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佩津寫的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作者親簽版) 和美國全球城市設計倡議協會的 全球街道設計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檢舉違規停車 - bydlenijirice.cz也說明:檢舉交通違規應注意事項:. 檢舉違規臨時停車應該都會成功,若不成功請找警政的督察單位. 壹、. 如:在交叉路口、公車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舒楣所指導 廖翊筌的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2018),提出交叉路口臨時停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動性、橋下市場、攤販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承令所指導 林郁婷的 新竹縣湖口老街歷史街區保存價值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湖口老街、都市計畫、聚落保存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黃線違停 - bezvauklid.cz則補充:一、在禁止臨時停車處所停車。. 三、在機場、車站、碼頭、學校、娛樂 ... 不過,因「交叉路口十公尺記者何正鳳、黃智忠/高雄報導在大馬路上停車,駕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叉路口臨時停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問題,作者江佩津 這樣論述:

「應該要好好悲傷的時刻,我卻用旁觀者的眼光, 試圖避開那些情緒。」   好賭的父親被女兒逐出家門   下一次會面,已是工傷後的喪葬現場   母親選擇在跨年當日結束罹癌且負債的人生   留給女兒的,是心中尚未和解的親子關係   江佩津第一本散文創作,   從家族故事出發,   勾勒出離鄉青年、世代隔閡、工傷、以及自殺遺族的生命輪廓,   亦折射了破碎、真實,但又令人心傷的台灣社會樣貌。   三一八學運前後以「佩妮吃透透」粉專指陳社會議題走紅的江佩津,畢業之後投入壹週刊,書轉寫人物報導。善從他人日常生活中挖掘題材的她,看似寫著與自己無關的人生,在母親自殺離世後,終於輪她坦承自己:出身經商家

族的母親,因嫁錯對象而陷入背債生活;從小擔憂債主上門的孩子,中學時鼓起勇氣將父親逐出家門;一通工地意外的來電,她與久未謀面的父親相見已是喪禮認屍;過完債務清理的日子後,母親被醫院通知腦癌末期;外出跨年的孩子,歡慶過後迎接她的是不堪病魔肆虐而燒炭的母親……   每個關心議題的人,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在本書裡,佩妮揭露了長期投入社會議題的因素:不安的童年、工傷的父親、債務纏身的母親。懷抱著孤獨與焦慮成長,母女時常陷入爭執,但比說不出口的愛更遺憾的,卻是在關係和解之前,母親先選擇了放棄人生。於是《卸殼》成為跟母親未完的溝通,透過誠實且刻意拉開距離的冷靜,佩妮寫下她的疏離、她滿溢的愛、她的歉

疚,以及試圖理解母親的決定。   總是嚷嚷著後悔生下女兒的母親,在遺書隱約寫著深愛孩子:看似壓抑的女兒,刻意的正向樂觀是對母親的滿滿心疼。《卸殼》折射出這個時代的親子關係,倔強、無法言說、卻也在字裡行間,鑿刻出對彼此的愛。 推薦好評   印卡、李桐豪、盛浩偉_______專文推薦   王志元、阿潑(黃奕瀠)、吳曉樂、臥斧、林蔚昀、陳又津、陳怡如、陳雪、許菁芳、楊双子、盧郁佳、鍾怡雯______感動好評   作者簡介 江佩津(佩妮誰)   七年級生,生於高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與碩士畢業,現就讀法國ESSEC商學院MBA。曾任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採訪編輯、《壹週刊》人物組記

者。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宗教文學獎、台大文學獎、台積電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合著《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推薦序   她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景深   李桐豪 推薦序   以書寫贖回  盛浩偉     Prologue ♦ 坦白講   ♦ 斜陽   ♦ 水人無水命 ♦ 我那賭徒阿爸     輯一  成、住   ♦ 母親的工作   ♦ 站前大飯店   ♦ 不在的父親:勞動者的□□   ♦ 包裹之城   ♦ 車貸林小姐   ♦ 擱淺顯影   ♦ 卸殼   ♦ 我喜熊     輯二  壞、空   ♦ 陪病時光   ♦ 改變人生這一

