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天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人道天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明德出版社寫的 中和位育:中庸證釋白話本 鬼神之德章第三 和葉無知的 道德經說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明德出版社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陳碧祥所指導 陳美玲的 以《孟子》哲學詮釋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之研究 (2020),提出人道天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孟子、生命教育、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顏美娟所指導 劉怡廷的 民雄大士爺信仰與民間鬼神崇拜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民雄大士爺、觀音化身、鬼神信仰、鬼王崇拜、中元普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道天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道天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和位育:中庸證釋白話本 鬼神之德章第三

為了解決人道天道的問題,作者明德出版社 這樣論述:

  中庸首章揭露性道的本源在天,而其實是人人具足,並且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所以君子想要時時葆其天性之真,就必須要二六時中,謹愼自己的心念發動,不使有點背離良知,這和《大學》所說的「誠意」,是如出一轍。而修道的終極成就,便是「致中和」。「中」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喜怒哀樂是「情」,情還沒有發動為「性」,所以「中」即是人的「本性」。又說「和」就是「發而皆中節」。因此,恰到好處的情感發動,就是人的「本能」。這「本性」和「本能」如果能守住並充分發揮,就可以位育天地萬物了!   本書《中庸證釋白話本》的編輯大意,以列聖講述的《中庸證釋》本為主,以每一篇章(天命章第一、自誠明章第二

、鬼神之德章第三、君子時中章第四、君子之道章第五、大德受命章第六、聖人之道章第七、哀公問政章第八、至聖至誠章第九、序言及全書大旨)分十本出版。每本在「原文」之後增編「白話」,以言簡意賅的文句,標明該段落之要旨,以利於讀者導讀章節大意。俾益讀者更進一步體取聖人之言,能與平常修辦精進及道化生活中相契合,而不悖離經旨。   第三章還是根據道教一如、天人一貫的義理,進一層引申說明至誠與天道的境界。繼續第二章「誠明、人道、天道」的話,而看出天性、天德最重要的所在,引申發揮第二章「至誠如神」的義理,才能完善修道人的始終一貫功夫。義理接著應該要講明「天道的真理與鬼神的德性,而追求人道能合同天道又通向神道,

來完善做人的本分與責任。」書中講到鬼神之德、天地之道,以及人應當要有合同上天又通達神明的行為,是為了要成就道德人格與道德事業。天地與鬼神都是天道的範疇,人透過修道戰勝七情六慾,從不誠回到真誠不欺,再從真誠上達至誠如神,這是人道的真修實煉而能合同天道的不息不二。由此可以證明:至誠可以上達天道,而合同鬼神體察萬物的靈妙,合同鬼神主宰吉凶的氣數變化,又合同天覆地載的大化功德。   我們當要明白《中庸》這部書,三綱領的義理直接貫徹到第三章,講到人生天命、天性的源頭,以及修道可以成就真誠道體的根本,都明白顯示在前三章裡面。第三章更由此引申,說明實踐《中庸》的可貴,以及成就道德與事功、成就眾人與成就萬物

,必須先做好的功課。第一到第三章,實在是全書最重要的篇章,也是儒教最精華的義理。  

人道天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91203 黃偉民易經講堂

區議會大勝,人權法落實,警暴更見瘋狂。

警察像二戰末期侵華的日軍,路已經走到盡頭,焦慮不安、前路茫茫,他們更嗜血,殘暴。

第一批被美國懲罰的官員名單,開始網上流出,由林鄭、鄭若驊、李家超、前後兩任的警務處長、葉劉六大寇領軍,後面還有長長的人選吧!

美國牽頭,英國配合,澳洲、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歐盟,都先後起步了。這樣的國際局勢,中共都走投無路了,莫說心知肚明,自己一直在做壞事的前線警員。

跟光頭劉sir回大灣區生活嗎?子女不能留學英美加澳?他們只能讀暨南大學?自己執勤時傷害了無數香港人的子女,回家見到妻子陰沉的臉色,子女吸了自己帶回家的二噁英病徵漸現。每晚瞌起眼就想這世界真有因果報應嗎?每日還上不上香俾關帝?他仍會保佑我嗎?

