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路台灣大道更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台中港路更名「台灣大道」正式揭牌也說明:市府會全力規畫,讓台灣大道能成為台灣最重要的一條道路。 ... 王秋冬也強調,原名稱(中正路、台中港路、中棲路)會與副名稱(台灣大道)同時並行2年,直到2014 ...

國立臺南大學 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臺灣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賴志彰所指導 郭人溦的 大學城與周邊發展的連結關係 (2019),提出中港路台灣大道更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城、商圈、生活機能、區位。

而第二篇論文大葉大學 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 黃俊熹所指導 戴劭耕的 公車捷運系統候車亭用後評估-以臺中市優化公車專用道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用後評估、物理環境、候車亭、公車捷運系統、優化公車專用道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港路台灣大道更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灣大道 - 维基百科則補充:臺灣大道此条目的主題是臺中市的概況关于此道路大部分路段的公路編制請見台12線 ... 2014年7月1日,臺灣大道全線路牌整編已完成,原路名中正路、台中港路與中棲路正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港路台灣大道更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學城與周邊發展的連結關係

為了解決中港路台灣大道更名的問題,作者郭人溦 這樣論述:

  本論文從探討臺灣大學城的現況作為出發點,比較各地區大專院校所在地的發展影響,並從中探求都市環境與各種需求、機能的關係、了解學校所處的位置,其交通與周邊的連結關係、了解學校經營的策略運用,最後從臺灣大專院校所在地,其發展得較佳者,綜整其背後原因進行探究。  從過往文獻資料和大專院校的成立脈絡研究大學城的變化外,嘗試透過田野調查,分析大學城與周邊互動上的公共設施與公共需求的情形、生活機能的現況與需求、商圈的型塑意義、與都市職能的關係、聯外交通關係等五個面向。研究結果顯示出大學城的四個重要意義:1.高中生面對大學生活的小社會與真實性!2.到底是圈域的大學城?還是另一種消費型態的集中?3.是「大

學商圈」?還是大小「大學城」?亦或是「生活圈」的擴張?4.不同大學城的豐富面對。

公車捷運系統候車亭用後評估-以臺中市優化公車專用道為例

為了解決中港路台灣大道更名的問題,作者戴劭耕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城市中人民的生活品質也隨著公共設施不斷的在提升,而大眾運輸一直以來都是政府極力在推廣的公共建設,在響應環保與節能減碳的時代中,大眾運輸在城市中更趨向重要的位置。源於巴西的公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為世界上第一條介於公車與捷運兩者之間的大眾運輸,在建設經費較少與施工期短的優點上,國外也越來越多城市將公車捷運系統視為可優先發展的大眾運輸,而臺中市在民國102年也在台灣大道(原中港路)上建立城市中第一條以公車捷運系統為基準的大眾運輸,民因營運上的變更,並於民國104年更名為優化公車專用道。  臺中市優化公車專用道為臺灣第一個採站外收費並以捷運的概念營

運的系統,為了讓候車者有更舒適的候車空間,候車亭的建築與設備都較具現代化的設計。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使用者在候車亭使用上所產生的行為與需求,並進行空間配置上的檢討,再藉由用後評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法進行相關之觀察、訪談及問卷等研究方法,以了解使用者在候車亭內使用空間時所產生的行為與感受,將問卷分析的結果與物理環境實測之數據進行比對與探討。 本研究經實地量測與分析結果後,發現臺中車站、秋紅谷車站與靜宜大學站三個候車亭樣本中,溫度的實測值都低於亭外,雖然亭內與亭外溫差不大,但候車亭建築之遮罩部份確實能有效阻擋陽光的直射,而使用者對於候車亭內溫度與舒適度的評

價上都較為滿意,另外在候車亭問卷中評價較低的為空氣品質與遮蔽風雨的項目,空氣品質項目甚至有83.33%的評價為不滿意,本研究所測得之PM2.5濃度數據也不定時會高出標準值許多,經實地觀察推測,大開口面的通風設計,是影響候車亭內空氣品質與遮蔽風雨效能的主因,顯示其設計仍需做修改。本研究建議,臺灣並非全年有雨的氣候,若是提升遮蔽風雨的效能,可採用機動式閉合的開關裝置或是新增百葉窗能通風且阻擋雨水,而若需改善空氣品質,可能需要其封閉式的站體才能有效改善,但此設計需加裝內部空調設備,需再做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