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臺中榮民總醫院詹毓哲等寫的 傷病之後——職場復工與配工實務手冊 和畢柳鶯的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李梅琛所指導 余秋菊的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2021),提出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憂鬱、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莊秀美所指導 葉俐妤的 從出院準備轉銜長期照顧服務之研究 -多元連續服務實踐檢視 (2021),提出因為有 醫務社工、出院準備服務、長期照顧服務、轉銜長期照顧服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傷病之後——職場復工與配工實務手冊

為了解決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問題,作者臺中榮民總醫院詹毓哲等 這樣論述:

臺灣第一本臨場健康服務專書 勞工X雇主X醫護X人資 寫給所有關注職場安全與健康的人 人資:照顧員工的個別狀況需求,減少職災發生,把關員工健康。 雇主:認知義務、責任與法規,打造友善環境,讓員工安心工作。 醫護:用專業給予周全建議,落實風險評估,避免不當復配工對勞工身心造成傷害。 勞工:瞭解傷病對工作的影響,學會如何維護工作權益,進一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與耐受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健康無礙,在工作中盡情盡力發揮所能,但人還是會生病,可能遇上意外引發的殘疾,必須在不適與病痛的壓力下工作,或是承受工作環境可能帶來的風險。當不幸的傷病事件發生,復工與配工就是勞工重返職場的重要議題。 職場復

工與配工的重要性 復配工是一連串的階段性服務,由醫護人員為勞工做健康指導、評估健康狀況,給予專業周全的建議。 勞工在等待或嘗試復工期間可以徵詢復配工服務,雇主可以瞭解傷病之後勞工的需求;能降低勞雇雙方可能耗費的時間、金錢、醫療、社會成本。 適性復配工能照顧勞工身心,避免勞資糾紛,預防因傷病帶來的遺憾。 本書特色 臺中榮總職業醫學科團隊等28位醫師,針對臺灣最常見的19種職業復配工需求,寫給醫護、勞工、雇主、人資的完整臨場健康服務指南。 結合理論與實務,介紹疾病症狀、能力評估標準、所需資料、工作建議與注意事項、管理辦法,以及相關法源規定簡介。 提供正確、專業、適性的評估與輔導建議,把

合適的人安排在適當的工作場所;讓妊娠中工作者安心工作,中高齡勞工全心貢獻。 每章皆有案例說明和簡要表格,搭配視覺化的復配工流程圖,幫助讀者快速上手。 人資和雇主將知道如何管理傷病勞工,創造友善工作環境;勞工朋友更能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意識地注意職場工作安全。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補充整天的活力來源💪交給享食尚滴雞精→https://goo.gl/3bc33z
你有沒有重視過脖子健康呢?脖子內有許多神經元,是各種感覺輸入腦部的重要橋樑!脖子不好不僅會造成頸椎病,還會帶來身體大病;脖子不好,經脈不通,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頸部健康影響著經絡氣血是否通暢。只要3分鐘,教你如何分辨自己是否適硬頸族?還能教你日常保健舒緩頸部不適喔!

本集健康大來賓:
林承箕/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彭溫雅/中醫師
顧凱華/脊椎保健專家
阿松/藝人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陳月卿
TVBS官網:http://health.tvbs.com.tw/index.html
FB粉絲頁:https://goo.gl/zV7X1n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為了解決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問題,作者余秋菊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臺灣地區民眾十大死因的第4名,腦中風發生的6個月內有超過25%的病患導致嚴重失能,慢性疾病皆是腦中風的致病危險因子,針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及控制是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故需長時間監控及配合慢性疾病藥物治療,改變飲食習慣及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提供病患出院返家後疾病相關知識。護理人員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傳統護理指導大部份給予紙本單張及口頭教育,然而現今資訊科技的進步及行動網路3C產品的普及化,可提供即時、個別化,是目前臨床照護上最即時及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探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病患提升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及避免憂鬱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神經內科病房及老年醫學病房進行收案,採兩組前、後測,隨機、單盲之實驗性研究設計,收案82位,包括實驗組40位(行動裝置教育方案)及控制組42位(常規護理),分別於住院48小時內進行前測及介入,出院前24小時進行後測之施測。研究問卷包含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量表(Stroke Self-Care Knowledge)、腦中風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SEQ)、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健康指導內容滿意度之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

e, VAS ),以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呈現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特徵;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比較兩組在人口學基本屬性、疾病特徵、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憂鬱及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定兩組之前、後測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及憂鬱改善成效,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比較兩組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老年、男性、已婚、退休、高中職、佛道

