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是中油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石化是中油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寶林寫的 中國紅色企業真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石油和中石化谁更耐烧?跑趟高速才明白,差距一直存在也說明:大多数车主都在两桶油加油,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虽然都是国营加油站,但是二者之间的油品也有差距。中石油和中石化谁更耐烧呢,跑一趟高速答案一目了然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楊仕樂所指導 吳碧芬的 解析南海爭端(1994~2018) (2018),提出中石化是中油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海、填海造島、南海仲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資源開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廖欽福、王勁力所指導 李佳哲的 論現代風險社會下國家保護義務之實踐 —以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立法為中心 (2015),提出因為有 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預防原則、國家保護義務、風險治理、風險社會、地方自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石化是中油嗎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有何区别? - 蓝天白云社則補充:1、中石化和中油的油品是否有区别? 回答是肯定的。 由于中石化的炼厂基本以炼制进口油为主,而中油以国产油为主,虽然大家都是使用同样工艺(其实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石化是中油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紅色企業真相

為了解決中石化是中油嗎的問題,作者邱寶林 這樣論述:

如果你不知道中國紅色企業已崛起 本書將為你從紅色企業的前世論述到今生,以解開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真相! 以石油、石化行業為主脈,幫讀者解彧國際能源價格起舞的來龍去脈。 中東、南美、俄羅斯等油區如何牽動世界局勢的博弈, 俄羅斯從共產轉向私有化,為什麼普京總統再轉回公有化的全過程! 是中國紅色企業『走出去』與、經濟能源策略的完整呈現!   中國國營企業為新中國快速實現工業化,發展和建立自己獨立的工業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經濟脊樑。由於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國營企業的改革又被稱為「改革攻堅戰」,九曲十八彎,一直走到了今天。   2004年,中國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三桶油」年利潤1500多億元人民幣。媒體驚呼「壟斷」,中國人豔羨「暴富」。人們看到了千億利潤,卻忽略了他們每年還要繳三四千億人民幣的稅費、四五千億人民幣的投資。石油行業已站在微利時代的門檻上。看來,高利潤的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酸楚。   「油價」是世界經濟的晴雨錶和操控桿。不過,這個晴雨錶在中國有些失靈了。中國人沒有美國人收入高,為何油價居然快打了平手?石油企業利潤高,為何還拿補貼?面對這些問題,有人提出是定價機制惹的禍,國際定價何時能有中國的強音?   為什麼有些媒體似乎總是在與國有中央企業「作對」?那是因為,在中央企業埋頭經營之際,忽視了身邊輿論環境的變化,「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正如一位傳播學學者所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被大眾媒體選擇和解釋過的世界。」細小的風吹草動,經過輿論的推波助瀾,也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看來,中央企業確實要與時俱進,把媒體監督作為鏡子和動力,以做好自身的工作。   在質疑者眼裏,十多年前還普遍虧損的中央企業,如今的持續增長仿佛是做了什麼錯事。對「國進民退」的質疑和「央企兇猛」的指責也不絕於耳。甚至在有些人看來,中央企業的崛起與西方經濟學關於市場經濟的常識不符,因而是要不得的!不過,也有人擔心,國退民進別成了「國退洋進」。   國際市場格局早定,後來者沒什麼優勢,只能面對強大的對手、不利於自己的規則。1993年,中國中石油走出國門開疆拓土,

建設「海外大慶」。中亞、中俄、中緬和海上四大油氣戰略通道,像四把油槍從四個方向為中國經濟航母加油。在這個沒有依靠、競爭白熱化的海外市場上,中央企葉幹得也不賴。   在早被跨國公司瓜分完畢的戰場上,中國人能闖出自己的天地嗎?如今,中央企業五分之一的資產和收入、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海外,利潤達三千多億元人民幣。中央企業在海外的成功,證明中央企業不是一群在自家院子裏「窩裏橫」的雄雞,而是經過學習,成長為搏擊風雨的雄鷹。   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已很少有反本國企業壟斷之說,有的只是控制力,有的只是行業集中度,有的只是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中國崛起,中國人還需強化「大國思維」,不能只局限在960萬平