這樣的精神狀態,每日蒙了面戴了豬嘴,還要在街見人就打扮凶狠,怎會不累?

當權者禍國殃民,點解重有咁多人同流合污?

人民飽受摧殘,點解大部份人,仍肯默默忍受?

香港市民在這個漫漫黑夜,又可以做什麼?

大地一片漆黑,什麼時候才可以再見黎明?

這不單是香港人今日的疑問,中國人問這些問題,問了三千年。

在商朝末年,周這個地方的領袖,姬昌,作為政治犯,被商紂囚於羑里七年,在監獄中,他已作以上思考。

他身在獄中,生死不測,兒子被殺,製成肉包,刺激他反省人性,黑暗勢力的禍亂根源。

獄中他完成了整理《周易》的工作。

他發現人性由善轉惡,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他在《周易》第三十五卦火地晉卦,和第三十六卦地火明夷中,發現了人性轉惡的關鍵。

這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本來是日出地上的卦象,象徵旭日東升,太陽從大地升起的象。日出於地,本來是盛大光明的前景。

但一念之間,就變了另一卦象。

地火明夷,上卦為坤地,下卦為離火,象徵明入地中,太陽在土地之下,大地一片漆黑,邪惡壓制了正義,光明受到了傷害,所以稱明夷,即是誅滅光明。

《周易》在地火明夷卦的最後一支爻(上六)寫道:

不明,晦。
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這爻道出了由佛轉魔的關鍵,在於「不明」。

人在不明的時候,便會失去判斷力,但偏偏卻是大權在握,社會便會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每個從政的人,爭天下的人,初心都是救民於水火,但權力使人腐爛,不受制衡的權力,會使這些政治領袖,失去初心,由佛轉魔了。

半年時間,便將香港的警隊,由受人信任,保護市民的象徵,因背後的愚蠢操控者,深信暴力可以懾服群眾,濫捕濫殺可以壓制民憤。香港文官系統噤若寒蟬,一個低級的雞仔餅光頭劉sir, 都可以指罵批評特首政務司長,全政府無一個堂堂正正的官,紀律部隊失律,政府失了倫理。不明,晦。不明智,看不清形勢,卻有權力,晦,即黑暗的深淵中心,香港便墮入黑暗之中。

《小象傳》說:

初登于天,照四國也。
後入于地,失則也。

初登于天,因為照四國,四國即四方,你能夠照亮四方,大家安居樂業,這便是初心期望。

後入于地,結果掉下來,因為「失則也」。

則,是大原則,規律。

失則,失去了大原則,沒有遵守自然的法則。所以,後入于地,一敗塗地了。

《易經》說「不易」,儘管外在世界千變萬化,但永遠有個永恆的法則在運作。

作為政治人物,一定要體會,這個「則」,這個規律,才能夠處理群眾社會,把事情處理好,贏得民眾支持。

如果失去了這個「則」,失去了民心,就變成人民公敵了。

新任的警務處長,叫香港人攞返個良心出來,向暴力說不。

原來香港警察做了壞事,都喜歡說「良心」。

以前有位警務處長,也是做了壞事之後,對記者說:

「良心究竟係乜呢?」
「你嘅良心同我嘅良心都唔一樣。」

今日,警暴半年,不明死因的屍體發現超過過二千五人,濫捕五千人,暴力傷害市民難計其數,街上打人不分男女老少,這個時候,「警察頭子」竟然說起了「良心」來。

良心,原來是香港警察的夢魘!

很多市民曾經問:

阿sir, 你跌咗個良心!

孟子說,良心是與生俱來的,但像樹木一樣,不好好護理灌溉,被環境,被私欲破壞,心中的善念,便會奄奄一息的。

半年前的香港警察,還有良心,但今日警暴,他的良心,已被環境獸性侵蝕了。

《孟子.告子篇》
孟子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日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說:

牛山的樹木,也曾經很茂盛的,因為它在齊國首都的臨淄的郊外,但當地人日日咁用斧頭去砍伐,佢地又點能夠茂盛呢?

