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報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人物訪談報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烈光寫的 陳年往事話朱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屏東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官蓓所指導 藍雅潔的 一位視障音樂教育者之生命故事 (2021),提出人物訪談報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視覺障礙、音樂教育者、生命故事、敘事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許甘霖所指導 林淳華的 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2021),提出因為有 高接梨、小農經濟、地方社會、草根創新、客家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物訪談報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物訪談報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陳年往事話朱家

為了解決人物訪談報告的問題,作者蔡烈光 這樣論述:

  我嫁給朱點人的長子, 渡過漫長艱苦的日子……   朱點人從沒想過,他的後代,由於他的遇難,都成了美國人。   朱點人,是台灣日治時期的知名作家,於一九五一年被國民黨政府槍決,此後家人遂墮入被國家機器監控,被親友指點、疏離的困境,直到遠走美國,才漸漸找回自己的人生。   作者身為朱點人的長媳,陪著朱家走過這段外人無法感同身受的甘苦歲月,在移居美國三十七年之後,她開始在臉書發表這段過往。   她說:「不知不覺,移居美國已三十七年,想當年,這是不得不的選擇,而台灣,經過先賢先烈的犧牲,民選總統、立委、地方首長,走向自由民主的大道,真是得來不易。回想走過的一生,尤其入朱家門的天真動機,以及面

對實際生活的挑戰,總結心路歷程,點點滴滴貼文在臉書後,受到很多人的熱烈的反應……期待這本書有助於當代人認識台灣過往的黑暗年代,珍惜現有的民主果實,進而迎向光明的未來。」 名人推薦   近年來,有關白色恐怖案件的調查報告、訪談記錄,乃至死難者遺書等陸續出版,也有研究者逐漸將關心焦點轉向受難者家屬,透過口述訪談,我們看到家屬痛苦黑暗的生命創傷如影隨形,終生揮之不去,而國家機器對他們的監控與管制,社會的集體恐懼與刻意疏離,更造成他們的多重壓迫。「逝者已矣,生者何堪?」受難者家屬的痛苦,其實很少被當代社會關心、正視。   在白色恐怖中遇害的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蔡烈光,寫的是朱點人在慘遭國府槍決之後,

朱家人如何熬過艱苦的困境,走出陰霾的故事。由於題材特殊,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對曾努力尋找朱點人資料的我而言,更是意外的發現。——廖振富(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朱點人是我最喜歡的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家之一。   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之後,他因為不滿國民黨的統治,憤而加入台共。這一轉變頗為諷刺:在日治時期的文人當中,朱點人的思想都不算是最左的,也並不激進。然而,這麼一個有一半作品都在寫浪漫故事的作家,不過終戰數年就轉投共產黨了。   偉哉國民黨。   一九五○年,朱點人被捕。隔年一月,在台北車站被槍決。台灣文學史上最有文學天份之一的作家,就這樣槍決了。作家沒有「後來」,令人痛惜。

幸好,人們還是繼續走下來了,努力越過劈裂天地、撕碎身心的巨變,跟著時間一起往前走了。現在,把這些故事,把我們在書上也讀不到的故事寫下來了。   如此令人感激的「後來」。——朱宥勳(作家、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 作者簡介 蔡烈光   1938年生,1957年桃園高中畢業。   1957年任職桃園內壢國小代課老師,1958年任職信東製藥廣告部門。   1959年與朱筆岫結婚,入朱家門。   1960~1968年,任教台北私立光仁幼稚園。   1966年台北女師專夜間部畢業。   1968~1983年,任職奧福音樂教學法推廣中心。   1975第一次訪美,1983年移民至美國。   

1985年籌劃芝加哥士林書局。   1986~1989年,負責「中報」芝加哥版。   1989~1991年,擔任美國航空公司機場翻譯。   1991~2011年,專職看顧孫子,繪畫,陶藝。   2011年迄今,自芝加哥移居北卡,過退休生活,參加當地手工織布,陶藝,繪畫,太極拳等團體。   北卡氣候,適於種植,滿院子花卉,菜蔬,有得忙。還養了兩隻雞,一隻公,一隻母,當寵物,享受清晨雞啼聲。   住芝加哥的兩個女兒,兩個大學畢了業的孫子,不時來訪,帶兩老各處旅遊,老年生活再幸福不過。   〈推薦序〉故事的「後來」/廖振富                  002 〈推薦序〉如