方公里的大院內看待各種問題,而要站在全球一體化的角度去考量,因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國際市場上,無所謂國與民,國也是民(中國人民),民也是國(中國),兩者都是中國民族經濟。中央企業就像中國企業群體中的基礎設施,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同時,有義務、有責任支持和帶動民營企業更好地發展。「國、民共進」,就是中國進。中國要贏得世界尊重,不僅要「世界工廠」的稱號,更要有一批自己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要有自己的偉大企業。   本書能讓你瞭解到:   ●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什麼?   ● 中國如何把國營企業改變成國有企業?   ● 中國共產黨自第十一屆以來的三中全會對企業的影響?   ● 怎麼解讀「國有企

業」與媒體監督的互動?   ● 中國企業是如何在世界石油版圖中啃下骨頭,又能吃到肉?   ● 瞭解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也能幫助國家外交工作?   ● 告訴你中國人如何在尼羅河畔的戈壁灘上建成煉油廠?   ● 瞭解國際石油價格是誰在後面操縱?間接影響了美國政壇!   ● 從中國的中亞能源策略,瞭解『新絲綢之路』的全貌?   ● 中國如何在世界推動「中國標準」與「中國模式」?   ● 從美國對「壟斷」的改變認識新的商業規則?   ● 你知道俄羅斯也曾經實施過私有化,為什麼?   想要開始瞭解中國紅色企業的生存環境與策略?   掌握正確的社會主義宏觀知識與觀念,   從國際能源集團的合縱連橫深入

分析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作者簡介 邱寶林   中國石油報社長、總編輯。   1971年出生於中國安徽安慶。中國青聯常委,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碩士,美國休士頓大學EMBA。 編譯/尹建國   中華企業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研究。   大陸庶民市場文化專業。   曾任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中國山東力諾集團公司(中資企業)文化總監兼總裁特助等職。   現任大陸多家中資機構經營顧問,往來福建、深圳、北京,東北,台北等兩岸各地,為中資公司負責人及高管提供經營策略及兩岸產業合作商機。作有《商業談判智謀》。 第一章 中國中央企業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國有國營新中國面對的「獨木橋」 老國有企業戴上虧損的「大黑帽」 「籠中鳥」國有企業改革陷入膠著 「拆與合」重組改制的模式之爭 新國有企業踏上資本市場的荊棘路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成立中央企業登上歷史舞臺 第二章 高利潤:你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 利潤一朝千億天下知 利潤大蛋糕是如何做成的 苦澀的瘦身中央企業三十八萬人大裁員 利潤大蛋糕如何分 「稅負」被忽略的另一筆千億 算筆細賬千億利潤到底高不高 中央企業真的不給全民分紅嗎 利潤背後的神秘之手 石油業站在了微利時代的門檻上 第三章 油價高低誰說了算 油價為何漲多跌少漲快跌慢 中國的油價為何比美國高 高油價下油荒的追問 氣荒來了中央企業是保供還是

「逼宮」 高油價的幕後黑手 定價權何時能有中國強音 第四章 中央企業遭遇輿論旋渦 「十二.廿三」安全事故催生新制度 新媒體時代掌握「第六種能力」 結構調整期、社會轉型期、事故多發期 能否安全百分之九十六取決於人 被冷落的「世界五百強」之首 八萬人裁員只是一個傳說 網路圍觀「門事件」 「危機管理」現代企業的必修課 聚光燈下的壟斷收入 新聞頭條是怎麼產生的 及時擦去雕像上被潑的顏料 第五章 國進民退大論戰 國有化浪潮來襲 進、退問題的由來 現象離真相有多遠 經濟學家的擔憂和國家統計局長的回答 「兩會」與報導的新焦點 國進民退還是優進劣退 國進民退是不是個假命題 第六章 沒有國家行政保護海外做

得怎樣 後來者要想吃肉得先啃骨頭 秘魯征戰掘出第一桶金 建「海外大慶」的戰略構想 委內瑞拉練兵在美國的後院淘金 海外創業從蘇丹騰飛 中哈合作,構建能源新「絲路」 競購優尼科不可忽視的商業因素 秘鐵雙龍收購有錢買不來幸福婚姻 中石油式收購買得上還得玩得轉 中、俄管道黑髮談成白髮 中亞管道建設速度就是競爭力 四國元首的盛會和遲到的貴賓 貸款換石油把握時機最重要 中、緬管道為能源安全再保險 四大能源通道為中國經濟加油 第七章 是窩裡雄雞還是海外雄鷹 走出去就得豁出去 二十年努力走進了大油海 在石油奧林匹克賽場奪金 穿著防彈衣在巴格達簽約 「規模發展」佈局中東大舞臺 海外找油為全球新增四億噸石油 做