教為主,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平均值為2.28,過去病史以高血壓為主、其次為糖尿病。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後兩組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於組別主效果( β = 6.88, SE = .78,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6.15, SE = .71,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93, SE = .8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腦中風自我效能(SSEQ)於組別主效果( β = 16.80, SE = 2.46,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33.66, SE = 2.78,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46, SE = 4.02,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憂鬱(BDI)改善成效於組別主效果( β = -7.29, SE = 1.50,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8.37, SE = 1.77,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5.28, SE = 2.0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比較實驗組(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與控制組(常規護理)的介入措施滿意度,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 < .05),即表示此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措施的滿意度比常規護理有明顯成

效。結論:本研究結果證實透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可以有效提升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程度成改善憂鬱程度,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有較高的介入滿意度。臨床與實務應用:在實證依據基礎下,使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更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成效佳,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因應3C化數位時代來臨,手機及網路使用普及化,希望能藉由腦中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方便性、健康指導內容生動性,且有具個別性的優點,能促進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在病患住院期間提供返家後健康指導內容,更能減少的時間人力成本。對於需要長期復健治療之腦中風患者更能提供持續性的照護內容,藉由操作行動裝置教育方案過程,

更可以促進患者與家人之間的親情互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為了解決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問題,作者畢柳鶯 這樣論述: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中村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以科學和理性的角度描寫了自然死亡的無痛與安詳,海倫.聶爾玲(Helen Nearing)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中以智性和感性的筆觸描繪禁食而亡的平靜與自然。我在閱讀他們的作品中,體驗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再是令人恐懼、悲傷的,甚至可以欣然的去迎接,因為那是一個奔向自由的

過程。 對所有家人而言,母親在她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幫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生死學課程。讓我們見證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亡可以是安詳平和的,對死亡不再有未知的恐懼,懂得珍惜、善用活著的時光,不要有遺憾,勇敢面對死亡。                                                               ——畢柳鶯 ●感動推薦 王美霞(南方講堂創辦人) 平路(作家) 江盛(婦產科醫師,安樂死立法推動者) 李崇建(作家,資深生命教育工作者)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陳耀昌(醫師,《傀儡花》

、《島嶼DNA》作者) 賴其萬(和信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劃排序) ●關於本書 藉著我的筆,母親繼續精采的活著。 母親擅長瑜珈,在家積極復健,於八十三歲時惡化到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不會翻身、進食容易嗆咳的地步。因為生命失去了意義,每日要忍受各種痛苦與不便,病情只會更急遽惡化,選擇斷食自主善終。經過三星期的漸進式斷食後,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詳往生。我帶著忐忑的心情陪伴、照護…… ——畢柳鶯 行醫超過四十年的畢柳鶯醫師,親耳聽母親說:當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母親家族有小腦萎縮症病史,這是一種小腦退化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二○二○年

冬天,畢柳鶯帶著行李,從台中自宅前往一小時車程的台北娘家,赴一個最遙遠的生死之約。六十五歲的她,展開行醫以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八十三歲的母親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這是母親教導她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現代社會有許多意外、疾病以及醫療的介入造成越來越多的人失去意識、重度癱瘓、依賴維生系統而沒有意義的歹活著。當生命僅餘痛苦,不再有樂趣,且造成家人和社會的重大負擔時,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畢醫師說:死亡的過程也是醫療的一部分。 書寫此書的目的,是分享母親積極面對疾病的樂觀與毅力、豁達面對死亡的勇氣與智慧、斷食善終的過程以及家人支持的重要。斷食善終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凸顯尊嚴善終

