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聲分離軟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人聲分離軟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森博嗣寫的 孤獨的價值:寂寞是一種必要 和王泉的 聲紋技術:從核心演算法到工程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去背景音樂留人聲 - Miles Smith Farm也說明:無雜音最先進的音頻分離算法超強Moises線上去人聲工具去除掉人唱歌的聲音只留下 ... 音樂去人聲軟體可以幫你將喜歡的歌曲分離音軌與人聲讓你可以只留下伴奏作為背景或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資料科學學位學程 李宏毅、曹昱所指導 段昭誼的 語音分離技術研究:模型壓縮與多工學習 (2020),提出人聲分離軟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語音分離、膜型壓縮、多工學習、終端應用、語音去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工程科學系 周榮華所指導 顏姿宜的 音源定位及分離之陪伴機器人 (2018),提出因為有 陪伴機器人、音源定位、音訊分離、麥克風陣列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聲分離軟體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3 最新去人聲免費工具推薦,音樂轉伴奏、擷取各種樂器聲音則補充:VocalRemover 是近期介紹的免費線上去除人聲工具,使用者選擇要處理的音樂檔案,就能借助於強大AI 技術將歌曲中的聲音與音樂分離出來,無需安裝軟體或下載應用程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聲分離軟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孤獨的價值:寂寞是一種必要

為了解決人聲分離軟體的問題,作者森博嗣 這樣論述:

  越是在熱鬧嘈雜的時代,越要懂得與安靜寂寞相伴。   人生路上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降生、孤獨的離世。   ──發現孤獨的價值,讓自己的心變得自由自在。     你是否為了通訊軟體潮水般永不停歇的訊息雜音而困擾著?   或者相反的,你是否為了不夠融入群體同儕而感到惴惴不安?   當夜深人靜,黑暗中只聽得見自己一人的心跳聲時,   「孤獨」正如蟄伏的猛獸,睜大它的雙眼凝視著你。     能感受孤獨、思索孤獨、品味孤獨,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能力。   無須害怕或恐懼,因為學習與孤獨共存,將使人的心靈更為踏實。     人類雖是群體動物,需要與他人聯

繫、渴望被他人認同;   但人類的出生與死亡,都必須獨自面對,所有人無一例外。     所謂「孤獨」,不等於是邊緣人、沒朋友、與社會脫節。   孤獨的真諦,在於懂得思考、體會沉靜,從中提煉出一顆溫柔而自由的心。     因此,森博嗣在本書中說:「感到孤獨──是為了享受快樂。」     閱讀本書,咀嚼孤獨的多種形態,然後,反芻出屬於自我的孤獨價值吧!     (本書為《孤獨的價值》改版書)   專文推薦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雪如    品嘗孤獨推薦     作家∥詹宏志   作家∥馬家輝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

  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樂評家∥焦元溥 作者簡介   森博嗣 MORI Hiroshi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出生於愛知縣,小說家、工學博士,於國立N大學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     一九九六年,以《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以推理作家的身份出道。之後陸續發表多部作品,成為廣受讀者喜愛的王牌作家。     近期著作有《關於找尋自我的樂趣》、《小說家這個職業》、《創作的品味 工作的思考》、《打造自由 自在而活》(以上為集英社出版)、《科學這字眼是什麼是意思》(幻冬社出版)。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

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說真話的勇氣──北野武的新道德》、《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那天之後的建築──伊東豊雄的後311新建築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 ▍推薦序 人終將孤獨(陳雪如) ▍前言 究竟是隱遁,還是孤獨? 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孤獨真的那麼不堪嗎? 孤獨,究竟為何?   ▍第一章  為何孤獨與寂寞劃上了等號? 何謂孤獨? 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人們無意識地渴求孤獨 之所以我們感受到孤獨 我們為何感到寂寞? 關於寂寞的條件 為了不

寂寞,我們究竟失去些什麼? 為何我們被教導當個「乖孩子」? 我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想當個好孩子的造反心態 孤獨是由自己一手打造的 伙伴意識是霸凌的基本成因 得到別人認同的手段 團體中的好孩子類型 小酌的那種孤獨感 失去虛構世界的孤獨感   ▍第二章  寂寞真的那麼不堪嗎? 可以感受到孤獨,是身而為人的能力 人們畏懼孤獨的理由 寂寞的積極意涵 不被「廉價的感動」所洗腦 世界虛構了太多孤獨的刻板印象 感到孤獨是為了準備享受快樂 寂寞與快樂地起伏曲線 影響情緒的變化值 生與死是生物的宿命 孤獨是為了讓自己自由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 拒絕大量生產的感動 商業虛構的價值觀VS普世價值觀 感

