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人物素描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onnyLiew寫的 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 和川端康成的 川端康成掌中小說集2 掌の小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素描英文翻譯也說明:“畫素描” 英文翻譯: sketchmake a sketch. ... (不加渲染的描寫) literary sketch 素描草圖design “蒼術素” 英文翻譯: atisine ... 人物素描character sketch3.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文貞姬、陳懷恩所指導 羅嘉惠的 活化臨場:臺灣裝置藝術(1980-2005) (2021),提出人物素描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裝置藝術、臺灣當代藝術、裝置性、活化臨場、複合媒體。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學系 翁美娥所指導 張嘉奇的 剖析現實主義孵化下的中西鄉土藝術之異同點-以米勒(1814-1875)•陳丹青(1953-)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米勒、陳丹青、現實主義、鄉土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物素描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素描畫畫英文 - Avok則補充:(Tom 喜歡坐在公園長椅上畫素描。) graffiti 塗鴉這種塗鴉是指公共場合牆壁上那種大範圍的塗鴉。 美術英語辭彙1. 人物畫figure painting 2. 人物素描character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物素描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

為了解決人物素描英文的問題,作者SonnyLiew 這樣論述:

漫畫藝術的顛峰之作 用虛構追求真實、足以平衡主流史觀、你所不知的新加坡現代史 ◎榮獲美國漫畫界最高榮譽艾斯納「最佳作家/畫家」、「最佳出版設計」、「最佳美國版國際漫畫亚洲作品」等三大獎 ◎《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本書由新加坡、美國、法國、瑞典、中國等多國翻譯出版 ◎採循原書設計,以特殊開本印刷,完整呈現漫畫風格與細節 ◎中文世界唯一未經刪節、完整翻譯出版   【大時代的小人物】   漫畫家陳福財出生於1938年的新加坡,受手塚治虫影響,立志成為一名漫畫家。成長於新加坡政治社會動盪時期,打從少年時代起就將新加坡的建國故事畫進漫畫裡,並經常融入對時局的解讀。例如以動

物為主角的漫畫《136小隊》,帶頭的猴子即是象徵日軍侵佔新加坡時率先逃跑的白人指揮官。他還創造出了《阿發超級鐵人》與《蟑螂俠》等腳色,他們是新加坡獨立建國和社會經濟改革過程中,幫助人民的超級英雄化身。陳福財是個如你我一般平凡的小人物,靠漫畫勉強維生,身邊親友一一離去,即使到國外參加漫畫展也備受冷落,但他從未喪失對漫畫的熱情,以及用漫畫傳達關懷與觀點的初衷。不過,在此向各位看倌聲明,這位漫畫家其實是本書作者劉敬賢筆下的虛構人物! 【戲說新加坡史】   本書作者劉敬賢也是一名新加坡漫畫家,曾在美國漫畫產業DC和漫威工作,為了畫自己想畫的漫畫,他返回漫畫產業不發達的新加坡,繪製屬於家鄉的故事。今日新

加坡雖是世界金融中心,但長期一黨獨大,以威權體制與嚴刑峻罰聞名,往往讓人覺得經濟層面很先進,但政治社會還停留在過去。他認為有必要以不同視角去詮釋新加坡的過去與未來。   劉敬賢以畫中畫的形式,創造了陳福財這個漫畫家及其漫畫作品。我們在《入侵》這篇漫畫裡看見李光耀早年與左派領導人林清祥合作以脫離英國獨立的故事。在虛構人物陳福財的補述中,也可一窺當年馬來亞與新加坡合併背後的政治盤算,以及林清祥與李光耀最終決裂且入獄的真貌。在這些層層疊疊的虛實交錯裡,對新加坡歷史有了多層次的不同解讀。可以說,今日新加坡是如何建國,今日的特殊體制是怎麼誕生的,以及2016年政治強人李光耀過世後,新加坡的路線又會開往哪