此令人感激的「後來」/朱宥勳          009 本文                                           15~287 照片                                          288~295 後記/蔡烈光                                      296   推薦序 故事的「後來」     廖振富(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最近改編自電玩的電影《返校》上映,引起各界討論熱潮,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與好奇。他們也會問:以前真的有怎麼可怕的事嗎?白色恐怖的歷史,距離現在並不遙遠,然而

對解嚴後出生的世代而言,自由就如同空氣般的自然存在,他們並不知道,更早以前的台灣並非如此。   近年來,有關白色恐怖案件的調查報告、訪談記錄,乃至死難者遺書等陸續出版,也有研究者逐漸將關心焦點轉向受難者家屬,透過口述訪談,我們看到家屬痛苦黑暗的生命創傷如影隨形,終生揮之不去,而當時的國家機器對他們的監控與管制,社會的集體恐懼與刻意疏離,更造成他們的多重壓迫。「逝者已矣,生者何堪?」受難者家屬的痛苦,其實很少被當代社會關心、正視。   除了大量的相關人物訪談報告之外,由受難者家屬執筆寫下的第一手見證,目前仍相當稀少。箇中原因不難理解,除了須具備相當的文字能力之外,長期的恐懼、壓抑與巨大的痛苦

,有誰願意掀開血淋淋的傷口,重新再痛一次?因此,受難者家屬除非有適當的時空距離,或心境已然超脫,且具備一定的文字素養,否則很難以長篇書寫描述過往創傷。   《陳年往事話朱家》的出版,其特殊意義也正在此。本書前身是二○一九年初出現的臉書文章,作者是大家都陌生的名字:在白色恐怖中遇害的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蔡烈光,寫的是朱點人在慘遭國府槍決之後,朱家人如何熬過艱苦的困境,走出陰霾的故事。由於題材特殊,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對曾努力尋找朱點人資料的我而言,更是意外的發現。   二○一三年暑假,莊垂勝的長子林莊生交給我一批珍貴的家藏書信(現已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其中有五封信是朱點人在一九

四三至一九五○年寫給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岸田秋彥、莊垂勝的手跡(最後一封是被捕前三個月一九五○年六月所寫)。我曾根據這批書信寫過一篇文章,討論他們處在動亂時代下的動人情誼,以及岸田教授獲知朱點人遇害的悲憤與悼念。(收入《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台灣前輩文人》書中)。後來我透過林莊生的引薦,與朱點人長子朱筆岫通信,也讀到朱先生未發表的文章〈我的記憶〉,對朱點人遇害後的家庭狀況多一些認識,可惜所知仍相當有限。   因此,當我一讀到蔡女士的連載文章立刻成為「粉絲」,迫不及待一路讀下去。不久後,我經由網路與她跨海筆談,聊得非常投緣,充分感受到她坦率爽朗的性格。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覺得這些文章不但引人入

勝,也是非常珍貴的時代證言,於是主動向玉山社魏淑貞總編推薦出版。   本書以「我嫁給朱點人的長子,度過漫長艱苦的日子」破題,對熟悉台灣文學或戰後台灣史的讀者而言,非常有吸引力。書中作者自稱「次女」(蔡家第二個女兒,書中的親友叫她「美君」)。全書從朱點人遇害後,朱家的悲慘遭遇說起,最後以全家移民美國,晚年夫妻終於揮別陰霾,過著自由自在、含飴弄孫的美滿生活結束全書。   白色恐怖時代,政治受難者家庭長期被情治單位監控,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蔡媽媽會積極撮合,將女兒嫁入朱家呢?原來她的父親蔡德音與朱點人、王詩琅、林克夫、廖漢臣等人都是日治時代從事文化運動的好友,蔡德音曾發表小說,擅長歌詞創作