動竟然成了一種商品   ▍第三章  孤獨對於人類來說,是必要的狀態 孤獨讓你活得更自在 幾乎不和別人會面的我 別將孤獨和個人主義劃上等號 個人主義必須建立在「和平」的基準上 這是個再怎麼微小的存在也能存活的社會 恐懼孤獨的飢餓精神 一個人的發想 孤獨也有產值 學校裡的集團意識重要嗎? 不要失去獨處的時刻 關於孤獨的盪鞦韆原理 瞭解孤獨,才能瞭解愛情 讓孤獨轉換成「美」:創作的動機 孤獨就像減重,能讓身心更健康   ▍第四章  孤獨也能衍生美的意識 人類工作的變遷史 在寂寞中發現美:日本的「侘‧寂」文化 從孤獨中發現美的意識 體會沉靜:從肉體轉向精神 集體意識讓人感到更空虛 孤獨的價值‧苦惱的價

值   ▍第五章  接受孤獨的方法 嘗試寫詩吧 孤獨是一種奢侈的感覺 鑽研自己的樂趣 做些無謂的事應付孤獨又何妨 孤獨是只有人類才能達到的境界 描繪你想要的自由   ▍後記 富裕生活中的迷失 普遍比實際年齡年輕的現代人心智 嘗試孤獨之路 孤獨能讓你的心變得更溫和 結語:孤獨有其價值 推薦序   人終將孤獨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雪如(Ashley)     你的人生到現在,體驗過孤獨嗎?     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什麼叫作孤獨,是在我大學時期。那時候,我第一次談戀愛,有次和當時的男友吵架,覺得特別傷心,一個應該要懂我的人,怎麼這麼不理解我。當下,我感覺到很深層的孤

獨。     原來,兩個人在一起,比一個人,還要孤單。     一個人不孤單的。因為也沒期待身旁有人。但當身旁好不容易有了人,兩顆心卻不能相連的時候,才更顯得孤單。就像書中說的,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是因為體驗過不孤獨的感覺。「寂寞」,是因為失去。而且失去的東西要是和自己很親密,就會陷入「孤獨」。     我人生中,第二次體驗孤獨,是我剛到政大讀諮商研究所那一年。那時候,我住在政大後山的宿舍,因為還沒開學,學生們都還沒回返校,宿舍安靜極了,整天下來,一點人聲都沒有,只聽得到蟲鳴鳥叫的聲音。     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那場景很清幽。但當時的我卻害怕極了。我獨自一人北

上求學,在政大幾乎沒一個認識的人,連續好幾個禮拜待在幽靜的宿舍,一個說話對象都沒有,甚至一個人都沒看到。     第一個禮拜,我還能享受夜晚那蟬鳴的交響樂。   第二個禮拜,夜深人靜之時,我都感覺自己快發瘋了。拚命想找人聊天,卻一個也找不到。   第三個禮拜,我開始嘗試接受這種寂靜。我也開始遇見我自己。     原來,當全世界都安靜了下來,我就不得不聽到我自己內在的聲音。我的內在有很多的恐懼、很多的擔憂,平時,我用人聲掩蓋這些不安的躁動,現在,卻不得不面對。     我開始學習怎麼跟自己相處。透過靜坐,我開始覺察自己、開始與自己對話、開始與自己和解。   後

來,我慢慢不再恐懼孤獨。我知道,當全世界安靜無聲的時候,我還有自己。我知道,我有能力能安然度過孤獨。   那一刻,我從向外求連結與陪伴,轉為向內求。我感覺到自己更有力量、不再空虛。   我很幸運,在很年輕的階段,就有機會學著與孤獨相處。但我見過身邊許多人,活了大半輩子,仍害怕孤獨。     我想起了一個女生朋友JJ。     她每次剛分手,就急著進入下一段關係中。就算沒正式交往,也會急著找人曖昧,她說,她怕極了一個人的感覺,而且她感覺,自己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她說,只要跟其他人在一起,她就可以獲得勇氣,去實踐很多夢想。以前,她還曾經跟著男友挑戰重裝