當然,一年四季,雨露潤澤,佢地都在生長,嫩芽都會出來,但問題是,另一個破壞又來了,牧童又在這裡放羊牧牛,所以,整個牛山都光禿禿了。

大家見到牛山光禿禿,以為這座山,一直都係咁,不曾有過大權木嗎?不是的。

就好似有些人身上,好像沒有了天生的仁義之心。佢地之所以無咗良心,就正好似牛山光禿禿一樣。每日有人去砍伐佢,又點能茂盛呢?

午夜夢迴,良心急call, 但朝早一上班,良心的萌芽,又被吃光了。

反覆地被不同的勢力欲念消滅,那麼,他夜晚良心再急call, 發出的善念自然無法存在,慢慢又自我合理化,覺得自己其實是對的,別人才是錯,故意挑剔我而已。

這些人,夜裡發出的良心呼喚不復存在,便和禽獸差不多了。

別人看見他們像禽獸,以為他們不曾有過善良的本性,其實不是的。

只要得到合適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失掉應有的滋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

孔子說過:

操則存,舍則亡。
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抓住它,就存在;放棄它,就亡失。進進出出沒有一定時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從。

這就是指人心而言吧!

鄧炳強叫人攞返個良心出來,希望他還有,他的警隊隊員還有。

這半年,香港愚蠢的以警暴平亂,對香港造成多大的傷害?對政府造成多大的傷害?對警隊造成多大的傷害?

市民再不信任政府,警察都被視為流氓爛仔。香港百年來賴以成功,成為國際城市的歷史和因素都忘記了。

孟子在《公孫丑篇》說: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八二年,戴卓爾夫人訪華開始,直至九七,中英雙方都說要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

但如何保持香港的固有的穩定和繁榮呢?中共有中共的看法,英國人有英國人的看法。

對孟子來說,保持一個城市的穩定繁榮,有幾項原則要遵守。

首先,要尊重有品行道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凡有能力的人,政府都會聘用,不會浪費人才;社會上,有學問,有能力,有技術的人,都有工作,這樣社會最出色的,都高興替你這個政府服務。

在市場上,給予空地空間給商人儲藏貨物,而不徵收各式雜稅。貨物滯銷,政府作買家,不讓貨物長久積壓,那麼,天下商賈,都會高興將貨物放在當地市場。

關卡,只作稽查而不徵稅項,要天下旅客都樂意到這裡來。

農業,擴大耕地面積,資助農業,不徵農產品稅項,天下農民都想來這裡耕作。

民居,不重覆徵稅,發展公屋,不高地價作間接稅。天下人都高興,搬到這裡生活。

真正做到這五項措施,連鄰國的人民都想來這裡生活,像敬仰自己父母一樣的敬仰這個政府,人民就對政府有向心力了。

這個時候,鄰國想來攻打你,就好像率領他的兒女來攻打自己的父母一樣,不可能成功的。

假如這樣而成為天下無敵,這就是替天行道的父母官了。

孟子用「天吏」來形容政治上,行仁政的人道、天道、天理的關係。不是後世「替天行道」的強盜意思。政府應接天理行事,如果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是不可能的。

孟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具體說出一個城穩定繁榮的原則,也是今日一個國際城市的基本條件,香港百年,殖民地政府亦是用這個原則管治香港。

但今日,以為用制度暴力,警察暴力,就可以管理一個國際城市,這是歷史未曾成功過的。

以《孟子》哲學詮釋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之研究

為了解決人道天道的問題,作者陳美玲 這樣論述:

儒家思想以人為中心,論述人在天地之間存在的價值與實踐之道,是中國最早的哲學,是「生命的學問」,也是「人之哲學」。孔子為訂立「儒學」發展方向的先驅,但其理論之建構則完備於孟子。教育部(2014)頒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指出,為了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程的目標,裨益「縱向」各教育階段的連貫,及「橫向」各領域間的統整,「核心素養」成為課程發展的主軸。值此,臺灣十二年國教在2019年正式啟動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主張以「全人教育為基礎,彰顯生命教育之重要性」,九大「核心素養項目的說明」更是充分展現了生命教育的實質蘊涵。引領十二年國教進行「全人教育」之「生命教育核心素養」內