年 ♦ 我不是台北女生 ♦ 爭吵 ♦ 交換日記 ♦ 毀壞   ♦ 新年快樂   ♦ 入夢   ♦ 遺物之書 ♦ SPA ♦ 髮的記憶 ♦ 這一站下車   END   ♦ 自己的房間   跋   死亡迫使我們講話   印卡 推薦序 她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景深 李桐豪(作家)   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跨年倒數最後幾個小時,我在公司附近的咖啡館見著了佩津。   在新加坡讀MBA的她回來過新曆年,問她新的一年即將來到,可許了什麼新願望?「我不許願,今年發生的事情,讓我對跨年非常恐懼。去年,媽媽得了癌症,跨年的時候,朋友一樣要我許願,說哀傷的一切都會過去的,結果一跨年就來一個更大條的……我已經

不會對未來有過分的期待,因為不知道接下來有什麼會發生。」   佩津口中講的更大條,是指去年一月一日,罹癌的母親在家燒炭自殺,「我回家一發現第一件事是在我們的朋友群組講這件事,我丟訊息說,幹,我媽好像燒炭。他們就問還有沒有呼吸?趕快送醫院!我說,硬掉了。」   她說,那時候,警察男友還沒變成前男友,面對這種事,心裡已經有一個SOP,身邊有人陪著,通報、葬禮、拋棄繼承、除戶……後事很快就處理好了。時值農曆年前後,她在母親住處整理遺物,發現一疊發票,有一張發票是她去旗津散心買的波士頓派,消費金額一百五十塊,一對獎,中兩百元,兩相扣抵,賺五十元,她擠出笑容說,這應該是母親給她的過年紅包。   這

件事同樣寫在佩津的《卸殼》,該書行文基調,一如坐在我面前的她訴說往事的口氣,淡淡的,冷冷的,情感上自我壓抑、自我克制,甚至有點自嘲,娓娓道來一個家庭的成住壞空。書中交代,小學校園作防空演習,小一、小二的女生,認識的字不多,以為「防空警報」該寫成「皇宮警報」,因為童年的記憶跟在皇宮也沒什麼兩樣:她在國賓飯店喝下午茶,穿著品味無懈可擊的母親調教著她的餐桌禮儀,嘴巴含著食物時不要講話、舀湯的順序是由外而內……她像個公主一樣被嬌生慣養著,印象中,家中堆滿禮盒,母親時不時要她拿一盒腰果去學校送老師,或者給同學吃,如此才不失禮數。   母親在娘家家族企業當會計,後來不顧家人反對,和心愛的男人結婚,生下了

她。婚後,父親嗜賭,欠下千萬賭債,母親和父親離婚,父親離家,母親一個人開旅行社,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後來又幫親人作保被倒債,房子被拍賣,一無所有的母親,流浪在大賣場當清潔工,佩津大學寒暑假最怕回高雄,寧可一個人待在宿舍,怕不知下來又是什麼奇怪的狀態,「那時候最讓我感到煩心是家裡房子沒有了,我媽跟我借存摺,我拒絕,她很受傷。對我來講,跟我們家裡互動充滿壓力。」   二○一二年,在台中工地打零工的父親意外身亡,年僅四十八歲。二○一九年母喪,年僅五十五歲。眼看自己就要滿三十歲了,所謂三十而立,就是一個人佇立在人生的十字街頭,不知何去何從,「一直以來,父母的狀況會讓我很害怕被拖累,我知道接下來我不

會再有潛在的風險了,其實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但同時也告訴自己,從此之後,妳再也沒有人可以怪罪了。這種事情你很難跟同輩的人講。聽他們抱怨爸媽時的心情是很奇怪的,因為你不能跟他們說,至少你們還有父母可以抱怨啊。」   無父無母,無牽無掛,自由某種程度跟孤單同義,去年春天,她一個人來到新加坡念商學院,明明生命中最沉重的負擔卸下了,但心裡總是空蕩蕩的?她在課餘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寫下來,一周規定自己寫一篇,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靠這樣的方式度過時間,「以往是不大讓身邊的人知道家裡的事,怕他們知道會很有壓力、會嫌棄,但後來想想也許有人會碰到跟我一樣的事,畢竟這是我們這個年紀很容易遇到的事情,家中長輩身體

