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碳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人工碳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永傑等寫的 世界林業簡史 和祖元剛的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倉庫:帶你一次看懂什麼是綠碳、藍碳也說明:碳匯 (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陳恭所指導 陳建良的 應用區塊鏈技術建構碳權交易平台 (2021),提出人工碳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權交易、區塊鏈。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建築學系 邱國維所指導 施潘激揚的 氣候變化下的濕地可持續的碳控制設計:以溫州甌江口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化、碳控制、溫州、仿生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工碳匯的解答。

最後網站碳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碳匯 (英語:carbon sink;又名碳吸儲庫或吸儲庫)是能夠無限期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特別是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例如森林、土壤、海洋、凍土等。碳匯作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工碳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林業簡史

為了解決人工碳匯的問題,作者朱永傑等 這樣論述:

《世界林業簡史》以木材、多功能(多目標利用)和生態系統管理三個時代為時間變數,國有林的建立與發展和私有林的可持續經營關係變化作為經濟與社會、自然與生態的基本矛盾變數,搭建起世界林業發展的二維框架,旨在揭示世界發達國家如何用百年的時間不斷完善森林可持續經營體系管理與政策體系的過程。 《世界林業簡史》的內容涉及法正林、森林功能、近自然森林經營、森林價值、生態倫理等基本理論的產生與改進過程,數十位林業和生態科學重要人物的生平及主要貢獻。對於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國有林管理體制及其演變進行了介紹,重點介紹了對於世界國有林管理具有重要影響的美國國有林的建立過程及其自然保護運動形成和發展過程。對於計劃經濟體

制國家林業管理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過程、發展中國家林業發展的歷史和特點也進行了簡要敘述。 《世界林業簡史》內容不僅是林業發展的歷史,還是涉及大量人與生態環境關係的歷史,是世界可持續發展歷史的概述。 因此《世界林業簡史》的讀者群不僅僅局限于林業行業的學者和工作人員,凡關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們都會從閱讀《世界林業簡史》中受益。 前言 科塔《造林指導》序言譯文 第一章 德國開啟森林可持續經營時代 一、地球上的森林 二、森林經營科學產生的背景 三、Jager創建森林經營科學 四、法正林的三項基本原則 第二章 世界林業教育體系的建立 一、林業教育祖師科塔 二、林業“傳教士”

布蘭迪斯 三、美國“林業教育三傑 四、森林經營科學向世界其他國家傳播 五、小結 第三章 美國建立國有林管理體系 一、美國開發時期的森林工業 二、國有林的創建者——弗爾諾與平肖 三、國有林建立時期的主要工作 四、國有林管理肩負更多職責 五、小結 第四章 多功能林業與森林多目標利用 一、德國的森林功能理論 二、山地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 三、北美大平原防護林帶工程 四、農林複合經營協調農林關係 五、城市林業創造美麗與健康 六、森林遊憩讓社會更深入瞭解森林和林業 第五章 私有林經濟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一、惠好公司與國際紙業公司成功轉型 二、德國的近自然森林經營 三、林業向社會學習管理 四、美國的森林

管護計畫 五、風靡歐美的林業集群 六、德國繼續引領人工林可持續經營 七、瑞典和芬蘭的人工林經營 八、小結 第六章 發達國家多樣的國有林管理 一、源於森林的公地問題 二、美國國有林管理提供更多公共服務 三、加拿大邁向森林可持續經營 四、法國的傳統林業公社 五、國有公營的英國林業委員會 六、大洋洲的國有公營林業 七、西班牙的德赫薩林牧模式 八、師從德國的日本林業 九、韓國林業戰後重生 十、小結 第七章 前計劃經濟體制國家的林業改革 一、俄羅斯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二、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畫 三、俄羅斯林業管理體制改革 四、東歐國家林業的市場化改革 五、中南半島地區林業面臨艱難的抉擇 六、小結 第

