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縮 車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伸縮 車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西村仁,湯瑪斯.沃特.巴柏,大坪正人寫的 機械加工套書(共四冊):機械加工+加工材料 +精密切削加工 +2603種機械裝置 和孟新宇的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出版社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龍華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班 曹中丞所指導 鄭吉宴的 超音波內孔刀把於車床加工之開發 (2021),提出伸縮 車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內孔加工、超音波、材料去除率、刀具磨耗、表面粗糙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模具工程系 徐中華所指導 張正一的 研磨加工與環境變化對PU成型之齒輪幾何外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聚氨酯、研磨加工、溫度、濕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伸縮 車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伸縮 車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加工套書(共四冊):機械加工+加工材料 +精密切削加工 +2603種機械裝置

為了解決伸縮 車床的問題,作者西村仁,湯瑪斯.沃特.巴柏,大坪正人 這樣論述:

圖解機械加工 世界上不存在同時滿足高品質+低成本+交期短的萬能加工法。 「Made In Japan」獨步全球,日本上市公司製造專家教你如何成為Pro!   「機械加工後工件為什麼會變形?要如何事前防止或是事後補救?」 「增加加工速度,效率提升;但是刀具劇烈磨損,會導致壽命縮短。是要選擇生產效率,還是考量經濟成本?」   所有的物品都是由數量不等的零件組成,各個零件的加工技術和工序決定了物品的構成方式、及完成時的品貌樣態。產品設計者若對加工知識不足,從一開始的構思就可能不切實際,而無法在成本和交期目標下達成產品的質量要求。 本書作者融會整合21年日本東證上市公司村田製作所株式會社生產技術部

門的經驗,介紹實務上最廣泛使用的五大加工法和加工共通的「材料切割」和「去毛邊」基礎知識、以及確保加工品質的量具,說明個別特徵、如何選擇加工法、以及圖面資訊,讓產品設計者有效建構全盤式理解、進而應用於工作。也是依據圖面決定加工廠的採購部、統整製造流程的生管部、把關品質的品管部、面對客戶的業務部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專業知識。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五大加工法全面掌握:切削加工、成形加工、接合加工、特殊加工、改變材料特性的加工 ‧145張圖例解說,理解更輕鬆:機械構造解析、加工事例、圖面解讀 ‧統整測量量具,確保製造品質:直接測量(如游標卡尺、高度規)、間接測量(如量錶、厚薄規) ‧結合傳統與電

腦化實務經驗,實用性高:實際範例攻略及技巧提點,避免試行錯誤   §專業人士推薦§ 汪師弘 新北高工鑄造科教師 洪堯泰 Fablab Taipei 創辦人 蔡文傑 NOVA DESIDN 浩漢產品設計公司 總經理 §日本讀者實證推薦§ 「對於想要知道這個設計要用什麼加工法的人,裡面結合作者實務工作經驗,提供很多有用的經驗分享和技巧,這是最推薦的一本書。」 「我曾經上過公共職業訓練,接觸過車床、銑床、NC車床等,讀了這本書後,突然腦中都融會貫通了。廣泛全面地介紹了機械加工知識,對於完全沒有概念的人來說,也非常容易入門。」 圖解加工材料 從「想這樣設計就用這種材料」的視點出發, 不談理論

和艱澀知識,文科生也能輕易了解用在實務工作上! 「該選什麼材質?為什麼做出來的東西不堪使用?」 「同樣的效果,該選擇便宜材料另做加工?還是選用較貴材料減少加工?」 每一個產品創意都需要仰賴材料和製造技術才能實現。材料的選擇決定著最終產品外觀的吸睛程度、以及切合功能性與否;更與後續的加工方式息息相關。  要成為產品製造的「材料達人」,並非要懂得材料成分、或結晶結構如何隨溫度改變之類的艱深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實務上材料的加工特性和應用缺陷,如延展性、導熱速度、生鏽與否等,便能依據設計的功能性和美學需求,參酌加工方式、成本、交期,進而篩選擇定材料。 本書從材料應用著手,綜合評估品質、成本、交期三面向