世界工廠也做中國標準 中央企業走出去中國形象大展示 走出去需要大航母本土化也是核心競爭力 第八章 是壟斷問題還是行業集中度問題 中國價格為何還是水中月 明天的石油會是今天的煤炭嗎 不簡單的商品不一樣的壟斷 詭異的石油政治 今天的美國人如何看待壟斷 私有化的俄羅斯是否強大了 《反壟斷法》反的不是企業而是壟斷行為 中國石油市場不只有三大公司 如何培養大處著眼的戰略眼光 第九章 中國中央企業的未來 母國烙印跨國公司也有國籍 還原中央企業真實的面貌 在批評和抱怨聲中前進 社會責任中央企業的必然擔當 國、民共進就是『中國夢』 迎接中國「偉大企業」時代的到來 推廌序   長久以來,一般人對國營事業

(或中央企業)有種難以消除的印象,即經營官僚化,服務衙門化。這是計劃經濟制度下的通病。儘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小企業蜂起,然皆力道不足,且均以當地為發展領域。國營事業在改革開放的前十年,許多舊習仍然存在。諸如大鍋飯文化、形式主義,對虧空不負責任。當時無論海歸派學者,或出國經商或旅遊的人,對歐美企業的服務態度:親切、人性化,多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回到國內,與他們親身經驗比較,知道國營企業待改進之處很多。所以對「國進民退」現象多表疑慮。   邱寶林先生所著《中國紅色企業真相》(原名《央企真相》)。對近廿年來中國中央企業的發展作了客觀而生動的論述,會使讀者對中央企業有一種嶄新的印象。現在的中央企業與過去

的國營事業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中央企業所採行的股份制,即將中央企業的資產分成若干股份。一般人民均可持有它的股份,只要願意出錢去買,股份變成股票;股票可上市買賣,股價隨股市的波動而波動。中央企業採行現在的公司組織,董事會掌握公司的營運大權,董事長及總經理不再是官派,這點與過去的國營事業完全不同。這一變化對中央企業而言,是一大革命。可是這種變化尚未為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   到20世紀末,國際化、全球化的潮流勢不可擋。國內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不再有政府的保護,而是靠本身的競爭力─即所謂研發競爭力、管理競爭力、銷售競爭力、售後服務競爭力及資訊競爭力。一般的民營企業多不具備這些競爭力,唯中央企業,

特別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祇要再加整頓,多具備這些競爭條件。   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所表現的經濟發展的氣勢,西方人士多認為中國已崛起,而中國人民也以中國崛起而揚眉吐氣。但是崛起的條件是經濟的持續發展,而經濟的持續發展要靠能源作動力;在能源中,主要為石油與天然氣。在油氣方面,中國本身所生產的是不足的,可是在這方面的需求卻愈來愈大。在這方面要完全靠西方公司的供應卻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它是戰略物資,戰略物資不能受限於人。為此,中石油、中石化義不容辭地要走出去,因為民營企業都不會冒太多的風險到海外去尋找油氣。   眾所週知,世界上最豐沛的油源區為中東,早已名花有主,旁人妄想染指;祇有向其他地

區,曾產過石油,今已被放棄,或非洲荒涼地帶,多嫌生產成本過高,而風險太大,西方公司已無興趣。中石油瞭解這種情況,但為了國家的發展不得不嘗試,首先他們瞭解到與當地政府關係的重要性,對探出的石油要分一部分給當地政府,對當地的經濟建設也要幫些忙。同時,更重要的,每個工作人員要具冒險精神,不怕辛勞。像這些條件,沒有一家民營公司肯去冒此風險。   為了國家使命,中央企業勇敢的走出去。   在海外探油,不但要靠辛勞,也要靠經驗和技術,在這些條件配合下,才有豐碩的成果。例如在南美的秘魯、委內瑞拉和北非的蘇丹之探井都有了成果。但是在蘇丹,由於治安敗壞,有五位工作人員遇害。在非洲其他國家,也嘗試探油,但因治