背行李登百岳。但自從跟男友分手後,就不敢自己一個人挑戰大山了,覺得自己肯定無法完成。     最近,三十九歲的她,決定不再依靠男人,自己一個人,背了行囊,成功登上玉山。登頂後,才發現恐懼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她以為自己需要依靠他人才有力量,但其實力量一直都在,只是一個人的時候,無法給自己勇氣。     如今,她再也不需要男人給她勇氣了。就算沒遇到喜歡的男人,她自己也能給自己勇氣,實踐一切想做的夢!     其實,我們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每個人身邊一定都會存在某些類型的朋友,他們只要一分手,就會馬上進入下一段關係中,無法忍受孤獨。     但這樣的人,不見得是無法忍受

跟自己相處。他們可能是無法忍受自我對於孤獨的解讀──我是沒人愛的、是被遺棄的、大家都討厭我、我感覺自己很不好。如果,趕快進入下一段關係,就可以證明有人愛我、欣賞我。     這類的人,極力避免孤獨,是因為孤獨會動搖他們對自我的價值。     然而,心理治療中的存在主義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認為,人終將是孤獨的。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歐文・亞隆將孤獨分為三種類型:     一、人際孤獨:想找朋友談心的時候找不到人、失去最親近的戀人、朋友。   二、心理孤獨:身邊或許存在關愛我們的人,但我們將自己內心封閉,不對任何人敞開心門。表面上有很多朋友

,事實上內心誰也不信任。   三、存在孤獨:無論擁有多麼緊密的連結、多麼知心的陪伴,世界上沒有人完全了解自己,總會有某個時刻感到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著的無法跨越的鴻溝。     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有四大必修,除了孤獨之外,死亡、無意義感、自由與責任也是每個人的議題。只要是人,就會經歷孤獨,可能是沒人了解自己、或是沒人可以幫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死亡及失去。     死亡也是一樣的,沒人可以長生不老,也沒人可以緊抓著心愛之人不讓他離世。我們一個人降臨到這世界上,也將一個人離開這世界。     如果終將要死,那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自己這一生的意義又是甚麼?如果找不到自己活著

的意義與目的,就會感到迷惘、無聊,失去目的以及方向,渾渾噩噩過日子。     有些人在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放棄了自己去做選擇,因為太擔憂做了錯誤選擇會後悔,所以將決定權交給別人,要別人為自己選擇,例如要爸媽、伴侶幫忙決定要不要結婚生子、要不要出國進修、要不要轉換跑道等等。     當被人命令的時候,覺得自己被限制,極力爭取自由。自由了,卻又害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再次將自己銬上桎梏,將決策權外包給別人。     這四大議題,這是人生的必修,不是選修,他們同時是禮物也是炸彈,彼此之間息息相關。若沒順利度過,我們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與希望,感到迷失、恐懼與空虛,然而若直視死

亡的深淵、接受人終將孤獨、找出自己生命的意義,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我們的精神層面會昇華到另一個新層次。     這本書中,作者看似環繞孤獨的主題,實則以自己人生經驗為底,對人生四大必修有深入、廣泛的講述。可能因為世代背景以及國家文化的不同,我並非全然認同作者的價值觀,但對很多字句,卻也引起強烈的共鳴。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都是短暫的。死亡終將讓我們彼此分離。無論多麼努力逃避,終有一天,我們得直視自己的孤獨。透過這本書,一窺作者對於孤獨、對生命的解讀,或許能帶來一番反思。   前言     |究竟是隱居,還是孤獨?     某位編輯請託我:「可以請老師寫

些關於您目前的隱居生活嗎?」於是我花了約莫半年時間構思(當然不是一直都在構思,大概一天想一個題目吧),將腦中的想法結集成這本書。     編輯又提議:「好像和隱居生活不太一樣耶!可以請老師替這種生活方式發想個名稱嗎?感覺像是在研究孤獨吧?」我和這位編輯從未碰面,我們都是用電子郵件溝通。     我特別在意命名這件事,畢竟這算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我不排斥對方直截了當的請託,所以願意花個五分鐘思索,無奈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好點子,八成是因為我對於這種生活還不夠瞭解吧。     我不記得自己針對孤獨做過相關研究,也從未用過「隱居」這字眼(雖然曉得這詞彙),難道我就是隱居一族嗎?