有恙,大家的人生都被迫慢下來的,內心的焦慮很多的……」家醜外揚,寫成文字,集結成冊,無非是如果你知道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那麼有類似際遇的你也許不會這麼孤單,也許會覺得安慰一點點。   佩津和我在壹周刊曾經共事,同樣負責人物採訪,寫眾生百姓的「坦白講」、寫苦勞大眾的「後來怎麼了」,她學生時期關注社運、學運,做這樣一份工作極有熱忱,她很執著,認真,對人有同理心,某個六百字小人物故事採訪,她打了三萬字的逐字稿。如今角色互換,採訪者變成受訪者,她坦白得驚心動魄,某些段落讀來,不免要在心中深吸一口氣:「這個你也寫出來?太苦了吧。」她善待他人,但對自己比誰都殘忍,把自己身上一層皮都扒下來,但她並不抒情,也

不訴諸同情,出版市場從來不缺家族書寫,但孤女追憶高雄媽媽、台中爸爸的家變往事,她借助社運和學運學來理論,試圖去回應母親下半生對生命的那一句叩問:「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卸殼》是做工的人,做工的女人,和她女兒的《俗女養成記》,母女的生命故事背後是一個時代的景深,何以力爭上流的人,最後還是向下漂流,還是翻不了身?   那個跨年的會晤結束前,我感慨因為整本書寫得疏離而冷靜,更不敢去想像那個情感的核爆現場有多慘烈和驚心動魄,努力不讓一滴眼淚不掉下來,比公司樓下停車,挪開一輛機車需要更大的力氣,但佩津依舊是淡淡地說:「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策略吧,我很習慣把情感都壓抑住。」   「人到後來都會變

得很麻木的,不去急於去節哀,哀傷不用節制,哀傷是很珍貴的禮物,哀傷不是感冒,不是拿來治癒的,哀傷來臨時,你要好好感受哀傷的來龍去脈,想哭就哭,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在哀傷的情緒,就花多少時間。」當下我想這麼說,但我沒說出口,只是說聲「新年快樂」就互道再見,但在這邊我說了,祝福這本書,也祝福佩津。 自序 坦白講   二○一二年的五月,我正在聲援死刑犯鄭性澤的記者會中,電話響起,我躲到廁所去,接起電話,電話那一頭的人是警察,他告訴我,我十年來未曾見過的父親剛剛過世了,因為一場工安意外。   二○一九年,一月初始,推開家門,我找到了母親,她躺在地板上,周邊散佈著她的診斷證明書、藥物。空氣中瀰漫著淡

淡的煙燻味,我碰觸她,冰冷而僵硬。我知道,她已經離開了。   從那一刻起,我是一個人了。   四十八歲、五十五歲,父親與母親的生命就停在這樣的歲數,而我的年紀從二字頭來到三字頭。   從大學畢業後,我換過幾份工作,最後以寫字維生,透過一只錄音筆竊取他人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並不知道怎麼跟人介紹自己寫什麼字,總半開玩笑地說:都是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因為名人與成功總是那樣遙遠,但只有失敗與悲傷,是我們彼此共有,也終會遭逢。這些受訪者的故事尚未走遠,而這一次,輪到我寫自己了,由我來寫出自己的坦白講。 【車貸林小姐】 母親說,債務找上門了。 午餐時間,傳來Line的通知聲,原以為是

工作上的緊急事項,趕緊低頭滑開手機,卻看見了母親的訊息。在讀取訊息的這一頭,同樣亮著的螢幕是乾麵店裡的電視,播映著富商脫產、羈押的新聞。待到手機的螢幕暗去,將手機放上桌面,我拿起筷子夾取老闆送上來的黑白切,蘸抆海帶與豆干旁的辣椒醬,視線因為嗆上來的辣而模糊。 從背包裡取出零錢包,遞出硬幣,老闆用沾濕的手接下。步出乾麵店,迎面而來的是夏日厭倦的氣息,淹沒城市之中的上班族面貌。這裡是市府前的交會點,站在交叉路口,人們急著錯身而過,生活如常。 想像有一個攝影機從旁記錄自己的人生,影帶中會有著什麼樣的畫面?負笈北上的少女、北漂工作的輕熟女,逾十年以來,都在異鄉打拼,期待有一天返家,然後被狠狠摔裂。應該