個方向,都可以在這本漫畫中得到一些啟示與答案。 【極為真實的虛構自傳】   這是一本極具創造性的漫畫,劉敬賢以陳福財的晚年口述、生平經歷和繪製的漫畫作品等三條線,搭配照片、素描、畫中畫,以立體又細緻的方式,重新講述了新加坡建國的歷史。雖是虛構的傳記,卻塑造出非常真實的人物,而劉敬賢的批判敘事也與現實世界緊密貼合。此外,配合陳福財的人生閱歷,其畫中畫的多幅作品也展現出不同年齡時期的風格與技巧。也許正因為是漫畫,才能達成如此淺顯易懂卻極為深刻的表現形式。 【出版即勝利,新加坡出版與言論自由的敲門磚】   在新加坡,漫畫產業一直不被重視,但在2017年本書卻榮獲美國漫畫界的奧斯卡獎,而且一次領回了三

大獎項。不過,因為作者在漫畫中賦予太多非官方的歷史解讀,引發官方緊張,讓本書的補助一度遭到撤銷,沒想到卻成為超級暢銷書。這個事件也印證了新加坡至今依舊緊張的政治氛圍。若要了解今日新加坡從何而來,了解新加坡的社會文化,這都不可錯過這本兼具藝術與歷史的精采大作。   ◎各方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平稑    漫畫評論人 李取中    《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阮光民    漫畫家 林韋地    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翁稷安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張辰漁    世界柔軟影像文化總監 陳怡靜    自由撰稿人、〈大人的漫畫社〉主持人 黃珮珊    慢工文化總編輯

  ◎各方讚譽 圖像小說是新加坡英文社群盛行的創作形式,而劉敬賢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本《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英文原版出版後在新加坡引起巨大的轟動,內容非常有趣,對新加坡的官方史觀也有強力的批判和反思,非常樂見這本經典在台灣出版繁體中文版,讓台灣讀者可以看到這本好書。─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這本由架空漫畫裡的人物所構築出來的新加坡史比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更為真實也更具啟示,同時也展現了透過漫畫的表現手法如何為原本陌生且隱晦的歷史脈絡描繪出一條更為清晰的路徑。─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的傑作。一本讀來開心、面貌多變的美麗書籍。不僅是

對漫畫的謳歌,也是一堂技巧大師課、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一本深具啟蒙意義的小說,更是對戰後至現代的堅定回顧。我愛它,敬畏它。──麥克.凱里(Mike Carey)/《路西法》(Lucifer)、《未竟之謎》(Th­e Unwritten)作者 一部足以匹敵辰巳嘉裕《劇畫漂流》的精彩作品……帶著《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and Clay)的迷人風格。毫無疑問是一等一的漫畫傑作。──漫畫網站The Beat 本書是圖像小說、是畫冊、也是敘事散文,讓我們看見截然不同的新加坡……充滿對新加坡今昔的諷刺評論,讓漫畫成為說故事的出色媒介

。本書切合時事又懷舊雋永,無疑是多層次的敘事佳作。──The Malay Mail《馬來郵報》 本書以一系列漫畫插曲記錄舊時代的暴動與抗議事件,篇篇都是向世上偉大漫畫家致敬的傑作,也是挑戰不可言說、為官方歷史無名氏平反的良心之作。──《紐約時報》 作者探索新加坡的戰後祕辛與現實,對於將建立秩序置於個人意見之上的政策提出嚴厲批判。透過引人入勝的分鏡技巧,這本結合有力陳述和精湛畫工的作品讓人只想一頁接一頁讀下去。無限迷人,為圖像小說拓疆展界,高度推薦給喜歡政治諷刺漫畫或Chris Ware、Art Spiegelman作品的讀者。──Library Journal《圖書館學刊》 本書不僅在民間野史

和官方主流史觀之間取得巧妙平衡,更藉由說故事之口提出一則則關於新加坡去殖民化與後殖民時代的歷史叩問……作者穩穩地將個人經驗置於規模更宏大的國家集體敘事中,讓主人翁不再是歷史旁觀者,進而成為編織歷史的線軸。──菲力普浦荷頓(Philip Holden),《後殖民寫作雜誌》

人物素描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DoubleMay歌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暗網仔出街: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誰是網絡最危險的人物?
誰是社交媒體最危險的人物?
誰是社交媒體最恐怖的人物?
這位才是真真真正的網絡垃圾
網上最新一代恐怖人物
(Jonathan Galindo)

(Show Galindo video)
外國流傳的網上都市傳聞分為兩類. 用來嚇小孩的 ‘鬼故’ 型式和導致青少年傷害自己的 ‘真人真事.’
之前有拍過片的藍鯨遊戲和Momo都好像已經告一段落. 直到最近mo出藍鯨遊戲2背後出現的狗形人頭Jonathan Galindo. 這個稱為 ‘詛咒高飛’ 的人物: 我覺得比藍鯨更可怕.