    其實隱居的感覺有時很模糊,好比每天幾乎都過得很自由,無拘無束,遊戲人間。當然就世人的認知,二十世代與三十世代應該是努力工作的時候,四十世代則是再討厭的工作都得接受,所以擺脫這些束縛的生活方式,似乎與所謂的隱居不太一樣。之後,大概五年前吧。我搬到很遠的地方,但沒有告知那位編輯我搬去那裡,我們也沒碰過面,這樣的我可說是處於「隱身」狀態,堪稱過著隱遁或是隱居的生活。     約莫兩年半前,我有事去了一趟東京,自此之後沒再搭過電車。我本來就是那種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喜歡當個獨行俠的人。即便如此,還是抵抗不了世間的柵欄,為了工作方面的事,我還是必須與人往來,所以為了斬斷一切人情

義理和不可抗力之事,我開始了現在的生活。     |或許是我捨棄了世間     我之所以能這麼做,前提是我不與人會面也能生活,但我不會對別人說:「這種生活很有趣,很推薦喔!」雖然我知道有些奇特的年輕人很憧憬我現在的生活,但這是我花了幾十年才走到的境界,況且我也不認為現在是人生的最佳狀態,意即人生的終極目標。雖然比起以往(對我來說),多少覺得「環境變好了」,但也許一般人不這麼認為吧。看在世人眼中,我只是個賺點錢,抱持遊戲心態遷居鄉下,一心想要離群索居的傢伙,問題是這種看法客觀嗎?     但我本來就不是個會在乎社會輿論、在意別人眼光的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是受到雙

親的影響,也或許是從自身經歷的孤獨生活中,培育出來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者,我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走自己選擇的路。雖然不少人對此看法不以為然,但我仔細觀察,發現無論是誰都免不了會選擇利己一途,想偷懶就偷懶,想浪費就浪費,就像我過著自己覺得很好的生活般,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難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好比出門淋成落湯雞,遭陌生人刺殺等,許多人遭遇無法預期的災害、意外與疾病,也有不少人有著天生的殘缺與阻礙。但包括這些命定的因素在內,我們還是能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擇,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認為如果有人覺得自己過得很不如意,或許是因為他企求超越命運的東西,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只要你願意動腦思考,有自己的中心價值,就不會羨慕他人,看清自己應該選擇的路,也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動搖信念,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     |孤獨真的那麼負面嗎?     是的,我是在談孤獨這件事,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孤獨究竟為何,也許狀況比我想像中來得糟糕,當然每個人對於孤獨的解讀都不一樣。     所以我只能就自己知道的孤獨來思考、書寫,藉由這本書傳達一件事:「孤獨這東西其實沒那麼糟。」或許應該說:「孤獨有其難捨的價值。」我想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說法傳達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不

少時下年輕人,甚至小孩對於孤獨一事甚感煩惱,總覺活在莫大的壓力下,雖然我沒有調查是否真是如此,卻看過不少相關報導。也有大人被解讀成「因為孤獨而自殺」的案例,幸好我身邊沒有發生這樣的事。雖然我認識的人當中,有十幾個人是自殺身亡,但不清楚他們是否是因為受不了孤獨一事,也許這就是我想探究此事的理由。     好比遺書寫道:「我很孤獨。」但真是如此嗎?不得而知。我想,人很難精確抓準自己的心思,之所以會留下這樣厭世的話語,往往是為了替自己自殺一事找藉口。     |孤獨,究竟為何?     孤獨,究竟為何?   這東西會逼人至絕境,侵蝕一個人的心嗎?     我邊思考這

件事,邊書寫這本書,但恐怕無法得到單純又明確的答案,也不會在書裡寫些如何從孤獨中解放,猶如特效藥的方法,因為我認為「不解放也無所謂」。     有件事我必須言明在先,雖然認識我的人應該不會誤解,但拿起這本書的人可能不曉得作者是何方神聖,所以還是先講清楚比較好。     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專家,可以說根本是個門外漢。我從未在大學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任教於大學的我是理科方面的研究人員,雖然我執教的對象是大學生,但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很少接觸年輕一輩,所以並未根據任何統計資料來書寫這本書,純粹是個人的觀察與想法。我寫的書皆是如此,雖然我喜歡看書,而且每天都看書,但並未受到特

定事物的影響而寫作這本書,所以我不會引經據典的說明(基本上,除了寫小說之外,我幾乎不會引用任何資料)。     也就是說,這本書只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實驗構成,所以請讀者務必自己動腦思考,構築自己的想法。     其實人生不需要那麼多錢財,不需要那麼多朋友也可以生活,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唯一必要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想法。 ▌第一章 為何孤獨令人感到寂寞? |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獨居老人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死去,被稱為「孤獨死」,這字眼出自大力渲染親情與友情有多麼重要的媒體之手,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孤獨。 孤獨與死亡無關,逝者也許在臨死之際,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擅自將

