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汐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詹素娟所指導 顧恒湛的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2018),提出佳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汐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原住民、地緣政治、再殖民、抵抗、原住民族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僑光科技大學 國際貿易運籌研究所 李世珍、王憶如所指導 黃瓊儀的 傳統產業轉型策略之研究-以艾草之家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傳統產業、生物科技、企業轉型、艾草之家、行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佳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汐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佳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汐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為了解決佳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汐止的問題,作者顧恒湛 這樣論述:

摘要本文企圖把臺灣原住民族面臨的中華民國殖民結構,重新放入地緣政治與冷戰結構變動局勢中觀察。也就是說,臺灣從日本的海外殖民地,變為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中華民國最後一處根據地;而這個國民黨最後的權力據點,又在偶然下併入美國冷戰反共的東亞防線之一;後又受到冷戰結構變化的影響,逐漸走向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過程。這些局勢變化,不但牽動了中華民國的國家走向,也影響了國家對原住民族及其居住區域的配置與政策,進而形塑出當今的原住民族樣貌。1950年代開始,國民黨政權逐步在臺灣形成「遷占者國家」統治型態後,臺灣山地與東部區域即被捲入了「國共內戰+冷戰結構」的歷史動力變遷之中,並以「內部殖民地」

的姿態被國家所挪用。在國民黨政權遷臺初期,臺灣的山地被定位為敵人可能空降與滲透的軍事要塞。因此,一方面在空間上進行山地管制、情報蒐集及警備武力的配置;一方面則組織山地青年服務隊與國軍山地團,把原住民族的人力挪用為山地軍事要塞的守軍,以及反攻作戰下的山地特攻隊戰士。另外,也特別強調原住民族對國家的效忠,並透過「山胞論」的建構,使其成為中國國族的一員。韓戰使美國介入臺海及對中國內戰的封鎖後,臺灣山地及東部區域則成為「安置移民與資源開發的殖民地」。因此,1950年代中期起,國民黨政權發動了山地與東部的開發計畫,並配置退伍軍人的進行墾殖與移民。到了1960年代,臺灣經濟轉向出口工業,原住民也開始離鄉到

都市成為底層勞工。上述1960-70年代因冷戰結構啟動的殖民政策,逐漸打破了臺灣長久以來形成的空間與族群隔離的特性。空間變異與人群流動,讓原住民族被捲入資本主義的貨幣經濟生活方式,進而造成土地流失、高利貸、負債、貧困化、婚姻買賣、雛妓、童工等社會問題陸續出現。因此,1970年代初期,新一代接受(中)國語教育的原住民青年開始透過媒體發聲,自我反思族群的處境,某種抵抗族群階序差異的「山地人」主體想像開始浮現。不過,在當時的戒嚴體制之下,不幸被羅織為「臺灣山地獨立運動案」的白色恐怖案件,很快被打壓了下去。到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之後,臺灣的黨外政治運動開始走向以「臺灣人」作為想像與號召的臺灣民族主

義。在此風潮之下,原住民族的本土性特別受到重視,而被帶入了挑戰國民黨大中國主義的論述之中。此外,社會學、人類學也開始轉向批判的立場,從學術的角度為原住民族的處境發聲。同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也發展了「原住民認同的神學」。多股力量的匯集與刺激下,1983年首先由台大的原住民學生首先發起「民族自覺運動」,使原住民族問題逐漸成為政治議題。1984年底「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並選擇「原住民」作為泛群的自稱,終於開展了1980年代以降的反殖原住民族運動之路。

傳統產業轉型策略之研究-以艾草之家為例

為了解決佳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汐止的問題,作者黃瓊儀 這樣論述: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以小農經營的傳統產業,因較缺乏國際競爭能力而受到了相當的衝擊。而隨著老年化時代的來臨,養生保健的生物科技產品漸受重視,國內傳統產業轉型生技產業的業者日趨增多,其中以小農經營的傳統產業轉型的「艾草之家」是一成功案例。本文藉由文獻探討與個案訪談,以了解艾草之家從傳統農業到生物科技產業的成長轉型歷程,並利用層級分析法,針對「影響傳統產業轉型關鍵成功因素」設計專家問卷,由產官學專家填寫,藉由問卷分析探析傳統農企業轉型成功的關鍵內涵。研究發現影響艾草之家轉型成功的主要關鍵在於策略敏銳與危機處理、客戶需求掌握、經營者參與程度、行銷通路的掌握能力,以及企業目標與規模。關鍵字:傳統產

業、生物科技、企業轉型、艾草之家、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