,而其妻林月珠也喜好文藝,十八歲便在《先鋒部隊》發表日文詩。蔡烈光是他們的二女兒,透過王詩琅等長輩說媒,以及母親林月珠想方設法說服女兒嫁給朱點人的長子(書中的「朱老大」),動機是想要協助照顧朱家。這種婚姻選擇,非得有過人的勇氣與強烈的俠義胸懷不可。當然,這番「義舉」帶來的是數十年艱苦的身心淬鍊,想必是作者當時難以預知的吧!   與多數白色恐怖相關書籍不同的是:這本書除了描述朱家人遭遇的種種打擊與壓迫之外,內容並非一味籠罩在悲情與憤怒裡,而是透過生活細節的刻畫,呈現人性的堅韌與溫情,以及作者不氣不餒、努力掙脫枷鎖,終於使朱家人擺脫噩夢的過程。而書中有不少動人的描述,諸如朱家的堂姊杏芬典當金飾為

朱點人收屍的義行,以及蔡媽媽先以巧妙設喻勸女兒嫁入朱家,後來又秉持一貫的樂觀善良,以溫情與善意化解女兒與婆婆的緊張關係,最終得以圓滿收場等。   另外,書中毫不避諱地描述家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如實刻劃人性的複雜面貌,包括作者在大家庭中為人長媳的辛酸與委屈;而丈夫身為長子,對家庭非常盡責,一路照顧幾個幼小的弟弟直到自立為止,而對母親的要求百般順從,從不違逆。更嚴重的是,由於父親遇害的創傷與恐懼太過巨大,使他對現實政治極度恐懼,害怕惹禍上身,大半生都無法跳脫出陰影。與丈夫相反的是,作者來自開明而溫暖的家庭,朱家的沉悶氣氛更讓她喘不過氣來,甚至因壓力過大而幾乎鬧到夫妻分道揚鑣。所幸她韌性十足,能屈

能伸,不畏艱難與打擊,且擅長以智慧突破困境,無論再大的挫折也從不放棄,歷經多年奮鬥,並在台、美之間幾度往返尋找出路,最後朱家總算否極泰來,迎向陽光。   本書的尾聲,作者描述兒女都已長大成年,全家移民美國之後,有一次夫妻開車遠征德州,丈夫在車上快樂的唱著小時候學的日本兒歌,作者寫道:「關在一個車裡的兩人,次女忽然發現朱老大,有那麼多的話可以說,為什麼從來就不說,也發現他並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二十多年看他的驚恐,沈默,無言,無趣,怎麼變了一個人似地,活躍起來了。」如此質樸而散發真情的文字,讀來如品一壺好茶,齒頰間散發著淡淡的回甘。   與多數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悲慘故事對照,朱家人後來的

境遇是幸運的,但數十年的無奈與心酸,又有幾人可以理解?因此,當我們在全書最後,讀到這段意味深長的話:「朱點人從沒想過,他的後代,由於他的遇難,都成了美國人了。」與其說是慶幸,更多的可能是無奈吧!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是足可安居的自由樂土,黑暗恐怖早已遠離,然而自由的果實並非來自上天賜予,而是無數先賢付出生命與血淚換取而來,這本《陳年往事話朱家》說的正是「最新出土」的其中一段動人故事,值得大家細細閱讀。 如此令人感激的「後來」     朱宥勳(作家、奇異果版國文課本執行主編)   意外看到「陳年往事話朱家」這個粉絲頁,還笑了一下,怎麼這麼好玩。   點進去,發現這是個新開半個月左右的粉

絲頁。隨意讀了幾則,看到一個關鍵字,當場怔住。   「我嫁給朱點人的長子,度過漫長艱苦的日子。」   什麼?   朱點人?嫁給他的長子?   所以這粉絲頁的主人,是朱點人的長媳?   朱點人是我最喜歡的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家之一,在去年hahow的課,我特別選了他的〈秋信〉。〈秋信〉文字之佳,描寫殖民與現代性之間的糾葛,不只是能用情節表達想法,甚至到了運鏡寫景都有涵義的地步了。   對我來說,朱點人的小說象徵著台灣現代小說終於成熟的轉折點,開始出現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正的小說」了。他在日治時期的評價也很高,張深切譽之為「臺灣創作界的麒麟兒」。   他是用漢文寫作的。日治時期的白話漢文雖然