的材料特性;在兼顧外觀、實用性的同時,納入營業觀點,將資源做最大整合與最有效的利用。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機械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三大材料特性一手掌握 ‧涵蓋 鋼鐵/鋁/銅/塑膠/陶瓷等金屬非金屬常用材料,參考最實用 ‧統整熱處理加工如何改變材料特性:淬火、回火、高週波淬火、滲碳... ‧從材料用途反推,建立選材的標準化程序;節省時間、金錢成本最具效率   §設計人專業推薦§ 王千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陳德勝 (Xcellent卓嶽設計創意總監)  潘炯丞 (BenQ數位家居產品事業部處長)   §日本讀者實證推薦§ 「文科出身的製造業相關從業人員必讀!將艱深的材料知

識以相當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恐怕沒有其他書比這本更讓人容易理解了。」 「以金屬材料為中心一直到非金屬材料都有廣泛的介紹,深入淺出的說明足見作者在實務經驗、學識、論述能力上都有過人的表現。」 「本書介紹業界常用金屬材料的主要特徵,易讀易懂;推薦用來擴大自己的視野跟知識範疇。」   圖解2603種機械裝置 造就今日科技、歷久彌新的專利經典機構設計集成 20世紀初期機械設計智慧結晶:完整輯錄工業革命以來的創新發明專利與經典設計,例如二戰自由輪的三段膨脹引擎、自行車傳動鏈條齒輪,以及提升當代發動機燃油效率的阿特金森連桿結構。 專業分類‧系統編纂‧全面涵蓋:25年業界工程師蒐集史上經典專利圖稿、細節圖

、備忘錄等資料,去蕪存菁,編纂分類成108個主題,全方位滿足不同條件需求的機械設計解決方案。 珍貴機構示意圖開放式激發創意:數千張機械裝置圖,精簡展示及解說機構關鍵、零件配置、運動方式,開放式啟發/優化創意靈感,簡單好用不受限。          卓越的經典機械裝置,既打造今日文明,更昂首續航於智慧化的未來     機械科技發展史上的重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形塑今日文明的樣貌。工業革命至20世紀初期,工程師們馳騁想像、積極創新,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斷改良、修正,以追求速度更快、產量更大、效率更高的卓越設計。機械的性能突飛猛進,徹底將世界推向工業量產的時代,留下許多今日仍普遍使用的經典設計,

更為後續的電氣化、自動化及智慧化生產鑄造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是由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成員、具25年從業經驗的工程師湯瑪斯.沃特.巴柏,為機械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收集20世紀初大量珍貴的發明專利及設計圖並分類編輯而成。包括動力傳輸與控制、速度與方向調節、溫度控制等方案;應用在起降、輸送、壓製、鑽孔、潤滑、切削等各種需求。書中收錄經過實證與改良的經典專利;也不乏一些奇特、別具創意的特殊類型,皆蘊含前人的智慧與巧思。大量的設計圖稿,對照作者精要的說解,是現代工程師、技師、發明家……等跨時空應用與創新優化的寶庫。   收錄英美超過40種專利發明   艾倫的調節器(43)、伊渥特傳動鏈(208

)、格拉夫頓側面傾卸貨車(244)、哈德遜傾卸車(248)、盧克的離心磨碎機(253)、卡爾的碎解機(254)、阿迪曼的摩擦離合器(287)、貝利的可變式補整天平(373)、特威德的平衡鉚接機(376)、伯內的曲柄裝置(395)、勒孔特的膨脹心軸(507)、摩爾和皮克林的差速齒輪(550)、伯內的T形連桿雙汽缸引擎(574)、史蒂文森與梅杰的液壓增速齒輪(752)、格羅威的傾斜複合式引擎(582)、羅伊爾斜面萬向接頭(1078)、甘迺迪的活塞水表(1092)、斯坦納的填料函(1102)、達維的直立複樑式礦用泵(1130)、凱澤的間歇式環形裝置(1148)、里奇蒙的差速器伸縮液壓升降機(1217

