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BERNARD P.ZEIGLER等寫的 體系建模與仿真:基礎與實踐 和鳥哥的 鳥哥的Linux私房菜:服務器架設篇(第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題] MESH + SWITCH +MOD 透天架設請益- 看板Broad_Band也說明:順序 大概就是2a: Router WAN接Modem, LAN接交換器. (與一般路由器相同) 2b: Router 設靜態192.168.1.254, 將WAN與LAN用VLAN合併, 開pppoe/dhcp/nat.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 和機械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雲端計算與物聯網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黃仁竑所指導 朱富賸的 P4 Switch Pipeline for Multi-Stage Modelling (2020),提出交換器路由器順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李大中所指導 徐立中的 台灣「資安防護鐵三角」的運作分析(2016 - 2020年) (2019),提出因為有 網路安全、資安防護鐵三角、資安治理、資安戰略、戰略研究途徑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解答。

最後網站万兆网卡- 2023則補充:交换机、路由器的转发能力等等总之,系统的通信速率受限于数据经过的各个 ... 是和普通家用的PCIE是顺序不一样的(只是外形一样,且不兼容挡板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換器路由器順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體系建模與仿真:基礎與實踐

為了解決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問題,作者(美)BERNARD P.ZEIGLER等 這樣論述:

本書以全新的編排方式,由淺入深,循循漸進,並吸收現代計算方法介紹信號與系統的基本內容,包括:信號與系統分析的基本概念與方法;連續時間系統與離散時間系統的時域分析;連續信號的傅裡葉變換與系統的頻域分析;連續信號的拉普拉斯變換與系統本書反應了齊格勒教授及其團隊在DEVS方面最新的研究與應用成果,系統且詳細地介紹了如何利用DEVS和系統實體結構(SES),在MS4Me等軟體環境支援下,開展各類複雜系統的虛擬構建及模擬試驗。 本書共分為三篇,即基本概念篇、高級概念篇和應用篇。第1篇基本概念篇(1至8章)從體系建模仿真的需求引出虛擬構建與試驗的概念,這是全書的主題和線索。隨後從不同角度介紹了一個可支援

虛擬構建與試驗的基於DEVS的建模仿真環境MS4Me,這是第一個商業化DEVS產品。之後的幾章對DEVS和SES基本原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對其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了講解,如特化和修剪,方面和多方面等。 第2篇高級概念篇(9至12章)進一步介紹了MS4Me等建模仿真環境中所涉及的更加深入的概念和技術,包括DEVS模擬協議、智慧體建模和發佈/訂閱、基於興趣關注的資訊交換、構建DEVS模型的語言等。 第3篇應用篇(13至18章)通過多個實例,介紹了前兩篇的概念和工具如何支援針對不同類型系統的虛擬構建與試驗。 第Ⅰ篇基 本 概 念 第1章體系建模與模擬 1.1虛擬構

建與試驗 1.2面向虛擬構建與試驗的建模和模擬內涵 1.3多範式建模實現多學科協同 1.4學術背景 1.5體系建模和模擬入門 第2章DEVS整合式開發環境 2.1MS4 Me建模仿真環境 2.1.1針對建模仿真用戶的介紹 2.1.2針對建模仿真開發人員的介紹 2.2針對建模仿真專家的介紹 2.2.1系統結構和行為 2.2.2有限確定性DEVS 2.2.3系統實體結構 2.3爵士樂隊案例 2.4本章小結 附錄DEVS的關鍵屬性 參考文獻 第3章系統實體結構基礎 3.1建模仿真的簡單流程 3.2建模仿真過程元件的分解和耦合 3.3建模仿真過程的分層結構 3

.4本章小結 第4章DEVS自然語言模型及其細化 4.1在時間序列中生成作業的FDDEVS模型 4.2處理作業的FDDEVS模型 4.3簡單的工作流耦合模型 4.4在Java中將FDDEVS細化為具有完整能力的模型 4.5將ProcessorOfJobs細化為Java模型 4.6變換器: 測量作業完成時間和輸送量的模型 4.7使用細化過程處理不確定性狀態轉換 4.8使用細化過程處理多路併發輸入 4.9使用細化過程生成多路併發輸出 4.10使用時序圖加快模型開發過程 4.11本章小結 附錄變換器FDDEVS文件(Transducer.dnl) 第5章特化和修剪 5.