看起來跟現代白話文一模一樣,但其實是用台語思考,然後再用白話漢文轉寫出來的。因此,當時的文字風格有一九四五年之後的作家所沒有的一種風味。而朱點人的作品,就是即使你完全不懂台語,讀起來也能感到很有水準的。   不過,他的創作歷程沒有延續下去。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之後,他因為不滿國民黨的統治,憤而加入台共。這一轉變頗為諷刺:在日治時期的文人當中,朱點人的思想都不算是最左的,也並不激進。然而,這麼一個有一半作品都在寫浪漫故事的作家,不過終戰數年就轉投共產黨了。   偉哉國民黨。   一九五○年,朱點人被捕。隔年一月,在台北車站被槍決。   台灣文學史上最有文學天份之一的作家,就這樣槍決了。

  他以漢文寫作,到了日治時期後期,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廢除漢文欄,幾乎失去了創作舞台。然而這段時間不到十年,正常推想,朱點人筆底下的功夫應該還不至於荒廢,以他的漢文寫作基底,就算是在國民黨粗暴的「國語政策」之下,也必能寫出一片天。   至少他不必像鍾肇政、葉石濤那一代人一樣,必須重頭學習中文寫作。   我們損失了什麼啊。   上面談的是我們在書上讀到的朱點人。回到「陳年往事話朱家」的粉絲頁,我一路看過去,幾乎要掉淚。「次女」的文字清楚流暢,講的東西都不複雜,但每個短短的段落都有一種很質樸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這些文字裡面看到「後來」—後來,朱點人的家人們怎麼了;後來,孩子們

怎麼努力撐起這個家;後來,那些畏懼於白色恐怖而不敢上門的,以及對時事茫然無知,所以無所畏懼的可愛。   後來,次女還學了畫:   bit.ly/2SOPkDQ   作家沒有「後來」,令人痛惜。幸好,人們還是繼續走下來了,努力越過劈裂天地、撕碎身心的巨變,跟著時間一起往前走了。現在,次女要開始把這些故事,把我們在書上也讀不到的故事寫下來了。   如此令人感激的「後來」。 後記──陳年往事說朱家 不知是哪天開的竅,對周遭的人事物,開始有感覺,從那個時候的記憶,次女緊跟外婆後頭,就像小雞跟著母雞,不管白天或夜晚。 後來發現,外婆之外,一個攜著次女的手,抱著,或跨在他肩膀上的那個人,叫屘舅的

,喜歡在朋友面前,誇耀他的銅鑼有多聰明伶俐,多可愛;銅鑼是他給次女取的外號,帶有親暱、寵愛的稱呼,形容次女小時候又扁又平又圓的臉龐。然後,記憶中,老在他要吸鴉片煙時,幫他點燃油燈,備齊工具,在他吞雲吐霧的當兒,教會了次女アエイオウ,和後來的ㄅㄆㄇㄈ,是次女的大舅;他幫次女在學齡前,奠定了,不多,但夠日後學習日文的基礎。 次女的ㄅㄆㄇㄈ,也是在上小學一年級前就稔熟,發音正確,應用自如,雖然字認得不多,但,只要聽到字,就可以拚得出音。 小學一年級時,注音符號還不普遍,連老師都不熟,上課時,都由次女,和班上一個來自中國的小男生領讀,大家跟,老師也在學。 由於形勢所迫,台灣掀起了學習北京話的熱潮,趕快

學,否則靠台語、日語,會餓肚皮;次女呢,入學前,就開始教大人注音符號,賺了不少讚譽,還有香蕉乾。有一天,次女喜歡的歌仔戲班正熱演中,被突然出現的大舅抓住小手,拖著往家裡跑,怎麼回事? 屋裏擠滿了人,有大人,有小孩。 「來來來,這是你阿爸,這是你阿母。」大舅帶次女到他們面前,相認,從此走入團體中,活動受到很多限制。 大約在次女三歲那年,蔡爸被日方徵召,帶著四個孩子,沒有次女,到中國當通譯官;從中國回台時,多了兩個,而次女一直被留在台灣,陪伴外婆。蔡爸回台,本有再去中國的打算,奈何,海峽被阻隔,無奈地,留在台灣,是禍是福,實屬難斷;但身為台灣人,不管到哪邊,都裡外不是人。 繼次女的注音符號教學,蔡