八章 變革中的亞非拉林業 一、亞洲社會由來已久的農林矛盾 二、東南亞雨林中的經濟林經營 三、非洲林業與社會一同進步 四、撒哈拉防護林計畫 五、拉丁美洲在保護與開發間徘徊 第九章 認識生態系統和保護自然世界的歷程 一、認識生態系統的歷程 二、詮釋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道德倫理 三、約翰·謬爾保護美麗的約塞米蒂 四、搬到城裡的微縮自然世界 五、劃地為牢的自然保護區 第十章 生態系統管理時代的森林與林業 一、碳匯連接森林與人類社會 二、將保護野生動物與人類社會聯繫起來 三、人口一土地一生態環境問題 四、嘗試建立綠色經濟體系 五、改善生態系統管理政治環境 參考文獻 後記 森林是陸

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各種生態環境、物質產品服務,也是多種生物相互依存、競爭和不斷進化的環境;森林是地球最重要的生物物質生產地,也是陸地生物最大的家。森林在地球所有高等動物出現之前就存在,遠比人類的壽命長得多。能從森林獲得多少利益由人的素質決定,人們可以僅僅為了木材,也可以為了環境效益,還可以為了維護生態系統而管理森林。這取決於人們能看到什麼、想要什麼和知道如何做正確的事情。 森林是地球上初級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養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為地球生態系統製造營養物質、能量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能力無與倫比。森林是一位蘊含深刻自然規律、循循善誘的教師,用時間和自己的無私付出給予那些勤奮好學

的人們以知識的啟迪和素質的教養。 林業管理是一項特殊的工作,需要專業人士來進行科技、政策、經濟與管理的服務。政府要把利益留給社會,換來社會的認可與支持,人們才願意投資林業,用科學的方式經營森林。現代林業需要政府進行有效的監管和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需要社會各個部門合作和高素質的人才,還需要有耐心和長期的努力。德國林業用300年的時間,告訴世界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科學的林業管理應該是什麼樣子。美國的國有林建設用100多年的時間告訴世界,林業必須融入社會,努力學習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經營好森林是一件偉大和要有全面知識和豐富技能的工作。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在學習和思考中去其糟粕、取其

精華,循著前人的足跡,我們可以瞭解更多,少走彎路。本書對世界林業發展的歷程加以濃縮,在精心排列的世界林業發展主要事件、各國林業先賢們在理論和實踐中作出貢獻的過程中,試圖萃取不同國家解決林業面臨的森林產權、資源管理、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關係、協調使用技術與管理措施等諸多問題的經驗與教訓,有助於關心森林和林業的人們在共同基點上探討問題。

應用區塊鏈技術建構碳權交易平台

為了解決人工碳匯的問題,作者陳建良 這樣論述:

為彌補現行碳費政策效益不足、碳交易市場訊息不透明、監管不易、管理效率低、運行成本高、機密商業資訊與公開環境資訊之不對稱、核證自願減排專案交易市場較不活躍,以及未來地域、國家與國際間碳交易平台的對接,本研究以資訊技術結合經濟手段,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提出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建構之碳交易模式來處理以上問題,期能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本研究分析以區塊鏈為基礎的碳交易體系的業務機制和主要利益相關者,應用區塊鏈的典型特性,通過分散式資訊存儲、共識機制及智慧合約等多種技術,保證碳權交易過程中交易資料的安全存儲與交互,重點建構碳交易模式的六層區塊鏈核心技術框架和五步驟的實現過程,建構企業交易、政府監管、協

力廠商審核、 金融風險防範的區塊鏈碳交易模式,並規範碳權交易市場參與者行為,促進碳權交易市場公平安全高效運行,提高碳權交易活躍性。本研究所提出的交易系統係透過自動化,以一條龍服務方式架構串接發布、分配、拍賣、買賣、登記(與第三方公正檢驗單位及公部門架構碳足跡計算數據)、監測、清繳等所有服務,有別於國際與中國分散各區及多重人工處理上述服務,無法有效即時發揮碳權交易效率及其所產生高額人力作業成本。此模式適合台灣碳權交易體系建置之技術支撐,有利於後續對接金融平台,實現碳交易的巨大經濟價值,適時交易創造碳匯價值,實現生態、經濟的雙重效益。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