1特化 5.2特化的修剪 5.3特化的多次出現 5.4添加特化的規則: 沒有規則 5.4.1根實體下的特化 5.4.2方面實體下的特化 5.4.3特化實體下的特化 5.4.4組合特化 5.5變數和特化 5.6本章小結 第6章方面和多方面 6.1多方面(分解) 6.1.1表達同一實體的不同方面 6.1.2修剪方面 6.1.3方面: 視角和抽象 6.2多方面——實體的多個相關分解 6.2.1方面的局限性 6.2.2多方面重組 6.2.3多方面修剪 6.2.4多方面統一耦合 6.2.5一對多和多對一的耦合 6.2.6基於多方面的分層構建 6.2.7統一成對

耦合 6.2.8預定義的耦合規格說明 6.3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管理修剪中的繼承 7.1創建帶下畫線的實例 7.2指定繼承的基類 7.3配置基類 7.4修剪中的繼承 7.5指定來自子類的繼承 7.6本章小結 第8章自動修剪和基於規則的修剪 8.1自動修剪 8.1.1枚舉修剪 8.1.2隨機修剪 8.2上下文無關修剪及上下文相關修剪 8.2.1上下文相關選擇的修剪演算法 8.2.2有條件的基於規則的修剪 8.2.3unless或ifnot條件規則 8.2.4實例: 時間嚴格(timecritical)的建模與模擬 8.2.5從剩餘選項中隨機選擇

8.3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Ⅱ篇高 級 概 念 第9章DEVS模擬協議 9.1DEVS模擬協議概述 9.2DEVS模擬協議在MS4 Me中的體現 9.2.1介面物件 9.2.2輸入輸出埠 9.2.3有限確定性離散事件模擬系統(FDDEVS)規格說明 9.3實現DEVS協議的分散式模擬 9.3.1標準的DEVS協議實現 9.3.2基於點對點消息交互的DEVS協定實現 9.3.3基於即時消息交互的DEVS協定實現 9.4作為模擬交互操作標準的DEVS協議 9.4.1帶事件調度模擬器的DEVS協定 9.4.2關於模擬的互通性的經驗教訓 9.5本章小結 附錄ASim

ulator.dnl摘錄 附錄BCoordinator.dnl摘錄 參考文獻 第10章動態結構: 智能體建模和發佈/訂閱 10.1動態結構和智慧體建模 10.2基於發佈/訂閱的資料分發機制 10.2.1發佈者 10.2.2訂閱者 10.2.3發佈/訂閱路由器 10.2.4發佈/訂閱操作 10.3資料分發服務 10.3.1資料分發服務中的DEVS模擬協定 10.3.2DEVS信息 10.3.3相關埠和通信主題 10.4本章小結 附錄AExcerpts from PublishSubscribeRouter.dnl 附錄BExcerpts from Agent.dn

l 參考文獻 第11章基於興趣關注的資訊交換:映射與模型 11.1背景 11.1.1汽車購買中的資訊框架應用實例 11.2網路資料收集裡的應用 11.2.1網路流量資料表示 11.3映射方法 11.3.1多方面映射 11.4交換XML的DEVS模型 11.4.1生成XML檔的模型 11.4.2用DEVS模型描述基於系統實體結構的 XML映射 11.4.3主系統實體結構到基於興趣關注的系統 實體結構的映射 11.4.4交換相同XML的模型 11.5本章小結 附錄系統實體結構實例 參考文獻 第12章構建DEVS模型的語言 12.1原子模型的受限自然語言規格說明

12.1.1FDDEVS模型的局限性 12.1.2FDDEVS增強設施 12.1.3增強設施的開發優勢 12.2分層耦合模型的受限自然語言規格說明 12.3DEVS和UML 12.4本章小結 附錄FDDEVS的形式化定義 參考文獻 第Ⅲ篇應用 第13章柔性建模的支撐環境 13.1通過開發過程支援多路徑 13.2SOA(面向服務架構)中作為服務的建模仿真工具 13.3實例研究: 分體式衛星系統 13.3.1建模仿真支撐環境如何適應各類利益相關方 13.3.2系統實體結構: MSE柔性的關鍵支撐 13.3.3建模仿真支撐環境的實現: 面向服務架構 13.3.4建模