安太壞,風險較大。   伊拉克是盛產石油的國家,其油源之豐沛僅次於沙烏地。美伊戰爭停止後,國內種族相鬥,自殺炸彈到處發生。為在伊拉克有落腳之地,中石油冒風險,爭取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的一個股份,幾經折衝,最後總算爭取到這一股份。   經過多年的努力,多年的探索,中央企業終於成功地開闢了三條由中亞通往中國內陸的油氣管道:(1)中亞管道:由土耳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從新疆進入中國大陸;(2)中俄管道:這是歷時最久,磋商多次,才決定興建的管道,由泰舍特、斯科沃羅季諾到黑龍江的大慶;除此,(3)中緬管道:為油道與氣道並行,由緬甸的馬德島,經瑞麗進入雲貴。這三條管道的開闢,中央企業發揮了

人定勝天的精神。他們用耐力、技術和智慧,終於達成預定的目的。中央企業五分之一的資產和收入,三分之一的利潤係來自海外,而海外年利潤高達三千多億元(人民幣)。   經過十六年的辛苦努力,中石油建立起五個海外油氣合作區,中亞和俄羅斯、非洲、中東、美洲、亞太。在這五個合作區中,廿九個國家中所運作的投資項目共八十一個。二0一0年油氣作業產量達到八千六百七十噸,約佔大陸海外作業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   目前百分之七十的中央企業已實現股份改造,而且在美國、中國內地和香港等地上市。可知現在的中央企業非廿年前的中央企業所給予國人壟斷、低效、腐敗等現象。中央企業除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外,還在社會發展中擔當應負

的責任。例如中央企業連續把『神舟』飛船,嫦娥衛星放飛太空。近年來,對於國家天然災難,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對於國際活動,如北京奧運會、上海博覽會、廣州亞運會等也作出突出的貢獻。   二0一一年在大陸出版的《央企真相》一書確實產生了一些正面的效果,例如改正中央企業在一九九0年以前為國營事業時給社會大眾的不良印象。中央企業敢走出去,就是中央企業決定改變國人對它的舊印象。中央企業的股份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屬於政府的。也許有人要問:西方的石油公司都屬民營;而且這些大石油公司在國家為後盾情況下,已佔去石油天地全部份,要想從它們口中分一杯羹,那是不可能的事;況大陸的民有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能走出去的

大企業尚不多見。在國際市場上,作為一個大國想蝸居在國內是不可以的;況石油又是戰略物資,每個大國都需要它。   對於像《央企真相》這類的書。在台灣及亞太會有人看嗎?這是個合理的問題。個人認為它會有人看,其理由:一、有人基於好奇會看這本書;二、中國崛起到底憑什麼條件?能源是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活改善的必要條件,這本書提供了答案;三、對石油生產有關的專業人員,會對此書有興趣,像台灣的中油公司,其石油全部來自中東,在油價上完全處於被宰割的地位;即使想走出去,既沒有足夠的實力,也無任何機會;至於天然氣,全部依賴由海上進口,目前蓄汽槽也不夠,況且價格昂貴,尚不能用於民生,對於以上三個理由,這本《央企真相》將

以《中國紅色企業真相》的名稱,內文為繁體字在台灣問世。   台灣的石油公司屬於國營,而民營的台塑規模不夠大。一般人也無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的想法。   我最後要說的,即《央企真相》的作者,他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彙集有關中央企業在海外披荊斬棘、冒險患難的經驗,以生動的筆法,予讀者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他不必為國進民退作爭辯,祇是將中央企業在海外的經驗告訴讀者,就會使讀者認為那些爭辯都屬無稽之談。(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于 宗 先 2013/12 第一章 中央企業有者怎樣的前世今生管子雲: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中央企業能有今天,不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中國選擇

