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玩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部玩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耀明寫的 拾穗,在迢迢的旅途上 和JensHarder的 萬物宇宙史:創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內趴趴走。中部]6/27~8/31通霄玩海趣。馬戲團、親子戲水區也說明:夏日炎炎上哪玩兒?往水裡泡就對啦!上週末difeny一家受邀前往報導苗栗通霄的玩海趣活動,35度的高溫,這簡直就是孩子的天堂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客思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研究所 鍾志強所指導 王尹君的 東石漁人碼頭觀光吸引力、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中部玩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觀光吸引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區域發展重點產業碩士專班 陳建良、劉盈嬋所指導 王嘉祥的 立槳休閒活動參與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日月潭月牙灣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休閒水域活動、SUP、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部玩水的解答。

最後網站【竹子坑】資訊整理& 台中溪邊玩水相關消息 - easylife.tw則補充:一日遊懶人包, 中部旅遊-- ... 南投埔里戲水秘境沁涼山泉水玩水烤肉溜小孩景點/南投埔里玩水景點。 最近天氣真的好熱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部玩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拾穗,在迢迢的旅途上

為了解決中部玩水的問題,作者黃耀明 這樣論述:

  短的是旅途,長的是人生   我以一種去地域性的流浪思維,說出我在旅途上所撿拾的感悟   作者把旅行當作是他一輩子的修行。在地球村的時代,距離已不再是一種阻礙,壯遊也沒有邊界,他一生當中走過五大洲七大洋,並且遍遊過中國大陸各地。他認為旅遊除了遊山玩水,分享各地不同的歷史文化、奇風異俗和佳肴美食之外,它的過程無不充滿了多樣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本書全部內容是作者一生在迢迢旅途上所撿拾的故事和感悟,無關旅遊工具的提供,或許可充當是種心靈雞湯。   作者簡介 黃耀明   作者今年八十一歲。一生幹過台電外線電工、中油操作工、中學教員、金屬公司、鋼鐵公司和證券公司的董事長,六十歲才開臺

灣風氣之先,遠從台中到台北台科大以優異的成績取得EMBA學位,並被推介到中部科技大學擔任兼職老師。對他來說,寫作是興趣,工作是生活,是它們豐富了他的生命。縱使在不同行業和位階,他從不忘在平面媒體塗塗寫寫,似乎把寫作當成一生的懸命。曾出版過《神衹也漂泊》(雜文)和《台灣人的歷史呼愁》(時論)兩本書。   #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自序:行者無疆  /10 小魔女琪琪的麵包房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  /14 恭陪佛祖回老家 (寮國/永珍)  /16 生命軌跡上的小小切點(埃及、肯亞、尚比亞)  /19 終於可以飛往維多利亞瀑布 (肯亞、尚比亞)  /23 踏上地球上最大

的巨石(澳大利亞/北領地的艾爾斯岩)  /27 是誰殺了楚格尼尼?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  /30 安第斯山山上的邂逅 (秘魯/庫斯科)  /33 跟著熱情地舞動吧!森巴 (巴西/里約熱內盧)  /35 莫內最完美的傑作 — 莫內花園(法國/吉維尼)  /38 壯麗的凱拉薩神廟(印度/奧蘭加巴)  /41 找到了梅杜莎的頭顱? (土耳其/伊斯坦堡)  /44 感人肺腑的降旗典禮 (不丹/延布)  /46 即將消失的黑色華麗 (肯亞/安波沙里國家公園)  /48 非洲動物大遷徙 (肯亞、坦尚尼亞/瑪賽倫蓋特國家公園)  /51 苦澀的北極風景畫 (格陵蘭/伊魯利薩特)  /53 冰島的國會斷

崖 (冰島/雷克雅維克)  /56 狂放的海盜博物館 (挪威/奧斯陸)  /58 忘不了那雙溫暖的小手 (印度/孟買)  /60 向威廉華勒士致最敬禮(蘇格蘭/愛丁堡古堡)  /63 在奇旺守歲的滋味(尼泊爾/奇旺保護區)  /66 瑞士名峰旅情(瑞士/策馬特)  /68 石墉古堡的囚徒(瑞士/日內瓦湖北岸)  /71 葡式蛋塔發源地(葡萄牙/里斯本)  /73 馬賽老港的魚湯(法國/馬賽)  /76 流浪者大街(西班牙/巴賽隆納)  /78 跟著高第去流浪(西班牙/巴賽隆納)  /80 波卡探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82 瑞蔻雷塔墓園(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86 天空之城「