仿真支撐環境的模擬服務 13.3.5使用Web服務的模擬 13.4建模仿真支撐環境操作: 執行緒實例 13.5本章小結 附錄 參考文獻 第14章基於服務的軟體系統 14.1引言 14.2基於服務的軟體系統 14.3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 14.4SOADEVS模擬建模 14.4.1簡單模型 14.4.2複合模型 14.5SOADEVS 模型元件 14.5.1通用消息 14.5.2簡單服務 14.5.3複合服務模型 14.6模擬模型範例 14.7動態結構SOAD 14.7.1代理執行模型設計 14.7.2扁平和分層模型組合 14.8本章小結 14.9

練習 參考文獻 第15章雲系統模擬建模 15.1引言 15.2軟體/硬體協同設計 15.3SOCDEVS SW/HW建模 15.3.1軟體服務系統模型 15.3.2硬體系統模型 15.3.3服務系統映射 15.4面向服務的語音通信系統 15.4.1基本度量 15.4.2模擬參數估計 15.4.3實驗設置和執行 15.4.4實例模擬結果 15.5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6章體系模型庫 16.1引言 16.2邏輯化、視覺化和持久化建模的統一 16.2.1簡單的網路病毒模型 16.2.2範本、範本實例和實例模型的類型 16.2.3模擬和非模擬類型的模型

16.2.4邏輯模型 16.2.5視覺化模型 16.2.6持久化模型 16.2.7模型命名空間 16.3CoSMoS進程生命週期 16.4CoSMoS雲建模 16.4.1硬體模型 16.4.2軟體模型 16.4.3軟體(服務)系統映射模型 16.4.4模型約束 16.5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7章基於體系的生命系統建模與模擬 17.1生命系統建模與模擬中的挑戰 17.2DEVS和VLE為何適用於生命系統建模和模擬 17.2.1系統方法: 湧現與規模轉換 17.2.2異構形式和生命系統複雜性 17.2.3VLE和試驗計畫 17.3動物流行病的監測和控制 17

.3.1動機和目標 17.3.2模型描述 17.3.3模擬結果 17.4植物生長模型 17.4.1動機和目標 17.4.2Ecomeristem模型 17.4.3總體功能 17.4.4拓撲 17.4.5DEVS的實現 17.4.6驗證 17.4.7結論 17.5生命系統的模型連續性 17.6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8章基於活躍度的體系實現 18.1能量與活躍度 18.2體系原型構建 18.3實驗框架和定時需求 18.4體系模型中的能量和活躍度 18.5活躍度概念綜述 18.6定時需求、能量和活躍度 18.7體系實例: 撲救森林火災 18.8體系硬體實

現的有關活動 18.9實驗測試 18.10本章小結 附錄Quantizer.dnl 參考文獻 體系建模與模擬: 基礎與實踐 插圖目錄 圖1.1以建模和模擬為中心的體系開發6 圖2.1爵士樂隊的順序圖介面示例13 圖2.2由時序圖生成的爵士樂隊模型13 圖2.3MS4 Me初始使用者介面的一部分14 圖2.4用於創建原子模型的受限自然語言15 圖2.5用於將FDDEVS模型擴展為成熟DEVS模型的標記塊16 圖2.6面向系統實體結構規格說明的受限自然語言16 圖2.7顯示分解和特化圖示的系統實體結構樹17 圖2.8MS4 Me指定結構和行為的方法18 圖2.9Rh

ythmSection的狀態圖22 圖2.10作為系統規格說明的DEVS原子模型24 圖2.11作為系統規格說明的DEVS耦合模型的耦合封閉性25 圖2.12面向離散事件系統的DEVS普適性和獨特性25 圖3.1“瀑布”形式的建模仿真過程28 圖3.2建模仿真過程的系統實體結構圖28 圖3.3建模仿真過程的系統實體耦合結構圖32 圖3.4SES生成的DEVS耦合模型的模擬檢視器32 圖3.5分解DataGatherPhase的SES擴展結構圖33 圖3.6作為MSProcessSystem中的一個擴展元件的 DataGatherPhase模型34 圖3.7MSProcess