容及意義為何?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就在探究我國「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項目;並以《孟子》哲學為例,運用創造性詮釋法,作為詮釋、理解「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之內涵的取徑。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三,其一,以《孟子》哲學詮釋「研究生命教育的方法與基礎」;其二,以《孟子》哲學詮釋「生命教育的內涵」;第三則是經由前述兩項探究,以《孟子》哲學之闡發,提供現代推動生命教育之參考。 研究結果重點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乃以《孟子》哲學詮釋「研究生命教育的方法與基礎」,亦即闡述生命教育核心素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以《孟子》哲學思考「人之所以為人之道」。第二部分,以《孟子

》哲學詮釋「生命教育的內涵」,也就是闡述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終極關懷」、「價值思辨」與「靈性修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以《孟子》哲學詮釋「生命教育的內涵」,整體來說,人性本善,本心固有仁義,是「道德主體」、價值根源,以此主體實踐道德行為,做「靈性修養」的工夫,可知性知天、成德成聖,與天合德,體現徳性生命上達的超越義。研究結果的第三部分,希望能透過前述兩項研究結果,及研究者身為教育工作者之反思,以《孟子》哲學提出與當前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相關、且可作為補充延伸之觀點,使之成為現代生命教育重要課題之珍貴資源。

道德經說義

為了解決人道天道的問題,作者葉無知 這樣論述:

當道德經遇到佛法,所有的「道」都融會貫通了!   ◎作者精研佛學義理三十餘年,對於佛理知見、修行生活等頗具心得,以此疏解《道德經》,並印證佛道本一家。   ◎道德經的原典、譯文、釋義三者具備,內容深入淺出,顯示了真實法義。   ◎儒、釋、道互通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本書以通俗白話的文字帶你入門!   道德經與佛理能互相印證:人若沒有好的道德,其所造業力即是惡氣,由此自己造作之氣為因,四大元素為緣,即生種種狀相態貌的果報。這就是道生萬法的德行,是不變的因果現象,同時這也是唯識不變的真理,符合了唯心所造的銘言。   般若佛學的中觀思想,是佛教導菩薩尋求真理,依無為法修行,並不計較自我地幫助眾

生脫離苦海,即此為大乘菩薩所觀行之「道」也!   天地養育滋長萬物而不求回報,恆時不斷其功德,聖賢以此為「道」,說名「無為而為」。中華民族本有的中心思想就是聖賢教導國王及人民如何效法天地之「道」,心存仁義而「無為而為」。   般若經中所說「無住生心」與道家「無為而為」其意相同,思想無異,所以自然而然能夠融合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之文化思想。今就《道德經》一書,解說其義,令人融會貫通。   作者簡介 葉無知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台灣中部鄉下,初中畢業後,北上半工半讀,於慈航高中完成學業,後來考上政府機構,當上公務人員。   生活有些拮据,但不失悠閒,是故業餘喜好各類宗教,最終選擇佛教

,作爲終身信仰。雖因福德不足以剃渡,但時刻依教奉行,三十幾年無有間斷。老來欲將所學分享心得,是故作者本是無名小卒,雖文筆粗俗,但求人人易懂,雖言詞未登大雅,但求顯示真實佛法,由此祈盼能與有緣之人,早日登上彼岸,其他並無所求。   作者目前在YouTube平台另以「無知行者」的名號陸續發布視頻,内容為其對於佛理知見、修行生活等獨闢之見解,非常歡迎讀者上網訂閱並來函交流,共同探討佛學義理以及人生路途上的各種疑惑。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