馬丘比丘」(秘魯/庫斯科)  /89 舊都安提瓜 (瓜地馬拉/安提瓜)  /92 提卡爾國家公園(瓜地馬拉/提卡爾)  /94 最後的馬雅之城奇琴伊薩(墨西哥/奇琴伊薩)  /97 寫在國旗上的傳說(墨西哥/墨西哥市)  /100 眾神之城迪奧狄華肯(墨西哥/墨西哥巿)  /103 亞得里亞海岸的浮光掠影(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尼克)  /106 台灣神木的傷痕(日本/東京、明治神宮)  /109 摩艾和合恩角趣聞(智利/合恩角)  /112 探遊冰島必讀的薩迦文集(冰島/雷克雅維克)  /114 地球頂格陵蘭探索(格陵蘭島/伊魯利薩特)  /117 試著去認識吳哥窟(高棉/暹粒)  /120 白

神山高原映象之旅(日本/本州東北部高原)  /124 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寺廟 — 虎穴寺(不丹/帕羅)  /127 金光閃閃的仰光大金塔(緬甸/仰光)  /130 滿天彩色神佛的南印米納克希神廟(南印度/默德萊)  /133 被割捨的埃及方尖碑(埃及/陸克索)  /136 讓深山美景不再遲暮(中國/北疆)  /139 遊覽土耳其的歷史風景(土耳其/伊斯坦堡、特洛伊)  /141 閱讀伊瓜蘇瀑布(阿根廷與巴西交界)  /144 啟迪人性的曼谷金佛寺(泰國/曼谷)  /147 泰姬瑪哈陵是一滴愛的永恆淚珠(印度/阿格拉)  /150 千座千面千手觀音佛像 — 三十三間堂(日本/京都)  /153

美國最熱門的國家公園 — 大峽谷(美國/亞利桑納州)  /155 中亞絲綢之路旅情(中亞絲路/烏茲別克、哈薩克、塔吉克及吉爾吉斯)  /158 帖木兒大帝陵寢巡禮(烏茲別克/撒馬爾罕)  /163 李白的故鄉(吉爾吉斯/碎葉城)  /166 西敏寺的詩人角落(英國/倫敦)  /170 大英博物館古近東館(英國/倫敦)  /174 博物館島上的白加蒙博物館(東德/東柏林)  /177 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埋屍處(俄羅斯/下塔吉兒)  /180 滿溢法喜的托缽化緣儀式(寮國/龍坡邦)  /183 蒲甘萬塔的傳奇(緬甸/蒲甘)  /186 迎向蒼茫暮色(墨西哥蔚藍海岸/瓦亞塔、盧卡斯、馬薩特蘭)  /1

89 維吉蘭的人生雕刻公園(挪威/奧斯陸)  /192 在哥本哈根遇見安徒生童話(丹麥/哥本哈根)  /196 探訪汗血寶馬的故鄉(烏茲別克/費爾干納)  /199 身處硝煙的旅遊(克什米爾/斯里那卡•貢馬)  /202 感受斯里蘭卡那種不華麗的精彩(斯里蘭卡/班托搭、坎迪)  /205 凝結音符的西貝流士紀念碑(芬蘭/赫爾辛基)  /208 輕描摩洛哥古城的異次元空間(摩洛哥)  /211 筆與劍的對吟 (塔吉克/杜尚比)  /216 中世紀的中亞櫥窗 — 布哈拉(烏茲別克/布哈拉)  /218 古典和現代的傳奇 (德國/漢諾威)  /221 戀戀布達佩斯(匈牙利/布達佩斯)  /223 茶

鄉的不速之客(印度/大吉嶺)  /225 達卡連貧窮都是鮮艷多彩?(孟加拉/達卡)  /228 穹頂琴聲(冰島/雷克雅維克)  /230 笑聲和淚痕(波蘭/華沙)  /233 轉位的向日葵(荷蘭/阿姆斯特丹)  /235 尋找卡夫卡和昆德拉(捷克/布拉格)  /237 青瓷的窯燒餘韻(福建/武夷山)  /240 現實童話 — 樹頂飯店(肯亞/阿伯岱爾)  /244 野性的呼喚(坦桑尼亞/恩格龍格羅保護區)  /246 被遺棄的天上宮闕(斯里蘭卡/丹不拉)  /248 鸛鳥踟躕(摩洛哥/切拉古城)  /251 後記  /254 作者序   行者無疆   拙作《繞著地球跑》系列共九十篇,近

