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佔中國土地面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俄羅斯侵佔中國土地面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芸馬樹洪寫的 寮國(第2版) 和彭壽山,鄒青蓮,譚再利的 伊犁史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社會科學文獻 和黎明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俄羅斯侵佔中國土地面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寮國(第2版)

為了解決俄羅斯侵佔中國土地面積的問題,作者方芸馬樹洪 這樣論述:

老撾是一個內陸國家,位於中南半島中部。是一個飽經淪桑的國家:古代久經戰亂;15世紀後屢遭到暹羅(泰國)、緬甸和越南古代王國的入侵;近代又先後被法、日、美等國佔領,並淪為殖民地,深受外來勢力的掠奪、壓迫和剝削。老撾各族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解放,進行了長期的反殖反帝鬥爭,1953年從法國統治下獨立,1975年驅逐了美國殖民者,建立了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共和國推行人民民主義制度,逐步與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得到了廣泛的援助,老撾是世界上人均獲得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 湄公河滋潤著老撾的低地,那裡有發展農牧業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肥沃土地。老撾幅員不大,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一

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20世紀80年代中,老撾開始經濟改革,自此以後,水電、森林和礦藏資源的開發受到外商外資矚目。老撾地處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陸橋位置,是中國聯繫東盟各國的重要通道和橋樑。此次為修訂後的第二版。 馬樹洪 雲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先後出版過《東方多瑙河》、《當代老撾》等著作。主持和單獨完成過《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綜合開發研究》、《雲南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現狀與前景》等研究課題。先後發表過各種文章60餘篇。曾先後獲得過“五個一工程”獎及國家和省的多次獎項。 方芸 雲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1996年畢業于雲南大學、碩士學位。2003年赴老撾大學進修,

先後發表過《東南亞國家報告》和《十五期間中國開拓老撾市場》等研究課題。現主要從事老撾歷史、現狀和中國西南與中南半島跨境民族研究。 導 言/1 第一章 概覽/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1     一 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1     二 地形與氣候/1     三 行政區劃/14     四 人口、民族、語言/19     五 國旗、國徽、國歌/34   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35     一 宗教/35     二 曆法與節日/43     三 民俗/50   第三節 特色資源/59     一 世界文化遺產/60     二 著名人文景觀/61     三 自然景區/65

    四 著名城市/66     五 建築藝術/71 第二章 歷史/73   第一節 上古簡史/73   第二節 中古簡史(古國時期~1893年)/75     一 老撾古國(14世紀之前)/75     二 瀾滄王國(1353~1707年)/76     三 三國分立(1707~1893年)/78   第三節 近代簡史(1893~1954年)/80     一 法國的入侵及其殖民統治/80     二 老撾人民的反法鬥爭/85     三 日本侵佔老撾和法國重返老撾/87   第四節 現代簡史(1954~1975年)/89     一 第一次聯合政府/89     二 美國對老撾的干涉

和第二次日內瓦會議/91     三 第二次聯合政府/94     四 老撾內戰及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建立/97   第五節 當代簡史(1975年至今)/99     一 建國初期的老撾(1975~1985年)/99     二 革新開放以來的老撾/101   第六節 著名歷史人物/111 第三章 政治/117   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117     一 國體/117     二 憲法/118     三 國家元首/119   第二節 國家機構/120     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20     二 國務院/121     三 地方政府/123   第三節 立法與司法/123     一 

國會/123     二 人民法院/124     三 人民檢察院/125   第四節 政黨與團體/125     一 老撾人民革命黨/126     二 老撾建國陣線/137     三 老撾人民革命青年團/138     四 老撾婦女聯合會/139     五 老撾佛教協會/139     六 其他政黨和團體/140 第四章 經濟/145   第一節 概述/145     一 經濟的發展/145     二 經濟體制改革/152     三 經濟政策調整和對外開放/155     四 新的經濟發展規劃/158   第二節 農業/160     一 種植業/160     二 養殖業/17

0     三 林業/174   第三節 工業/176     一 電力工業/177     二 礦業/182     三 建材工業/187     四 日用品工業/189     五 食品和捲煙工業/191   第四節 商業與外貿/192     一 商業/192     二 外貿/194   第五節 交通與通信/195     一 公路/195     二 水運/198     三 空運/207     四 鐵路/208     五 郵電通信/210   第六節 旅遊業/212     一 旅遊業開發政策/212     二 旅遊業現狀和發展趨勢/214   第七節 財政與金融/215  

   一 運行機制和基本政策/216     二 財政收支/217   第八節 對外經濟關係/218     一 外資、外援與外貸/218     二 中老經濟關係/222 第五章 軍事/225   第一節 概述/225     一 建軍簡史/225     二 軍事政策/228     三 國防體制/229     四 軍事制度/230   第二節 軍種與兵種/231     一 陸軍部隊/232     二 空軍部隊/232     三 地方部隊/233     四 防空部隊/233     五 准軍事部隊/233   第三節 軍事訓練和教育/234     一 軍事訓練/234    

 二 軍事教育/235   第四節 對外軍事關係/235 第六章 社會與文化/239   第一節 國民生活/239     一 物價/239     二 就業和工資/241     三 居住條件和社會福利/243   第二節 醫藥衛生/244     一 常見疾病/244     二 醫療衛生/246   第三節 教育/249     一 教育簡史/249     二 教育類型/252     三 師資/257   第四節 科學技術/258   第五節 文學藝術/260     一 文學/260     二 戲劇與電影/263     三 音樂與舞蹈/264     四 文化設施/266  