)、契里的自持齒輪(1218)、埃奇的穿孔軌條和鋸齒輪(1284)、梅勒的泵浦(1333)、尼柯森的反向齒輪(1437)、H.傑克的可變式膨脹齒輪(1455)、摩爾的差速外擺線齒輪(1545)、哈斯第、諾維敦和愛德華的可變衝程曲柄銷(1584)、歐姆斯特的可變錐形摩擦齒輪(1588)、達克姆液壓秤重機(1728)、喬伊的蒸氣引擎反向裝置用液壓偏心輪(1979)、查普曼的曲柄運動(2023)、巴柏分裂式刀架(2107)、鮑爾的管扳鉗(2113)、湯瑪斯楔形襯套(2163)、F.H.理查斯的可調整活塞閥(2357)、里奇蒙、維谷的液壓平衡升降機(2396、2397)、迪爾登的繩索拉緊滑輪(2415

)、寇德的螺旋塞式瓶塞(2544)等。   圖解精密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技術發展驚人!不掉隊,唯有重新整備、精益求精 日本航太精密切削實務專家教你突破微米製程,完美升級 「需要量產數十萬個零件,想要縮短加工時間並兼具品質,如何判斷只用一台加工機或是分成數台加工?」 「選擇接近零件形狀的素材來加工雖是常識,然而管狀材可能強度不足需要填充材料後再加工。材料成本和加工效率要如何抉擇?」   精密切削加工並非只是工具機升級、加工技術進化和追求頂級精度。從預定出貨的產品樣貌、製造數量,需要事先評估工程設計、加工條件、步驟和方法,並兼顧生產效能、成本和品質提升。涉及的加工事項包含工件(材質、形狀)、材料

延展性、刀具狀態等,甚至刀具的磨耗、環境溫度(甚至手溫)改變導致的尺寸變化等各種變因,都需納入考量。   本書作者是擁有20多年領先業界、立於創新先鋒的專家,也是日本由紀精密第三代,東京大學理工研究所產業機械工程學科出身,並獲得第一屆日本製造獎的經濟產業大臣獎。針對發展驚人的精密切削加工實務與經營,以宏觀視野綜整傳授圖面解讀、工業標準、工具機構造等基本知識,以及落實各項加工法和步驟、量測技術、確保品質等寶貴經驗與訣竅。不僅是現場操作工程師必備的專業實務聖經,也是串連設計、製圖、加工、生管及品管部門,建立共同認知、以共同語言有效溝通的專著。   專業審訂 汪師弘 新北高工鑄造科教師暨實習處實習

組長 推薦 許廷瑞 「超認真少年」品牌創辦人   本書內容特色: .囊括基礎到專業必備知識:圖面、工業標準、材料規格特性、量測法、切削加工運作方式和條件 ‧融會貫通解析實作案例:外徑加工、內徑加工、螺紋加工;高精度孔加工、攻牙加工;高難度內徑加工;高難度材料且巨量加工,解說使用機械、加工工程和材料、工程檢測等 .超過200張圖表輕鬆理解:各種標示法、示意圖、樹狀圖、數據圖表、範例圖表、步驟流程、尺寸公差表、工具機解構圖 .從個人到組織的品質提升法:認識國際認證、作業工程、產品規格書、製造命令單、品質保證體系

超音波內孔刀把於車床加工之開發

為了解決伸縮 車床的問題,作者鄭吉宴 這樣論述:

通常於車床進行工件內孔加工的方式有鑽削與車削二種。然隨著工件內孔長度的增長,其不僅不易加工,且還會對刀具產生極大的損耗。有鑑於此,本論文藉由超音波輔助內孔加工裝置之開發與測試,以取得最高的材料去除率、降低刀具磨耗,並改善工件之加工表面粗糙度。此外,要確定車床內孔加工的穩定性,亟需在加工時選擇適當的內孔車刀柄徑,並正確地進行刀具夾持,以減小刀具變形,使得於車削時振動最小化,確保內孔加工的品質。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所開發之超音波振動輔助刀桿,確實能夠達到最佳的車床內孔加工狀況。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智慧裝備系統設計(第二版)

為了解決伸縮 車床的問題,作者孟新宇 這樣論述:

一部順應“中國製造2025”智慧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資料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慧、節能、通用的產品。 第22篇 智慧裝備系統設計 第1章 智慧裝備系統設計基礎知識 1.1智慧裝備系統的定義、特點和發展趨勢22-3 1.2智慧裝備系統基本構成要素22-5 1.2.1系統構成22-5 1.2.2技術構成22-6 1.2.3系統分類及特徵22-8 1.3智慧裝備系統產品的設計方法22-9 1.3.1智慧裝備系統

主要的分析方法22-9 1.3.1.1系統的解耦與耦合22-9 1.3.1.2系統設計公理22-10 1.3.1.3單元化設計原理22-12 1.3.1.4智慧裝備系統的結構層次22-13 1.3.1.5智慧裝備系統的基本分析22-16 1.3.2模組化設計方法22-19 1.3.3柔性化設計方法22-19 1.3.4取代設計方法22-19 1.3.5融合設計方法22-20 1.3.6優化設計方法22-20 1.3.7人-機-環境系統設計方法22-20 1.3.8可靠性設計方法22-21 1.3.9系統安全性設計方法22-24 1.4智慧裝備系統總體設計22-25 1.4.1智慧裝備產品的需求

分析22-25 1.4.2智慧裝備系統設計技術參數與技術指標制定方法22-25 1.4.3智慧裝備系統原理方案設計22-26 1.4.3.1系統的原理方案分析22-26 1.4.3.2基本功能單元的原理方案分析22-26 1.4.3.3系統的功能結構圖設計方法22-27 1.4.4智慧裝備系統結構方案設計22-28 1.4.4.1系統結構方案設計的程式22-28 1.4.4.2系統結構方案設計的基本原則22-29 1.4.5智慧裝備系統總體佈局設計22-29 1.4.6總體準確度分析與設計22-29 1.5智慧裝備系統設計流程22-30 第2章 傳感檢測系統設計 2.1傳感檢測系統22-33

2.1.1傳感檢測系統的概念與特點22-33 2.1.2傳感檢測系統的結構與組成22-33 2.1.2.1非電量的特徵22-33 2.1.2.2傳感檢測系統的結構22-34 2.1.2.3傳感檢測系統的硬體組成22-36 2.1.2.4傳感檢測系統的軟體組成22-36 2.1.3感測器信號的處理22-37 2.1.4信號傳輸22-37 2.2感測器及其應用22-38 2.2.1感測器的組成與分類22-38 2.2.2感測器的主要性能指標22-38 2.2.3各種用途的常用感測器22-39 2.2.4基於各種工作原理的常用感測器22-43 2.2.4.1電阻式感測器22-43 2.2.4.2電

容式感測器22-48 2.2.4.3電感感測器22-51 2.2.4.4壓電感測器22-58 2.2.4.5磁電感測器22-63 2.2.4.6磁致伸縮感測器22-65 2.2.4.7熱電式感測器22-71 2.2.4.8霍爾式感測器22-77 2.2.4.9光纖傳感器22-80 2.2.4.10光電感測器22-85 2.2.4.11紅外線感測器22-91 2.2.4.12鐳射式感測器22-92 2.2.4.13數字式感測器22-97 2.2.4.14氣敏感測器22-101 2.2.5智慧感測器22-114 2.2.6微感測器22-117 2.2.6.1定義特點及分類22-117 2.2.6.