System的分層模型(以黑盒模型的形式展示了 元件耦合模型)35 圖3.8ClarifyObjectivesPhase的分解圖36 圖3.9ContructModePhase的分解圖37 圖3.10ExecuteModelPhase的分解圖37 圖3.11InterpretResultsPhase的分解圖38 圖4.1作業生成器的框架圖與狀態圖41 圖4.2模擬檢視器中的GeneratorOfJobs43 圖4.3ProcessorOfJobs的框架圖與狀態圖43 圖4.4模擬檢視器中的ProcessorOfJobs44 圖4.5模型檢視器中的簡單工作流模型45 圖4.6

DEVS模型中的輸入與輸出埠45 圖4.7GeneratorOfJobs的狀態圖描述47 圖4.8ProcessorOfJobs的狀態圖51 圖4.9模擬檢視器中擴展後的SimpleWorkFlow模型53 圖4.10書的生命週期54 圖4.11反應過程的系統實體結構框架圖54 圖4.12用於測試無人自主系統的時序圖60 圖4.13測試無人自主系統的耦合模型60 圖4.14使用時序圖來細化變換器包61 圖4.15用於測試無人自主系統的分層模型62 圖4.16用特化增強系統實體結構63 圖5.1表示meansToGetData特化的MSProcessSystem系統實體結構

67 圖5.2從初始選擇到最終完成的修剪過程68 圖5.3修剪介面中多次出現的特化的SES結構69 圖5.4一輛車的SES分層結構72 圖6.1添加fastProcess後MSProcessSystem的SES框架75 圖6.2多方面重構78 圖6.3Alltoall的耦合模式80 圖6.4基於匹配的耦合81 圖6.5MultiEnclaveNet結構83 圖6.6單軌電車車站組合86 圖7.1修剪和轉換的SimpleWorkflow94 圖8.1JobContext系統實體結構100 圖9.1DEVS的分層服務架構109 圖9.2DEVS模擬協議110 圖9.

3MS4 Me中的協調器和模擬器112 圖9.4模擬器的輸入和輸出埠114 圖9.5協調器的輸入和輸出埠114 圖9.6協調器的狀態圖115 圖9.7模擬器的狀態圖116 圖9.8具有多方面耦合的標準DEVS協議實現118 圖9.9具有多方面耦合的基於點對點消息交互的DEVS協定實現120 圖9.10帶有多方面耦合的基於即時消息交互的DEVS協定實現121 圖9.11應用於基於事件的模擬器的DEVS模擬協定123 圖10.1AgentAndActor的初始結構狀態131 圖10.2AgentAndActor模型後續結構狀態131 圖10.3簡單想定的時序圖134 圖10

.4發佈者的狀態圖134 圖10.5訂閱者的狀態圖134 圖10.6附加了政治(Politics)耦合埠的簡單模擬檢視器135 圖10.7路由器的狀態圖136 圖10.8測試案例的順序圖137 圖10.9DEVS/DDS分散式模擬結構139 圖10.10“所有”與“每個”的耦合關係142 圖10.11跟蹤執行者的發佈/訂閱服務144 圖11.1系統實體結構和修剪的實體結構通過ontology和 imiplementations層聯繫起來151 圖11.2基於系統實體結構的資訊交換框架151 圖11.3性能分析和安全測試的資訊交換框架156 圖11.4由主PacketInf

o 系統實體結構到消費者需求的映射157 圖11.5從PacketInfo 系統實體結構到POD攻擊系統實體結構的映射158 圖11.6從源SesPesPair物件到目標SesPesPair物件的映射159 圖11.7多方面之間的映射160 圖11.8狀態設計器生成GeneratorXML的圖解161 圖11.9GeneratorXML的狀態圖標注162 圖11.10帶有標注的MapXML的狀態轉換圖164 圖11.11NetDataDistributor順序圖165 圖11.12MapNDistributor的狀態圖166 圖11.13基於共用SesPesPair的模型之間

