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鍾起岱寫的 中興新村學:從台灣省政府到高等研究園區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何黛雯的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2021),提出中興新村文化景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空間敘事學、歷史場所、場所精神、空間意識、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許國威所指導 謝仲評的 眷村再發展評估指標建構-以黃埔新村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眷村、黃埔新村、再發展、評估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興新村文化景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興新村學:從台灣省政府到高等研究園區

為了解決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鍾起岱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與中興新村結緣極早,值此中興新村創立一甲子,精省20年,耆老逐漸凋零之際,本書留給中興新村一個最完整的面貌。全書共十八章:走過希望年代、村史研究方法、聚落紋理、自然與水文、社會與人文、建村故事、建村紋理、文化景觀、古蹟與歷史建築、宗教、都市計畫、公共設施、街道巷弄、小生態與綠建築、台灣省政府、九二一大地震、往日生活、高等研究園區,大約有40萬字。這是一本茶餘飯後探索中興新村非常值得閱讀的閒書。 作者簡介      鍾起岱   本書作者鍾起岱博士,1957年生,台灣省苗栗縣人,祖籍江西省瑞金縣。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觀光與休閒管理系主任主任、南投縣中興新村文史創新協會理事長、台灣

省三餘藝文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農村發展規劃學會秘書長;除本書外,主要著作有:《觀光與休閒經濟學》、《宋團隊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等書。   臺灣省政府主席序 5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長序 6 南投縣長序 8 南投市長序 9 中興高中校長序 11 我們的中興新村 13 第一章  走過希望的年代 1 第二章  村史研究方法     13 第三章  中興新村早期聚落紋理 31 第四章  中興新村的自然與水文 57 第五章  中興新村的社會與人文 73 第六章  中興新村的建村故事 89 第七章  中興新村的建村紋理 123 第八章  中興新村的文化景觀 149 第九章  

中興新村古蹟與歷史建築 171 第十章  中興新村的宗教 211 第十一章 中興新村的都市計畫 249 第十二章 中興新村的公共設施 267 第十三章 中興新村的街道巷弄 305 第十四章 中興新村小生態與綠建築 321 第十五章 臺灣省政府 337 第十六章 九二一大地震 363 第十七章 中興新村的往日生活 383 第十八章 高等研究園區 421 參考文獻 447 序    我們的中興新村      我與中興新村結緣應該追溯到民國53年左右,我有一個長輩鍾競生先生從苗栗縣議會調職到台灣省政府編譯室任職,不記得哪一天我的父親帶我跟姐姐去拜訪他,他那時住在光明五路29號,矮矮的小平房,簡單

的擺設,彷彿世外桃源,那時候每年暑假,家父都會帶我們去玩一次,非常開心的經驗。      民國72年8月25日,我退伍後的第三天,年輕有為的台灣省研考會執行秘書江清馦先生在辦公室召見我,說李登輝主席正在大力推動計畫預算制度,希望為台灣省政府建立一個制度,而我剛好學規劃方面的領域,他說他在高普考待分發名冊裡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到台灣省政府服務,江先生是我公務生涯的一個重要貴人,也是我最敬重的長官之一,他開啟了我進入中興新村服務的契機,民國72年9月1日我到台灣省政府報到,就借住在光明五路29號的競公家裡,他有一輛老式的腳踏車,說是公家配給他的座車,就借給我騎,一直到民國80年前後,他退休了,將這輛

腳踏車要了回去,說這輛車要還給台灣省政府,那時候,我在研考會擔任主任秘書,劉耀武先生是我的主任委員,倏忽之間,我在中興新村住了三十幾年,歷經了台灣省政府最輝煌的年代以及歸於平靜的時代。      民國96年個人自覺江郎才盡,對於公家機關難以有所貢獻,與其尸位素餐,不如歸去,申請退休,承蒙核准。退休後,本想開個高普考補習班,打發無聊時光,嘉惠那些有志公職的年輕朋友們,但人生總是有很多的意外,民國97年2月1日我應聘到中州技術學院(中州科技大學的前身)任教,因緣際會,幾年下來,有幾個主持與中興新村計畫的經驗,我曾訪問超過100位的中興新村耆老,舉辦過數十場專題講座,帶著年輕學子走訪過每一條巷弄,仔