[藍鯨遊戲是什麼?]
藍鯨遊戲2016年成為國際新聞基於各大社交媒體同時出現一些要青少年完成一關又一關危險任務和自殘任務的遊戲. Tiuw luw, gaiy suw,最後第50個任務就是要自殺. 由如一些藍鯨在海tan的現象一樣.
南美州變成熱潮後歐洲有幾個年輕mok後主腦被bo. 他們是否有一個更大的jap tuen cho hung?

[藍鯨遊戲2020年版本]

因為2020年源頭來自douyin的 ‘Jonathangalindo54’ 用戶, 跟之前被bo的人沒有關係. 這戶口自2019年秋天出了之後開始有Johnathan Galindo帳號出現在social media: discord, IG和Douyin.

今年7月頭事件放上Twitter, Youtube談論.
開場白也是問你: “Do you wanna play a game?” 然後49日要完成的49個任務. 第50日自殺.

家長用來判斷自己孩子有否參與 ‘藍鯨遊戲’ 的跡象:
-有用 #f57 #f40 或 #ImaWhale
-身上有鯨魚的素描
-早上起來看奇怪或恐怖影片

有一些香港年輕人message我有收到狗頭訊息.
(Interview)
防yu有4點:
-不要理會, -block他們的帳戶. -只是回fook他們不會讓你的資料被偷.
-千萬不要按任何他們send給你的網ji link. 這個是唯一他們能Hack到你的方法.

他們中心思想是想你覺得對方神通gwong大而可以chuey時傷害到你. 只要你知道they can’t do anything to you physically就不用怕.

[Jonathan Galindo是誰?]
那為什麼特別要用 ‘Jonathan Galindo’ 這個名字呢? 其實在Facebook search ‘Jonathan Galindo’ 這個名字的確找到這一個人. 其實早於2017年這個Facebook頁已經聞名於當時網絡界. 但Jonathan Galindo這個人當時出名的原因不是因為任何有關 ‘藍鯨遊戲’ 的東西. 而是因為Jonathan Galindo這Facebook頁會不停到一些無辜女士的Facebook page去性騷擾她們. 即使他的cover photo也是顯示一位jah住Jonathan Galindo名字一張紙tiw的少女.
但最後這個Facebook頁事件也是不了了之的. 要過了3年之後Johnathan Galindo才大量出現在‘藍鯨遊戲’ 中. Mok非這位Jonathan galindo一直以來才是整個藍鯨遊戲的mok後黑手?
其實這個人不是Johnathan Galindo. 他到底是誰?

[色情網站的黑暗秘密]

這位狗型人的網名為SammyCatNipNik而他的資料能全部在一個色情網站可以找到.
“Mrow! Good day to you, my kittens” “just a weird cat messing about.” 網頁指出他是一位住在美國的同性戀亦指出他有多行怪pik. 包括: 面具, sok膠, 角色扮演, 人獸交, 與罕有動物性交等等..當中最恐怖是他在扮演撒但的一段影片.
但我仍然有最後一個問題: 那他又是誰?

[第二個狗人]
近日這個様子fung傳網lok後有一個名Dusky Sam的人出來Ching ching照片中的ging yeen是他自己. 他解釋該批照片是在2012-13年拍下的. 用來moon jook他自己的 “weird amusement.”
之前sammycatnipnik色情網頁上也有 “dusky Sam” 的名字. 這導致很多人chai chak他們是同一個人.

但我有一個更大擔的假chit: 所有Jonathan Galindo影片中我們常常看兩個人. 他們會否是同性戀人, 然後各自cho hung ‘sammycatnipnik’ 和 ‘dusky sam’ 這兩個網ji. 所以是兩個人兩個戶口運用同一批相來做出各種事情. 而現在他們要用其中一個帳號出來表明ching白的原因 “they were for my own amusement then, not for some modern day thrillseeker looking to scare and bully people” 是因為由Facebook上的Jonathan Galindo到藍鯨遊戲1到今天的藍鯨遊戲二都是他們一手cho jung呢?