國有化的城市工業之路,固然有學習和照搬蘇聯模式的意識形態因素,但也有當時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政治背景下的必然性。國營企業為新中國快速實現工業化,發展自己的重化工業、國防工業,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缺陷,國有企業曾被捆住了手腳。就在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國營企業卻是愁雲慘霧,虧聲一片。在經歷了放權讓利、撥改貸、利改稅、承包制、責任制、集團化、剝離社會、下崗分流、優化組合、抓大放小、股份制、債轉股等一系列改革之後,九曲十八彎,國有企業走到了今天。國有企業改革依然複雜和艱巨。制度建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二章 高利潤:你從那裡來,又到那裡去恩格斯說

,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就從哪裡開始。我們談論中央企業的利潤也應從歷史說起。二00四年,中石油利潤躍上千億人民幣,加上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年利潤1500多億元人民幣。媒體驚呼『壟斷』,國人艷羨『暴富』。中石油的利潤真的只靠賣油嗎?細究起來,還要靠科技,上天容易入地難;靠管理,擰乾毛巾裏的每一滴水;靠國際化,中央企業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海外;更靠人的付出:這既有國內和平年代裏的流血犧牲,也有國外面對槍林彈雨時的堅守,更有當年中石油三十八萬「買斷工齡大軍」的貢獻。七十多萬石油石化人、七百多萬國有企業員工落寞地離去。人們看到了千億人民幣利潤,卻忽略了「三桶油」每年還要繳三四千億人民幣的稅費,四五千

億人民幣的投資,賺一個就得投入三個,龐大的資金缺口只能靠融資和舉債彌補。數字看起來客觀,有時也有欺騙性。「三桶油」利潤的絕對數很大,但若從利潤的相對數來說,有些業務的利潤率就接近個位數了。原來,石油業已經站在微利時代的門檻上了。高利潤的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酸楚。那就讓我們聊一聊這千億人民幣利潤的來龍去脈。

中石化是中油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壹、大林蒲遷村,農地漁民誰來顧?
一、大林蒲遷村計畫書有如兒戲
市府9月編了「大林蒲遷村計畫書(草案)」薄薄幾頁,只有原則,根本沒細節,這也能稱計畫書?這是兒戲吧?
二、大林蒲遷村農地如何處理?
有關於農地部分,所謂的草案只講依「高雄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及救濟自治條例」辦理,卻完全沒具體內容,大家還是霧煞煞。事實上,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裡只講到了地上物補償,這就是第十八條講的「農作改良物及畜產遷移之補償標準,由本府農業局另定之。」卻沒講到農地本身的處理機制。請問農業局長:
(一) 你對大林蒲的農作改良物地訂了補償標準沒?
(二) 更重要的是,農地部分不在補償自治條例裡面,這該怎麼辦?農地也要一坪換一坪,你們會為農民請命嗎?
三、漁民部分又該如何處理?
拆遷補償救濟自治條例第十九條也講到:「水產養殖物遷移之補償標準,由本府海洋局另定之。」那麼請問海洋局長:
(一)鳳鼻頭漁港現還有多少漁民、漁船、漁具,你們是否都知道?
(二)目前停泊在鳳鼻頭漁港內舢舨共計78艘,漁船3艘,有拖網、刺網,你們要全部收購嗎?用多少價格?補償標準訂出來了沒有?

貳、君毅正勤污水管舖設問題
君毅正勤國宅社區由多棟12樓住宅大樓組成,其污水下水道於民國83年國宅開發時已配合埋設完成,污水經由地下室化糞池採壓力排往區內側溝,因區內巷道底下接鄰地下室頂板,早期以淺埋連接管及側溝截流方式辦理用戶接管,因此,必須以廢除地下室化糞池改管方式,藉以辦理實質用戶接管,達到改善環境衛生,削減河川污染源。
原計畫花1.3億,應該在2年前就完成,請問水利局目前狀況如何?