細觀察中興新村的變遷與衰興,開始有機會認真的去研究中興新村這塊土地。      民國102年我因為主持南投縣政府委辦計畫的緣故,特別去拜訪我的年輕好友中興高中校長王延煌博士,他找了語文資優班27位優秀的年輕朋友,跟著我尋訪中興新村的每一寸令人驚嘆的足跡,我們一起推動「中興學」,作為在地鄉土教學,然而,片段的知識,總是非常可惜的難以積累,這期間,我創立了「南投縣中興新村文史創新協會」,又由於我的老友李保金女士的遽然去世,我又接任了「台灣省三餘藝文學會」的理事長,不稱職的我,在歷任三餘理事長的卓越貢獻下,三餘藝文學會得到2015年杏壇芬芳獎,作為中興新村的老居民,可能很少人像我一樣有機會經歷這麼多

的興衰、接觸到這麼多的耆老長輩與主持計畫的機緣。      民國106年中興新村即將創立一甲子,許多年過八旬的耆老們,逐漸凋零,省府一代的菁英們逐漸退出公務舞台,再過幾年,也許船過水無痕,只能任憑隨風而逝,記錄這些年一起走過的雪泥鴻爪,給喜愛中興新村風華的年輕學子一個探索的引子,也許是催生「中興新村學」這本書的最大動力。      往者已矣,當台灣省政府精到中興新村都無法管理的年代,當老一輩耆老走過他們那一代的歷史歲月,中興新村即將進入一個完全不同風貌的年代,印證了在精省最轟轟烈烈的時代,我在人事處吳堯峰處長、法規會邱聰智主任委員的協助下,寫了一篇精省後台灣省仍具有公法人的文章,準備投稿,有一

位法律老師,給我的文章寫了一段評語,其中有一句話:都精到一滴都不剩了,要公法人何用?那一年是民國八十七年。20年即將過去,回首往事,豈能不令人唏噓。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許多師長、前輩與朋友的協助與鼓勵。在此特別記述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黃秀政教授,黃教授是研究台灣地方志的先驅,大約在20年前,我曾經多次到中興大學歷史系向他請教讀歷史的方法,特別是多次聽他提到司馬遷寫史記的點點滴滴,覺得受益非常多,他開啟了我研究在地學的興趣,九二一大地震後,我在擔任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企劃處長期間,特別邀請黃教授協助行政院整理九二一的檔案資料,在行政院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的預算裡面,也特

別編列了有關整理史料的經費,這可能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次在災變發生的重建過程中,就注意到史料編輯的重要性,曾經有朋友問我,為什麼要花這樣的錢?我的答案是:九二一重建過程當中的艱辛、苦難與困難,終究會過去,當二十年、三十年、甚至百年之後,我們為後代留下甚麼?可能只有史料了。我離開九二一重建會兩年之後,黃教授排除萬難,獨立完成了九二一重建的史料彙編,其中更以不惜得罪當道的堅持,排除了許多政治的干預,頗有司馬遷之古風,非常令人敬佩,我在訪問耆老的過程當中,得黃教授非常大的幫助。而這本書的出版,要感謝蘭臺出版社及編輯群的協助,特別是張加君總編輯與高雅婷主編,中興新村的故事,對曾居住在中興新村的居民,或研

究中興新村的學者,也許有一些歷史的價值,但可能在出版市場上,則不一定有出版價值,我們素昧平生,編輯群卻非常盡心盡力的協助本書的出版與行銷。最後要感謝幫助本書寫序的幾位長官:前台灣省政府林政則主席、主管高等研究園區開發的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陳銘煌局長、南投縣林明溱縣長、南投市宋懷琳市長、國立中興高中王延煌校長,林政則主席更早在2016年5月卸任之際,就先為本書寫序,非常感謝。      本書共分為十八章,第一章走過希望的年代、第二章村史研究方法、第三章中興新村早期聚落紋理、第四章中興新村的自然與水文、第五章中興新村的社會與人文、第六章中興新村的建村故事、第七章中興新村的建村紋理、第八章中興新村