2機械量微感測器22-117 2.2.6.3基於MEMS技術的氣體微感測器22-120 2.2.7感測器的選用22-120 2.2.8多感測器資訊融合22-122 2.3類比信號檢測系統設計22-124 2.3.1類比信號檢測系統的組成22-124 2.3.2基本轉換電路22-125 2.3.3信號放大電路22-127 2.3.4信號調製與解調22-130 2.3.5濾波電路22-131 2.3.6電平轉換電路22-133 2.3.7採樣-保持電路22-133 2.3.8運算電路22-133 2.3.9A/D轉換電路22-136 2.3.10數位信號的預處理22-137 2.3.11抗干擾設計

22-142 2.4數位信號檢測系統設計22-144 2.4.1數位信號檢測系統的組成22-144 2.4.2編碼器及光柵信號的電子細分方法22-145 2.5現代傳感檢測技術的新發展22-150 2.6典型傳感系統設計應用實例和檢測裝置22-152 2.6.1CX300型數控車銑加工中心傳感檢測系統設計實例22-152 2.6.2飛鋸檢測系統設計實例22-153 2.6.3新風節能系統設計實例22-156 第3章 伺服系統設計 3.1伺服系統22-159 3.2伺服系統的基本要求和設計方法22-159 3.2.1伺服系統的基本要求22-159 3.2.2伺服系統的設計步驟22-160 3.

3伺服系統執行元件及其控制22-160 3.3.1執行元件種類和特點22-160 3.3.2電氣執行元件22-161 3.3.2.1直流伺服電機及其驅動22-161 3.3.2.2交流伺服電機及其驅動22-163 3.3.2.3松下MINAS A5 伺服電機22-165 3.3.2.4步進電機及其驅動22-170 3.3.3液壓執行機構22-176 3.3.4氣動執行裝置22-176 3.3.5新型執行裝置22-177 3.3.6電液伺服閥22-177 3.3.7電液比例閥22-178 3.3.8電液數字閥22-178 3.4執行電機的選擇及設計22-179 3.4.1交流電動機調速方式22-

179 3.4.2交流變頻調速器22-180 3.5開環控制伺服系統及其設計22-181 3.6閉環伺服系統設計22-182 3.7數位伺服系統設計22-183 第4章 機械系統設計 4.1智慧裝備機械系統的基本要求和組成22-185 4.2機械傳動機構設計22-186 4.2.1機械傳動機構的分類及選用22-186 4.2.1.1智慧裝備系統對機械傳動的要求22-186 4.2.1.2機械傳動機構的分類22-187 4.2.1.3機械傳動機構的選用22-188 4.2.1.4機械傳動系統方案的選擇22-188 4.2.2傳動因素分析22-189 4.2.3絲杠螺母機構傳動設計22-191

4.2.3.1滾珠絲杠副基本結構22-191 4.2.3.2滾珠絲杠副的主要尺寸和精度等級22-201 4.2.3.3滾珠絲杠副的選擇設計計算22-205 4.2.3.4滾珠螺母安裝連接尺寸22-210 4.2.3.5靜壓絲杠螺母副22-217 4.2.4其他傳動機構22-219 4.2.4.1齒輪傳動22-219 4.2.4.2撓性傳動22-224 4.2.4.3間歇傳動22-225 4.3機械導向機構設計22-227 4.4機械執行機構設計22-232 4.4.1執行機構分析22-232 4.4.1.1主要性能指標22-232 4.4.1.2系統的品質22-235 4.4.1.3能量轉換介

面22-238 4.4.2微動機構22-240 4.4.3誤差補償機構22-244 4.4.4定位機構22-246 4.4.5設計實例22-247 4.4.5.1數控機床動力卡盤與回轉刀架22-247 4.4.5.2工業機器人末端執行器22-250 4.5支撐系統和機架設計22-252 4.5.1軸系設計的基本要求及類型22-252 4.5.2機架的基本要求及結構設計要點22-254 第5章 微機控制系統設計 5.1微機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分類22-258 5.1.1微機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22-258 5.1.1.1微機控制系統的硬體組成22-258 5.1.1.2微機控制系統的軟體組成22