十三萬字,承台灣時報老編和讀者的厚愛,佔用《台灣文學》太多寶貴的篇幅,總該劃下句點。更何況,筆者已步入杖朝之年,這些一路走來的旅情點滴就像我住家前簌簌飄落的阿波羅花瓣,也算是我人生劇本的終章。   我的旅行原始動機是出自於一種的逃脫心態。起初,我只是想從爾虞我詐的生活「黑箱」和物慾爭逐的商場「紅海」逃脫出來,藉著浪跡天涯機會,尋求一處心靈可以暫時小憩的地方。從三十歲出頭,一有長假,並存夠餘糧,我就刻意規避商場上迎新送舊的繁文縟節和矯飾的酬酢,選擇讓生命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剛開始,我是以反差比較大的國度或地區作為首選,因為自認年輕比較能夠經得起旅途上的困頓和磨練。   歷史文化、社會環境

、飲食習慣和自然景觀與自己的家鄉反差愈大的地方,給初訪的旅人衝擊愈大,感觸和留在心底的印痕也最深。面對那些異風奇俗、迥異的價值系統和宗教信仰,常會情不自禁感到驚喜或嘆喟。而流連在那些廢墟、大海、森林、冰原、沙漠、山丘和古堡,親睹那些壯闊美麗的山河、滄海桑田的大地、崩落的古代廟堂以及無情更迭的歷史文明,每一次調適五感,投入心意,都會對大自然的獨創性和人類文明的原創性感受到一瞬間的悸動。反差愈大,對旅人來說,話語的衝動也會愈大。   拜人類文明躍進、科技進步之賜,遙遠的距離已不再是重重的阻隔。訊息暢通,交通便捷,壯遊幾乎沒有邊界,即使是沒有邦交的國家也可以通行無阻。壯闊的自然就像壯闊的人生充滿豪

情,行者無疆,而無淒涼。旅行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是幸福的日子。五十個年頭下來,上山下海,我和內人跑遍了五大洲七大洋,幾乎涵蓋了全世界所有第一、二線的旅遊景點,但有些地方礙於安全的考量,還是免不了有遺珠之憾。   譬如說,我一直渴望能走一趟中國西藏,並且到印度錫金邊界的乃堆拉山的樟谷湖,以及登雲南海拔5000公尺的高原雪山,去適應高原作息,雖然當時身體並沒什麼不良的反應,但對出過許多狀況的高山症候群仍存有疑慮,因此這輩子已經註定無緣去圓那沁入內心的美夢,只能乾瞪眼望著拉薩的布達拉宮興嘆,這不能不說是我終生的遺憾。 浪跡的地方愈多愈遠,經驗的累積自會促進了對旅遊觀念的進化。我由逃脫開始,進而成為學

習過程,再由學習過程變成生活方式,然後才開始懂得去享受旅行的樂趣。沿途中的風光和風土民情都成為我敘述故事的背景,虔誠拜謁過的那些遙遠城市,不竭思索過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熱地追逐過的那些滄桑而又光輝歲月,扎扎實實提供了我各類見聞的剖析,思考和反思。   我把旅行當作是一輩子的修行,短的是旅途,長的是人生。可不是嗎?當我獨自面對像北極圈蒼鬱海域或是冰雪荒原,我可以體會到「水邊哲學是不捨晝夜」,當我躺睡在像澳洲北領地或在塔斯馬尼亞原始森林的星空下,我體會出「山地哲學是不知日月」,當我潛入到像埃及金字塔或帝王谷某法老地下陵寢,我發覺歷史的哲學永遠存在著殘卷和斷章。我覺得旅遊就是一種生活,總是試著

把旅行的點滴變成哲思。   大陸作家余秋雨曾以專家學者的身份,應香港凰凰衛視「千禧之旅」之邀,隨越野車隊跋涉數萬公里,實地考察了埃及、希伯萊、巴比倫、波斯和印度河等古文明的遺跡,並把全部的探索日記匯集成《千年一嘆》。緊跟著他又花了半年時間,由南歐、中亞、西歐到北歐,共26個國家和96個城市,並完成《行者無疆》乙書,很有系統地深度介紹歐洲文明的考察。他豐碩的人文素養、駕馭文字的能耐,像熟練的農夫收割豐收的稻穀,簡直算是旅遊經典之作。   他的文章常常以精湛的詞彙和撼動人心的警句開始,最後又能戲劇化為整體過程譜下完美的句點。我非常欣賞他文章的佈局和戲劇性的轉折,《行者無疆》就以「廢墟、大海、流

