藤麻理惠的「令人怦然心動整理法」,還是「物歸其位」收納術或「斷捨離」風潮,從外在環境到內在心靈的減法,反映了囤物積習與現代人迷惘不安的直接關連。   物我依存的哲學   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誘哄我們,買東西就等同於買到快樂。當買的東西不再帶來快樂,我們就買更多的東西。然而,當我們佔有更多物品,無形中也被這些物品佔有並奴役,因為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去整理和維護,以維持最基本的需求。   數位垃圾也是一種囤積   網路生產和遞送系統確保了無窮盡的物質供給。隨著實體物氾濫,囤物夢魘也佔據了數位世界。隨手可得的電郵、文件檔、照片和影音,以及

永遠沒空整理的電子報、簡訊通知和購物廣告,再大容量的硬碟和雲端也不勝負荷。   瑞典式大限清理的溫柔省思   要認真考慮什麼會變成「身外之物」,就必須承認你終有一死,而許多構成日常記憶或家族傳承的事物,在我們不能欣賞或享受它們之後,還會存在很久很久。「大限清理」的觀念是:「絕對不要設想有誰會希望-或能夠-花時間來照顧那些連你自己都懶得打理的東西。無論他們有多麼愛你,都不要把這個重擔留給他們。」   囤積彰顯了人與物的依存關係,或許是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一輩子的創傷、或許是難以割捨的回憶、也可能是內心深處對生活的嚮往。然而,囤積往往衍生出罪惡和羞恥,當我們介入每個大量囤積的現場,務必抱持同理

和想像,去看見處於堆雜背後的那個「人」。   「清空我媽房子讓我清楚認識到,幾乎任何東西——衣服、廚藝書、晚禮服——一旦不再被使用或照管,就會變成雜物。」這本書給我們深刻的省思: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應該好好思考什麼是我們一輩子需要的東西,哪些物件是真正無可取代的?而不是在生命的終點,才去思考什麼是我們可以丟棄的東西。 專業推薦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廖心筠(收納教主)、黃麗如(作家)、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編輯)——高度推薦 媒體讚譽   霍華德對消費文化黑暗角落的探索,不但機智十足,且極有見地。她的寫法讓這個主題令人

耳目一新。她敏銳評估社會上的秘密恥辱,以及其鮮為人知的後果。——Kirkus書評   關於我們對事物依戀的本質,這本書堪稱一篇精彩而美麗的冥想。它讓我渴望過上一種沒有雜亂的生活——Malcolm Gladwell,《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兼播客主持人   本書有力地提醒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深刻的個人行為,如何在家庭、文化、經濟和國家之間散播,並感人地描述了作者本身如何努力管理家庭的混亂,從而深入理解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Adam MInter,《Junkyard Planet》和《Secondhand》作者  

中山讚二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hohoho
大家!抱歉這麼久違的才更新影片
你們等很久的眼袋手術心得來囉!
整個赤裸裸紀錄給你們看
我只能說跟我一樣被眼袋困擾很久的人
趕快去預約諮詢啊!!!!
超級值得不誇張還可以美個十年
怎麼想都是cp值高高高!!!

有些人會問手術類型&價錢
但因為眼袋部分會依照嚴重程度選擇手術類型
我的話算中度偏輕微~所以是內開眼袋手術
且嚴重程度不一樣價錢也不同唷
還是直接給醫師當面諮詢會、比較清楚!

這次一樣是在晶緻美學診所做的手術
幫我手術的醫師是劉厚耕醫師
真的非常專業且俐落~讚讚




▶▶晶緻美學診所台北總院
http://www.cbeauteclinic.com
地址: 10491台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1-1號
電話: 02 2581 6789



===============
👉與我聯繫👈
❤Instagram:Ranniestyle
❤Email:[email protected]
❤Shopee:https://shopee.tw/rere0729
↠想問問題或聊天都可以小盒子我的IG
↠蝦皮以販售二手彩妝服飾(少數新品)為主~

👉Follow me on👈
FB:https://goo.gl/uGrD4A
IG:https://goo.gl/5LMX7L

👉DISCLAIMER👈
此影片為療程互惠合作 內容皆為實際心得分享 可安心收看:)

自由工作者的行銷策略:以球體關節人偶 (BJD) 彩繪設計為例

為了解決中山讚二手的問題,作者潘美玲 這樣論述:

熱愛彩繪和造型設計,雖然未能如願成為職場工作,很幸運得到專職從事彩繪和造型設計的同學和朋友們的支持,讓我可以完成這次研究的內容,設計師們都是專業的獨立創作者,有自己的工作室完成創作也有對外教導授課,設計師們在各藝術領域裡的創作能力都非常優秀,教學經驗也都很豐富,回饋的評價也都很高,只是專職從事藝術創作的工作者對於行銷都很陌生,行銷對藝術工作者而言不太容易,然而,現今網際網路無國界無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時代,社群網路平台提供獨立創作者一個很好的舞台可以自由發揮和經營的機會,如何利用這些網路平台媒體功能及瞭解設計師個人的競爭力和如何運用社群網路的行銷模式來銷售作品,是筆者想要完成這份論文的原

由,希望藉由此次的研究可以協助獨立創作者一個參考的資料。

社會理論二十講

為了解決中山讚二手的問題,作者(德)漢斯·約阿斯(德)沃爾夫岡·克諾伯 這樣論述:

本書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學、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哥廷根大學等美國及歐洲各大學教授社會學課程的講稿整理成冊,全面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法國、美國、英國的社會學領域的新進展,包括帕森斯的規範論功能主義、新功利主義、衝突社會學、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盧曼的功能論、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布迪厄的文化社會學、法國的反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社會理論、新實用主義等內容。 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打破了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美國中心主義”視角,建立了一個更為全面的現代西方社會理論框架,而且還令中國讀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社會理論的發展及其豐富性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並對

西方學者自身在社會理論解讀視角方面的多樣性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漢斯·約阿斯 當代國際知名的德國社會學家,1948 年出生於德國的慕尼克,1979 年獲得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柏林自由大學等大學,曾任國際社會學學會副主席、德國埃爾福特大學馬克斯·韋伯研究中心主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現任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柏林洪堡大學教授,目前在中國已出版《戰爭與社會思想:霍布斯以降》《人之神聖性》《歐洲的文化價值》等著作。   沃爾夫岡·克諾伯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曾在埃爾福特大學、哥廷根大學任職,現為漢堡社會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

學理論、政治與歷史社會學、社會學史等。   中譯本前言1 譯者前言1 2011年修訂版前言1   導論1 第一講 什麼是理論?5 第二講 帕森斯與他嘗試集各家大成的理論22 第三講 邁向規範主義功能論的帕森斯44 第四講 帕森斯與規範主義功能論的進一步發展68 第五講 新功利主義90 第六講 詮釋取向(1):象徵互動論117 第七講 詮釋取向(2):常人方法論140 第八講 衝突社會學/衝突理論161 第九講 哈貝馬斯與批判理論182 第十講 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203 第十一講 把功能論發展到極致的盧曼226 第十二講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與較新的英國權力社會學253

第十三講 “帕森斯主義”與“現代化理論”的翻新276 第十四講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303 第十五講 在結構主義與實踐理論之間——布迪厄的文化社會學332 第十六講 法國反結構主義者(卡斯托裡亞迪斯、圖海納、利科)359 第十七講 各種女性主義社會理論385 第十八講 現代性的危機?新的診斷(貝克、鮑曼、貝拉,以及 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辯論)412 第十九講 新實用主義443 第二十講 社會理論的當代現狀468   參考文獻496 專有名詞索引522 人名索引533   譯者前言 這本書是一部很厚的理論教科書(原書超過800頁)。就我目前所知,這樣的書常常要麼是出版社想

引進,然後尋找願意接下翻譯任務的譯者;要麼是“大佬”級的學者基於教學專案,召集團隊共同翻譯。但這兩種做法都不是這本書的來由;這本書是我自己主動想翻譯,然後才接洽出版社,並由我一人獨自完成的。眾所周知,學術著作翻譯雖然是學術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但今天對於國內的教學和科研人員來說,翻譯是完全不被承認的工作。而且國內學術著作的翻譯稿費相當微薄,“安慰”的性質居多。所以學術著作翻譯在今天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還會想主動翻譯這本書呢?原因跟國內絕大多數進行學術翻譯的學者的動機差不多:因為我有一股想為國內學界作點貢獻的熱忱,這樣的熱忱讓我想做一些不計較得失,只求有意義的事。而翻譯