要有「整人大成功」的牌子吧。忍不住這樣碎念著。 過了馬路,再次被人流吞沒進去。 只是現實裡,每一個轉折都不是整人的綜藝套路,而是真實存在的境遇。在生活中更多的時刻,我是拿著鏡頭,躲在後頭面對著他人的人生,竊取每一個人的故事,看著每一個老天爺開出來的玩笑。 「終於啊。」忍不著這樣想著。 此時,通訊錄中的保險業務員傳來訊息,說:「明天我們約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店,一起吃個午餐吧!」 隔日,待午休時間一到,整層樓的燈熄滅速度比站起身還要更快。走出公司,到了較為安靜的簡餐店裡,店員遞來菜單。「鴨胸義大利麵,謝謝。」食畢,對座的業務員遞來保單,上頭寫著名字、出生年月日,下頭是密密麻麻的險種名稱、代號、保額,

最後一行則是數字們加總的保費,整張紙上,最常看見的字眼是「安心」、「平安」與「健康」。 「這是妳的,然後另一份是媽媽的。」 正當業務員在細細解釋著,一旁附餐的紅茶冒起汗來。這裡是醫療險,下一項是意外險,後頭附註著的是定期、終生,不同的額度,相對應的是等比例的保額。業務員的手指飛快地在iPad上點擊,「如果覺得保費太貴,我們也可以換另一種險種,會比較便宜。」 計算機上打出的數字,比我一個月的薪水還要來得多。 我逐漸已讀不回業務員傳來的訊息。 ● 朋友捎來訊息,問道:「能不能去住妳家?」 我問:「哪裡的家?」

交叉路口臨時停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首先,千萬別混淆禁止停車標志和禁止長時間停車標志。馬路邊上的黃色實線,網格線,以及路牌有禁止停車標志的地方,千萬不要亂停亂放。而這些標志一般在道路狹窄,主幹道,或者交通要道出現。黃色禁止停車實線經常會搭配“禁止停放”的路面文字或者禁停指示牌出現,所以很好辨認。禁停網格線一般在學校、醫院、交叉路口等人流車流集中區出現。另外,在急轉彎、加油站、急救站以及寬度不足4米的路、橋、陡坡、隧道等地方都是禁止停車的。所以車友們一定要注意不要停錯車。目前,“三分鍾停車線”有可能在全國使用,目的在解決臨時上下乘客的問題。但是如果超時或者不按規範停靠,依然會面臨記3分和200的罰款。因此,將交通規則銘記于心,才能在城市中做到遊刃有余。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為了解決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問題,作者廖翊筌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藉由「移動性」來梳理橋下市場的規劃建造、空間實作與變遷等歷史過程,分析都市空間政治的權力運作。以台北市堤防內、道路系統中的橋下公有市場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結合新聞與網路資料,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台北市橋下市場的規劃與興建牽涉戰後攤販治理與市場安置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的攤販治理的困局與治理技術的摸索與變遷,到1970年代橋下市場的形成,呈現了都市空間政治如何以空間為手段來治理都市攤販問題,如何藉由興建公有市場、臨時市場、建立正式與臨時制度,來容許攤販存在於特定的都市空間之中。治理過程體現公有市場安置配租的三種特性—「臨時化」、「支付

化」與「附加化」,此三種特性更補充了既有觀點之不足,說明攤販安置並非用於提昇社會福利與集體消費。其次,本研究回應橋下市場為一舉兩得的觀點,說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過程與變遷,反映了一種「移置」—移動和置放的都市空間政治,都市空間政治透過移動與置放特定的人、物、制度,來促成都市空間的持續運作。如為了促進都市交通的移動性,藉由生產橋下市場並移置攤販進入,以此騰空街市所處的都市空間,都市空間政治藉由節制攤販移動性來促成機動車的移動,並且形成都市空間的速度差異。隨著移動基礎設施的加速,導致了橋下市場的限制,但也浮現跨越與挪用移動基礎設施的可能性。最後,橋下市場的空間實作,呈現了橋下市場作為「移動的介中/