 第六節 新聞出版/268     一 報刊與通訊社/268     二 廣播與電視/270     三 圖書與期刊/271 第七章 外交/273   第一節 外交簡史/273   第二節 外交政策及其調整/275   第三節 同中國的關係/278     一 20世紀50~80年代中期的中老關係/278     二 中老關係的恢復和全面發展/281     三 中老全面合作的成就/284   第四節 同美國的關係/286   第五節 同周邊國家的關係/290     一 同越南的關係/291     二 同泰國的關係/295     三 同柬埔寨的關係/298     四 同緬甸的關係/3

01   第六節 同東盟及其他東盟國家的關係/302   第七節 同蘇聯/俄羅斯的關係/304   第八節 同法國、日本及其他發達國家的關係/307     一 同法國的關係/307     二 同日本的關係/309     三 同其他發達國家的關係/310 大事紀年/311 參考文獻/317 索引/321  

伊犁史話

為了解決俄羅斯侵佔中國土地面積的問題,作者彭壽山,鄒青蓮,譚再利 這樣論述:

  綜觀中國歷代外交史,沒有一個朝代,比晚清政府簽訂的條約更多更頻繁。從1842年8月,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利」號上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算起,接下來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及《中俄璦琿條約》⋯⋯直到1915年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幾十年間共二十多個條約,這些條約不是賠款,就是割讓土地,不是開放商埠、通商口岸,就是讓外國人獲取某種特權。它們都叫不平等條約,有道是:自古弱國無外交,可想而知,那時外交使節的談判往往有如在懸崖之間走鋼索,然而在光緒7年1月26日(1881年2月24日),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以二等外交使臣身分,百般艱難

的終獲俄國人同意,修改了由前任外交大臣崇厚與之所簽訂的喪權辱國《里瓦幾亞條約》,改簽《中俄伊犁條約》取代之。從而使中國成功的從沙俄的血盆大口中,奪回西北邊陲的要塞之地。   這個伊犁問題交涉,從沙俄1871年乘回亂藉口強占伊犁,直至1881年曾紀澤改簽《中俄伊犁條約》,前後費時十年之餘。這是一個讓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刮目相看的條約,到今天我們在翻閱這段歷史資料時,仍然能很強烈的感受到當時世界列強對此事的震驚與讚許。這也是本書出版之目的除敘明沙俄覬覦中國東北領土外,嗣後即思侵略中國西段邊界。而本書自各方材料證實西域(含部分今中亞細亞)係中國固有疆域,並還原中俄西段邊界之史實與真相。此其中

涉及國人鮮少關注的古浩罕國阿古柏軍官,於1870年在新疆宣布獨立建國,從而發生與英俄及清朝的複雜國際局勢,而清廷於1875-1877年派遣左宗棠西征阿古柏收復新疆,即於1878年先派崇厚,再於1880年改派曾紀澤赴俄,重開與沙俄之外交談判,交涉沙俄歸還伊犁。研究這段歷史,旨在期盼後人能從歷史演變中吸取寶貴經驗,避免重犯以往之錯誤,防止人類戰亂災禍之重蹈覆轍。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遭受外國侵略壓迫的災難史。此其中尤以俄羅斯帝國與中國接觸最早,對中國之領土侵略最多。然而,晚清到民國中俄間近百年卻未發生戰爭。此外,本書重點第五篇詳論曾紀澤使俄之始末,其目的除彰顯最後決定外交勝利之關鍵,

固然是操之於國內經濟與政治實力。但史實證明,即使一個國家處於弱勢及不利的國際地位,卓越的外交家所施展的超人外交才能與談判策略,未嘗不可以發揮驚人的力量,而獲得力挽狂瀾的勝利。歷史事實說明弱國不僅有成功的外交,甚至戰敗國在外交上亦可有所作為。這些,對我們今天的外交處境或有參考借鏡之處。   本書有關中俄伊犁交涉背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伊犁交涉時期,清政府對俄政策及清廷內部鬥爭對伊犁交涉之影響。對於沙俄侵占中國的大量領土,清朝統治者是應負主要責任的。當然,這並不僅僅是指那些和沙俄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官員,事實上那些條約的簽訂,一來是大清孱弱無力受人逼迫,二來是因為統治者對疆域領土概念的盲目無知所致

。但最關鍵的是,清廷將東北三省和新疆當成是滿族人的最後依附之地,在非常之時留給自己的一條退路,而禁止漢族和其他民族向這些地區移民,導致這些地區人口極度缺乏,這才給了沙俄可趁之機。晚清時期被沙俄割去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大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禁止人民向這些地區遷移的錯誤政策導致。一直到19世紀後期,清政府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開放漢人遷移的限制,這才有了「闖關東」、「走西口」的移民浪潮,而這也是中國東北和西北部的人口充實化、實體化過程。   總之,本書目的是要還原中俄間之歷史真相,以警戒當年侵略國家的現代子孫知曉,以武力侵犯他國領土與主權,屠殺他國人

民等,既是不道德也是違反天理的行為。同時也希望被侵略國家的現代子孫,因為知曉歷史真相而知所奮發,努力革新進步。