浪」的南歐出發,最後則在北歐北極圈奧盧東南方一百八十公里處、一個「蒼涼、寂寞、執著」、居民不到十人的奧提奧美克火車站為終站,他精彩的經歷就在那裡完美的凝凍,我常把它們奉為習作的圭臬。   我不是學者,也非專業旅行家,只是一個平凡的生意人,寫作是我業餘的嗜好。我沒有余先生那樣的學識和際遇,沒辦法把整體旅情加以精心籌劃,並作有系統的報導,只能隨興把發生在迢迢旅途上的有感點滴,像小時候秋收的季節裡,在田間跟收割機的後頭,撿拾稻穗一樣,零零散散把它們收攏起來。對我來說,每一小粒稻穗都代表著無比的幸福,這些走過的痕跡為我的人生留下些雪泥鴻爪,不怕有識者笑,我還真盼望愛好旅遊的讀者能夠分享到我這些小小的

喜悅。#出書請找台灣博客思出版社    

中部玩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認為最親民的百岳是哪座呢?

聽說這是最親民的百岳步道
這次與同行夥伴一起重裝扎營在能高瀑布吊橋旁,決定兩天一夜登上奇萊南華
第一天很早就到扎營處,休息到八點左右開始就寢,凌晨開始才是真的踏上登上百岳的山路

只是天空不作美,沿途直到登頂都刮著風下著雨,眼前是黑暗,但我們不孤單,所有山友都頂著頭燈照亮了山路,雖然沒有遇見日出雲海與黃金草原,想著都踏上路途了,就把它走完吧!

最最最痛苦的是收拾好背包後回程的13K
這次沒有記錄太多過程,啃真的是走到我眼睛都在泛淚了哈哈💦

人活著最大的樂趣,就是從痛苦中把快樂找出來吧!

問我的話,最親民的百岳絕對不是奇萊,等我再練練,會來再次挑戰的!
歡迎互相交流,有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有幫助的話🙇🏼‍♀️懇請按讚訂閱分享。


==快跟零零陸參柒一起爬山==
➤ 蝦咪?鳶嘴山的稜線上大塞車|小百岳攻頂|台中旅遊
https://youtu.be/A2nhOJkmfK4

➤ 谷關七雄 唐麻丹山之蝴蝶谷瀑布 | 中部玩水消暑 高CP值山 | 台中和平
https://youtu.be/pvOlY5d6Km8

==無痕山林 LNT( Leave No Trace) 的行動準則==
➤資料來源自LNT教育委員會與台灣國家公園網站
➤要將所有的垃圾、剩菜及殘留物帶下山。
將排泄物埋在一個10---20公分深,離水源、營地或步道至少60公尺遠的貓洞(cathole)裡,並將貓洞的表面以原來的植被覆蓋。
➤記得要將使用後的衛生紙或及他的衛生用品帶出原野。
➤如果要洗澡或是清洗餐具,必須提著水遠離水源處至少60公尺以上的地區,以少量可自然分解的生物性洗劑清洗。並將菜渣過濾帶出原野(絕不可以掩埋),過濾後的水要分撒在泥土上。
離開時,一定要將火完全熄滅,並把沒有燒完的東西通通帶走,灰燼必須分散灑在遠離營地的地方。
➤離開時要帶走垃圾,最好可以帶袋子幫忙撿垃圾。

音樂相關資訊 :
Song: Julius Dreisig - Where'd You Go (feat. Luna Lark) [NCS Release]
Music provided by NoCopyrightSounds
Free Download/Stream: http://ncs.io/WYG
Watch: http://youtu.be/aWJJEaod34U