中介空間」的性質,承載了不同的移動實作,包含攤商的落腳經營與社會流動、舊書舊貨等緩慢經濟,甚至支持著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實踐;藉由梳理不同的空間實作,以回應橋下作為都市治理縫隙的地方意象,並且重新記憶與評價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全球街道設計指南

為了解決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問題,作者美國全球城市設計倡議協會 這樣論述:

作為美國國家城市交通官員協會街道設計指南叢書的總領,是一本關於重新定義世界各國街道設計要素方面的書,旨在總結最新的街道建設實踐經驗,與時俱進地適應城市發展的新趨勢,改善公共衛生和安全條件,提升生活品質,完善交通系統,激發街區活力,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 全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關於街道、街道設計導則和街道改造。第一部分“關於街道”,重新定義了街道以及街道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顛覆了街道設計的一些舊有知識體系和結構認知。第二部分“街道設計導則”,針對街道的使用物件,從需求出發,分析街道設計要素,採用量化、圖例化的方式來解析各要素的設計特點,從而展示不同使用物件的本質特徵,並以此作為設計的

出發點和依據。第三部分“街道改造”,引入具體案例,通過綜合分析典型案例中各設計要素的組合方式來總結、分享成功設計的實踐經驗,為讀者提供參考和學習依據。   美國全球城市設計倡議協會(GDCI)注重街道在世界各地城市環境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並與美國國家城市交通官員協會(NACTO)以及全球專家通過網路進行協作,致力於分享行業很優秀的實踐成果,促進點對點指導,並推進定期交流。 美國國家城市交通官員協會(NACTO)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關注當地、區域和美國範圍內大城市的交通問題。NACTO將美國大城市的交通運輸部門看作美國政府有效且必要的夥伴,可以共同致力於促進聯邦決策的執行。

該組織有助於在各大城市間實現交通理念、觀點和實踐方案的交流,同時促進城市和大都市之間通力協作解決關鍵問題。它也是一個會員網路,為各種規模的城市交通官員提供支援和資源。其會員城市包括亞特蘭大、巴爾的摩、波士頓、芝加哥、底特律、休斯頓、洛杉磯、明尼阿波利斯、紐約、費城、鳳凰城、波特蘭、三藩市、西雅圖、華盛頓特區。   第一部分 關於街道 1 定義街道 1.1 | 街道的定義 1.2 | 改變衡量成功街道的標準 1.3 | 街道經濟 1.4 | 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街道 1.5 | 安全的街道可以拯救生命 1.6 | 街道對個人的影響 1.7 | 服務更多人的多模式街道 1.8 |

可能性探討 2 塑造街道 2.1 | 塑造街道的過程 2.2 | 與城市和區域目標保持一致 2.3 | 讓合適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 2.4 | 設定項目願景 2.5 | 溝通與參與 2.6 | 成本和預算 2.7 | 階段性和臨時設計策略 2.8 | 專案的協調和管理 2.9 | 實施和材料 2.10 | 管理 2.11 | 維護 2.12 | 制度變革 3 監測和評估街道 3.1 | 如何監測街道 3.2 | 總結圖表 3.3 | 監測街道 第二部分 街道設計導則 4 為大城市設計街道 5 為空間設計街道 5.1 | 定義空間 5.2 | 本地和區域環境 5.3 | 直接因素 5.4 |

改變環境 6 為人設計街道 6.1 | 街道用戶 6.2 | 比較街道用戶 6.3 | 為行人設計街道 6.4 | 為自行車騎行者設計街道 6.5 | 為公共交通使用者設計街道 6.6 | 為駕駛員設計街道 6.7 | 為貨運和服務運營商設計街道 6.8 | 為商販設計街道 7 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 7.1 | 公共設施 7.2 | 綠色基礎設施 7.3 | 照明與技術 8 運營和管理策略 8.1 | 概述 8.2 | 一般策略 8.3 | 需求管理 8.4 | 網路管理 8.5 | 流量和訪問管理 8.6 | 停車和路邊管理 8.7 | 速度管理 8.8 | 標誌和信號 9 設計控制參數 9.

