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玫瑰ktv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周志龍所指導 張容瑛的 華文流行音樂區域與都市形構及其治理 (2007),提出九月玫瑰ktv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華文流行音樂區域、文化情感商業化、潛在組織、文化產業區域、都市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九月玫瑰ktv,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華文流行音樂區域與都市形構及其治理

為了解決九月玫瑰ktv的問題,作者張容瑛 這樣論述:

本研究關注華文流行音樂產業的區域化運作,目的在於探討這樣一個以華人流行文化為表象、背後很大一部份由跨國資本支撐起來、同時存在兩岸經濟整合與政治對立脈絡音樂區域,如何形成與運作。然而,既有音樂產業文獻,大致藉由西方城市發展經驗,歸結音樂產業地理的內涵與軌跡;另一方面,兩岸跨界產業研究,多以製造業為討論焦點,華文流行音樂脈絡,至今仍為學術領域的黑盒子。本研究因此思考新區域論轉向的可能,提出流行音樂產業的區域性分析架構,主要考量兩個重點:(1)消費市場在文化產業中的角色;(2)跨界國家的角色。透過唱片產製、百度MP3下載排行榜、及兩岸跨界演唱會專案的討論,觀察跨國資本、消費市場、兩岸國家、人際網絡

在區域中的角色及其互動。研究發現,華文流行音樂區域的形構,是以台灣流行音樂群聚為基礎,將中國市場轉型中累積的現代化、懷舊、及大中國等文化情感商業化的過程。在這當中,透過中國消費者的詮釋,台灣流行音樂及歌手變成一種品牌。理論上,跨國企業基於雄厚的資金、於西方累積的經驗、及完備的全球行銷管道,最有能力控制這個區域市場。然而,鑑於兩岸資源的流動受到後社會主義中國規則的制約,及西方與中國的生意經及文化差異,以台灣經紀人及掮客為主要成員的潛在組織,就成了這個特定脈絡治理模式中的重要制度安排,以適應兩岸國家的特殊性。本研究最後指出,台北流行音樂產業群聚基於特有的都市性,而逐漸累積的「台灣牌」及「潛在網絡」

這兩個籌碼,雖然受到中國市場磁吸而有人才及資金外流現象,但基於班底文化、人脈資產及創意氛圍而持續發揮黏性,因此是一個持續鑲嵌/去鑲嵌/再鑲嵌的連續緊張過程。對於台灣流行音樂產業政策而言,在全球性音樂經濟的前提下,必須將華文流行音樂產業區域,視為一個新領域性的產生,透過領域、網絡及社會鑲嵌性的因果關連,致力於生產系統及消費市場的區域性接合與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