這情況定義為「孤獨」,著實無知至極。或許有人希望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死了肯定什麼都不曉得吧。況且現在不少人都是在醫院昏迷一段時間後,才告別人世。 公貓臨死前會突然消失無蹤,不想讓人瞧見牠的屍體,這樣的死法很壯烈,不是嗎?要是可以的話,我也希望能一個人默默地死去,所以非常贊同用孤高的迴響來形容「孤獨死」。我想,這就是所謂「有尊嚴的死去」。 在小家庭當道的現今日本社會,鮮少有子女與父母同住,愈來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這是許多人希望的形式,也蘊含尊重個人自由的意志。 因此,孤獨死是誰都有可能面對的情景,毫無理由恐懼,反正死了,也就沒了孤獨這回事。已婚者或許有另一半陪在身旁

,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回歸單身,或是人活著卻失去意識,無論你擔心與否,每個人最終都得面對孤獨。 接受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親朋好友在身旁時,難免得配合別人的步調,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雖然有愉快的時候,卻束縛著彼此,也就是「羈絆」。所謂「絆」,是為了防止家畜逃跑,用來綁住牠們的腳的繩子。家畜不孤獨,卻失去自由,要是斷了羈絆,便能得到孤獨與自由。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畏懼孤獨、討厭孤獨的人,毫無例外都是被羈絆束縛的人。我想,肯定有人反駁:「這世界不是你想得那麼好混,你得向人低頭、忍耐,為了生活,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你需要伙伴、需要家人,無法獨活。」但這番說詞在我聽來,根本是被縛住的家畜在極力抗辯

。 當然,不得不承認部分的確是現實,很難將羈絆斷得一乾二淨,但希望至少心是自由的,為自己而活。雖然我們要感謝家人好友的陪伴與支持,但這樣的關懷絕對不是必要的,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才是生存之道。因為要是不這麼想,勢必成了滿是「怨言」,一點都不有趣的人生。

語音分離技術研究:模型壓縮與多工學習

為了解決人聲分離軟體的問題,作者段昭誼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中,我們提出了兩種新穎的語音分離模型架構,分別以模型壓縮和噪聲環境下的語音分離任務為目標,我們期望透過改進現有語音分離模型以達到更通用化、更貼近真實應用場景的語音分離系統(Universal Separation)。針對模型壓縮,參照參數共享方法在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壓縮上帶來的成功。我們探討參數共享方法,在時域語音分離模型上的影響,並針對時域模型設計對應的參數共享策略。模型穩定性評估對於壓縮後模型非常重要。實驗證明,我們所提出的MiTAS在保有相同的語音分離表現之外,能壓縮近50%參數量,並通過多重穩定性評估實驗。模型壓縮使得語音分離能朝向終端使用者並更接近應用的普及化。本論文第二個研究

方向為改善噪聲環境下的語音分離任務的表現,由於語音去噪與語音分離任務在本質上相近,我們提出統一的模型架構SADDEL將兩任務透過多工學習框架合併在一個框架下,因此模型本身能執行語音分離以及語音去噪任務。實驗證明SADDEL較單一任務模型表現更好並較其他比較模型更貼近真實環境中的場景。其在語音分離及語音去噪表現和在未知噪聲及噪聲程度下的模型穩定性也都獲致成功。語音分離的應用包括,現實生活中語音分離數據的採集標記以及在嘈雜環境中進行自動語音辨識(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語者辨識(Speaker Recognition)等應用。將語音訊息從人聲混雜以及背

景噪聲中提取出來,對於下游各種語音訊號處理系統皆相當重要。

聲紋技術:從核心演算法到工程實踐

為了解決人聲分離軟體的問題,作者王泉 這樣論述:

這是第一本系統性地介紹聲紋識別、聲紋分割聚類及聲紋在語音辨識、語音合成、人聲分離等領域中應用的技術書。本書內容全面且緊隨時代前沿,不僅涵蓋了早至 20世紀 60 年代的經典方法,而且以大量篇幅著重介紹了深度學習時代的最新技術。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除了配備大量實踐案例與習題,還有專門章節介紹聲紋技術在實際工程部署方面的諸多課題。本書面向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學生、教研人員,以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聲紋技術相關工作的工程師、架構師和產品經理等。 王泉 美國谷歌公司資深軟體工程師、聲紋識別與語言識別團隊主管。作者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後取得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電腦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曾