我不是想這樣講, 但Jam時wuy ji這是對藍鯨遊戲唯一的seen sok.

The end


最近douyin開始在好多地方都是用不到. 某程度上這可能也是好事吧! 因為除這個Jonathan Galindo事件外有一個新的行街app randonautica跟douyin一起用時帶一些用戶發現一些不可si yi和恐怖的東西.
Even a dead body.
所以我想試一試我能找到什麼. 如果大家末訂yuet我出街頻道 “暗網仔出街’ 的話我下一條片會拍:Randonautica.

活化臨場:臺灣裝置藝術(1980-2005)

為了解決人物素描英文的問題,作者羅嘉惠 這樣論述:

臺灣1980年代,「裝置藝術」被視為藝術發展的新途徑,藝術家試圖以此展現臺灣在地藝術的特殊性,這段歷程給予後來的藝術家一種啟發的作用,成為臺灣藝術史上和意識型態上的連續關係,對臺灣藝術從現代藝術跨入當代藝術的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裝置藝術」始終存在著定義模糊與其他藝術類型交疊的情況,難以探究其發展途徑與趨勢。因此,本論文以西方理論及臺灣裝置藝術作品交叉比對為基礎,獲得相關概念與知識框架,來設定「裝置藝術」的判定標準,探究「藝術裝置」與「裝置藝術」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發展。了解裝置藝術如何汲取「新前衛」的精神及策略來轉化傳統觀眾「觀看」藝術的方式,並通過「活化臨場」的意圖:即「場所」、「物件

」、「觀者」之活化來擴張「藝術家」、「作品」、「觀眾」與科技社會的關係。本研究通過後現代的審美視野來討論「活化臨場」的美學,了解後現代主義美學對多元性的衷愛及形式主義美學從視覺「感知」到身體「感知」再到「認知」的轉折。研究設定臺灣裝置藝術形成時間為80年代,乃因臺灣60年代的複合藝術並不影響80年代裝置藝術的形成,且裝置藝術的趨勢與國際潮流之對應十分明顯。限縮在2005年以前,乃因官方美術館的支持影響著裝置藝術內容的轉變。國外:威尼斯雙年展自2000年後漸增加媒體科技發展帶來的複合媒體裝置,2007年後已屬跨領域創作。國內:臺北雙年展展覽題旨改變,原本強調本土的內容在2000年後出現追逐「國際

化」傾向,但2006年後轉向反全球化運動。此外,替代空間轉型與比賽獎掖制度均在2005年左右擴展成跨域等新模式。本論文旨在提供一個去西方中心的分析方法,從藝術史及美學脈絡演變的角度和「臺灣」自身的觀點來檢閱裝置藝術出現於後現代社會之途徑與趨勢,為臺灣裝置藝術建立起一個相對清晰的歷史。了解1980-2005年間,藝術家如何接收及反應西方「裝置藝術」的概念,進行在地知識、在地關懷的轉譯。「裝置藝術」屬傳統藝術範疇與場域擴張下的實驗成果,也是藝術及藝術機制自我批判下的産物。藝術家藉此混融其他藝術系統,打破既定框架限制,防止自身藝術實踐或概念僵化。以一種具有彈性與靈活度的類型學概念來分析並重繪裝置藝術

在臺灣當代藝術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建構其歷史脈絡,有其意義。

川端康成掌中小說集2 掌の小説

為了解決人物素描英文的問題,作者川端康成 這樣論述:

魔術師之花──了解川端文學必讀之作   《掌中小說》是川端康成的極短篇小說合集,從他的青年時代,一直創作到晚年,計有一百二十多篇作品。本書分為1、2冊,共收錄一百一十四篇。這些小說篇幅精鍊,構思精巧,點到為止卻韻味深長。彷彿一張張素描,將人們的生老病死、內心世界逐一定格,望見那些愛戀、幸福、幻想、痛苦與絕望的瞬間。   研究川端文學的學者長谷川泉說:「打開川端文學之門的鑰匙,不是《伊豆的舞孃》,而是《掌中小說》。」川端的文學成就,是先經過掌中小說的奠基、醞釀、發酵而成。極短篇小說的創作要求,也比短篇小說更嚴格,川端在有限的篇幅裡,創造出題材豐富,形式多元的作品,猶如掌中的萬花筒,見其深