東石漁人碼頭觀光吸引力、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部玩水的問題,作者王尹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東石漁人碼頭遊客觀光吸引力、體驗與滿意度的關係。研究問卷抽樣以東石漁人碼頭遊客為研究對象,採便利取樣方式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總共發出448份,最後回收有效問卷448份。回收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信度檢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發現如下列敘述:1.不同背景之東石漁人碼頭遊客在體驗上具有部分顯著差異存在。2.觀光吸引力對體驗及滿意度具有正向顯著影響。3.體驗對滿意度具有正向顯著影響。4.體驗在觀光吸引力及滿意度間具有部份中介效果。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給東石漁人碼頭管理單位及遊客,在經營策略及政策上的想法。

萬物宇宙史:創世

為了解決中部玩水的問題,作者JensHarder 這樣論述:

  一部挑戰人類智識的野心之作,   大膽呈現從宇宙大霹靂橫跨到人類出現   你我前所未見之生命形式的演化歷程。   超過2000餘幅精彩手繪,   訴說了前後長達140億年的宇宙光景,   也開啟了沒有邊界的圖文天才世界。     本書係漫畫界最高榮譽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膽創新獎」Prix de l’Audace得主Jens Harder磅礡之作。這是一部畫風恢弘、想像力詭奇,且野心宏大的圖像宇宙史,書裡用超過360頁2000餘幅的精彩手繪,講述了從宇宙大霹靂直到人類誕生前夕的140億年歷史,平均每700萬年的歷史才淬鍊出一頁圖像……這是一本不僅只滿足於科普漫畫的宇宙史,作者嘗試用人類文明各

種經典符號來演繹宇宙進化的浩瀚圖卷。本書還透過繪畫史上幾位大師的作品軌跡,以藝術圖像重現了宇宙歷史。書中更引述不同文明針對各種自然現象的有趣詮釋。更重要的是,全書就如同一部電影般的宇宙進化啟示錄,以宇宙大霹靂「奇點」為起始,描繪了人類誕生前長達140億年的宇宙演進歷程。本書也講述了宇宙萬物創生過程中各種物理定律和生物進化史,同時也大膽地運用了人類文明各種符號,以繪畫圖像為科學作了絕妙的註腳,更為冰冷的自然科學添加了更多趣味與深度。     給各類讀者的提醒     給純粹讀內容的讀者   無論就事實考據或圖像的觀點來看,我在本書中並無一絲一毫的虛構。為了將人類歷史轉化爲圖像呈現,我參考了許多化

石圖片,也運用了人類某些典型在文明史發展的3萬年間所製造的大量視覺遺產——從新石器時代的石雕壁畫,到古希臘的馬賽克拼貼裝飾;從中世紀的祭壇屏風到現代的銀版照相作品,甚至是由太空望遠鏡拍到的影像,乃至於3D立體繪圖。     給有信仰的讀者   本書絕非為了傳播教義——我並不想勸任何人改宗,即便我個人的無神論世界觀免不了從頁面之間流露出來。比起這點,我認為更有趣的是與對這些演化事件具備科學基礎觀點的讀者們直接對話。然而,對於每一項新獲得的知識來說,新的問題不僅會在科學方面出現,在神學面也不例外,且會深深影響我們眼中的自我形象。     給漫畫迷讀者   如果出於看漫畫的習慣你先直接翻到了這一頁,

那麼我誠摯地邀請你繼續以這種方式「由後往前」讀完本書。如此一來,你便能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檢視書中描繪的所有過程與故事發展——以一種通常無法在視覺上掌握的方式。請記得,每一頁的讀法不但要「從右到左」,還必須「由下往上」。     給愛好科學的讀者   寫作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說服讀者相信某項宇宙及生命演化的觀點。其真正目的是呈現「世界生成」(devenir du monde)的可能樣貌,導出「善用當下」的概念。各種最為繽紛多元的原理和知識鋪陳出整本書的製作,而它們未必總是符合最新的研究結果;我根據其發展可能性與強烈的視覺效果潛力,以我自己的主觀視角選擇使用這些材料的方式。 作、繪者簡介   延斯・哈

德(Jens Harder)     德國當代著名漫畫及插畫家。1970年生於前東德魏斯瓦瑟(Weißwasser),1996至2003年間於柏林白湖藝術學校(Berlin-Weißensee)攻讀平面設計。     他在第二故鄉柏林擔任多年插畫家和漫畫作者;曾出版數本畫冊和故事書,得過各種國際獎項,包括:2004與2010年德國愛爾朗根漫畫展中的最佳德國漫畫《馬克斯與莫利茲獎》、2007年E・O・普勞恩獎佳作、2010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膽創新獎」(Prix de L’Audace)、2011年漢斯・邁德獎。     作品曾於德國許多城市展出,以及艾克斯(法國)、巴澤爾(瑞士)、美景市(巴