的XML交換167 圖11.14SimonSays實例中檔交換的SES大綱167 圖12.1虛擬構建與測試的支援層次171 圖12.2DEVS自然語言到Java模型的流程示意圖172 圖12.3從自然語言到SES再到MS4 Me Java模型的路徑示例圖177 圖12.4FDDEVS 與 SES生成路徑的結合示意圖177 圖12.5UML與DEVS的規格說明語言178 圖13.1調節柔性MSE中的不同利益相關方188 圖13.2開發訓練模擬器的另一個流程188 圖13.3採用反向驗證步驟的模擬器開發過程189 圖13.4模擬器開發過程中的資訊流190 圖13.5由與中央存

儲區交互的工具支援的模擬開發過程190 圖13.6SOA中作為服務支援建模仿真的工具191 圖13.7顯示典型服務序列(紫色)和資訊流(灰色)MSE工作流195 圖13.8建模仿真支撐環境(MSE)的實現196 圖13.9建模仿真支撐環境(MSE)工作流的受限編排197 圖13.10具有封裝的實驗框架和物理模型模擬器(PMS)的模擬服務198 圖13.11實驗框架的交互199 圖13.12主系統實體結構(SES)給出了服務需求的特徵描述和擬探索的 可能的架構202 圖13.13SatelliteModule(衛星模組)重構為ImageSats和 RelaySats204 圖1

3.14從主系統實體結構(Master SES)到物理模型系統實體結構 (Physical Model SES)的映射205 圖14.1自我調整的基於服務的軟體系統概念模型214 圖14.2面向服務計算中的服務和消息傳遞模式215 圖14.3SOA相容的DEVS簡單服務組合217 圖14.4SOA相容的複合服務組合218 圖14.5SOAD中的消息220 圖14.6服務客戶與端點之間的聯繫221 圖14.7SOAD中的簡單服務221 圖14.8ServiceProvider中的內部事件函數222 圖14.9複合服務模型224 圖14.10業務過程執行語言224 圖14.1

1旅行社服務模型226 圖14.12採用語音通信的分層US ZIP服務227 圖14.13採用複雜ResortByZip服務的簡單USZIP和Resort服務228 圖14.14代理執行類圖模型233 圖14.15代理執行模型的時序圖234 圖14.16執行模型的狀態圖235 圖14.17代理模型的狀態圖235 圖14.18添加和移除代理和訂閱者的代碼片段236 圖15.1語音通信系統示例242 圖15.2系統集成協同設計流程的基本步驟243 圖15.3基於軟體/硬體元件及其集成的雲系統分割理念243 圖15.4通用軟體服務模擬模型類圖245 圖15.5處理作業和資

訊軟體服務作業圖248 圖15.6軟體服務系統模型249 圖15.7代理、發行者和訂閱者的設計規格說明249 圖15.8處理機模型元件(DEVSSuite模擬器樹形結構)256 圖15.9三種軟體服務的輸入輸出映射及其對應的處理機和 網路交換器258 圖15.10一個單處理機支援兩種軟體服務258 圖15.11使用通過兩個鏈路和一個交換機連接的兩個處理器的 兩種軟體服務交互259 圖15.12子網路的SES259 圖15.13處理器和服務的SES261 圖15.14有背景流量和沒有背景流量的輸送量測量一264 圖15.15有背景流量和沒有背景流量的輸送量測量二265 圖

15.16有背景流量和沒有背景流量的輸送量測量三265 圖15.17通過使用一個路由器連接兩個處理機,包含一個發行者、 兩個訂閱者、一個代理的語音通信系統266 圖16.1使用代碼生成進行的邏輯化、視覺化和持久化建模270 圖16.2邏輯化、視覺化和持久化類型的模型271 圖16.3支援檢測感染資訊的病毒網路模型273 圖16.4遞增模型開發過程274 圖16.5典型病毒網路模型中的範本、範本實例和實例模型的 樹形結構圖274 圖16.6邏輯模型特化275 圖16.7描述樹形結構和方塊模型的CoSMoS UI視圖277 圖16.8含有其他複合模型的複合實例範本模型,以及另一種

含有 圖元元件的複合模型的框圖278 圖16.9NetVirusExp模型元件的結構複雜性度量和VirusProcQ 模型元件的行為複雜性度量279 圖16.10範本、實例範本和實例模型實體及其之間的關係279 圖16.11非模擬模型和埠及其與範本模型和實例範本模型間的 關係280 圖16.12用於存儲資料庫和平面檔的CoSMoS目錄的工作空間281 圖16.13開發模型、配置實驗、執行模擬的CoSMoS生命週期進程282 圖16.14以SOA服務為例的圖元和複合實例範本實例模型283 圖16.15圖16.14中所示的實例範本模型的範本和實例模型284 圖16.16H樣式的硬

