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顏嘉男 寫的 泛用伺服馬達應用技術(第四版) 和蔡錫錚,賴景義,劉建聖,陳世叡,陳怡呈的 精密機械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子齒輪比解析度電子齒輪比 - Yjbkom也說明:可以透過電子齒輪比調整馬達解析度,而不是先決定齒輪比,得以和各式不同的解析 ... 電子齒輪比是伺服中經常要用到的,所以應該是先決定puu 單位,如何計算方法– 每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全華圖書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自動化工程系碩士班 陳俊仁所指導 馮冠偉的 數位影像式端銑刀幾何特徵與磨耗全自動檢測系統開發 (2021),提出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端銑刀、機器視覺、自動光學檢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艾群、黃威仁所指導 魏柏承的 攝影深度變化對XY移動平台定位精度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定位平台、移動平台、XY平台、影像辨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解答。

最後網站運動控制概念- 什麼是CU (控制單位) - 傳動與控制科技論壇| IMtf4則補充:隨著伺服控制的發展, 有一些原來其實不是很複雜的概念, 對剛開始學習的工程師可能會被名詞 ... 另外有一說,解析度高對於控制剛性會好,到底會有多好?又怎麼計算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泛用伺服馬達應用技術(第四版)

為了解決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問題,作者顏嘉男  這樣論述:

  本書是以伺服馬達使用者應用層面為主,由淺入深的方式讓讀者能更快速的進入伺服馬達的應用相關領域。本書將泛用伺服馬達系統架構分章依序說明,讓初學者更容易了解,控制器部份運用較基礎型控制模組,將通用且必要的知識先作說明介紹,再以進階型控制模組將伺服馬達的控制觀念作加強,如此一來往後對於其他型號控制器,能有效應用,而本書將作者的工作經驗及從事自動化教育訓練心得整理成冊,以供讀者參考,相信必然可省去不少自我摸索的時間,能更快進入相關知識領域。    本書特色     1.本書將泛用伺服馬達相關應用技術一步一步整合說明,不必經過長期摸索,讓使用者盡速瞭解使用重點。   2.本書由基本理論至控制器介

面接面處理及參數設定等,都有深入簡出的介紹。   3.介紹如何依機構負載特性,計算並選用伺服及步進馬達規格。

數位影像式端銑刀幾何特徵與磨耗全自動檢測系統開發

為了解決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問題,作者馮冠偉 這樣論述:

在現今工業中,銑刀是加工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過往銑刀的更換是由加工業者做選擇,隨著工業4.0的推廣,許多的產業漸漸開始邁入自動化的時代,利用自動檢測的方式並且將數據上傳至雲端進行分析,讓加工業者可以明確的知道銑刀的壽命和加工的次數,對於加工業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本系統採用高精度偏擺儀來固定端銑刀,並檢測端銑刀的各項數據和磨耗。本文以透過非接觸式視覺檢測技術來量測端銑刀並建立端銑刀量測系統,避免接觸式量測中可能會對端銑刀表面造成刮痕的機會。此研究會藉由工業相機來量測端銑刀的幾何角度、直徑與切削後造成的磨耗,並將結果顯示在PC端的系統介面上並且上傳至資料庫提供後續的分析。此系統中使用雙相機搭

配XY軸滾珠螺桿式電控滑台進行移動,使用乙太網路交換機使PLC、PC和相機進行通訊,端銑刀利用偏擺檢查儀進行固定;視覺方面使用兩顆GigE工業相機,分別裝設一顆遠心鏡頭及一顆 50 mm CCTV鏡頭,再搭配同軸光源、背光光源。兩顆工業相機解析度為2048 pixel × 2048 pixel,視野範圍(FOV)分別為5.65 mm × 5.65 mm及21.9 mm × 21.9 mm,檢測的端銑刀範圍,刀長最大為22 mm,從直徑6 mm到12 mm。

精密機械設計

為了解決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問題,作者蔡錫錚,賴景義,劉建聖,陳世叡,陳怡呈 這樣論述:

  《精密機械設計》一書是將機械設計中與精度有關之內容完整整理而成,全書共分成七章,各章內容簡單說明如下:   第一章、精度基本概念:解釋精度、誤差的基本概念,以及造成誤差的原因與因應的對策。   第二章、機械精度與公差:以完整有系統方式來介紹機械設計中的尺度、幾何公差,以及加工表面的粗糙度。   第三章、組裝公差分析與設計:傳統累積公差的計算方法,僅能確保設計正確性,但卻無法滿足現代製造工程之經濟加工性的要求,因此本章從統計觀點介紹具成本效益的尺寸公差配置方法。   第四章、精密傳動元件:介紹機械設備中幾種常見且重要的傳動元件:滾動軸承、線性軸承、滾珠螺桿、螺旋齒輪以及

傳動軸。內容集中在各元件之精度等級規範方式與在設計上必須注意事項及可行之設計對策。   第五章、精密致動器:先介紹致動器在控制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各種不同的致動器,最後則以手機照相模組用的自動對焦致動器為實例來說明致動器設計流程、相關機構、電路設計,以及驗證。   第六章、機械傳動精度控制:以簡單清楚的方式,介紹現代機器所使用自動控制系統之原理與架構,包括常應用的微控制器軟硬體架構,以及感測器、伺服馬達驅動器相關硬體與電路等。   第七章、精密光學機構設計原理:本章先介紹光機設計使用材料之特性,再介紹透鏡之固緊問題、原理與方法,以及其他安裝會遭遇之問題與對應的設計法則,如接觸應力、彈性膠、撓性

安裝等。      本書內容力求淺顯易懂,亦多貼近設計實務,除可做為一般大學或科技大學之相關機械設計課程之教科書,亦可做為從事設計實務工作工程師的參考用書。

攝影深度變化對XY移動平台定位精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伺服馬達解析度計算的問題,作者魏柏承 這樣論述:

無人化農用自走車於近年高度發展,其中多數均搭載視覺系統以便農業事務之進行。然而自走車行徑於田地或溫室時;因作物生長高度不盡相同,以及田間地勢不平整,使得自走車視覺與目標物間的距離無法穩定。本論文設計一XY移動平台定位系統,以Arduino MEGA板搭配Reprap RAMPS 1.4 擴充板與A4988驅動晶片控制,馬達使用TROY兩相步進馬達作為滑台之動力。視覺系統使用羅技C310拍攝俯視圖並回傳到PC,由Faster R-CNN辨識出目標點在平面上的座標作滑台運轉的依據。俯視圖的解析度為640×480,配合解析度之長寬比例,此平台有效移動範圍為640mm×480mm。定義攝影深度60公

分為初始參考。討論在攝影深度50、70、80公分運作時,其定位誤差量與攝影深度兩者之間的關係,發現定位誤差量正比於當前攝影深度和基準攝影深度之差,並建立修正方程式以解决攝影深度變化造成之定位偏差,未使用修正公式的定位結果X平均誤差量17.5mm、Y平均誤差量13.1mm,套用修正公式後X平均誤差量1.1mm、Y平均誤差量1.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