西)、布里提巴(巴西)、日內瓦、耶路撒冷、里斯本、琉森、新西伯利亞(俄國)、奧斯陸、巴黎、愉港(巴西)、台拉維夫、蘇黎世⋯⋯     作品曾刊載於許多漫畫雜誌中(Mogamobo、Nosotros somos los muertos、Panel等),並見諸漫畫集(2001年Monogatari雜誌Alltagsspionage;2003年Stripburger雜誌Warburger;2004年Monogatari雜誌Operation Läckerli;2005年Avant-verlag雜誌Cargo-comicreportagen israel-deutschland;2008年Beasts

Vol.ll,Fantagraphics出版;2009年Gods & Monsters,NoBrow出版等)。     延斯・哈德作品:   Leviathan(德文/法文/英文/日文)2003年出版,Editions de l’An 2    La Cité de Dieu (法文)2006年出版,Editions de l’An 2   MIKROmakro(德文/法文)2007年出版vfmk-Verlag für modern Kunst Nürnberg   ALPHA…directions(法文)2009年Actes Sud – Editions de l’An 2出版;2010年

Carlsen Comics(德文)出版   BETA…civilisations 2014年Actes Sud – Editions de l’An 2出版;2014年Carlsen Comics(德文)出版   譯者簡介   杜蘊慧     喜愛親近自然,接觸不同語言及文化,立志一輩子保持好奇心。在法國求學之後由於無法安安分分只做一種工作,現於美國南加州從事品牌創作及行銷、英法文翻譯、植物插畫、語言和繪畫教學工作.閒暇時在國家公園擔任原生植物復育義工。     植物繪畫FB頁面:@elliebackyardbotanist   梅苃芢     台大公衛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免疫學博士,曾任美

國國家衛生院博士後研究員,現旅居巴黎,任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曾以譯作《生命的躍升》獲得吳大猷銀籤獎。平日喜歡閱讀、寫作、吃美食以及遊山玩水。 第1章 宇宙   第2章 隱生宙 冥古代 太古代 元古代   第3章 古生代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第4章 中生代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第5章 新生代 第三紀 第四紀 人類世   附錄 後記/前言 作者簡介 草圖及手稿 地質年表 後記/前言     「歸根結底,只有兩個攸關人類的問題: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又將如何結束。」(史蒂芬.霍金)     顯然,我們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關於第二個問題,可以相

信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只要我們不輕信魯莽的推論或流行一時的分析),或察覺到未來有可能重複發生與尚可堪用的模式,足以歸納出過往事件的連鎖反應或法則。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能夠整合不同學門領域的研究以及這些研究所提出的模式,廣泛地結合不斷擴充的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等大量知識。     讓我們一起回顧過去的歷史吧!十九世紀突飛猛進的科學和技術引起人類對探究過往的興趣。歷史上頭一次,我們不再滿足於只將驚人的發現展現在世人眼前;我們同時也企圖使用《聖經》創世與洪水神話以外的方法解釋這些發現。在世界各地,挖掘工作使巨大的骨頭、形狀詭異的石化物體、古怪的巨大印痕、整片化成碳的森林得以

重見天日。很快地,人們發展出各種展示這些物件的方法,自那時起,便稱其為「化石」。先是在當時最熱門的世界博覽會裡展出;接著是各地巡迴或在新成立的博物館裡展覽。直到如今,專家們組成的探險隊依然一處不漏地深入地球最小的角落,在南極冰層上鑽洞,在所有的礦坑和建築工地裡搜尋嶄新的考古大發現。書報、雜誌、光碟、電腦動畫、網路討論版、紀錄片或甚至電影等各類出版品,對於這項主題也幾乎無法保有一個通盤的視野。     我也不例外。我大約最晚在六歲或七歲時,開始對地球的過往時光產生興趣。剛開始(早在電影《侏羅紀公園》問世之前)是許多小孩在同樣年紀都會有的「恐龍熱」。我的父母帶我去看古生物展覽,在柏林自然博物館前排