-259 5.1.2微機控制系統的分類22-259 5.2微機控制系統設計的方法和步驟22-260 5.2.1類比化設計方法和步驟22-260 5.2.1.1模擬化設計思想22-260 5.2.1.2香農採樣定理22-260 5.2.1.3類比化設計步驟22-261 5.2.1.4數位PID控制系統設計22-262 5.2.2離散化設計方法和步驟22-265 5.3微機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22-265 5.3.1差分方程22-265 5.3.1.1差分的概念和差分方程22-265 5.3.1.2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22-266 5.3.2Z傳遞函數22-266 5.3.2.1基本概念22-266

5.3.2.2開環系統的脈衝傳遞函數22-266 5.4微機控制系統分析22-268 5.4.1線性離散系統的時域回應分析22-268 5.4.2離散系統的穩定性分析22-269 5.4.2.1Z平面內的穩定條件22-269 5.4.2.2S平面與Z平面之間的映射關係22-269 5.4.2.3穩定判據22-270 5.4.3離散系統的穩態誤差22-270 5.4.4離散系統的暫態性能22-271 5.4.4.1閉環極點與暫態分量的關係22-271 5.4.4.2離散系統暫態性能的估算22-272 5.4.5離散系統的根軌跡分析法22-273 5.4.5.1Z平面上的根軌跡22-273 5.4

.5.2用根軌跡法分析離散系統22-275 5.4.6離散系統的頻率法22-275 5.5典型微機控制系統及設計應用實例22-276 5.5.1基於工業控制電腦的微機控制系統22-276 5.5.1.1系統結構和特點22-276 5.5.1.2工控組態軟體22-276 5.5.2基於單片機的微機控制系統22-276 5.5.3基於可程式設計控制器的微機控制系統22-276 第6章 介面設計 6.1介面設計基本方法和介面晶片22-278 6.1.1介面設計與分析的基本方法22-278 6.1.2常用的介面晶片22-278 6.2人機介面電路設計22-278 6.2.1人機介面電路類型與特點22

-278 6.2.2輸入介面電路設計22-279 6.2.3輸出介面電路設計22-280 6.3機電介面電路設計22-290 6.3.1機電介面電路類型與特點22-290 6.3.2信號採集通道介面中的A/D轉換介面電路設計22-290 6.3.3控制量輸出通道中的D/A轉換介面電路設計22-292 6.3.4控制量輸出通道中的功率介面電路設計22-294 6.3.4.1PWM整流電路22-294 6.3.4.2光耦合器驅動介面設計22-296 6.3.4.3繼電器22-298 6.3.5被控量回饋通道中的介面電路設計22-301 6.3.5.1速度回饋介面22-301 6.3.5.2位移回饋

介面22-301 第7章 設計實例 7.1數控機床的改造22-304 7.1.1數控車床的改造22-304 7.1.1.1數控車床的改造方案組成框圖22-304 7.1.1.2機械結構改造設計方案22-304 7.1.1.3數控車床電腦控制系統改造硬體設計22-307 7.1.1.4數控車床電腦控制系統改造軟體設計22-312 7.1.2大型數控落地鏜銑床的系統改造實例22-312 7.2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實例22-314 7.2.1工業機器人的組成與分類22-314 7.2.2SCARA型裝配機器人系統設計22-314 7.2.3BJDP-1型機器人設計22-319 7.2.4纜索並聯機器