文化景觀、第九章中興新村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第十章中興新村的宗教、第十一章中興新村的都市計畫、第十二章中興新村的公共設施、第十三章中興新村的街道巷弄、第十四章中興新村的小生態與綠建築、第十五章台灣省政府、第十六章九二一大地震、第十七章中興新村的往日生活、第十八章高等研究園區,全書大約有40萬字。每一章後面特別開闢了「想一想」、「我的學習單」,提供同好與學子思考,本書疏漏不足之處必然不少,道聽塗說之處也不少,希望本書除了作為茶餘飯後的閒書之外,也能夠作為激發年輕一輩研究、探索中興新村一個有用的啟蒙書。      鍾起岱   中興新村陋室   民國106年元宵節

中興新村文化景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年,政大校方礙於學校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長年不足,決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興建法學院,且於2015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與校外人士異議。
2015年11月二日,化南新村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物的列冊追蹤名單,校方計畫因此擱置。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大租約短期之住戶,舊居已全數遷離。
法定聚落建築群登錄:於2018年一月二十三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第102次文資審議大會,文資委員無異議通過決議將政大化南新村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是指定範圍與保存方式,則留待下次文資審議會再作討論。政大總務處表示尊重決議,且若全區保留或無法興建法學院,原址也會以教育目的作最有效利用。
臺北市文化局於2018年三月三十日召開第104次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考古遺址史蹟暨文化景觀審議會,政大代表與當地里民代表各陳述意見,委員會最後則宣布化南新村全區保留。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去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但政大不服,以行政程序瑕疵為由,向市府提出訴願並成功翻案,化南新村目前身分為暫定古蹟;不過,5/24上午重啟文資會勘,居民提出疑義,政大要求撤銷文資身份的理由之一竟引用到舊的文資法。

這已是文化局、政大、社區代表化南萬新願景團隊,第三度至化南新村會勘,受邀參加的文資委員也都是去年曾出席的老面孔,對化南新村的文資價值都有所了解。

室內討論過程氣氛和平,政大派總務處秘書和承辦人作代表,僅表示政大會提供書面意見給局裡頭,還是多聽聽社區代表的發言,一併帶回,強調只是來聆聽,其餘完全沒有提到政大的訴求。

化南萬新願景團隊則把握機會,針對訴願書整理出3項政大撤銷文資的理由一一作出回應。訴願書中,政大對文化局文資審議會議紀錄出席委員人數和表決程序有疑義,認為不應將乙區空地(現為化南新村停車場)劃入聚落建築群中,和文化局未在登錄前對化南新村具體提出維管措施和指定登陸範圍影響、財務規劃等。

化南團隊強調,政大的撤銷理由引用到錯誤的法條,文資法106年修法,修法前,登錄文資前需做財務規劃,修法後這項規定已被刪除,政大不慎引用到舊法。

他們也認為,關於停車場的空地,翻查地籍圖發現,此地和建築是同一筆地號,且經口述歷史調查,該處早期是農地,居民會種茭白筍、抓蟬,直到民國96至98年間才改為停車場,屬於居民共同記憶,是不可或缺的一塊,仍堅持要全區保留。

有文資委員在席間提到個人看法,指出政大確實引用條文不太正確,而過去的確有些資料不足,或發現引用條文錯誤卻沒適時糾正,因此要再重新審議程序。

文化局今日派文資科長王秉五作代表,他表示,委員閉門討論時,主要針對訴願意見釐清、討論、交換意見,有討論到停車場空地是否有必要登錄文資,會遵照當時的歷史紋理和社區關聯性作價值判斷,全案要等送進文資會大會上才作決議。(維基百科 聯合新聞網)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何黛雯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如何被人們所理解,如何透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作為意義的創造,進而成為理解文化資產的取徑。文化資產作為敘事的文本(text)或事件(event)的見證,事件往往發生於特定空間與時間之中,為歷史敘事中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方法取向,作為解釋或理解事件的特殊方式。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討論亦關乎保存價值特徵的詮釋與呈現,以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義述說。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以敘事視為詮釋的方法,作為一種行動或再現,意義透過主體意識的視域開展得以體會,而當主體意識進行敘事的表述,也如同濾鏡般的再現或詮釋所謂真實的探究。本文考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實務上,對於文化資