為了解決人工碳匯的問題,作者祖元剛 這樣論述:

通過應用我們自主創新的鹽鹼地營造楊樹碳匯林的自主創新技術措施,包括小穴改良一字溝覓食丘式原位修復種植銀中楊、小穴改良一字溝覓食丘式原位修復種植銀中楊、小穴改良十字溝覓食台式原位修復種植銀中楊、小穴改良十字溝覓食台式原位修復種植銀中楊等,項目前期在黑龍江省肇東市經濟開發區進行重度鹽鹼地楊樹碳匯林的營造,生長數據表明,應用本項目研發技術營造的銀中楊公益林具有苗木成活率高、生長速率快、銀中楊干形好等特點,取得了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形成了一整套在我國黑龍江省典型重度鹽鹼培育公益兼商品銀中楊的技術體系,對於我國大力利用困難立地開展楊樹碳匯林、發展特色林業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撐意義。

叢書序言前言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當前建設生態公益林的重要任務是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1.2 大力發展鹽鹼地造林可有效保障新增4000萬hr12造林面積的用地空間 1.3 水熱條件好的東北松嫩平原鹽鹼地經土壤改造后可成為新的生態公益林造林用地 1.4 松嫩平原鹽鹼化土壤區農田防護林和城鎮綠化風景林具有強勁需求第二章 重度鹽鹼地的成因 2.1 自然因素影響下「水-碳-鹽」運動的基本特征 2.2 人為因素影響下「水-碳-鹽」運動的基本特征 2.3 「水-碳-鹽」運動在碳循環中的源匯分析第三章 重度鹽鹼地對植物的危害 3.1 重度鹽鹼地對植物產生危害的生

態因子分析 3.2 重度鹽鹼地高濃度可溶性鹽類形成的滲透脅迫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3.3 重度鹽鹼地高濃度可溶性鹽類形成的離子毒害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3.4 重度鹽鹼地強鹼性土壤溶液中OH-形成的木質素降解作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3.5 重度鹽鹼地強鹼性土壤溶液中羥自由基的強氧化作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第四章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的理論基礎 4.1 松嫩地區鹽鹼地造林困難程度調查情況 4.2 松嫩地區鹽鹼地造林技術難點與問題 4.3 重度鹽鹼地造林的改良機理 4.3.1 排水丘建造 4.3.2 原位修復 4.3.3 小穴改良 4.3.4 覓

食溝營造 4.3.5 集水區構建 4.3.6 降鹽鹼劑施用第五章 重度鹽鹼地生態治理措施 5.1 研究地點概況 5.2 降鹽鹼有效成分的篩選 5.2.1 不同降鹽鹼劑對鹽溶液電導率和pH的影響 5.2.2 不同降鹽鹼劑直接施入鹽鹼土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5.2.3 不同農林廢棄物無氧熱解工藝研究 5.3 植物源降鹽鹼劑和植物源土壤成膜劑制備工藝的優化 5.3.1 一種防水、防止鹽鹼成分透過的植物焦油紙的制備方法 5.3.2 一種鹽鹼土壤改良劑的制備方法 5.3.3 一種土壤成膜劑的制備方法 5.3.4 一種在鹼斑

上改土做床栽植楊樹的方法 5.4 施加不同改良劑對重度鹽鹼土鹽鹼動態及楊樹生長狀況的影響 5.4.1 改良措施及試驗方法 5.4.2 不同改良方法對鹽鹼動態變化的影響 5.4.3 不同改良方法對植物生長狀況的影響 5.4.4 種植楊樹對鹽鹼變化的影響 5.5 基於農、林、牧業廢棄物重度鹽鹼地改良用新型人工生物基質的調制 5.5.1 實驗材料 5.5.2 測定方法 5.5.3 闊葉樹皮土發酵過程中電導率和pH的動態變化 5.5.4 闊葉樹皮土發酵過程中有機質含量的動態變化 5.5.5 闊葉樹皮土發酵過程中揮發酚和總酚