人設計22-323 7.3無人搬運車(AGV)系統設計22-327 7.3.1無人搬運車系統(AGVS)22-327 7.3.2無人搬運車的工作原理和結構22-330 7.3.2.1無人搬運車的引導方式22-330 7.3.2.2無人搬運車的結構22-331 7.3.3典型的無人搬運車22-333 7.3.3.1瑞典AGV電子有限公司的產品22-333 7.3.3.2美國AGV產品有限公司的產品22-335 7.3.3.3中國新松AGV產品22-338 7.4信函連續作業自動處理系統設計22-343 7.4.1信函自動處理流水線22-344 7.4.1.1信函自動處理流水線的組成22-344

7.4.1.2信函自動處理的前提條件22-345 7.4.2信函分類機22-345 7.4.3緩衝儲存器22-347 7.4.4理信蓋銷機22-349 7.4.5信函分揀機22-352 7.4.5.1信函分揀的同步入格控制22-352 7.4.5.2條碼及光學條碼自動識別22-352 7.4.5.3光學文字自動識別22-355 參考文獻22-360

研磨加工與環境變化對PU成型之齒輪幾何外型研究

為了解決伸縮 車床的問題,作者張正一 這樣論述:

目錄摘要 iiiABSTRACT v誌謝 vii目錄 viii圖目錄 xii表目錄 xv第一章 緒論 11.1 前言 11.2文獻回顧 41.3 研究動機 61.4研究目的 61.5論文架構 7第二章 基本原理&材料(Polyurethane)介紹 82.1 PU(Polyurethane)聚氨酯 82.1.1 PU的主要原料 82.1.2 PU的輔助原料 82.1.3 PU的分類 102.2 研磨加工 102.2.1 研磨加工基本原理 102.2.2 砂輪標記法則 112.3 砂輪研磨之加工參數 162.3.1 砂輪加工參數 162.3.2進給速

度 182.3.3 切削深度 18第三章 實驗設備與方法 193.1 實驗設備 193.1.1 傳統車床加工機 193.1.2烘箱 203.1.3 真空 離心機 213.1.4 三次元測量機 223.1.5 立式CNC銑床 253.1.6 CNC車床 263.1.7 硬度計 273.1.8 厚度規 273.2 實驗設計規劃 293.2.1 實驗材料之圖形建立 293.2.2 實驗材料之製備 303.2.3 砂輪條件選用 393.3 實驗流程設計 403.3.1第一階段實驗:同時設計以逆向工程實驗組與原廠對照組以不同時間點量測原廠樣本尺寸找出最佳之尺寸伸縮規則分

析 403.3.2第二階段實驗:套入第一階段實驗數據,以假設性配方進行研磨結果討論 413.3.3第三階段實驗:觀察研磨後產品穩定性與吸水性是否影響尺寸之延伸實驗 423.4 量測方法 433.4.1 觀察表面形貌 433.4.2 量測表面硬度 433.4.3 量測胚料之厚度 433.4.4 三次元測量機分析 43第四章 實驗結果討論 444.1 紀錄溫度與濕度原廠尺寸變化 444.1.1 原廠PU齒輪與廠內PU齒輪樣本尺寸伸縮比較 444.1.2 原廠136個樣本在不同溫溼度狀態下量測結果 524.1.3 原廠136個樣本產溫溼度尺寸關係圖 644. 1.4 原廠1

36個樣本產生尺寸變化規則 664.2研磨結果分析 674.2.1研磨厚度分析 674.2.2研磨後縮放尺寸比較 704.2.3研磨外徑比較 714.3產品研磨後穩定性 744.4吸水性分析 75第五章 結論 795.1結論 795.2未來展望與建議 81參考文獻 82作者簡歷 85圖目錄圖 2 1 國內砂輪廠方之標記法[33] 11圖 2 2 國內廠商KINIK砂輪廠方之標記法 12圖 2 3 國內廠商 CHUNG SIN砂輪廠方之標記法 12圖 3 1 威嚇傳統車床M660機型 20圖 3 2 Channel 真空烘箱機 20圖 3 3 CGT真空脫泡攪