體系統模型286 圖16.17有兩個特殊範本模型的軟體系統287 圖16.18軟體系統的映射模型287 圖17.1動物流行病監測和控制的概覽圖297 圖17.2監測、決策、控制和疾病的耦合模型(源自[Bont12])298 圖17.3(a) 採取/不採取控制措施時的流行病軌跡; (b) 監測模型“觀測”出的軌跡; (c) 抽樣率的軌跡; (d) 利用SIS模型並通過實驗程式模型估算的軌跡; (e) 控制強度指標的軌跡300 圖17.4由一個主幹(含兩節)和兩個分蘖構成的分生組織模型的 MS4 Me圖304 圖17.5Ecomeristem示意圖305 圖17.6Ecomeri

stem的簡化有限態自動機示意圖308 圖17.7水分脅迫和無水分脅迫時的稻田(第36天, 從第21天開始水分脅迫)309 圖17.8兩種基因型——IR64(上)和Azucena(下)的 Ecomeristem的驗證310 圖18.1連接資訊和能量的活躍度316 圖18.2基於活躍度的系統設計方法316 圖18.3體系的簡化原型系統317 圖18.4通信增強型體系原型317 圖18.5與體系耦合的實驗框架318 圖18.6增強體系概念模型與框架的交互318 圖18.7體系實驗框架319 圖18.8計時延遲約束319 圖18.9體系實現模型的實驗框架320 圖18.10體

系的部分實現模型320 圖18.11SensorSystem(傳感系統)實現模型的擴展321 圖18.12適時發生的事件321 圖18.13活躍等級與對應的元件數322 圖18.14森林火災撲救體系架構324 圖18.15自我調整量化器(Quantizer)狀態圖325 圖18.16自我調整量化器感測器包326 圖18.17基於DEVS的硬體設計方法327 圖18.18測試案例實驗結果328 圖18.19可找出最少能量分配的頻率搜索329 表格目錄 表3.1元件的輸入輸出30 表10.1通信主題、相關的DEVS協定的發佈者和訂閱者140 表10.2“所有”和“每個”在

複合中的作用143 表14.1基於服務的軟體系統的QoS指標214 表14.2DEVS和SOA元素之間的對應關係216 表14.3WSDL與服務資訊和服務查找消息220 表14.4Travel Agent服務模型的精選指標228 表14.5添加和移除發佈者和訂閱者的時間238 表15.1語音通信配置260 表15.2硬體系統組態260 表16.1軟體/硬體協同設計模式285

P4 Switch Pipeline for Multi-Stage Modelling

為了解決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問題,作者朱富賸 這樣論述:

Openflow目前可以讓我們在Forwarding entries上增加和刪除Header種類約50種,但Openflow並不是真正控制Switch的行為,而是給我們建立一套已知表格(Table)的方法[21],而且當Header欄位一直增加,這對於設計Switch的人來說很不方便,因為會被這個protocol限制住,無法根據自己網路需求來增加或減少Header欄位。於是有了P4 Switch (Programming Protocol-Independent Packet Processors)的出現,有了P4後將不再設限於固定的Switch設計,P4讓設計人員可以在區域網路的Switc

h上自訂封包欄位,不用受到protocol的牽制,即為protocol independent。P4可以讓設計人員可以在區域網路的Switch上,自訂每個Switch的flow Table樣式,以及Pipeline的運作順序[22]。P4不是要取代Openflow,而是與Openflow互補,可用來程式化路由器、交換器和網路卡的行為,以軟體的方式,引進新的功能與協定,而不是需要等待嶄新的硬體[23]。在文獻探討中,我們發現目前研究大多是SDN Openflow等效能模型等研究,且大部分模型都無支援multi-Stage、Pipeline、Match+Action。而P4 Switch議題相對來

的比較少,因此,在本論文中,我們針對P4 Switch提出two dimensional Markov Model來分析每一個Stage,並應用matrix-geometric技巧,且支援multi-Stage、Pipeline、Match+Action,最後運用P4模型求出每個Stage的delay跟end-to-end system delay。