產所在的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與真實性保存觀念的時勢問題。在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徵候,重新觀看文化資產空間作為社會產物以及使用價值,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透過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歷史書寫詮釋,以助於文化資產的理解與保存。而在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將論及如何透過空間的再現來創造意義,空間的敘事與空間的設計生產作為地方創造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測繪與深度口述歷史訪談以建構空間敘事文本內容,包括:實存空間敘事文本、歷史空間敘事文本、行動空間敘事文本,以及經驗空間敘事文本的建構,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空間敘事的工作,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

我教習的過程。本研究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學,包括: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特徵與意義創造;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文化資產詮釋行動與地方創造,透過文獻理論評析到實務經驗的案例樣本研究,探討論述與實踐之間的困境與契機。研究結論:首先透過空間敘事研究多樣文本內容的研究,作為理解文化資產生命的取徑,強調歷史場所「存在」的重要,透過人地共生的關懷,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參與、詮釋與實踐的過程,共譜文化資產空間的生命敘事。第二,強調在地參與的詮釋行動,開展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進而由物質性保存轉向文化社會理解,參與在地行動的強調,有助於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以共創未來,以場域脈絡性的保存思維,落

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之中,亦為文化資產從再利用到再生活化的期待。第三,藉由空間敘事的詮釋行動,作為主體經驗生產與社會自我教習場域,經由社會力的啟動到再社會化的體現,透過文化資產價值特徵的指認與共同經驗的再生產,以再塑地方感,亦即經由再社會化過程,導引出文化資產對於城市公民的意義,並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作為中介文化空間治理分析模型與文化資產敘事空間設計的詮釋內容與方法架構。

眷村再發展評估指標建構-以黃埔新村為例

為了解決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問題,作者謝仲評 這樣論述:

臺灣文化資產的思維漸漸從單點建築保存至區域尺度保存的觀念,聚落與文化景觀屬於區域性保存概念,較為多元且彈性,國內目前已有76 處登錄為文化景觀,起步階段,缺乏具體的文化景觀保存機制。而高雄市黃埔新村為臺灣第一代眷村,於民國102 年(西元2013 年)登入為文化景觀,其建築形式為日式建築,保存完整,從歷史與建築角度來看,深具保存價值。高雄市文化局於民國103 年(西元2014 年)推動以住代護計畫,到現在即將把黃埔新村升格為臺灣首座『旗艦型』或『國家型』眷村文化園區,讓喜愛眷村文化的個人、團體入住,在不破壞現有的建築樣貌以及非營利使用的前提下,免費提供使用者入主,藉此讓老舊建築獲得維護,同時

吸引人才讓眷村更有朝氣。本研究將黃埔新村列為本次研究之對象,首先先收集全臺眷村再發展之相關文獻,來建立黃埔新再發展之雛形,並透過兩階段問卷,第一階段研究方法使用專家問卷,並進行模糊德爾菲法(FDM),篩選黃埔新村的再發展影響因子,再透過第二階段之專家問卷,進行分析層級程序法(AHP)。研究目的為眷村再發展評估指標架構建立及黃埔新村再發展權重分析。本研究結果整理分析黃埔新村特色之三大層面「社會文化層面」、「空間環境層面」、「經濟效益層面」與其九個影響因子分別為:眷村文化價值、民眾參與、社區認同、歷史場所、建築聚落、環境景觀、維護管理、開發營運及地方行銷等,經由篩選及排序後可得知黃埔新村再發展評估

指標要項,其中以社會文化層面為最高,高0.3436,排序為1。相關影響因子權重值以眷村文化價值被認為最高權重值為0.2052,排序為1;依序為歷史場所0.1480,排序為2;維護管理為0.1157,排序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