上好幾小時的隊;還去包岑(Bautzen)附近不斷擴建的克蘭維爾卡(Kleinwelka)恐龍主題公園(在七零年代末期,一位恐龍迷在自家院子一角用水泥塑造了幾隻恐龍;如今恐龍塑像遍布整片市立園區,公認為德國同類展區裡藏量最豐富的)。我的故鄉環境對我這項興趣的養成,影響不可謂不大:我成長在前東德上勞西茨的魏斯瓦瑟城(Weißwasser, Oberlausitz)。在記憶中,那個地區從我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被整頓了上百次,一直持續到現在。整個區域都被通過此地的冰河陸續刨磨過,連在最小的山丘頂上都可看出冰川活動的痕跡。冰層也留給我們幾樣紀念品:來自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各處的、光滑巨大的石塊,人稱「冰川漂礫

」。此外,我們那個地區的地底下藏有大量褐煤。巨大的挖土機具不斷翻掘原始森林遺跡,破壞了數座索布(sorbe)村落和廣袤曠野,留下有如外星球的荒涼地貌。就連我自己也曾在巴克斯堡(Boxberg)發電廠裡實習過(人們總是驕傲地認證它是歐洲最大的褐煤發電廠)。我一度熱情投入其中,將這個第三紀所留下來的「黑金」遺產,轉化爲陣陣龐大的煤灰和能量。     由於父親的鼓勵,繪畫從很早開始就已成為我最喜歡的消遣之一了。因此我除了玩味道嗆人、外型誇張的塑膠恐龍之外(這些是「波蘭製」的,味道較不刺鼻的是香港製造的,但卻比較罕見),還自然而然地畫起這些原始生物。因此,我理所當然地解構所有手邊能找到的恐龍形象——否

則這本書也無法誕生。我很快發掘了捷克畫家茲德內克.布利安(Zdenek Burian)的畫作。他筆下的史前景物具有不可思議的鮮活視覺效果,無人能及。於是我開始一次又一次地臨摹他在十幾本史前生物學刊物裡的畫作,並將它們內化在腦海裡(希望大師能見諒我以這種方式向他致敬,畢竟他的作品常常是本書某些主題的唯一靈感來源)。     青春期的我,對恐龍的熱情稍退,但懷舊之情仍不時發作,我依然會從圖書館的書架上取下布利安的書籍來看(當時的我連一本都無法擁有,直到透過網路之便,我才找到一些書況良好的版本)。但是這種克制的心態通常轉瞬即逝,對於我今日所心繫的問題而言,世界以及生命起源的探問太核心、太重要了。宗教

沒辦法給我解答,圍繞世界的神祕主義概念也辦不到。之後到了九零年代,人們心中又縈繞著如何拯救生物圈的難題;如果我們細心關注這項課題,會發現它相當直接地將我們引導到過去在地球上曾經發生的浩劫景象、難以想像的氣候變遷作用、冰河期、多次的物種大滅絕。只不過這些事件幾乎是在數百萬年間分次發生的,而我們人類的作為無疑是在向大自然證明:一切還可以變化得更快。     「我們來自何方,又要去向何處」,這則提問激起我們的熱情。當我們目睹現今的發展,會發現演化論派與造物論派(相信只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創世者)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東、西方都出現了基本教義派的回歸風潮,激進派的價值觀也固著不變。在美國某些學校裡,人們特

別注意生物課的內容不能和《聖經》教義相悖;同樣地,有些人希望德國的學校教育禁止講授達爾文的演化理論。     然而,自達爾文的發現所發展出來的知識如此重要,我們必須將之視為一切演化的通行模式;我指的並不是那些走上種族主義歧途的奇怪理論——它們肇始於對「強者為王」法則的錯誤解讀。反之,它比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發展——並不一定是演化歷程中的「進步」,因為乞援於過往的解答,或螺旋狀乃至週期性的發展也可能完全有效。變異、突變、共生、混合、趨同、適應——(這些作用)不僅在生物學上饒富價值,在技術演化層面亦然,更存在於社會關係、語言系統、建築或音樂等多元領域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於否認這些(演化)法則的思想當

中——如宗教及其世界觀、教義、辯證內容等。     我藉由本書首度嘗試集結我們能夠運用的所有視覺表現,從宇宙大霹靂這個起源點開始探索,想像我們已知的宇宙誕生過程。有點像從前針對不識字者所編印的圖像式《聖經》,但我們的目標讀者卻非文盲,內容本於科學基礎,不含任何教義上的拘限。但這並不表示書裡沒有神性的展現或任何宗教的象徵。相反地,我常常主動運用展現創造與原初力量的古老表達方式,以及傳說故事及天界神話裡的角色。因為這些表達方法有時會出乎意料地預見(即使並非格外強烈)某些過程,我們今日能看穿某些祕密,都是多虧了最新的科學發現,例如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得到的影像或基因分析的技術。至於其他某些插圖則完全相