爸眼看很多台籍公務員,面臨不會北京話就有失業的危機,開始開班教學;一時來了不計其數的學員,期在短時間內,能以北京話跟突如其來的中國人溝通,保住飯碗。由於蔡爸的關係,次女的北京話,說得就像中國來的北京人;所以要強調北京人,是因為跟蔣介石來的五路人,南腔北調,說的是方言,根本沒人聽得懂,但,他們仍可位居要津。

人物訪談報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艾波談心室」第7集👏
邀請了來賓- #藍于洺!
*人物背景:TVBS主播

今天來和我們聊聊:
「把外行變內行,門外漢走上主播台的故事!」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某天做著一件事
與本科系、學經歷或許不同
但當你凝視它時
即便滿路荊棘,眼裡也有光
願意帶上所有器具
只為將其發揮到極致
淋漓盡致,直至美好

對我來說,與高我結合
在人間活出高等藍圖的人
有一個指標是:「#眼底有光」
十足肯定自己正在做的事、來時的路
此事也恰好利己利他

我跟小藍主播,自小就認識了
他說自己進入新聞業時
我眼底充滿羨慕及祝福
仿佛為我完成了遙不可及的夢一般
(輔大新聞曾是自己的第一志願…XD)

不過他大學唸的科系
完全八竿子打不著干係
是什麼讓他把外行變成內行?
一個門外漢走上主播台?
他說要有「#破釜沈舟」的底氣
沒有退路,並不為自己設限時
內心之火才會真正燃燒!
讓它將成為你的推進器
.
.
精彩對談內容:
1. 如何從外行變內行? 0:48
2. 新聞業最值得/辛苦的事 4:24
3. 談平衡:自我培養&業內競爭 5:44
4. 談「打分數」迷思 8:18
5. 談火花還在嗎? 9:16
6. 新人格角色的轉換 11:03
5. 給門外漢們一些話! 12:25

立即分享給想「#活出高等藍圖」的妳/你!
喜歡影片,別忘了幫我按讚/訂閱/開小鈴鐺~
.
☆☆☆ 藍于洺主播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lanishere

=================

❗️上一部精彩影片❗️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冥想?印度內觀、超覺靜坐、阿卡西紀錄的真實心得分享
https://reurl.cc/2reo69
‣‣靈性覺醒的3個好處,不變的心態及2大迷思
https://reurl.cc/rgoV7b

===================

‖ 服務項目 ‖
➢ 塔羅讀牌占卜 線上
費用:中牌陣$350 NTD/ 大牌陣$580 / 1個問題
方式:視問題大小抽5-10張牌
個人報告書:過去、現在、未來預測
建議 + 贈天使及高我卡指引
解牌方式:36時內文字回覆,若有問題可問會盡量補充
需提供:西元生日/ 簡述問題 / 若可以提供1張大頭貼作連結
-
➢ 高我牌卡諮詢 線上
費用:$580 NTD/ 1個問題 (光之療癒+$150)
方式:7張高我牌陣+靈擺or 阿卡西紀錄解讀
解牌方式:48小時內以文字回覆,若有問題可問會盡量補充
會提供一份個人報告書!
需提供:西元生日/簡述問題/若可以提供1張大頭貼供連結
PS:
算牌前可先聊聊,討論問題設定喔 :)
-

關於 文字書寫|影片合作|演講邀約|塔羅讀牌
歡迎與我聯繫與追蹤 [email protected]
▎ YouTube:https://reurl.cc/kZNnNK
▎ IG帳號:https://reurl.cc/O17pv3
▎ FB粉專:https://reurl.cc/0zbgrb
▎ 波波黛莉專欄:https://reurl.cc/VEpYpQ
▎ 個人出書:https://www1.gamepark.com.tw/2enJ1
♡ 找出心靈盲點,做出更「高」的選擇 ♡

(( 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為你創造更有質量的內容 ))
💲PayPal斗內:paypal.me/aprilslifestyle
💲台灣斗內:https://p.ecpay.com.tw/7570333