法立法的迫切性。……希望喚起更多民眾的注意,平時就討論死亡議題,為善終作準備。並督促政府以及醫界順應民意及世界潮流,通過尊嚴善終法案,讓台灣成為更具有人道自由的國家。 全書從畢柳鶯醫師母親的身世、母親家族遺傳的小腦萎縮症,到母親如何勇敢面對死亡;也從如何幫助母親斷食想法的由來、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歷程,到探討台灣現階段有關善終議題的現況以及可以再努力的空間。畢醫師將這些歷程與思考,一段段特殊的學習經驗,以醫者和女兒纖細的觀察,娓娓道來……除了有感性的故事,更有理性的探討。 讓我們不只是讀一個感人的故事而已;從此刻起,讓我們一起為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尊嚴,慎重思考,並且付諸行動。 ●特別撰文

推薦 這本書提供了有血有淚、有情有義的如何在「小我」的立場為摯愛的母親完成「善終」的心願,又能有條有理地整理出這麼豐富的國內國外的資料,影響「大我」的台灣社會。本書堪稱「情」、「理」、「法」三者兼顧的好書!——賴其萬 畢醫師這本新書,她的弦外之音,隱藏不能再浪費時間,不管是公投或立法通過死亡權利法案,尊重意識清楚,無法治癒,痛苦難受患者的自主願望與權利。——江盛 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出有尊嚴、負責任的每一天。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母親對於死亡的坦然,實是寶貴的一課。——畢恆達 面對生死、臨終陪伴,很不容易。感謝畢醫師出這本書,我想,這本書會是將來無數個家庭去面對家人重病、臨終時,最好的臨終

陪伴寶典。——周志建 這是一本生命教育之書,也是精采的家族歷史,從個人的生命遭遇,關注個人的生命史,充滿人性的關懷,將生命視為整體,充滿療癒的能量。對於台灣社會,對於生命的眼光,都是一本重要的書。——李崇建

從出院準備轉銜長期照顧服務之研究 -多元連續服務實踐檢視

為了解決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的問題,作者葉俐妤 這樣論述:

當民眾因病進入醫院,經過治療後,終將返回家庭及社區居住,部分民眾從醫院返家時,面臨家庭角色變化及照顧問題。2017年衛生福利部開始獎勵辦理「銜接長照2.0出院準備友善醫院獎勵計畫」,希望病人在醫院即可以進行評估且出院前便可取得部分福利資源,減緩病人及家屬返家後的不便及焦慮,讓長期照顧資源看的到也用的到。 出院準備轉銜長期照顧服務計畫結合了社政、醫院及衛政三方共同合作,計畫迄今已運行4年,此研究針對計畫運作狀況、功能、困境及影響因素,還有醫務社工角色定位進行分析,希祈藉由醫務社工的角度了解出院準備服務轉銜長期照顧服務之體系樣貌。本研究採行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抽樣方式,半結構式深度訪談8名

實際在醫院從事出院準備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研究結論如下:其一,醫務社工部分:(一)醫務社工教育訓練不足;(二)醫務社工支持系統不足。其二,出院準備服務物部分:(一)長照服務資訊不普及;(二)長期照顧知能須滾動式更新。其三,社區網絡部分:(一)各縣市社政及衛政服務機制差異大;(二)長期照顧相關聯繫會議少。其四,政策部分:(一)服務族群尚未周延;(二)長照評估應回歸到生理評估。 根據研究之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一)完善醫務社工出院準備教育訓練;(二)全面性加強長照服務宣導及教育訓練;(三)建立醫務社工出院準備工作指引;(四)長照評估回歸到生理評估;(五)強化社區長照個管師權責;(六)建立

社政、衛政及醫院三方水平聯繫管道;(七)發展多元及異質性的長期照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