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作者序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除五族共和之外,並將儒、釋、道三家的學說,揉合而成為眾所共識的思想觀念。其影響力貫穿百千年而不移,皆因我中華民族崇尚忠孝節義的道德觀念所致。   忠孝節義者,即古先賢所教說之仁義道德也!   老子講道德,孔孟講仁義。故有四書五經流傳後世,而令今人效法瞻仰。   後人稱孔孟為儒家思想之代表;老莊則為道家思想之代表。即此二者,有密切關連,且是我本有之民族文化思想。釋迦牟尼的佛學思想,是後來從印度

傳入中國的外來思想。   佛學的釋家思想雖是外來的觀念,但其本質及寓義,與儒家、道家思想並不相違,所以立刻能夠融入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令流傳至今。   依歷史記載,中華文化之起源,是炎、黃治理天下之際,距今已有五千年之久。   爾時,為助益眾生故,多有能人出世教導維生之計。例如:   螺祖教人養蠶抽絲,搓繩結網,乃至服飾……。   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燃脂生光,乃至熟食……。   有巢式教人架樹造屋,遠離猛獸,乃至安居……。   神農氏教人耕作漁獵,擇物而食,乃至醫療……。   伏羲氏教人觀天運行,辨測方位,乃至占卜……。   此中以伏羲氏所創陰陽八卦,最為民族文化之根。傳說上天為幫有

德之人教化眾生,使龍馬背一圖象現出於黃河之中,後稱「河圖」。又令神龜負一文書現出於洛水之中,後稱「洛書」。易經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伏羲氏依「河圖」及「洛書」內容而繪制陰陽八卦,並教人民觀察天象,訂定節氣,理制方位、宮數……。   依此從事生活,經營農、漁、牧等業。   伏羲氏的八卦學理傳至周朝時,周文王姬昌依八卦學理,著作《周易》一書,即今《易經》本源。   周文王對於八卦學理作了評述,在他的易經中曾說:「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   又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從觀察天地萬物的現象

上,去深究原因,終於明白了生死的道理。   進而發覺人應效法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的仁厚精神。就此,依「伏羲卦」衍申的《易經》,注入了「仁義」的內涵,教說君子應有道德的觀念。   周文王之子姬旦─周公,依易經道理,作「爻辭」。並身體力行,仁德勤政,並作禮制樂,令孔子佩服不已。   由「八卦」到《易經》,然後傳至春秋戰國時,老子精研其中「作人處事」之道理,並由此「人道」、「天道」互輔的運行中,思惟出一套偉大的哲學觀,並著寫了一部《道德經》問世。   同時,孔子在鑽研《易經》之餘,亦曾請教老子無為而為之道,增益其「天倫」及「人倫」之綱常,並著作《倫語》等書。   孔子受《易經》影響甚深,他

喜好《易經》的程度,可從《史記》一書窺見一斑,史記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意思是說「孔子一生到老都喜好《易經》,睡覺時把書放在枕邊,出門時把書放在行囊之中。」   如是「八卦」衍申的傳承,奠定了文化哲學觀念。時間、人物、朝代的變遷,並未影響中華民族對仁義道德的背離。   這是中華文化的本有,佛法的思想是在秦漢時,才由印度傳入中土的。   但大乘般若的佛學思想,應說是在唐代時,藉由玄奘菩薩之西天取經後,始傳入我國並發揚光大的。   般若佛學的中觀思想,是佛教導菩薩尋求真理已,依無為法修行,並不計較自我的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即此為大乘菩薩所觀行之「道」也!   中華

民族本有的中心思想,是聖賢教導國王及人民如何效法天地之「道」,心存仁義而「無為而為」。   天地養育滋長萬物而不求回報,恒時不斷其功德,聖賢以此為「道」,說名「無為而為」。即此「無為而為」與般若經中所說「無住生心」,同乎?異乎?   以上二者觀念相同,思想無異故,自然而然能夠融合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之文化思想。今就《道德經》一書,解說其義,令讀者將之與佛法相較,嘗試能否看出端倪。特此為序。 二○一六年 無知 寫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疏:從古以來,對「道」能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其細微奇妙深刻玄遠,深邃而難知難懂。不只是這樣深奧難懂,且只能勉強來形容它。因此瞭解道的人,待人處事會小心翼翼有如冬天走在有薄冰的水面;時時警惕自己,像保衛國家不受鄰國侵犯一樣;待人恭敬鄭重,有如去赴宴作客一般;處事灑脫自在,有如冰塊緩緩消融一般;純樸厚道有如未經加工的原料一般;心胸廣闊有如深幽的山谷一般。如果處在雜沓像濁水的環境時,能否靜靜等待混濁慢慢清朗下來?能否安定下心來,靜靜等待生機的來臨?獲得並保有這箇「道」的人,不會自滿高傲。也只有不自滿高傲的人,才能除去障礙,並改善而自新。 解