厚的功力。   川端康成:「我的著作中,最懷念、最喜歡,現在還想送許多人的,其實是這些掌中小說。這些作品大半是二十幾歲寫的。許多文學家年輕時寫詩,我則是寫掌中小說代替寫詩。」

剖析現實主義孵化下的中西鄉土藝術之異同點-以米勒(1814-1875)•陳丹青(1953-)為例

為了解決人物素描英文的問題,作者張嘉奇 這樣論述:

  19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Realism)畫家讓-弗朗迪克•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以多幅經典的農村人物畫作,讓愛好藝術的人士知曉他的繪畫天賦,以及其在法國藝壇的重要地位。在當時被官方和貴族壟斷的繪畫創作環境之下,他仍然固執地選擇為農民和社會中絕大部分底層階級人士發聲,將他們真實的生活情境通過畫筆詮釋出來,這種特殊的社會寫實繪畫風格,截然不同於權貴們所喜歡的虛無飄渺之美好畫面。本文筆者通過米勒繪畫階段的作品回顧,再結合當時法國的社會風氣和米勒的家庭背景,以及其繪畫經歷,來探討米勒其獨到於歐洲的繪畫藝術。至於中國這方面,陳丹青教授因為米勒等

法國「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 )的優秀作品傳入中國,而獲得借鑑,1980年,他為了完成自己的畢業作品曾二度進西藏,並決定將自己的目光投入到藏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上。陳丹青所繪製的《西藏組畫》(1979-1980),一改國內的主流繪畫形式,簡單地說,即是將創作上的「主體性」和「目的性」從畫面中移除,使繪畫創作能按照其正常規律發展,不再被政治所掌控和利用,可以說真實地描繪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畫作中蘊含著濃厚的人道主義(Humanism)精神,將藏族人民的樸實善良,野性雄壯等最真實的一面,全然地展現在國內觀眾的眼前,並獲得一致的好評。筆者對於中西兩位大師懷有共同的敬佩之情,米

勒和陳丹青教授的鄉土繪畫讓他們在美術史上名留千史,備受好評。筆者在此,不僅藉由大量的研究資料,梳理出他們鄉土繪畫創作中的特性與共性,更試圖研究出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如何針對于鄉土繪畫題材,作一完整的畫面詮釋?  文章第二章,先梳理出歐洲和中國現實主義的發展脈絡,研究在時代背景下,現實主義由孕育發展到成熟期所經歷的種種變化和挑戰,這有助於我們更明白米勒和陳丹青教授鄉土繪畫作品所描繪的時代背景和前因後果。文章第三章沿著時代的推進與回顧,總結了歐洲和中國鄉土藝術的發展和演變,並瞭解這一繪畫題材在歐洲和中國所經歷的變化,以及前輩藝術家們做出的努力。此外,筆者亦往後探討了鄉土藝術近年來的發展狀況。文章

第四章和第五章,透過米勒和陳丹青教授繪畫作品的回顧和藝術資料的查閱,再結合當時法國和中國的的社會風氣和兩位藝術家的家庭背景,仔細地探討他們的學畫經歷及他們在創作上所展現的繪畫重要事蹟。值得一提的是,筆者亦將他們的繪畫經歷分階段式地進行討論研究,以便深入地剖析出兩位畫家在各個創作階段中的藝術風格轉變因由。文章第六章,筆者則著重於探討米勒和陳丹青在鄉土藝術繪畫創作中的共性與特性,除了探討他們的繪畫題材,人文精神和對抗繪畫主流的共性之外,也分析了他們在畫作風貌、色彩、構圖、畫家視角和畫作風貌所呈現出的差異性。第七章作為最終章,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了米勒和陳丹青鄉土繪畫藝術中的藝術性價值和意義。  擁

有西洋美術史大師席位的米勒,可說是至今還一直是後輩畫家們所仰慕及值得學習的楷模,至於陳丹青對于西藏的描繪,也被認為是現今中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繪畫藝術作品。筆者真誠地希望透過自己的研究心得,讓大家有了更全面性地瞭解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風貌和他們具有藝術性價值的鄉土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