反,它們或是純真得令人感動,或是非常荒謬、令人難以置信,使我忍不住把它們安插在有時顯得枯燥的粒子流假設性運動圖像的章節中,雖然它們不具解釋功能,而是與故事情節產生對比。     也因此,除了幾個細節之外,不應該將這本書裡的圖像視為我的個人創作。以這麼一個宏大主題的書來說,憑我自己的想像將過往歷史轉錄在紙上,這種作法並不會太有趣。反之,我從一開始遵循的概念是盡可能收集最多的圖像資源,然後在紙頁上整合。在本書裡,我想憑藉圖像創作,建立一幅演示3萬年人類歷史的全覽圖——文明初始圖像的回顧,從第一幅克羅馬儂人繪製的石刻壁畫到現代的3D圖像。我當然會希望納入眾多圖像大師的作品,從古代的鑲嵌畫創作者,到文

藝復興時代的畫家及近數十年來最為知名的史前藝術典型繪者,再到漫畫的創作者(當主題或故事適合以漫畫風表現時)。以此觀點來看,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部紀錄式的作品,因為我所展示的不只是演化本身的過程,還包括了觀念的演化與世界樣貌的變化,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想像與對萬物起源的看法是如何改變的。除了稍早引用的宗教用語(其正當性僅適用於當時的時空背景),我也想融入不同時代的科學插畫範例——其中部分對應到的是粗陋的知識條件,早已不合時宜(比如第288頁上方的禽龍);其他如BBC迷人的資訊圖表式動畫則依然適用於當代。     我心心念念始終在思考「時間」這個無法捉摸的四度空間模式。沒有其他媒材比漫畫的連續圖像更能

幫助我們貼近時間的概念;雖然僅僅用360張頁面展現超過1百40億年時空的做法似乎純屬玩笑(總共大約有2千張圖,平均一張圖涵蓋7百萬年的歷史)。特別令我著迷的是生命起源的浩瀚奧祕,它在我們人類眼中永遠是一樁「奇蹟」,因此我用本書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篇幅,嘗試以圖畫形式趨近該目標。在創作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很幸運地歷經了自家小孩的成長演化——從第一批模糊的超音波影像,到現在已經四歲半的他們;他們已經足以在五分鐘內將我們家客廳變成戰場,但也同時開開心心地創造出人生的第一批畫作。但是本書裡最核心的概念依然是:永遠沒有什麼是徹底完成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就連這則故事也不例外。它不斷在變,最重

要的是,從我四年半前開始創作這本書起,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更是增進不少。許多事物都進一步獲得證實,也有許多事物早已被拋諸腦後,我只會偶爾想起它們。如果哪一天本書能有新版增訂的機會,我絕對會添加或修改其中一些圖畫。誰知道呢?也許在那之前,已經會有其他畫家接手講述這個「宇宙誕生以來最長的故事」——我相信這個故事絕對值得傳頌。   延斯.哈德,2008年10月

立槳休閒活動參與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日月潭月牙灣為例

為了解決中部玩水的問題,作者王嘉祥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以月牙灣SUP水域活動之休閒滿意度與參與度為研究主軸,目的在探討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相、不同背景與消費模式對於顧客滿意度及參與度之現況與差異情形。透過便利抽樣方式發放問卷,共計發放288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275份,回收率為95%。資料分析方式將使用SPSS12.0套裝統計軟體為本研究分析工具,並以α=.05顯著進行統計考檢驗。研究過程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人口統計變項相對顧客滿意度與參與度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不同學歷與居住地的消費者,對顧客滿意度上呈現差異,。其中,不同學歷之消費者,在設備安全呈現顯著差異;不同居住地之消費者在天然環境、活動品質以及設備安全皆呈現顯著差異;不

同居住地之消費者對顧客參與度上也呈現顯著。研究發現,由於不同學歷與居住地對於滿意度及參與度皆有顯著差異,業者在經營上所提供的設備安全、活動品質若能提升其品質,促使消費者再次進行消費及參與意願,將有助於提高顧客滿意度並建立顧客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