#吸引力法則 #高我 #身心靈 #身心靈平衡 #小我 #內在 #神性
#自我 #高我連結 #靈性 #塔羅 #愛情 #感情 #靈魂 #秘密
#宇宙 #靈魂伴侶 #雙生火焰 #覺醒 #開悟 #源頭 #幸運 #葛印卡
#神秘學 #關係 #顯化 #靈修 #神通 #覺醒的你 #智慧 #印度
#第三眼 #聖靈 #意識 #潛意識 #新地球 #振動頻率 #結界 #禪修
#量子力學 #宇宙法則 #四維度 #五維度 #三維度 #舊地球 #禪定
#4D #3D #5D #三次元 #四次元 #五次元 #伊甸園 #新地球 #瑪赫西
#靈修 #靜坐 #冥想 #內觀 #宗教 #世界 #超覺靜坐 #阿卡西紀錄
#酷力量 #心到位冥想沙發 #TVBS #主播 #藍于洺 #新聞 #記者

一位視障音樂教育者之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人物訪談報告的問題,作者藍雅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一位視覺障礙音樂教育者進行深度訪談,針對視覺障礙音樂教育者小鶯的生命歷程、求學與成年工作階段所面臨困境、解決策略及成功因素進行探討,並運用敘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摘要如下:1. 小鶯的生命歷程是屬於一個動態、不斷前進的過程,可分成三個階段:(1)童年時期原生家庭與童年經驗,是影響從事音樂教學的契機;(2)求學過程學琴開始就立定志向,善用資源使目標更有方向;(3)成年工作階段歷經教學工作、大學求學及中年人生,在音樂教學上不僅把職業轉化成終生的志業,成為影響他人的音樂老師,而個人開始跨越不同教育體制階段到大學讀書,重新詮釋障礙定義突破學習上的限制,邁向中年人生時有宗教與音

樂的支持,讓小鶯的心靈是富足且不寂寞人生。2. 求學過程遇到困境包括有「排斥學習點字」、「視譜能力受限」及「不懂外語歌詞」等,皆因障礙所導致學習的問題,其克服求學困境的解決策略方式,多以自身努力與堅持完成各種挑戰與任務。3. 成年工作階段包含有教學工作及大學求學部分,因此所遇到困境包括有「家長及學生不信任」、「行動能力限制」、「社會歧視與收入限制」、「不知讀書技巧與重點」及「摸讀點字慢」等六項,在克服困境解決策略上,小鶯採取從不同工作問題中奮起,找到解決與自處之道,證明自我在教學上的定位,其在課業部分以主動積極模式從錯誤中改善,促使學業成績逐漸好轉。4. 了解視覺障礙者小鶯成為一位音樂教育者之

成功因素,包括有(1)深受父母教育影響,不因障礙而感受到與他人不同或自卑;(2)老師善用小鶯優勢與能力,是促使成為音樂教育者的關鍵;(3)自我成就歸功於上帝,宗教信仰是支持的力量;(4)個人所具備的特質,是邁向成功的先決條件。  最後期望藉由本研究結果與結論,可供實務教育工作者、視覺障礙者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為了解決人物訪談報告的問題,作者林淳華 這樣論述:

關於小農的研究文獻中,缺乏創新能力似乎是小農的普遍特徵,但我們觀察到在東勢高接梨發展成重要經濟作物的過程中,具有創意的梨農開發的特用農具,是該產業興起、茁壯的重要條件。本文嘗試回答小農在高接梨的農具創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創新的社會脈絡,以及這些創新與農業勞動力的交互作用。 本文發現:共同祭祀、崇尚讀書和勤儉原則等客家文化特色,以及隨著戰後工業化而興起的商業活動,都為小農的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各種農具的開發不僅是解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水果品質等經濟問題,同時是為了解決家庭關係、改善勞動條件等生活品質的問題。 此外,新農具的出現也對農業勞動力造成衝擊,而勞動力的改變也刺激農具

的創新:安全接刀發明之後,女工取代嫁接師傅;沾蠟機出現後,使得農業勞動可在夜間居家進行,進而形成以親屬網絡為基礎的勞動組織;套袋和噴槍的出現,則使得高齡人口重新納入農業勞動。 本文提出,東勢高接梨的創新受惠於三個歷史偶然性。第一個是1977年的戒嚴時期氛圍造就任務取向的果農研究班,該研究班的運作形式契合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第二個是1980年代工廠外移,留鄉女工轉為梨園女工而成為產業因農具創新進入擴張期亟需的重要勞動力;第三個是本世紀初大量婚姻移民進入梨園工作,填補了本地農村女子外移都市所留下的農業勞動力缺口。這三個歷史偶然性,形塑了小農創新的特殊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