:「古」者,以前,從前。「善為道」者,有道德、有德行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說德行高深、並且不露鋒芒。「強為之容」是說以上這種人,勉強可從外表上來形容,因為其深不可測、不露鋒芒故。本篇所說待人處事之「道」:若冬涉川、若畏四鄰、若客、若凌釋、若朴、若谷等皆屬外門功夫。靜之徐清、靜之徐生則屬止觀、禪定之內門功夫。如是依自然法則,身心內外兼修而不自滿,才能除惡改善,達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境界。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疏:盡力令心靈虛寂並達

極至,堅守住身心的清淨不變,如此我們就能觀察到萬物一起蓬勃生長及循環生滅往來。世間萬物繁雜眾多,最終會恢復到原本。回復到原本謂之寂靜,寂靜之後會再重生,如是生滅往來就是自然不變的道理,知道這箇道理叫智慧。不知道這箇道理,就會輕舉妄動,引來不好的果報。明白道理的人心胸會廣大,心胸廣大才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則能事事周全,事事周全則符合大自然,大自然就是道,道才能恒常不變,如是善為道者,終身都不會受苦受害。

民雄大士爺信仰與民間鬼神崇拜研究

為了解決人道天道的問題,作者劉怡廷 這樣論述:

民雄大士爺信仰與民間鬼神崇拜研究  摘要       早期社會先民移墾來臺,胼手胝足建立家園,面對當時荒蕪土地上一切從頭開始的草創期,人們面臨生存的恐懼與不安,使民間信仰成為心中的精神寄託,從原鄉攜帶的香火、祭祀神祇,是建立地方祠廟的基礎,逐步產生了各地獨特的祭祀圈,而地方廟宇與當地守護神成為地方上信仰中心,同時亦扮演凝聚在地情感的角色。         本論文內容主要以三部份去探討「民雄地區大士爺信仰文化」的興起,先爬梳從原古時期人們逐漸具有「靈魂不滅」的觀念,因此產生對於大自然及鬼神的崇拜。先秦以來,透過諸子學說對於「鬼」的闡述,以及歷朝歷代融入不同宗教思想後所衍生出的鬼神文化,可見民間

對於鬼神信仰的重視。七月份中元普度是俗稱的「鬼」節,但節日的背後實則蘊藏了常民生活中的歲時活動與宗教習俗,透過不同時空的節俗帶出人民對於鬼的敬畏心態。接著整理大士爺在不同宗教中的形象由來,而現今在普度場合所看到的「鬼王」形象和觀音化身傳說息息相關。透過民雄大士爺信仰的各種傳說來源,拼湊出先民來臺的歷史痕跡以及社會面貌,臺灣因地緣關係深受原鄉文化影響,保留了歲時習俗與主要祀神,另外透過文獻記載追溯中國東南沿岸地區是否也有鬼王崇拜習俗。         民雄大士爺廟是嘉義縣境內的三級古蹟,不僅是民雄鄉內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全臺首先以大士爺為主要供奉神祇的廟宇。筆者整理了民雄地區的歷史發展以及當地的

信仰背景,進而帶出當地因七月普度活動所產生獨特的「三朝清醮」文化,昔日因地區所區分的「頂街普、下街普、童子普」,再到濃縮到現今統一於七月廿一至廿三日舉行的大士爺文化祭典,從傳統宗教祭典科儀再到現代創新的文藝特展,逐漸發展出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