拌機 22圖 3 4 三次元測量機(側拍圖) 24圖3 5 三次元測量機(正拍圖) 24圖 3 6 亞崴AF-1000立式銑床 25圖 3 7 麗偉LTC-20B車床 26圖 3 8 TECLOCK 橡膠硬度計 27圖 3 9 日本三豐 Mitutoyo 厚度計 28圖 3 10 三視圖 29圖 3 11 實際成品圖 30圖 3 12 模具分解圖 30圖 3 13 模具拆解圖 31圖 3 14 分料操作圖 31圖 3 15 放置料於離心杯示意圖 32圖 3 16 烘箱放置示意圖 32圖 3 17 人員操作示意圖 33圖 3 18 架橋劑示意圖 34圖 3 19

燒杯將秤好藥品溶解操作示意圖 34圖 3 20 加熱溶解後加入離心杯 35圖 3 21 放入離心機操作示意圖 35圖 3 22真空攪拌機設定示意圖 36圖 3 23 專用漏斗示意圖 36圖 3 24 手工灌注操作示意圖 37圖 3 25 烘箱放置示意圖 37圖 3 26 粗胚裝盤分類 38圖 3 27 硬度片從模具取下檢測硬度 38圖 3 28 第一階段實驗流程圖 40圖 3 29 第二階段實驗流程圖 41圖 3 30 第三階段實驗流程圖 42圖 4 1 由136個樣本中製作出尺寸變化曲線 65圖 4 2 產品厚度研磨檢查四點 68圖 4 3 產品厚度研磨檢查六點

68表目錄表1-1 各種工程塑膠投產年份[29] 1表1 2 2000~2010年聚氨酯產量與年均增加率[4] 3表 2 1 組織密度加工示意圖 15表 2 2 砂輪研磨不同材質建議周速度表[22] 17表 3 1 威嚇傳統車床加工機規格 19表 3 2 channel 真空烘箱機規格[31] 21表 3 3 CGT真空脫泡攪拌機規格 21表 3 4 建暐CWB-554機型規格[32] 23表 3 5 CNC銑削加工機規格 25表 3 6 CNC車削加工機規格 26表 3 7 Mitutoyo 厚度計規格 28表 4 1 8/3原廠樣本在溫度與濕度變化時尺寸變化狀

況 45表 4 2 8/3溫度與濕度降低時尺寸變化狀況 46表 4 3 8/6溫度與濕度升高時尺寸變化狀況 47表 4 4 8/6溫度與濕度降低時尺寸變化狀況 48表 4 5 8/8溫度與濕度升高時尺寸變化狀況 49表 4 6 8/8溫度降低與濕度升高時尺寸變化狀況 50表 4 7 8/9溫度與濕度升高時尺寸變化狀況 51表 4 8 由136個樣本中不同溫溼度量測結果 52表 4 9 由136個樣本中不同溫溼度量測結果歸類 66表 4 10 2019/10/14-10/16產品厚度研磨點檢表 69表 4 11 2019/10/16-10/19產品厚度研磨點檢表

69表 4 12 2019/10/20產品厚度研磨點檢表 70表 4 13 產品研磨後1h-3h內外徑變化 70表 4 14 2019/7/23-7/24產品研磨後外徑變化 71表4 15 2019/7/25-7/26產品研磨後外徑變化 72表4 16 2019/7/29-7/30產品研磨後外徑變化 72表 4 17 2019/7/31-8/5產品研磨後外徑變化 73表 4 18 2019/8/7-8/12產品研磨後外徑變化 73表 4 19 產品出貨前最後一次套入變化規則再次量測 74表 4 20 第二批產品出貨前最後一次套入規則量測 75表 4 21 吸水率實

驗-浸泡前後內外徑與重量 76表 4 22 吸水率實驗-浸泡前內外徑與重量 77表 4 23 吸水率實驗-浸泡後1HR內外徑與重量 77表 4 24 吸水率實驗-浸泡後13HR內外徑與重量 78表 4 25 吸水率實驗-浸泡後37HR內外徑與重量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