在美國亞馬遜公司參與亞馬遜智慧音箱語音助手Alexa的研發。在谷歌任職期間,作者帶領團隊將先進的聲紋技術部署到了大量產品中,使得谷歌智慧音箱成為市面上第一款支援多使用者模式的同類產品。 此外,作者在聲紋識別、聲紋分割聚類、人聲分離、語音檢測、語言識別及語音合成等諸多領域擁有大量專利,發表過多篇重量級論文,並開創了監督式聲紋分割聚類及聲紋定向人聲分離這兩個新興研究方向。作者的工作曾被VentureBeat、TechCrunch、Engadget、CNET等國際著名科技媒體專題報導。 1 聲紋技術的前世今生 1 1.1 什麼是聲紋1 1.2 最早的聲紋技術2 1.3 聲紋技術

的發展 5 1.4 大變革:深度學習時代的來臨 10 1.5 新的機遇:智慧語音助手的普及 11 2 音訊信號處理基礎 14 2.1 欲懂聲紋,先學音訊 14 2.2 聲學基礎15 2.3 音訊信號基礎概念 24 2.4 從信號到特徵:短時分析38 2.5 常用的音訊特徵 42 3 聲紋識別技術 54 3.1 聲紋識別:聲紋技術的核心 54 3.2 聲紋識別的評價指標 60 3.3 深度學習之前的方法 65 3.4 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 78 3.5 聲紋識別中的資料處理 102 3.6 聲紋驗證 112 3.7 常用資料集 115 4 聲紋識別的工程部署 120 4.1 從模型到產品12

0 4.2 聲紋識別常見工程問題 126 4.3 全設備端部署 139 4.4 全伺服器端部署 144 4.5 複合式部署 151 5 聲紋分割聚類技術 156 5.1 分割聚類:更好地理解對話語音 156 5.2 聲紋分割聚類與多說話人識別 163 5.3 聚類分析 167 5.4 二次分割方法 180 5.5 監督式方法 182 5.6 聲紋分割聚類的評價指標 203 5.7 常用資料集 206 6 聲紋技術的其他應用 211 6.1 聲紋的力量 211 6.2 用於語音辨識 212 6.3 用於語音合成 214 6.4 用於語音檢測 220 6.5 用於人聲分離 221 6.6 聲紋

轉換 226 6.7 聲紋還原度測試 227 7 聲紋技術的未來 231 7.1 概述 231 7.2 聲紋技術的挑戰 231 7.3 對更多資料的需求 235 7.4 聲紋技術的未來研究方向 238 7.5 結語 246 中英詞彙對照 248 參考文獻 259  

音源定位及分離之陪伴機器人

為了解決人聲分離軟體的問題,作者顏姿宜 這樣論述:

聲音來源定位及分離所得到的資訊,可以幫助機器人提供更多的功能。以陪伴機器人(Companion Robot)和社交機器人(Social Robot)為例,前者在服務長者或年幼的使用者時,可以得知周遭用戶各別的指令,執行相對應的功能;後者則可避免機器人在社交場合上出現雞同鴨講的現象。本論文即是針對陪伴機器人的需求研究,使用麥克風陣列收音,先以MUSIC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演算法進行多音源的定位,接著由此結果找出適當的音源資訊,再以GCC-NMF (Gener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演算法,完成音訊分離,最終目的在於能呈現出各個音源的方位和音頻資訊,以利後續分析。實驗環境為背景噪音45~55 dB的室內空間,以手機、藍牙喇叭播放聲音和人聲做為測試聲音,音量控制在65~75 dB(此為一般說話的聲音大小)。由於陪伴機器人是假定在一個小家庭內使用,且選用的麥克風陣列為四個麥克風一組,因此本論文的重點以不大於三個的音源為主,進行定位及分離。根據實驗結果,音源定位可以量測到距離1.5公尺以內的音源,且角度誤差大約在正負3度之間,電腦的計算時間約0.45秒,相較於傳統的Beamforming來說,時間已大幅縮短。而在音訊分離前加入挑選麥克風聲道的步驟,

不論是從圖表分析還是實際聆聽音檔,都可以看到分離的效果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