1 | 設計速度 9.2 | 設計車輛和控制車輛 9.3 | 設計年份和模式容量 9.4 | 設計時段 第三部分 街道改造 10.1 | 街道設計策略 10.2 | 街道的類型 10.3 | 行人優先空間 10.4 | 共用街道 10.5 | 社區街道 10.6 | 大街和林蔭大道 10.7 | 特殊條件 10.8 | 非正規地區的街道 11 交叉路口 11.1 | 交叉路口的設計策略 11.2 | 交叉路口分析 11.3 | 重新設計交叉路口 11.4 | 迷你環形交叉路口 11.5 | 小型抬高交叉路口 11.6 | 社區網交叉路口 11.7 | 雙向和單向街道交叉路口 11.8 | 主

要交叉路口:改造拐角 11.9 | 主要交叉路口:化圓為方 11.10 | 主要交叉路口:自行車保護 11.11 | 複雜的交叉路口:增加公共廣場 11.12 | 複雜的交叉路口:改善環形交叉路口 11.13 | 複雜的交叉路口:提升通行能力 重要術語 注釋 參考文獻 附錄A 尺寸換算 附錄B 指標圖表 附錄C 類型概要圖 附錄D 使用者區域的幾何結構 附錄E 交叉路口的尺寸假設 致謝   全世界每年有120多萬人死於交通事故,2000~5000萬人受傷。彭博慈善基金會致力於採取干預措施以挽救更多生命。事實證明,這些措施能夠減少交通事故與傷亡人數。自2007年以來,我們一

直與中、低收入地區的國家和城市進行合作,實施道路安全政策,完善公共交通系統,並設計更安全的道路。 預計到2050年,全球約四分之三的人將在城市中生活。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必須努力為所有市民提供更加安全的道路(無論是摩托車駕駛員,還是行人)。同時,氣候變化也為城市規劃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求在城市中建設更安全、更具彈性的交通網絡。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重新塑造、重新設計那些組成街道的空間、結構和表面,從而有效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我們必須創造性地對待現有的基礎設施,並拓展城市街道的容量,為子孫後代構建一個健康、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就是我們撰寫《全球街道設計指南》的原因。本指南所提供的策略有助

於城市放慢發展速度,優先考慮可持續的出行方式,並為所有道路使用者設計安全的街道。通過採取大膽的行動,城市將挽救更多的生命,並為未來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彭博慈善基金會創始人 紐約市前市長 邁克爾•彭博  

新竹縣湖口老街歷史街區保存價值之研究

為了解決交叉路口臨時停車的問題,作者林郁婷 這樣論述:

湖口在竹塹(新竹)地區開發甚早,光緒十三年(1893年)臺灣鐵路正式通車,大湖口站落成,車站所帶來的商機使得當時的羅氏家族自大正三年(1914年)起決定將自己的土地租賃給他人搭建商店,漸漸地形成了現在的「湖口老街」。寬敞筆直的街道、樸實的立面及素雅的紅磚牆面,不難想見當時的湖口老街作為北新竹地區主要轉運與商業中心的繁榮。但隨著昭和四年(1929年)鐵路改道,湖口老街的商業活動在幾年間隨即歸於平淡。由於當時的契約明訂屋主僅有房屋的所有權,若要拆屋就須將土地歸還地主,湖口老街幸而躲過了被拆除或改建的命運,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雖然民國八十三年的《湖口(老湖口地區)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書》中已將

湖口老街列為傳統建築區,但保存的範圍僅限於街屋立面與騎樓,對於更能代表居民生活的街屋內部卻毫無規範,這樣僅針對建築表面的保存方式,保存了外表卻無法完整的保存整個歷史街區及文化內涵。本研究針對湖口老街的歷史紋理、人文活動、空間形式與建築元素等進行調查,配合老街旁已被列為古蹟保存區(民國九十年登錄為縣定古蹟)的三元宮與被列為宗教專用區(民國九十五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天主堂,期望大家對湖口老街有更多的了解並重視自身擁有的文化資產。透過都市計畫不僅將傳統街屋劃定為「傳統建築區」,更能進一步以區域保存的方式劃定為「保存區」及「限制發展區」,將有助於湖口老街更全面性的保存與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