這本書的意義,至少有幾點。 第一,這本書有助於繼續推動國內的社會(學)理論發展,不論是在科研還是在教學上。理論對於社會學來說無比重要。它為這個學科提供了正當基礎,可以為經驗研究提供切入點與進行方針,並且最終能將所有經驗研究凝結成為我們帶來知識的社會運作原理分析。中國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重視思想的深度而非僅盲目地一味追求技術,所以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學界,不論各位學者自己的研究興趣或專長是什麼,想來都會還認可理論的重要性。 而正如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196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社會學的批判任務與保守任務》(“Kritische und Konservative Aufgab

e der Soziologie”)中所說的,社會學的理論工作至少有兩大重點:一方面,維護社會的穩定續存,這在學術研究上也表現在我們必須對古典理論有充分的掌握,繼承傳統;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根據我們當下身處的社會,對古典理論進行翻新,借由在當下所翻新的理論來對我們的社會進行當代診斷,進而建立能改善社會的實踐方針(在本書的中譯本前言和導論的最後,兩位作者也提到了幾乎一樣的觀點)。我有一種感覺,當下國內社會學界在古典理論的討論方面表現良好,但在重視與推動理論翻新與當代診斷方面略顯不足。近年來,關於社會理論當代發展的專著或教科書,不論是翻譯,還是我們自己撰寫的,都相當欠缺,我們自己也缺乏理論創新

的意識或勇氣。因此我們可能常誤以為社會理論在近年來沒有什麼發展,但實際上是我們與整個國際最新的發展脫節了卻還不自知。我們今天亟需一本介紹近代與當代(相對)較新的理論發展的教材。而本書在新穎度和全面度方面都是很優秀的。 第二,這本書相對來說深入淺出、好讀易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論教科書,雖然是二手介紹教材,照理說應該適合初學者閱讀,但卻常常翻譯或撰寫得對初學者非常不友善,甚至感覺比原典還難讀懂。這些書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多半是因為作者或譯者在缺乏解釋的情況下,直接運用與堆疊大量的專有名詞,讓剛入門的讀者摸不著頭腦。加上學術的書面用語本來就偏生硬,使得很多教科書不有趣,更不好讀。但這本書卻幾

乎沒有這個缺點。絕大多數(即便不是全部)的學術專有名詞,這本書的作者,約阿斯與克諾伯,在初次提到時都會先耐心地用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進行解釋,在用字遣詞上也刻意以口語化的風格來撰寫。因此,即便這本書無法跟引人入勝的小說相比,但對初學者來說應該比其他很多教科書都好讀多了。 第三,這本書在國際視野方面比許多其他的理論教材都更為廣闊。正如這本書多處提到,且已眾所周知的是,最晚從1970年開始,社會理論發展的大本營在很大程度上移向(或遷回)歐洲了,特別是德、法兩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英美世界的社會理論就完全不值一哂,而是說我們必須對歐陸的社會理論要有極高的重視。但不諱言的是,可能是因為語言上的隔閡

(畢竟德語或法語是小語種),我們今天關於社會理論的知識,還是過於依賴英美國家的輸送。市面上可見的社會理論翻譯教材,幾乎都是譯自英文著作。雖然這些書都會談到歐陸理論,但當中提及的歐陸理論都已經被英美國家作者基於他們的動機、利益、思維模式等因素過濾了一番,難免有不恰當的扭曲或忽略。不過,本書沒有這樣的毛病。本書是由德國學者撰寫的德文教科書,在德國理論的介紹方面無疑是最原汁原味的。這裡值得一提的小八卦是,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約阿斯跟我私下聊天時談到,他在出版本書之後,哈貝馬斯第一時間就讀了這本書,並寫信給作者,非常認可與讚賞這本書對他的理論的介紹。不過有趣的是,沒過幾天,哈貝馬斯又趕緊再回信給約阿斯,

補充說“其實你的其他章節也是寫得很不錯啦”。這回信透露出哈貝馬斯拿到書的第一件事,就是興致盎然(或很自戀?)地翻到第九、第十講看看介紹自己理論的部分。這種與理論大師有著直接互動的情況,想來是絕大多數英美國家的理論教科書少有的。 除了德國理論,本書作者之一約阿斯也會法語,並且顯然因為地利之便,所以與法國學界有許多直接的合作,對法國理論有非常充足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本書第十六講對卡斯托裡亞迪斯和圖海納的介紹,為我們呈現了更完整的法國社會理論的圖景,是其他理論教科書中相對少見的,也因此極有價值。 但這並不代表此書對英美世界的社會理論的掌握就不足了。事實上,本書作者之一約阿斯對美國社會理論的掌握,即

便放在美國本土都是數一數二的。約阿斯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讀碩士的時候,適逢德國熱衷引入美國社會學理論的風潮,其碩士論文對美國的社會角色理論進行了極為細緻且全面的梳理,並在之後正式出版,成為德國當時很重要的一本介紹美國最新理論的著作。他的博士論文則進一步仔細、完整地研究了美國知名的象徵互動論始祖米德(George H. Mead)的思想,出版後甚至很快就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影響甚巨。後來他對美國實用主義的研究,也是美國學界很重要的標杆(這些在本書第十九講有充分的介紹)。此外,約阿斯至今仍長期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定期客座教授,並曾多年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北美社會研究所所長。這都顯示出約阿斯對英美社會