鳥哥的Linux私房菜:服務器架設篇(第三版)

為了解決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問題,作者鳥哥 這樣論述:

共分為四篇:首篇,服務器搭建前的進修專區,主要介紹架設服務器之前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看完這一篇,不論您的Linux是以何種方式進行Internet連接,都將不成問題;第二篇,主機的簡易安全防護措施,這一篇鳥哥將告訴您如何保護您的主機,以及如何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使您的主機能夠百毒不侵,安然渡過一次次的考驗;第三篇,局域網內常見服務器的搭建,介紹內部網絡經常使用的遠程連接服務(SSH、VNC、XRDP),網絡參數設置服務(DHCP、NTP),網絡磁盤服務(Samba、NFS、iSCSI),以及代理服務器等服務。其中SSH密鑰系統,對於異地備份更是相當有幫助,您絕對不能錯過;第

四篇,常見因特網服務器的搭建,介紹DNS、WWW、FTP及Mail Server等常見的服務。鳥哥,「台灣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博士,在就讀期間由於研究需要,接觸到Linux操作系統,叉因實驗室交接傳承的需要而搭建了「鳥哥的Linux私房菜」網站(俗稱鳥站),因個人喜好碎碎念(瑣碎熏復)的特質,因此,鳥站文章風格就此成形。曾任台灣多家知名Linux教育中心講師,目前於台灣昆山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教授Linux相關課程。專長是Linux操作系統、網站規划與維護、網絡安全,興趣是寫作與閱讀,研究方向是網絡整合應用。

台灣「資安防護鐵三角」的運作分析(2016 - 2020年)

為了解決交換器路由器順序的問題,作者徐立中 這樣論述:

本論文從「資安即國安」《國家資通安全戰略報告》衍伸,以戰略研究途徑分析蔡政府時期,「資安防護鐵三角」機制的運作。2010、2011年形成跨府院的國家資通安全機制組織架構,國家安全會議資通安全指導小組下設置「網際防禦」、「外館網際防禦」及「網情蒐集」3大體系,連結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下設置的「網際防護」、「網際犯罪偵查」2大體系。現在將通傳會納入進資安防護體系,即是「資安鐵三角」防護體系。總結三者的權責,國安會負責資安政策決策的是諮詢委員和資通安全小組,資安辦不是決策單位,而是政策計畫研擬、行政幕僚,要與資安處協同作業;行政院資安處負責的業務可說是包羅萬象,排除國安辦之工作議題、另有做規定或

是某部會的業務範圍以外都可以是其工作範圍;通傳會除了規格外,還負有督辦通訊傳播領域之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等管制的責任。經過:2016年券商集體受DDoS攻擊勒索、2019年《關注31條》網站域名被沒入、銓敘部個資外洩,三個案例分析,資安辦、資安處到通傳會「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已經彰顯台灣資安防護鐵三角的運作默契。政府將通傳會納入資安防衛體系發揮了功效,各團隊合作,讓資安事件處理更快速、有效、全面。 此外,構成「資安防護鐵三角」的三個機關並不是平等的關係,而有著上下之別的層級性。大致上,國安權責單位——國家資通安全辦公室,位處上層位階;資安權責單位——行政院資通安全處,位處中層位階;通安權責單

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位處底層位階。並另外得到三個啟示。第一,性質上「資安防護鐵三角」是否更像是一個「立體」的「戰略金字塔」?戰略金字塔對應到「資安防護鐵三角」,資安辦為金字塔的頂點,是總體戰略的階層;資安處是分類戰略的階層;通傳會是運作戰略的階層。第二,借用歐洲學者Sergei Boeke對國家網路危機管理的分類架構,依照「協調整體資安政策」、「協調一般(戰爭以外)危機處理」、「主要的公部門CERTs」、「資訊能力」、「網路活動監控」、「與情報單位關係」,六個因素來推論網路模式。得出:台灣的資安治理模式屬於網路管理者。第三,應正式從「資安防護」邁向「資安防禦」兩者有著思維上的差異。防護相

對上是被動、靜態的,在有事件發生時才進行相關處理;防禦則將攻擊者列入考慮,有著動態、主動的思維,並提升至戰爭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