含量的動態變化 5.5.6 闊葉樹皮土發酵過程中物理結構的變化 5.5.7 小結 5.6 施加人工生態基質與降鹽鹼劑對土壤特性和植物生長的影響 5.6.1 對7種草本植物生長及生理的影響 5.6.2 對木本植物生長及生理的影響第六章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碳匯林的自主創新技術措施及實施效果 6.1 小穴改良一字覓食溝丘式原位修復種植楊樹人工林 6.1.1 設計方案 6.1.2 實施方式 6.1.3 示范效果 6.2 小穴改良十字覓食溝台式原位修復種植楊樹人工林 6.2.1 設計方案 6.2.2 實施方式 6

.2.3 示范效果 6.3 小穴改良井字溝覓食壇式原位修復種植楊樹人工林 6.3.1 設計方案 6.3.2 實施方式 6.3.3 示范效果 6.4 重度鹽鹼地集水區及排水系統的設計 6.4.1 設計方案 6.4.2 實施方式 6.4.3 示范效果第七章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后的植物生長 7.1 植物地上生長 7.2 根系生長 7.3 光合作用 7.4 光合色素 7.5 C4酶 7.5.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酶(PEPC酶) 7.5.2 蘋果酸酶(NADP—ME酶) 7.5.3 磷酸丙酮酸二

激酶(:PPDK酶) 7.5.4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K酶) 7.5.5 蘋果酸脫氫酶(NADP—MDH酶) 7.6 氧化脅迫指標和抗氧化指標 7.7 可溶性糖含量 7.8 重度鹽鹼地種植楊樹人工林生物學效應的綜合評價第八章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后土壤結構和功能 8.1 土壤水勢和滲透壓 8.2 土壤電導率 8.3 土壤pH 8.4 土壤可溶性離子含量 8.4.1 碳酸根及碳酸氫根含量 8.4.2 氯離子及硫酸根離子含量 8.4.3 交換性離子含量 8.5 土壤殼聚糖和胡敏酸含量 8.6 土壤水溶性膠體

8.6.1 原子力顯微鏡(AFM)實驗結果 8.6.2 x射線衍射(XRI))實驗結果 8.6.3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實驗結果 8.6.4 紫外可見光譜檢測(UV)實驗結果 8.7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后土壤結構和功能的綜合評價第九章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的碳匯效應 9.1 土壤呼吸 9.2 土壤CO2濃度及儲量 9.3 土壤有機碳儲量 9.4 生物質碳 9.5 重度鹽鹼地營造楊樹人工林后碳匯效應的綜合分析 9.6 小結參考文獻附錄重度鹽鹼地原位修復創新技術在當地的推廣彩圖

氣候變化下的濕地可持續的碳控制設計:以溫州甌江口為例

為了解決人工碳匯的問題,作者施潘激揚 這樣論述:

濕地土壤是重要的碳匯集地。世界上有14.5%的土壤碳是在濕地中發現的,而世界上只有6%的土地是由濕地組成的。溫州甌江口是一個規劃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城市,雖然存在著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但仍具有巨大的經濟規模和實力。由於其地理位置(入海口)的緣故,甌江口濕地的碳固存量很大。然而,在人類世的這個時期,所有人類將共同面對由於其種群的行為而對地球系統造成的極端后果。當然,甌江口也不例外。如果由於人為(人工開墾)或自然因素(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等)破壞濕地,則先前存儲的土壤碳將重新進入自然碳循環,導致氣候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因此,我們向自然學習,並通過對自然系統的研究,探索了使用仿生設計策略來幫助控制

碳(碳固存)的方法。在災難加劇並變得不可逆轉之前,儘早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