理論有充分的掌握,甚至本身就是領軍人物。而且約阿斯還擔任過國際社會學會的副會長。本書最初的原型,就是約阿斯在芝加哥大學的授課講稿;從本書的章節安排上也可以清楚看到,本書對英美世界的社會理論的掌握同樣非常充足。因此本書雖然是由德國人撰寫的德文教科書,但在2009年也被翻譯成英文,成為英語世界相當重要的教科書。以此而言,本書可說是“世界級”的教材。 其實,我本來是想自己來編寫一本當代社會理論的教科書的,這本書僅是我的參考之一。但出於上述三個理由,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發現這本書若只是當作自己的參考,太可惜了。因此決定自己把書翻譯出來,以饗讀者。原書出版於2004年,2011年出了修訂版,加入新的前言

,並有一些補充更新。這部中譯本即譯自修訂版。 本書的翻譯有兩個原則。 第一,本書原文偏向口語化,文筆通暢好讀。因此我在翻譯上,也要求譯文必須通暢好讀。但有時候,有一些專有名詞或句子,放在德文裡可能沒問題,但翻譯成中文後,無論如何就是無法一目了然。我和約阿斯討論過,決定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要麼是我請作者改寫成更好懂的句子,要麼是由我來改寫句子,但會把改寫後的句子譯回德文讓作者決定是否可以這樣改寫。因此有一些翻譯,會與德文或英譯都不同,因為這是我和約阿斯根據中文情況來改寫的。例如第九、第十講,原文有一個概念“Rationalittspotential”,直譯是“合理性潛能”;這個詞彙對初學者來

說八成會完全不明所以。因此在我和約阿斯討論之後,它被約阿斯改寫為更口語的“進行合理辯論的可能性”。或是原文有時候會用上“相對化”(Relativierung)這個詞彙,雖然讀者不一定會完全無法判斷這個概念的意思,但中文翻譯起來就是不夠流暢。作者用這個詞彙,其實多半是要說某個理論不再處於絕對權威的地位。因此我在翻譯上,遇到這個詞就不一定會按照字面譯為“相對化”,而是根據文字通暢度彈性翻譯。 第二,本書主要介紹的是英、美、德、法的社會理論,當中也有不少引文。遇到這些引文時,我很希望可以直接從原文來翻譯,但可惜除了中文之外我只懂英文和德文,(至少目前還)不懂法文。所以在正文中,關於引文以及所引用的

文獻,如果是英文和德文,我直接從原文翻譯,若有文獻資料我也是直接給出原典資料。但關於法文引文或文獻,如果有英譯,我根據英譯翻譯;如果沒有英譯,我才根據德譯翻譯。文獻也是以英譯本資訊為主。之所以以英譯為優先,是因為我預設絕大多數讀者多少懂些英文,但可能並不懂德文或法文。因此如果我根據英譯來翻譯並給出英譯本資訊,那麼讀者若有興趣想對照英譯本或進一步閱讀完整文本時,能更容易找到資料。出於同樣的理由,本書最後的專有名詞索引,雖然主要從德文譯出,但每個專有名詞都同時會配上英文,以使讀者能更簡單地掌握;至於書末參考文獻則完全以英譯本為優先。 不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專有名詞索引與人名索引所列出的頁碼,是德

文原版的頁碼,亦是中譯版的邊碼。另外一些細節,例如文中提到的一些學者,在原書出版後、中譯本出版前不幸過世了,那麼生卒年資訊也會隨中譯本出版而更新;這類小事就不再贅述。 本書在第十二講介紹吉登斯時,曾提到吉登斯作為近代知名的原創理論家,也編寫了大量教科書,這是很不尋常的;有趣的是,這句話也可以用在本書作者身上。本書作者之一約阿斯也位列當代理論大師名錄,除了本書第十九講他介紹了自己的新實用主義社會理論之外,他在戰爭社會學與宗教社會學領域也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出版了多本影響甚巨的著作。因此本書不是一部由外行人或並不真的進行原創理論研究的教師拼湊而成的講義,而是由極為專業的學者所呈現出來的長期研究的智