參、工業缺水問題
一、高雄每日155萬CMD,用水緊繃
高雄每日約需 155 萬噸水,高屏堰地面水每日 110 萬噸,鳳山水庫每日供應 30 萬噸,另外地下水(含伏流水)每日15萬噸,這樣的供水量已經達到極限。
二、工業區加入搶水行列,十年後缺水23萬噸
目前用水緊張,然而高雄現在還有開發中的工業園區將要加入搶水行列:
(1) 橋頭科學園區最高用水量是4萬CMD(公噸/每日)
(2) 仁武產業園區1.2萬CMD
(3) 和發產業0.55萬CMD
此外,現有的臨海工業區等也會增加用水需求,再加上民生用
水也可能成長,高雄市預估民國120年每日用水缺口達23萬噸。
三、再生水補得過來嗎?
經濟部預計公告之「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高雄將被列為首波名單。為解決困境,經濟部打算加強再生水的利用,在再生水發展條例規範下,未來境内新設廠或舊廠擴增產線,用水量超過3000噸工業用水須強制使用50%以上再生水,新法勢將影響高雄未來之產業發展。
但單靠再生水廠,能補足23萬噸用水缺口嗎?高雄第一座已完工的鳳山再生水產可供應4.5萬噸。第二座設計建設中的臨海污水處理曁再生水廠,第一期供應臨海工業區內中鋼、中油、李長榮化工、李長榮科技、中石化等5家工廠每日3.3萬噸再生水,總經費約新台幣39億元,計畫向内政部營建署申請補助(中央補助92%,市府自籌8%),未來最高可擴充到日產 6 萬噸。
鳳山加臨海兩座再生水廠,最多只有10.5萬噸,這個離23萬噸還有很大差距,要怎麼補?
四、新設每日用水3000噸以上公司要用50%再生水,辦的到?
另一個問題是強制新設每日用水3000噸以上公司要用50%再生水,這如何強制法?做得到嗎?
五、高雄水自己用都不夠,未來竟還要支援南科20萬CMD?
南科目前用水量約21.5萬CMD,在台積電設廠後,預計在115年將會到達32.5萬CMD。我們從水利署的穩定供水方案看到,中央為了讓南科不缺水,竟然打算在「臺南高雄水源調度108年完成」後,要把高雄送水到南科由現在的5萬CMD增加到20萬CMD!
高雄水已經不夠用了,中央竟然一口氣還要抽20萬CMD的水給南科用,這會不會太誇張了?原來水利署花了幾十億做「南化高屏聯通管工程」把原水送到高屏溪攔河堰並不是支援高雄用水,而是為了南科,請問水利局長,這樣可以嗎?

解析南海爭端(1994~2018)

為了解決中石化是中油嗎的問題,作者吳碧芬 這樣論述:

中共在2013 年11 月開始積極在南海填海造陸,頓時引起區域國家不滿和抗議,菲律賓也提出「南海仲裁案」,為長久存在的南海問題增添了另一個不安的因子,更在美國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背景下,美中雙方軍事演習你來我往,局勢顯得一觸即發。然而,隨著仲裁案結果公布,菲律賓政策轉向及美國總統川普勝選就任,南海的情勢又急轉直下。南海爭端由來已久,爭執各方花大筆經費開發南海地區,聲稱是為了爭奪地緣戰略利益與豐富的資源蘊藏,但多年來局勢卻一再循環起伏,不禁讓人質疑南海爭端的本質究竟為何。南海的高度戰略與經濟價值是真的嗎?本文主張,南海的戰略與經濟利益恐怕不是想當然爾的重要,這可以從戰略學理與全球油氣供需及

資源開發實況加以證實。

論現代風險社會下國家保護義務之實踐 —以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立法為中心

為了解決中石化是中油嗎的問題,作者李佳哲 這樣論述:

在風險社會下,國家保護義務的實踐應如何為之,其介入時點及其界限為何,值得注意。自2014年7月31日淩晨發生高雄氣爆事件後,我們重新檢視工業管線之風險管理。但發現國家對於工業管線規範不足,立法呈現空白狀態,對於人民之生命、身體、財產以及居住權等基本權利欠缺保障。另外從中央財稅分配下,亦發現風險承擔和財政收入顯失均衡,使高雄市政府沒有足夠財源進行風險治理,因而使人民暴露於風險之下,國家對於人民之保護嚴重不足。因此,高雄市政府為了實踐保護義務而制定「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用以執行工業管線風險治理以及保障人民之權益。惟本次立法部分存有爭議,不論從地方自治層面觀之抑或從國家保護義務檢驗之,

值得檢討。最後,本文參考美國、歐盟及中國之法制,截長補短,予以充實「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希冀達到最佳風險治理機制,保障高雄市民之居住權及其基本權利免於遭受風險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