慧結晶。然而有時候這也會讓本書——正如在導論裡作者自己坦言的——表現出作者自己的學術偏好或立場。例如在第十一講介紹盧曼時,就格外明顯。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作者明顯刻意地提到戰爭社會學或宗教社會學的議題。雖然這不是壞事,因為看看一位理論大師如何在自己建立的獨特立場上對其他理論進行批評與提問,無疑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讀者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該學習的是作者批判與提問的方式,而不是在毫無反思的情況下將作者的立場奉為教條。   這本書雖然是我自己翻譯的,但在翻譯的過程中卻很幸運地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首先要特別感謝約阿斯教授。他除了很熱情、即時地回復了我所有的問題之外,甚至還在2018年秋季邀請我到

他目前任教的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為我在柏林安排了非常優渥舒適的居住與工作環境,當然也讓我得以在這段時間,能時常與他碰面討論翻譯事宜。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于力平與毛衍沁兩位編輯,非常包容我的翻譯工作,也時常在第一時間提供協助。也感謝好友,臺灣中山大學的萬毓澤教授,他指出了前幾講的若干翻譯問題,並提供了重要建議。最後要感謝我的四位學生,胡珊、黃心燁、王海亮、吳曉光。在剛開始與出版社聯繫時,胡珊幫了我很大的忙。黃心燁、王海亮、吳曉光則通讀了全書的初譯稿,以學生讀者的身份提出了許多修正建議,並且也幫我做了不少繁瑣的技術性工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這本書的翻譯不會如此順利且愉快。 常常在學術譯

作的譯者前言(或後記)最後,譯者都會說類似“能力有限,力有未逮之處請讀者見諒;若有訛誤,還請不吝指正”之類的話作為結尾。但我一直很不喜歡這種看似自謙,卻其實是大實話的話。因為我總覺得,如果我能力不足,就不該做這項翻譯工作。讀者花錢買書,並不是為了要包容、見諒一本品質不佳的譯著,更不是為了要幫忙指正書中的不足之處。所以在這最後,我寧願說:謝謝讀者購買本書,請安心閱讀。希望各位讀者不僅能從這本書中獲得知識,而且也可以獲得樂趣,或許還能進而一起參與到社會理論研究的世界中。未來有機會、有緣分,也許我們能碰面,屆時也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坐下來喝杯咖啡,暢聊學術。   鄭作彧 2020年9月于南京  

標準化病人困難溝通角色詮釋與演出經驗之敘事研究

為了解決中山讚二手的問題,作者陳虹蓁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標準化病人是協助醫護教育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重要推手,已在醫護教育領域運行半個世紀。訓練醫護人員困難溝通進階能力更需要仰賴標準化病人。然而,標準化病人在詮釋困難溝通情境後可能產生的負向情緒,恐影響其身心靈健康,進而拒絕演出,亟需了解標準化病人詮釋困難溝通情境的困境。運用敘事研究了解標準化病人詮釋困難溝通情境的準備及因應方式,可瞭解標準化病人演出之歷程,並做為未來發展訓練課程方向。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標準化病人詮釋困難溝通情境之經驗與演出困難溝通情境之學習需求。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採敘事探究,使用半結構式指引,深度訪談11位曾經參與困難溝通情境演出之標準化病人。研究資料以Polk

inghorne(1995)敘事分析進行資料分析,並運用Riessman(1993)之四項評核標準建立嚴謹度。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以情節串聯訪談資料,依每位標準化病人個人歷程發展狀態進行歸納,共涵蓋五個主題與十五個次主題。在「展開歷程的契機」中有三個次主題,分別為「體驗不同的生命篇章」、「為未來的人生經歷做準備」與「彌補過去的遺憾」。在「準備演出的過程」中有三個次主題,分別為「理解劇本需要並熟悉角色特性」、「啟動與角色情境共感的瞬間」與「準備上場前的儀式」。在「脫離角色的方法」中有兩個次主題,分別為「找出屬於自己的去角秘訣」與「透過回饋跳脫劇中角色」。在「得到意外的收穫」中有四個次主題,分別為

「成就感來自順利演出與他人讚賞,達到自我實現」、「對於自身角色的醒悟與改變,學習活在當下」、「期望能幫助醫護教育,貢獻餘生的力量」與「將標準化病人的演出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延續此項志業」。在「演出教育的需求」中有三個次主題,分別為「肢體與表情的運用」、「回饋技巧」與「去角練習」。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呈現標準化病人困難溝通角色詮釋與演出經驗歷程,敘說標準化病人在醫護教育中,透過長期演出而成長的故事。從標準化病人拿到劇本後,展開演出的歷程,並熟讀劇本與醞釀角色的準備,在演出後脫離角色的過程。最後經過一定時間的參與演出,而慢慢找到擔任標準化病人的感動。本研究提供未來在訓練標準化病人詮釋困難溝通情境時的規

劃,與長期訓練標準化病人所需要的訓練課程發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